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稻稈經(12)緣起的本質是什麼

2021-02-28 慈誠羅珠堪布慧燈之光系列

繼續講《佛說稻稈經》,這部佛經,它文字上不是很多,只有四、五頁,但是,整個佛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包括密宗在內,所有的佛教非常非常重視《稻稈經》,因為《稻稈經》裡面非常清楚的講了佛教的「緣起」學說,那麼,「緣起」學說,除了佛教以外,當時釋迦牟尼佛傳法的時候,印度有很多很多的宗教,當時就已經有很多的宗教。但是,這些宗教裡面,沒有一個是講「緣起性空」,所以,講「緣起」就是佛教,佛教的特點。所以,宗喀巴大師讚揚佛的時候,也就是通過「緣起」來讚揚佛,這個我們上一次已經講過了,就是《緣起贊》。所以這是佛教的特點,非常重要。這是佛教的一個非常基礎的一個思想,也是一個原則,佛教認為,一切內、外的所有,都是因為「因」和「緣」產生的。除了自己的 「因」和「緣」以外沒有其他的宗教所說的造物主、萬能神,佛教認為這些都是不存在,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見解。

昨天,前面也講過了,釋迦牟尼佛也曾經講過,誰看見了「緣起」,誰就看見「法」,也就是說,誰懂得這個「緣起法」,誰就能夠證悟,這個意思;誰就能夠證悟,誰就能夠「見法」,「見法」的意思就是說,能夠證悟。因為緣起跟空性是有很大的關係,大乘佛教的「中觀」裡面也講過了,「緣起」和「空性」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一方面是空性,另外一方面就是緣起。所以,在大乘佛教裡面,很多時候就講「緣起性空」。實際上「緣起」就是「空」;「空」就是「緣起」。佛教講的「空」,它不是一無所有,這個「空」跟「緣起」是離不開的。

從我們的感官的層面來講,它是緣起,而不是空性。它是緣起,有因有果;我們很多人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但是這種說法我們要正確的理解。萬法當中是有因果的,因果就是萬法,除了因果以外,沒有萬法,萬法都是因果,不是因和緣,沒有萬法;萬法要不就是因,要不就是果。所以,萬法皆空的話,因果已經是空性了。然後,「因果不空」也是不對的,但是,如果正確的理解的話,那應該是這樣子理解:萬法皆空就是說,萬事萬物,它是空性,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的話,我們剛才講了,「緣起性空」就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那麼,從另外一個層面講的話,那這個雖然是萬法皆空,但是從我們的感官層面講,「因」和「果」,因緣都是存在的,這兩個是不矛盾的。表面上看,「空」與「不空」,「存在」與「不存在」,都是二元的對立,那麼,表面上看起來都是矛盾的,但是實際上不矛盾,這個我們可以進一步的解釋。

我們怎麼理解緣起,昨天,前面有四個字,這個非常重要,「世尊略說因緣之相」釋迦牟尼佛簡單的說了因緣,它的本體、本質,總相,是什麼呢?只有四個字,「彼緣生果」,就是因和緣產生果,但這個叫作「緣起」,非常的簡單,只有四個字,「彼緣生果」,「因」和「緣」產生「果」,那這叫作「緣起」,就這麼簡單。這是緣起的本質,接下來就講緣起的分類,「此因緣法。以其二種而得生起。」這個因緣法就有兩種,「云何為二。」這兩種是哪兩個?「所謂因相應。緣相應。」「因相應」就是跟「因」有關係的,「緣相應」就是跟「緣」有關係的,叫作「因相應」和「緣相應」。「彼復有二。」就這個也可以再分兩種,再分兩種是什麼?「謂外及內」,外在的因相應和緣相應,還有內在的因相應和緣相應,這樣子又分內外,這樣子一共就是四個了,四個因和緣——因緣再分個內和外,這樣子的話就一共有四種了。「此中何者是外因緣法因相應。」外因緣法也有因相應和緣相應。

首先,我們要簡單的了解一下,在佛教裡面,什麼叫作「因」,什麼叫作「緣」。「因」就是直接產生「果」,直接發揮作用的,叫作「因」。產生「果」間接的發揮作用的,叫作「緣」,比如說,發芽,直接產生作用的就是它的種子,有了種子就會發芽,所以,這有直接的關係,所以叫作「因」;然後溫度、溼度、空間,那麼這些是間接的有關係,所以叫作「緣」。那麼以此類推,這樣子的話,我們就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緣」, 任何一個東西的產生都有它的「因」,都有它的「緣」。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是只有一個東西讓它產生的,表面上也許是一個很簡單的東西,讓它產生,但是詳細了解的時候,這個裡面就有很多很多的「因」,也有很多「緣」,這樣子,因和緣。

相關焦點

  • 佛說緣起論
    緣起可以說是整個佛教的理論基礎。一切有為法都是因各種因緣而成,此理即為緣起。如此,由緣和生起為「緣起」。2. 一起生起為「起」,眾緣的而非排斥緣,如此為「緣起」。由此因聚合是彼(果)的緣所以是「彼緣」,是彼等地緣所以此是因。3. 如是因的組合面向[果]故說為緣,一起生起故說為起。果是由它共同達成、而非缺乏的意思;又以諸條件的,彼此面向、前往[果]故為緣。
  • 佛說 緣起時起 緣盡還無
    佛說:一切有為法,儘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佛說:緣是悲歡離合總無情,緣來則去,緣聚則散,緣起則生,緣落則滅。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
  • 聽菩薩說|了知十二緣起,即見佛見法
    《親友書》頌詞此緣起乃佛語藏彌足珍貴最甚深何者若能真見此已睹真如佛法身釋義龍樹菩薩講了十二緣起的功德與重要性,誰能了知十二緣起,見到這種真相,就相當於見佛見法。佛講了八萬四千法門,浩瀚無際。在所有的佛法裡,十二緣起最為珍貴,最為稀有,非常深奧,猶如如意寶一般。誰能了知、親見這樣的真相,就能獲得解脫,精進學修十二緣起,就能成佛。關於十二緣起,並不是我們這樣簡單地講一下,大家隨便聽了一下,就能講清楚、聽明白的,其中的意義是很深奧的。除了一些具緣者、利根者,大概地講一下就能明白,僅僅提一下就能證悟,一般人不可能這樣。
  • 佛慧法師:孤獨的本質是什麼?
    佛慧法師:孤獨的本質是什麼?【現在之書】《百年孤獨》 [哥倫比亞] 加西亞·馬爾克斯 著黃錦炎 沈國正 陳泉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8月佛慧法師:雖然說開始讀的時候有些吃力,但後期會越讀越上癮。
  • 佛說: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所生,且緣起性空
    「因緣」是佛教裡解釋一切自然現象的產生、發展和消滅的理論,佛說:「緣起性空」。意思就是世間萬物都是因緣而起、因緣而滅,世間一切在這緣起緣滅的變化之間都沒有定性,就是所謂「緣起性空」。佛陀說:「有生必有滅。」世間一切事物的狀態都不是永恆的。
  • 佛說:「即心即佛」,佛心待人;自己即佛;佛性悟人,人即是佛!
    佛說即心即佛《菩薩戒經》中說:「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中也說:「即時豁然,還得本心。」為什麼說我們的心即是佛呢?一切唯心造,佛也是我們的心生出來的。我們迷的時候就是凡夫,在沒有悟道之前,佛也是凡夫,這個佛是指我們凡夫的本性;一念悟道之後,凡夫也就成了佛;因此說,凡聖等一切萬法都源於本心。我們修行到了「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的境界中的時候,就會發現生活中無不是喜悅,這種喜悅來自於我們的內心,這樣我們便擁有了一個完美的世界。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緣起非常奇妙!
    再一個,王被囚禁以來,每次都蒙世尊遣阿難來慰問她,但是現在她自己也被囚禁起來了,希望佛的威德深重,結果她又是女眾,心想可能不敢煩勞佛親自來,只要派弟子就可以了,所以這裡還是說恆遣阿難來慰問我。現在我這麼憂愁,世尊的威德深重,雖然我見不到您,願遣目犍連和阿難來與我相見,祈請。說完以後:作是語已,悲泣雨淚,遙向佛禮。
  • 佛、佛法、佛教、佛學:真正佛文化講的是什麼?如何修行?
    《漫談宗教思想教育信仰文化》系列之佛教文化第21回曆來已久都有人信仰佛教、有人喜歡去寺院燒香拜佛,有人願意學佛修行,我們經常聽到「佛法」、「佛教」,但是知道它們之間區別的人卻很少,什麼是「佛」、「佛法」、「佛教」、「佛學」呢?真正的佛文化講的是什麼呢?要怎麼修行呢?
  • 佛說:緣起緣滅,世事無常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佛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緣來是你,緣去是空,世間多少紛擾事,浮華落盡總隨風。佛說,與你無緣的人,你與他說話再多也是廢話。與你有緣的人,你的存在就能驚醒他所有的感覺佛說:你恨的人,來生不會再見,所以別在他(她)身上浪費時間;你愛的人,來生也不會再見,所以今生要好好對他(她)。佛說,心外無物,是舍是求,只於你一念間。
  • 【慧燈之光】《緣起贊》略釋(四)
    往昔釋迦牟尼佛住世轉法輪的過程中,佛陀曾對很多外道的觀點進行了抨擊,也因此讓外道有了讎隙。這種人不能忍受「無自性」的空性微妙之聲,是情有可原的。若受行尊語,珍藏緣起法,不忍空性吼,我說此為奇。自古以來,小乘佛教都會說大乘佛法不是佛法。除此以外,大乘顯宗也說過密宗不是佛說的。密宗裡面的有些宗派,又會說大圓滿不是佛說的。其原因,彌勒菩薩在《大乘經莊嚴論》中的有一品,專門講了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佛傳法,是針對每個眾生的不同根基而因材施教的。
  • 《佛頂尊勝陀羅尼》的緣起
    據《尊勝陀羅尼流布緣起》載,唐代宗大曆十一年(776),詔令天下僧尼每日誦此陀羅尼二十一遍,於每年正月一日具載呈報。詳《大正藏》第十九冊頁349。「有陀羅尼名為如來佛頂尊勝,能淨一切惡道,能淨除一切生死苦,又破一切地獄能回向善道。此佛頂尊勝陀羅尼,若有人聞一經於耳,先世所造一切地獄惡業悉皆消滅,當得清淨之身,隨所生處憶持不忘。
  • 佛哲專論|辨析《奧義書》中的「業感緣起」說(第二章)
    二、原始佛學的「業感緣起」說 逮公元前第六世紀中葉,佛敎勃興,以革新派的姿態流播於印度,對當時印土的傅統思想多所破斥,其中以樹立「無我論」以與傅統的「神我論」相對壘尤具特色。吾人得見於原始佛敎典籍中,可從「四聖諦」與「十二綠起」的兩重角度,分別予以辨釋。今先論「四聖諦」義。如《中阿含》說: 云何為四?謂苦聖諦、苦習(即集聖諦)、苦滅(即滅聖諦)、苦滅道聖諦(即道聖諦)。「四聖諦」中的「苦、集、滅、道」的細目意義云何? 彼云何名為苦諦?
  • 佛教:何謂「緣起說」與「三法印」(深度長文)!
    緣起法非佛陀創造,因為無論佛出世或未出世,只要有生命,有世界,便有此法則。佛陀只不過以正智慧,經過深微的觀察,覺悟其理,從而得到大解脫,並為有情開演而已。此如《雜阿含經》第299 經說:「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或未出世,法界常住。
  • 緣起性空與無我是什麼意思?淺釋無我和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說穿了,就是一切都是屬於因緣和合。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是有因有緣,然後才會有果。因加上緣才會結成果,所以如果沒有因,也就等於沒有了開始。因為有了「因」,它才漸漸地變成「有」。這是一個從無到有,再到後來回歸到「無」的過程。因為「果」也在生滅法則之中,「果」消失了之後,最終還是再回到沒有。
  • 《天道》佛與道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佛本是道又如何解,佛道一心
    作者借用傳統文化,以及非文化的一些專業術語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見路不走,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這個普遍適用於個體的方法論,但是有特殊性和普遍性,一樣的東西什麼都一樣,不一樣的東西各有各的不一樣。
  • 緣起論是佛法的特質,佛教的所有教義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流出
    佛教文化的緣起觀,正如佛經所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緣起論是佛法的特質,佛教的所有教義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流出來的。因此,緣起法是佛教教義的精髓或核心,是佛陀觀察宇宙人生採用的獨特方法,是佛教的世界觀。
  • 佛陀覺悟之後,總結的「緣起法」,如何理解?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所覺悟的「緣起性空」,隨後總結出了「緣起法」,創立了佛教最根本的學說,關於這個學說,我們該如何認識?也就是說,佛陀覺悟之後,所總結出來的」緣起法「,我們該如何理解呢?佛像在這「緣起法」之中,佛徹底的粉碎存在已久的二元對立之說,即否定了一切時間或物質層面的第一因說。
  • 梵唄 | 文殊菩薩與《佛頂尊勝陀羅尼》的緣起故事
    文殊菩薩與《佛頂尊勝陀羅尼》的緣起故事在唐朝的儀鳳元年,(公元六七六年)老人滿臉慈祥,忽然用婆羅門語,對他說:法師,您千裡迢迢,不辭辛勞來訪聖跡,慕道求法的心令人感動啊!「但是,中國的眾生多造罪業,很多岀家僧眾都犯戒律,如此深重的罪業,難以救度。」「唯有〖佛頂尊勝陀羅尼〗,才能夠滅除眾生的一切惡業,不知法師有沒有帶此經來?」佛陀波利說:貧僧一心一意,直來禮謁文殊大士,沒有帶此經來。
  • 佛為什麼說萬物都是不存在的?《金剛經》離相寂滅分第十四品
    就如我們前面所講的,在緣起的條件下,我們照鏡子,鏡子中的我他是否知道他只是我們的投影?而我們也不可能想像我們是否也是高維生物的投影?就如同鏡子中的我,不知道他是我們緣起的投影一樣。第一波羅蜜;從生死坎坷到涅槃彼岸解脫的法門。
  • 佛法小知識52:十二緣起是什麼?
    在佛教的世界觀中,世間萬有皆因「緣起」,而緣起還分為十二種類別,它們被稱作十二緣起。十二緣起又叫做十二因緣、十二有支,它的具體內容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也經常去掉無明與行而講後面十種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