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講《佛說稻稈經》,這部佛經,它文字上不是很多,只有四、五頁,但是,整個佛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包括密宗在內,所有的佛教非常非常重視《稻稈經》,因為《稻稈經》裡面非常清楚的講了佛教的「緣起」學說,那麼,「緣起」學說,除了佛教以外,當時釋迦牟尼佛傳法的時候,印度有很多很多的宗教,當時就已經有很多的宗教。但是,這些宗教裡面,沒有一個是講「緣起性空」,所以,講「緣起」就是佛教,佛教的特點。所以,宗喀巴大師讚揚佛的時候,也就是通過「緣起」來讚揚佛,這個我們上一次已經講過了,就是《緣起贊》。所以這是佛教的特點,非常重要。這是佛教的一個非常基礎的一個思想,也是一個原則,佛教認為,一切內、外的所有,都是因為「因」和「緣」產生的。除了自己的 「因」和「緣」以外沒有其他的宗教所說的造物主、萬能神,佛教認為這些都是不存在,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見解。
昨天,前面也講過了,釋迦牟尼佛也曾經講過,誰看見了「緣起」,誰就看見「法」,也就是說,誰懂得這個「緣起法」,誰就能夠證悟,這個意思;誰就能夠證悟,誰就能夠「見法」,「見法」的意思就是說,能夠證悟。因為緣起跟空性是有很大的關係,大乘佛教的「中觀」裡面也講過了,「緣起」和「空性」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一方面是空性,另外一方面就是緣起。所以,在大乘佛教裡面,很多時候就講「緣起性空」。實際上「緣起」就是「空」;「空」就是「緣起」。佛教講的「空」,它不是一無所有,這個「空」跟「緣起」是離不開的。
從我們的感官的層面來講,它是緣起,而不是空性。它是緣起,有因有果;我們很多人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但是這種說法我們要正確的理解。萬法當中是有因果的,因果就是萬法,除了因果以外,沒有萬法,萬法都是因果,不是因和緣,沒有萬法;萬法要不就是因,要不就是果。所以,萬法皆空的話,因果已經是空性了。然後,「因果不空」也是不對的,但是,如果正確的理解的話,那應該是這樣子理解:萬法皆空就是說,萬事萬物,它是空性,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的話,我們剛才講了,「緣起性空」就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那麼,從另外一個層面講的話,那這個雖然是萬法皆空,但是從我們的感官層面講,「因」和「果」,因緣都是存在的,這兩個是不矛盾的。表面上看,「空」與「不空」,「存在」與「不存在」,都是二元的對立,那麼,表面上看起來都是矛盾的,但是實際上不矛盾,這個我們可以進一步的解釋。
我們怎麼理解緣起,昨天,前面有四個字,這個非常重要,「世尊略說因緣之相」釋迦牟尼佛簡單的說了因緣,它的本體、本質,總相,是什麼呢?只有四個字,「彼緣生果」,就是因和緣產生果,但這個叫作「緣起」,非常的簡單,只有四個字,「彼緣生果」,「因」和「緣」產生「果」,那這叫作「緣起」,就這麼簡單。這是緣起的本質,接下來就講緣起的分類,「此因緣法。以其二種而得生起。」這個因緣法就有兩種,「云何為二。」這兩種是哪兩個?「所謂因相應。緣相應。」「因相應」就是跟「因」有關係的,「緣相應」就是跟「緣」有關係的,叫作「因相應」和「緣相應」。「彼復有二。」就這個也可以再分兩種,再分兩種是什麼?「謂外及內」,外在的因相應和緣相應,還有內在的因相應和緣相應,這樣子又分內外,這樣子一共就是四個了,四個因和緣——因緣再分個內和外,這樣子的話就一共有四種了。「此中何者是外因緣法因相應。」外因緣法也有因相應和緣相應。
首先,我們要簡單的了解一下,在佛教裡面,什麼叫作「因」,什麼叫作「緣」。「因」就是直接產生「果」,直接發揮作用的,叫作「因」。產生「果」間接的發揮作用的,叫作「緣」,比如說,發芽,直接產生作用的就是它的種子,有了種子就會發芽,所以,這有直接的關係,所以叫作「因」;然後溫度、溼度、空間,那麼這些是間接的有關係,所以叫作「緣」。那麼以此類推,這樣子的話,我們就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緣」, 任何一個東西的產生都有它的「因」,都有它的「緣」。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是只有一個東西讓它產生的,表面上也許是一個很簡單的東西,讓它產生,但是詳細了解的時候,這個裡面就有很多很多的「因」,也有很多「緣」,這樣子,因和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