強國隕落: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不可逆衰敗

2021-02-13 冷炮歷史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波斯第一帝國的衰敗?


阿契美尼德王朝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世界霸主,居魯士和大流士已經徹底掌握了戰略性寬容的秘訣。這讓他們建立了一個包含已知世界絕大部分的龐大帝國,從非洲火熱的沙漠一直延續到冰雪覆蓋的中國。但如果歷史以居魯士和大流士為榮,那麼也應該將大流士的兒子薛西斯定為惡棍。

事實上,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衰落可以追溯到薛西斯的暴虐統治。這一時期以波斯的幾次大規模軍事挫折為標誌,並首次預示了希臘的崛起。

我們對於薛西斯的了解主要來自於希臘人。他們告訴我們薛西斯殘酷鎮壓了整個帝國範圍內的叛亂活動,搗毀廟宇和神殿,屠殺牧師,甚至奴役國民。除了殘暴和狹隘以外,薛西斯生活頹廢放蕩。他的後宮佳麗不能滿足他的欲望,所以他染指了很多其他女人,包括自己的弟妹、兒媳和侄女。希臘文獻表明,薛西斯還堅持推行帝國的波斯特徵。他提升波斯神阿胡拉-瑪茲達為至高無上的神,這是他之前的阿契美尼德國王們從未有過的舉動。在埃及和巴比倫,居魯士和大流士給予了當地人足夠的自治權,尊重當地人的風俗習慣。但是薛西斯卻讓這些國家處於被奴役狀態。

當然,希臘古典文獻對薛西斯的描述很可能有失偏頗。畢竟,薛西斯曾經發動過針對希臘的大規模戰爭,並短暫佔領了雅典,摧毀了雅典衛城的神殿。但古代統治者在鎮壓叛亂時常常採用這些手段,所以很難說薛西斯是否比以前的阿契美尼德國王更暴虐。根據某些當代歷史學家的研究,在戰略允許的情況下,薛西斯繼續沿用了阿契美尼德寬容的政策。在波斯統治面臨著更嚴重更廣泛的威脅時,薛西斯採用的是鐵血鎮壓措施。

無論如何,薛西斯成功維護了波斯帝國的完整。然阿契美尼德王朝後期叛亂四起,尤其在小亞細亞更為嚴重。大約在公元前400年,阿契美尼德失去了對埃及的統治,過了60年才由阿塔薛西斯三世重新收復。他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倒數第二個國王。作為一個徵服者,阿塔薛西斯三世的統治風格更像薛西斯,而不像居魯士或者大流士。狄奧多羅斯記載說:在攻陷了埃及主要城市之後,波斯人大肆搶劫了當地的神廟,搶得了大批金銀,並帶走了神廟中的文字記錄。最後,阿塔薛西斯三世被宮中的一個太監毒死。從很多方面來看,此時阿契美尼德王朝面臨的眾多問題在之前的王朝中也是存在的。

大流士三世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於公元前336年即位。與此同時,一個新王朝正在希臘興起。公元前338年左右,馬其頓國王菲利普統一了希臘的城邦。在菲利普去世六年後,他的兒子亞歷山大大帝徵服了昔日所向無敵的阿契美尼德王朝。

為什麼阿契美尼德王朝滅亡了呢?古希臘文獻將之歸因於該帝國末期國王們越來越殘暴的統治和鎮壓,導致更多的國民叛亂,促使他們轉而擁護亞歷山大。根據古典歷史學家們的觀點,當亞歷山大抵達埃及時,人們曾興高採烈地迎接他的到來。在以弗所祭祀了本地的阿爾忒彌斯神廟以後,亞歷山大向希臘的沿岸城市發布了公告,他命令推翻各地的寡頭政治,建立民主制度;他恢復了每座城市原有的法律……所有城市馬上派遣使者向國王表示臣服,發誓效忠。

和居魯士圓柱一樣,幾乎可以肯定地說,這些描述包含著相當程度的對亞歷山大歌功頌德的成分。很難想像,亞歷山大在各地都以解放者的身份受到熱烈歡迎。說到底,他還是一個徵服者。但可以肯定的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末期,這個國家越來越狹隘、動蕩、充滿暴力,也正好符合了本書的論點:隨著波斯的統治變得越來越狹隘,也就越來越難以維持這個龐大帝國的政治穩定,同時也就更難管理這個帝國內的不同民族的國民。

這就是帝國統治的一個雙刃劍和最難破解的問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高度的寬容使居魯士和大流士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同時也為自己的繼承者播下了狹隘的種子。作為世界上第一個超級強國,阿契美尼德王朝面臨著所有世界霸權國家都會面對的問題,但是它從來沒有被解決過。

波斯人將前所未有的、數量龐大的不同民族團結在自己的帝國中。他們之所以獲得這一巨大成就,是因為居魯士和大流士執行了十分明智的政策。既沒有對它的國民實施波斯化,也沒有壓制他們的宗教、語言、社會結構和希望。在開始階段,部分被徵服的人民與波斯人結成了極為密切的關係,包括文化、地理和語言上的,所以波斯人很容易就吸納了他們。例如,米堤亞人徹底融入了波斯徵服者當中。但是,隨著帝國的不斷擴張,越來越多的不同民族和文化被納入進來,波斯最高統治者卻仍然保持著自己原有的、完整的社會結構。

雖然阿契美尼德王朝通過軍事方式實現了統一,但是沒有像現代社會那樣形成統一的政治身份。也就是說沒有共同的宗教、語言或文化將這個鬆散的帝國緊密聯合起來。由於居魯士大帝奉行的獨特寬容政策,「希臘人認為他是說希臘語的希臘人,埃及人認為他是說埃及語的埃及人,其他地區的人也有類似的觀點」。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臣民普遍對帝國沒有任何特別的忠誠感,也沒有作為其臣民的驕傲感。在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的臣民對自己的臣民身份表現出了自豪感。沒有形成可能團結各民族人民的阿契美尼德身份,所以其臣民也就不會為了某種共同的東西去支持或者維護這個國家。

所以,在帝國的核心層面上就存在著強大的分裂力量。隨著對抗的不斷加劇,那些在波斯寬容政策下保留並強化的不同民族的身份認同感最終阻礙了帝國的統一。因為缺少能夠將帝國不同民族團結起來的強大凝聚力,中央集權的統治慢慢失去了控制能力。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末期,分裂性叛亂一直不斷,只有通過軍事鎮壓手段才能維繫帝國的存在。當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徵服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各個王國後,他向各地的精英力量明確表示他們的地位和生活不會改變,而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臣民則完全承認了統治者。

更多精彩內容

寬容、狹隘與帝國興亡

相關焦點

  • 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
    波斯人公元前550年,居魯士二世滅掉米底國,這一年成為波斯帝國的起始年,阿契美尼德王朝建立。公元前522年,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篡位,另立新都波斯波利斯,並一統天下。公元前330年,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東徵,三戰打敗大流士三世,他逃亡並死於巴克特裡亞總督之手,這樣220年的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宣告結束。
  • 驀的世界: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
    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驀的世界歷史愛好者波斯帝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是第一個橫跨亞非歐,疆土遼闊的大帝國。波斯人公元前550年,居魯士二世滅掉米底國,這一年成為波斯帝國的起始年,阿契美尼德王朝建立。公元前522年,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篡位,另立新都波斯波利斯,並一統天下。公元前330年,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東徵,三戰打敗大流士三世,他逃亡並死於巴克特裡亞總督之手,這樣220年的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宣告結束。
  • 波斯為什麼要改名成「伊朗」?
    不過在伊朗歷史上,無論是埃蘭時代還是米底時代,都沒有被遠方的希臘人稱呼為波斯,「波斯」最終成為伊朗國家的代稱,是從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居魯士二世統一伊朗高原,建立波斯第一帝國開始的。隨著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一路開疆拓土,希臘人逐漸把波斯民族在伊朗的祖居地作為整個國家的代稱,並把「波斯」一詞傳播到世界各地。
  • 「雅利安人的家園」:「波斯」為何改名為「伊朗」?
    不過在伊朗歷史上,無論是埃蘭時代還是米底時代,都沒有被遠方的希臘人稱呼為波斯,「波斯」最終成為伊朗國家的代稱,是從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居魯士二世統一伊朗高原,建立波斯第一帝國開始的。隨著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一路開疆拓土,希臘人逐漸把波斯民族在伊朗的祖居地作為整個國家的代稱,並把「波斯」一詞傳播到世界各地。
  • 歷史時光機·第三期 波斯太祖
    下面由不二帶大家坐上時光機,了解波斯帝國的古老淵源。 波斯一詞來自於古希臘語和古拉丁語的音譯,從公元前600年開始古希臘人就將伊朗高原西南部地區叫做波斯,這一稱呼一直延續到18世紀。公元前553年,波斯地區最強大的帝國是擊敗了亞述帝國的米底王國和巴比倫王國。
  • 波斯文化最豐盛、最璀璨和最後的國度—薩珊王朝
    位於伊朗南部地區珀西斯,一個波斯部落首先起兵反對安息人的統治。這個波斯部落的首領名叫帕伯格,是個波斯貴族,其父是位瑣羅亞斯德教祭司,名叫薩珊。不久後,帕伯格的兒子阿爾達希爾率兵佔領多個安息帝國的城市。阿爾達希爾是個軍事奇才,他最終成功打敗了最後一位安息國王,並在泰西封的王座上宣布了波斯帝國的重建,成為阿爾達希爾一世。這個新的波斯帝國被阿爾達希爾以其祖父之名命名,也就是薩珊王朝。
  • 波斯的榮光——神秘國度伊朗
    的治下,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是當時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帝國,也是第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世界性帝國。前449年,阿契美尼德王朝滅亡,其之前領土疆域的大部分成為馬其頓帝國的一部分。這段時期中國正處在春秋時代,春秋五霸輪流坐莊的時代。
  • 波斯帝國的復興與薩菲王朝的建立
    一、 波斯復國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建立了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波斯帝國,開創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247年建立安息王朝。公元224年建立薩珊王朝。651年被阿拉伯帝國所滅,波斯的宗教也由拜火教變為伊斯蘭教,淪為了阿拉伯帝國的行省,末代王子俾路斯逃到中國。之後伊朗高原經歷了大分裂時期,塞爾柱帝國統治期,花剌子模統治期。874年波斯人建立了薩曼王朝,之後又經歷了突厥王朝和伊爾汗國和帖木兒帝國統治。黑羊王朝和白羊王朝統一了伊朗高原大部。
  • 波斯帝國末代王室:國王被殺,王后難產,公主淪為亞歷山大的王后
    其實歷史上的波斯帝國有三個,分別是阿契美尼德王朝、薩珊王朝、薩非王朝,史稱波斯第一、第二、第三帝國,現在要介紹的是波斯第一帝國,即阿契美尼德王朝。 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居魯士大帝,正式王號是居魯士二世,他在公元前550年統一伊朗,建立伊朗歷史第一個大一統朝代,因他的姓氏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所以史稱阿契美尼德王朝,由於正式國號是波斯,所以史稱波斯第一帝國。
  • 伊朗與波斯帝國:古代的貴族語如今是官方語,波斯為何改名伊朗?
    而"波斯Persia"一詞來源於地名"法爾斯Fars",這是當地的一個行省,位于波斯灣西南部。歷史上的法爾斯省比今天的波斯要大得多,居魯士大帝所創建的古波斯帝國亦是從這裡發跡,這一時期又被稱作阿契美尼德王朝。由於阿契美尼德王朝疆域廣闊,對周邊國家的影響非常大,故此,古代外國人都將伊朗這一地區稱作"波斯"。
  • 波斯還是伊朗?波斯帝國大事紀年表
    希臘人將第一個伊朗人的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稱為「波斯亞」(Persseya),即波斯,不過伊朗人會將他們的家園稱為「伊勒安」(Eire-An)或者「伊朗」(Ir-An),即「雅利安人的土地」。最初的伊朗人概念,是包含米底人、波斯人和大部分已經消失的北伊朗語族使用者(塞種人/斯基泰人和薩爾馬提亞人)在內的眾多族群的大家庭。伊朗或波斯從最開始就是多語言、多民族和多信仰的國家。
  • 雅利安學基本框架:埃蘭與圖蘭/波斯與薩卡
    米底帝國、古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對外戰爭中,與薩卡(圖蘭)的戰爭一直是重要的部分,並各有勝負。     波斯與薩卡爭奪的焦點,便是一些遊牧、農耕過渡地區,如今天的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以及南俄的一些地區。
  • 最早的帝國——波斯
    雖然又經歷了10天談判與衝突,2月11日,波斯帝國最後一個王朝的末代君主小巴列維出逃,革命政府才正式成立;但毫無疑問,1979年2月1日,不僅是巴列維王朝,而是有2500年歷史的波斯帝國,壽終正寢了。他滅米底、呂底亞、迦勒底、敘利亞、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即阿契美尼德王朝。
  • 「卍」是波斯符咒?是佛教吉祥如意符?還是法西斯的黑暗標誌?
    公元前550年一代豪雄居魯士大帝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該王朝是伊朗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因居魯士家族興起於伊朗高原南部的法爾斯(即「波斯」一詞的不同譯名)地區,史書又稱阿契美尼德王朝為波斯帝國。
  • 亞歷山大直撲波斯的心臟地帶,大流士的最後決戰
    之後,他從腓尼基向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裡斯河進軍,進入美索不達米亞,直撲波斯的心臟地帶。此時,波斯帝國已經徹底放棄了收復小亞細亞的希望。大流士的最後決戰將於公元前331年在高加米拉展開。希臘軍隊分為三個部分:左翼、中軍和右翼。亞歷山大直接指揮由夥伴騎兵、馬其頓部隊和其他希臘部隊組成的右翼。一些騎兵布置在弓箭手的前方,弓箭手的旁邊是方陣。方陣分為兩條戰線。
  • 重現亞歷山大大帝焚毀的波斯首都:赫茨菲爾德發掘波斯波利斯
    波斯第一帝國,即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Empire,前550-前330年),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霸權。在鼎盛時期,阿契美尼德王朝疆域超過600萬平方公裡,人口逾1800萬,從東地中海至印度平原,人人敬畏。波斯帝國在希羅多德《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居魯士大帝:米底血統的波斯帝國締造者,寬厚仁善的徵服者
    這個國家就是位於西亞的伊朗,而他們所尊奉的「國父」便是被稱作「居魯士大帝」的波斯君主居魯士二世,他以位於如今伊朗西南部的一個小國家起家,逐漸吞併了當時的強國米底、呂底亞和巴比倫,統一了大部分的古中東,建立起了一個西至地中海,東至印度的龐大帝國——波斯帝國。他所開創的王朝,被後世稱為阿契美尼德王朝,也稱為波斯第一帝國。
  • 波斯帝國的崛起與沒落
    此時,佔有大片國土的波斯,終於有了與新巴比倫帝國抗衡的實力。於是在公元前539年,居魯士揮兵西進,兵臨巴比倫城下。當時的巴比倫王伯沙撒自認為城池固若金湯,不把波斯人放在眼裡。但他想不到的是,他的祭司居然打開城門,波斯軍隊蜂擁而入,滅亡了新巴比倫王國。波斯帝國由此成為當時中東的霸主。雖然居魯士大帝在前529年,與中亞的馬薩革泰人徵戰中陣亡,但這並未阻擋帝國擴張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