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各種瘟疫或火災的因緣是什麼?

2021-01-18 網易

  佛說,各種瘟疫或火災的因緣是什麼?

  其實各種病毒或瘟疫或火災等等災難都與殺生有關。

  《佛說灌頂經》中佛陀借維耶離國發生的瘟疫解說了殺生的惡報及種種病苦和災難的因緣。並且告誡佛弟子應當教化一切眾生生起慈心,切勿殺害一切有情眾生與眾生結下惡緣。

  佛弟子可以念佛、持咒、誦經回向眾生,都能離苦得樂,成就佛道。


  以下節錄佛經

  《佛說灌頂召五方龍王攝疫毒神咒上品經?卷第九》

  東晉天竺三藏帛尸梨蜜多羅譯

  附白話(僅供參考)


  節錄一

  佛經原文:

  一時佛遊王舍大城竹林精舍。與四部弟子眷屬圍繞。天龍八部悉來集會。佛為說法垂欲竟時。於是阿難從坐而起。齊整衣服稽首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維耶離國癘氣疾疫。猛盛赫赫猶如熾火。中毒病者頭痛寒熱百節慾解。蘇者甚少死者無數。世尊大慈愍加群生。願為救護使得蘇息。不遭苦患病癒熱除。復為說法使得至道。

  白話翻譯:

  當佛陀一邊遊行於各個國家一邊隨緣教化眾生來到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時,四眾佛弟子等眷屬圍繞左右,天龍八部也全部都來集會,聽聞佛陀說法。

  在佛陀說法即將要結束之時,阿難從座位站起來整理衣服恭敬頂禮佛足,長跪合掌對佛陀說,維耶離國出現引發瘟疫的「疫氣」,這「疫氣」來勢兇猛就像熊熊燃燒中的熾熱火焰不斷蔓延,中毒而生病的人會感到頭痛、或冷或熱、身體關節疼痛好像要脫節一樣,在這次瘟疫中能夠救活的人很少,大部分人都死掉了。

  世尊大慈愍念一切眾生,願救度護持這些眾生使他們能夠遠離疾疫的苦惱,休養生息、安居樂業,並且為他們這些災難中的人民說法令他們能夠持戒斷惡修善、命終轉生善道或往生淨土,解脫一切煩惱和生死輪迴、成就道果。


  節錄二

  佛經原文:

  「佛告阿難維耶離國中。所以遭此疫毒病者。是其國人多殺群生。無有慈心以殺獵為業。」

  白話翻譯:

  佛陀告訴阿難,在維耶離國中之所以會遭逢「疫氣」而引發瘟疫,都是因為國中人民殺業很重,殺害很多眾生,以殺生和獵捕維持生計,對於有情眾生絲毫沒有慈心。


  節錄三

  佛經原文:

  「是諸麋鹿麋塵禽獸熊羆之屬。有智慧者作是誓願。願我來世墮鬼神中。願為鬼殃銜火燒人。有犯觸我者若殺若縛。強取我者我當放火。燒其山野及所居村舍。於我有怨悉令被害。令諸眾生不得藏匿。」

  白話翻譯:

  被獵殺的獐鹿麋(四不像)塵熊羆等等禽獸,有智慧的(這裡是指有第八識的有情眾生)就會發願,願我來世墮入鬼神道中,願成為禍害人的鬼,口中銜火可以燒人,曾經冒犯或者傷害過我的人或者殺掉或者束縛令其不得自在,對於強取我命的眾生(人或動物)我就放火燒光他所居住的村舍及山野,一切與我結怨或曾經惱害我的眾生都要讓他們嘗嘗被害的滋味,令這些眾生無處可以居住和躲藏。

  若是曾經以火燒眾生就會被火燒,曾經把眾生關起來令眾生失去自由那麼自己就會被囚禁而失去自由,如果曾經殺害眾生就會被眾生殺害,如果令眾生失去家園那麼自己也會失去家園,總之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在《佛說罪福報應經》中講生獐鹿麋塵中喜驚怖人故,之所以會受生為獐鹿麋塵就是因為這些眾生喜歡驚嚇人、令人感到恐怖,若是獵殺這些有情眾生並且與他們結怨,這些有情眾生很容易隨順累世的習氣而強烈報復,所以就會引發種種不幸和災難。


  節錄四

  佛經原文:

  「是故阿難當化導一切令其慈仁。勿殺群生普慈一切。受持禁戒行於十善。若能如此可得至道。」

  白話翻譯:

  所以啊,阿難,應該勸導和教化一切眾生,生起仁慈之心,千萬不要殺害眾生,應當對於一切有情眾生都生起慈心。應當受持禁戒,行於十善,這樣才能避免與眾生結下惡緣而業障現前,承受種種病苦或災難,而且持戒行善可以不斷積累善根,善根不斷增長、成熟就能成就佛道。


  節錄五

  佛經原文:

  「佛又告阿難其世間人遭諸火殃。或燒一家乃至五三十家。或燒一裡乃至五三十裡。或燒百裡乃至五三百裡。或燒千裡乃至五千萬裡。如此因緣不可稱數。與此眾生有業緣者。必為火殃之所燒害。是故不得避藏得脫。以是因緣勿行殺獵。化行十善可得至道。」

  白話翻譯:

  佛陀又再告訴阿難,若世間人殺害這些有情眾生並與他們結怨,就會遭遇火災,或者燒一家乃至三五十家,或者燒一裡乃至三五十裡,或者燒百裡乃至三五百裡,或者燒千裡乃至五千裡一萬裡。如此因緣數不勝數。若與這樣的眾生結下惡緣必然會被火災所燒、所害,所以根本就沒有辦法躲避或者藏身、根本沒有辦法脫離。所以要教化一切眾生,千萬不要殺生捕獵,要教化一切眾生行於十善,這樣才能避免與眾生結下惡緣而業障現前,承受種種病苦或災難,而且持戒行善可以不斷積累善根,善根不斷增長、成熟就能成就佛道。


  節錄六

  佛經原文:

  「佛又告阿難此國中人。又網水中黿鼉魚鱉。雜類眾生不可稱數。而噉食之以為美膳。諸眾生等有智慧者。各各懷忿。願我後世墮大海中。作毒蛟龍吐種種毒氣猶如雲霧。以害維耶離國中人民。食我肉者使病不死。萎黃困篤從死得生。殺我命者毒著便死。」

  白話翻譯:

  佛陀又再告訴阿難,維耶離國中的人民,不僅獵殺禽獸,而且網捕水中的魚鱉鱷魚等等數不勝數的各種有情眾生,而且將他們當作美味佳饌來食用。

  這些有智慧(這裡是指有第八識)的有情眾生就會心懷忿恨並且發願,願我來世墮為龍身,成為大海中的蛟龍,吐出種種像雲霧一樣的毒氣,以此來禍害維耶離國中的人民。若是只吃我肉的人,那麼就只會病但是不會死,這些人沾染毒氣之後面色枯黃、萎靡不振,雖然病危但是能夠死裡逃生;若是害我失去生命的人只要沾染毒氣就會死去。

  分享此文的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讀者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佛說:一切萬有的生命和事物乃因緣所生,什麼叫作因緣呢?
    一切萬有的生命和事物乃因緣所生。什麼叫作因緣呢?「因」是前面的一個動機;只要前面一動,連鎖的關係就來了,就是緣。因緣的連鎖關係如何來的呢?自己來的,無主宰,不是他力,也非自然。因緣又分為親因緣和疏因緣的差別。什麼是親因緣呢?
  • 佛說骨節煩疼因緣
    佛告訴舍利弗:「往昔久遠世之前,羅閱祇城中有一長者子罹患熱病,病情嚴重。城中有一位名醫之子,善於辨識各種藥草功能,能治各種疾病。長者子請來名醫之子,對他說:『如果能將我的病治好,我將贈送大量財寶給你,以作酬謝。』名醫子對症下藥,治好長者子的熱病,但是長者子卻完全不提先前所允諾的酬謝。長者子後來又生病,又延請名醫子治療,病得痊癒後依然不給酬勞。就這樣連續三次,生病、治病、不給酬勞。」
  • 佛說:十二因緣是什麼意思?佛教十二因緣解讀
    顛倒當知,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若有人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見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汝今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汝今以得佛性清淨,堪為法器。」亦作「 十二緣起 」。佛教「三世輪迴」的基本理論,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依次緣起,構成三世兩重的因果關係。
  • 【佛教故事】佛說骨節煩疼因緣
    佛告訴舍利弗:「往昔久遠世之前,羅閱祇城中有一長者子罹患熱病,病情嚴重。城中有一位名醫之子,善於辨識各種藥草功能,能治各種疾病。長者子請來名醫之子,對他說:『如果能將我的病治好,我將贈送大量財寶給你,以作酬謝。』名醫子對症下藥,治好長者子的熱病,但是長者子卻完全不提先前所允諾的酬謝。長者子後來又生病,又延請名醫子治療,病得痊癒後依然不給酬勞。就這樣連續三次,生病、治病、不給酬勞。」
  • 佛說「十二因緣法」
    與此同時,他證得了「十二因緣法」,具備了佛眼通。當東方露出第一縷曙光時,他睜開蓮眼,看到蒼茫的夜空中閃爍著一顆星,心中感到豁然開朗;經過多少劫的修行,此刻終於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了一名佛陀。那棵菩提樹也因此而得道,它的心形樹葉也在晨風中娑娑作響,仿佛是在為菩薩的悟道成佛而歌唱。開悟後的佛陀,首先將他證得的「十二因緣法」理出了一套理論系統。
  • 佛說:十二因緣法,能度無邊生死大海
    「四聖諦」理論是佛教教義的基礎理論,今天筆者與諸位讀者分享「集」這個道理——十二因緣法。據說王子在菩提樹下整整待了七天七夜,所參悟的就是十二因緣法。那麼今生的人身由什麼組成呢?就是識——意識、名色——肉身、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觸——六根感受的外界的體驗、受——因外界體驗而生起苦樂二種感覺。這六者構成了今生的人身,有了人的身體,也就有了執著的「愛」、追求的「取」,因追求的貪慾而帶來的「有」。愛、取、有這三者種下了今生的因,由此又帶來下一輩子的「生、老、死」。
  • 佛說: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所生,且緣起性空
    「因緣」是佛教裡解釋一切自然現象的產生、發展和消滅的理論,佛說:「緣起性空」。意思就是世間萬物都是因緣而起、因緣而滅,世間一切在這緣起緣滅的變化之間都沒有定性,就是所謂「緣起性空」。佛陀說:「有生必有滅。」世間一切事物的狀態都不是永恆的。
  • 什麼是十二因緣法
    世尊說: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外道的因緣觀,裡面的因,不是指如來藏,其因緣兩字和起來,都是指條件。所以佛在楞嚴經裡就否定了一切法是因緣生的,而說都是如來藏性。一切法的直接出生者,就是如來藏,都來自於如來藏,是如來藏輸送的四大種子或者是七大種子直接產生出來的一切法。
  • 學佛人面對現前瘟疫應有的態度
    在佛法裡面講的三毒煩惱,貪慾所感的水災,瞋恚所感的火災,愚痴所感的風災,眾生有貪瞋痴,所以外面有水火風三災。如果一切眾生把貪瞋痴三毒煩惱息掉,不但沒有三惡道的果報,這個三災也沒有了,三災是花報,三途是果報。如果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這一生過去不算,過去沒學佛,迷惑顛倒,不知道。
  • 《佛說海龍王經》導讀
    菩薩和眾生的因緣是什麼?菩薩為什麼會一直得遇善法?菩薩為什麼會對學到法感到快樂?為什麼菩薩會一直渴望知識,無有饜足?菩薩請法就會看到奧義的真諦了嗎?菩薩為什麼知道就能歡喜奉行呢?菩薩為什麼會出家的功德?什麼是菩薩離居的順戒?什麼是菩薩能夠放棄內心種種的包袱?菩薩出家的智慧是什麼?菩薩為什麼要入定後深得法要?菩薩怎麼觀到法是一種幻象?菩薩為什麼不墮落於斷滅見?菩薩為什麼不會按照見識的慣性去解釋事情?
  • 什麼是十二因緣法?
    什麼是十二因緣法?         十二因緣法就是緣覺法,所證的果位是闢支佛,死後和聲聞人一樣,取證無餘涅槃。十二支分別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這裡也大概解釋一下十二因緣法。         「無明」,別譯為「痴」,指有情在過去世對於世界和生命的真相無知、無現觀,懷著錯誤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造作了第二支「行」。
  • 一切佛說法都按照次第,一定是有因緣才說,所說的話沒有任何不善
    #佛教文化#諸佛說法,鹹依次第,必有因緣,言無不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切佛說法都按照次第,一定是有因緣才說,所說的話沒有任何不善。當悉達多證悟時,他並不是把時間停止下來,或抵達了時間之終點,他只是單純地不再受時間概念的染汙。
  • 吉祥之聲|《佛說福力太子因緣經》卷四
    《佛說福力太子因緣經》 複次,福力王以至極盡閻浮提界。都統王政。國富自在。威德特尊。一切人民。王悉周給珍寶財物。以十善法普為化導。時閻浮提人民熾盛安隱快樂。息諸鬪諍劫除他敵。即說伽陀曰。諸苾芻。我念過去久遠世。時有佛出世。號無能勝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普於世間作佛事已。乃至最後於一國中入無餘依大涅槃界。如薪盡火滅。而彼國王收其舍利。造立寶塔廣大供養。其後諸苾芻眾。鳴於犍[jiān]椎擊鼓發螺。普告大眾。時苾芻等無數百千人集會一處。彼大法師于吉祥日廣為諸人宣說法要。是時國中有一博戲者名曰得勝。深著博弈戲翫等事。妻名廣勝。子亦同名。
  • 呂洞賓的入佛因緣
    其實呂洞賓與佛還有很深的因緣,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又是如何開悟並與佛結緣的。呂巖真人,字洞賓,京兆人,原為道教祖師,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後成為黃龍誨機禪師之法嗣。呂洞賓曾三次參加科舉考試,均不及第,生活落魄。後偶然於長安的一家酒肆裡遇見了鍾離權(漢鍾離),經點化,遂生出塵之意。鍾離權便傳授給他道教的延命方術。從此以後,他便隱居終南山,人莫測之。
  • 佛說稻稈經(12)緣起的本質是什麼
    繼續講《佛說稻稈經》,這部佛經,它文字上不是很多,只有四、五頁,但是,整個佛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包括密宗在內,所有的佛教非常非常重視《稻稈經》,因為《稻稈經》裡面非常清楚的講了佛教的「緣起」學說,那麼,「緣起」學說,除了佛教以外,當時釋迦牟尼佛傳法的時候,印度有很多很多的宗教,當時就已經有很多的宗教。
  • 佛說:情人、夫妻、兒女的因緣,都逃不過這四種關係
    難怪佛說:愛情、夫妻、兒女的緣分的真相,都逃不過這四種關係:報恩、報恩、討債、還債。其實,不光親密關係如此,所有人與人之間的緣分皆如此。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前世種下的因緣,才造成了今生的業果。故而,來報恩的夫妻,都對自己的另一半很好,相敬如賓,舉案齊眉,不要說夫妻矛盾,拌嘴都很少,旁人看了都豔羨不已。
  • 迷人漸修,悟人頓契,各種因緣頓契佛性,再看禪宗公案庭前柏樹子
    正跟邪是相對的,正教實際上是什麼?就是真如之教、真心之教,就是本來自性清淨心、涅槃妙心之教。所以本來正教既可以指釋迦牟尼佛傳到達摩祖師,傳到六祖大師的一脈正傳的佛之心印,甚或是諸佛之心印,也可以指我們眾生的自性清淨心,因為諸佛傳下來的正教存在於每個人、每個眾生的自性清淨心、涅槃妙心之中,當然也是所有千經萬論的本體。佛用什麼來講法,佛在什麼樣的境界,什麼樣的智慧下講法呢?
  • 佛說: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佛說,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套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你所遇到的都是該出現的」,是一個意思。這也是佛法解釋的,為什麼有人作惡反而能夠享受好報,有人行善反而命運坎坷?因為他們因緣和合的緣故,比方說這一世某人的善業條件具足了,他就會受到善報,下一世他的惡業顯現了有了共同受業的因緣,那麼他就會受到惡報。
  • 佛典故事:佛與提婆達多過去因緣
    而心高氣傲的提婆達多,對佛常懷嫉妒,總是期盼與佛並駕齊驅,當他聽到佛陀服用藥酥,心中貪求戀慕,也想服用與佛相同的藥方,便敕令祇域: 「當為我調配與佛相同的藥方!」於是祇域只好為他調配藥酥。祇域將藥酥交給提婆達多,並告訴他:「每日服用四兩。」提婆達多好奇地問:「佛每日服用幾兩?」祇域回答:「三十二兩。」提婆達多隨即說:「我也要服用三十二兩。」
  • 佛說:每個人的因果,誰也逃不了
    佛說: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因果無處不在。一個不經意的善舉就會種下善因,一個細小的惡念也會種下惡因,結善果還是惡果,都在人們的一念之間。 世間萬事萬物也都是由因緣而生,緣盡而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