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哲專論|辨析《奧義書》中的「業感緣起」說(第二章)

2020-12-22 重樓逾陀

二、原始佛學的「業感緣起」說

逮公元前第六世紀中葉,佛敎勃興,以革新派的姿態流播於印度,對當時印土的傅統思想多所破斥,其中以樹立「無我論」以與傅統的「神我論」相對壘尤具特色。

蓋《奧義書》所謂輪迴生死的「自我」(如上篇所引)根本就屬於是一、常的、與靈魂相似的「神我」。佛家雖承認有輪迴之事,而不肯承認有一、常的「自我」以輪迴於三世之中,亦不肯承認有永恆的「神我」以解脫而復歸於梵(絕對本體)。相反地,佛家卻以「我執」為輪迴生死的一種因素(增上緣),是故釋迦於四《阿含經》中,處處申「無我」義,如《雜阿含經》云:

若諸沙門,婆羅門見有我者,一切皆於此五受陰(即五蘊)見我。諸沙門、婆羅門見色是我、異我,我在色,色在我;見受、想、行、識是我,識異我,我在識,識在我。愚痴無聞凡夫,以無明故,見色是我、異我、相在,言我真賢不舍。

釋迦分析愚夫所執「自我」不外二途,一為物質、一為精神,故「我」者實乃由「五蘊」(「蘊」是聚集義,「色」屬物質性,「受、想、行、識」屬精神性)和合所聚而成的假體而已,多而非一故,變而非常故,非一非常,焉得名實?再者,所謂物質的「色蘊」本身亦由四大元素所成,謂「四大種」,如《中阿含經》言:

云何色盛陰(即色蘊)?謂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云何四大,謂地界、水、火、風界。……是無常法、盡法、衰法、變易之法。……

如是構成「我」體物質一面的「色蘊」既是非一非常,由「四大種」之所聚;構成「我」體精神一面的亦由變幻無常的受、想、行、識等心理活動之所成:

故一、常的「實我」無有。而佛家之所謂「業」,所謂「輪迴」,不外是一組合的物質性的元素,配合各種瞬息萬變的精神作用,而產生各種非常非斷的相續活動而已,然非如傳統學派所謂有一「自我」居中流轉。此乃佛家論「業」與傳統學派回然異趣的地方。

複次,此由「五蘊」所聚成的「假我」以何因緣得於三世之中輪迴不已?吾人得見於原始佛敎典籍中,可從「四聖諦」與「十二綠起」的兩重角度,分別予以辨釋。

今先論「四聖諦」義。如《中阿含》說: 云何為四?謂苦聖諦、苦習(即集聖諦)、苦滅(即滅聖諦)、苦滅道聖諦(即道聖諦)。「四聖諦」中的「苦、集、滅、道」的細目意義云何? 彼云何名為苦諦?所謂苦諦者: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名為苦諦。

所謂習(集)諦者,愛與欲相應,心恆染著,是謂名為苦習(集)諦。 云何為苦習(集)盡諦(即滅聖諦)?所謂盡諦者,欲愛永盡無餘,不復更造。 云何名為苦出要諦(即道聖諦)?所謂苦出要者,謂賢聖八品道,所謂正見、正治、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謂名為苦出要諦。」

「苦諦」者,是流轉輪迴的人生苦果;

「集諦」者,是流轉輪迴的人生苦因;

「滅諦」者,是煩惱寂滅的人生樂果;

「道諦」者,是煩惱寂滅的人生樂因。

如是一切三苦、八苦、流轉生死苦海而不能自拔者,要皆由煩惱與業所積集為因而感招得來,所謂由「愛與欲相應,心恆染著」故。何者為「愛與欲相應」?

「謂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行即是業。)謂「貪慾蓋、瞋恚蓋、睡眠蓋、調戲蓋、疑蓋」,「若有此五蓋、便有畜生、餓鬼、地獄之分」。修不殺、不盜諸十善行,雖得生天,然猶與愛、欲相應,亦無由得離此生死苦海。故知福、非福報之輪迴流轉皆眾生之煩惱(如五蓋)與業(身、口、意)所自招來,於此可見原始佛家的「業論」,實與《奧義書》所謂「因欲而有意志,因意志而有業,而有業則有果」(見第一節引文)的思想一脈相承。

至於解脫之道,原姶佛家主張修「賢聖八品道」而得「欲愛永盡」的「涅槃」境界,此亦與《奧義書》之由「無欲」而復歸於「梵」的論說同出一轍。故原姶佛學的談生死與解脫,除「自我」與「假我」的觀點相左之外,其他的一切主要理論,無一不見其有相契相符的印度文化傅承的痕跡所在。 原始佛學即以「緣起」說明一切「有為法」(現象界)的生滅無常;所謂「緣起」義者,《阿含經》說:「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是因,「彼」是果,故一切「有為法」必須仗因託緣然後呈現,吾人於釋「四聖諦」中已見其端緒,今以「十二緣起」闡析生死,當更會其條理。

「十二緣起」者,如《長阿含經》云: 生是老死緣,有是生緣,取是有緣,愛是取緣,受是愛緣,觸是受緣,六入是觸緣,名色是六入緣,識是名色緣,行是識緣,痴是行緣。

換言之,

即以「痴」(無明)為緣而有「行」(業);以「業」為緣而有「識」;以「識」為緣而有「名色」;以「名色」為緣而有「六入」;以「六入」為緣而有「觸」;以「觸」為緣而有「受」,以「受」為緣而有「愛」;以「愛」為緣而有「取」;以「取」為緣而有「有」;以「有」為緣而有「生」;以「生」為緣而有「老死」。

由是彼此因果相成而生死之理論已立。今先明辨各支涵義: 彼云何無明(即《長阿含經》所謂痴)?若不知前際(生前),不知後際(身後) ……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痴暗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云何為行?行有3種:

身行、口行、意行。

云何為識?謂六識身:

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即非物質性的四蘊):

受陰、想陰、行陰、識陰;

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即五蘊中的色蘊)──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 云何為六入處?謂六內入處:

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

云何為觸?謂六觸身:

眼觸身……意觸身。

云何為受?謂三受:

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云何為愛?謂三愛:

欲愛,色愛、無色愛。

云何為取?四取:

欲取、見取、戒取、我取。

云何為有?三有:

欲有、色有、無色有。(即三種世界的有情:有性慾的世界、有物質的世界、非物質的世界之有情) 云何為生?若彼彼眾生,彼彼身種類,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陰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為生。

云何為老?

若發白露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僂,垂頭呻吟……是名為老;

云何為死?

彼彼眾生,彼彼種類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命滅,舍陰時到,是名為死。──此死及前說老,是名「老死」。

依「十二緣起」的嚴密相因的理論,眾生之所以有老死者,唯其有生,而今生之所自起,在有前生的一切以愛取等輾轉為緣的煩惱和業,而一切煩惱與業又無始時來植根於無明的大痴暗中;由此無明的推動,則今生又作種種善不善業,起種種愛取煩惱,而引招來生的痛苦的人生,如是生死流轉,不能或已。賢聖深體「十二緣起」之理,了悟生死之苦皆緣起於煩惱和業,而煩惱與業,本在無明,故鏟草必須除其根,出離生死,首去無明。

故經常言: 若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處滅,六處滅則更樂(觸)滅,更樂滅則覺(受)滅,覺滅則愛滅,愛滅則受(取)滅,受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 若要斷滅「無明」,須賴修行梵行,如《中阿含經》言:

「若欲斷無明,當修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十一切處、十無覺法。」

此等梵行,猶「四聖諦」中的「道諦」,無明滅而乃至生、老死滅的境界,猶「四聖諦」中的「滅諦」,至於由「無明」而有「行」,乃至而有「生」與「老死」,循環無己,此即「苦」、「集」二諦的另一種詳盡而系統化的闡明而已。至於「十二緣起說」的強調「無明」與「行」為生死因,亦與「集聖諦」中的對「愛、欲相應」的強調,以及《奧義書》中的對「欲」、「意志」和「業」的強調,有著同一的思想淵源,對「業感緣起」有著相同的意義,而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然而,原始佛學在「業論」中,建立「無我說」以取代了《奧義書》的「自我流轉說」,於印度哲學的發展歷程言,確是一種進步思想的表現。

佛哲專論|辨析《奧義書》中的佛家『業論』(第一章)

相關焦點

  • 佛哲專論|部派學者對「業感」問題的諍論(第三章)
    原始佛學以「業感緣起」來解釋生死之說,但由於作業與感果的不同時,遂有「異時因果」思想的產生,為要申明此業感的異時因果的可能性(即上文的第二疑難),說一切有部(簡稱有部)就建立「無表色」的學說。所謂「無表色」者,是「五法」之中「色法」的一支類。原來四《阿含經》以「五蘊」立「無我」義,而有部則以「五法」總攝宇宙萬有,「五蘊」亦為其中的內容。「五法」云何?
  • 奧義書中的「解脫」與佛教的「涅槃」
    摘 要: 印度遠古聖典奧義書中的許多觀念對印度後世的宗教哲學派別有重要影響。佛教的「涅槃」觀念是在吸收借鑑和改造奧義書中「解脫」觀念的基礎上形成的。奧義書中的解脫觀念以「有我論」 為基礎,而佛教的涅槃觀念則以緣起論和無我論為基礎。奧義書中的解脫觀念是婆羅門教主流思想中 的核心內容,而佛教的涅槃觀念也是此教教義的主要成分。
  • 佛說緣起論
    任何事物都因為各種條件的相互依存而處在變化中,這是佛陀對世間現象的成住壞滅之原因、條件所證悟的法則。《清淨道論》對「緣起」作了幾種解釋:1.如此,由緣和生起為「緣起」。2. 一起生起為「起」,眾緣的而非排斥緣,如此為「緣起」。由此因聚合是彼(果)的緣所以是「彼緣」,是彼等地緣所以此是因。3. 如是因的組合面向[果]故說為緣,一起生起故說為起。果是由它共同達成、而非缺乏的意思;又以諸條件的,彼此面向、前往[果]故為緣。
  • 聽菩薩說|了知十二緣起,即見佛見法
    《親友書》頌詞此緣起乃佛語藏彌足珍貴最甚深何者若能真見此已睹真如佛法身釋義龍樹菩薩講了十二緣起的功德與重要性,誰能了知十二緣起,見到這種真相,就相當於見佛見法。佛講了八萬四千法門,浩瀚無際。在所有的佛法裡,十二緣起最為珍貴,最為稀有,非常深奧,猶如如意寶一般。誰能了知、親見這樣的真相,就能獲得解脫,精進學修十二緣起,就能成佛。關於十二緣起,並不是我們這樣簡單地講一下,大家隨便聽了一下,就能講清楚、聽明白的,其中的意義是很深奧的。除了一些具緣者、利根者,大概地講一下就能明白,僅僅提一下就能證悟,一般人不可能這樣。
  • 四種緣起——佛教對宇宙萬法的詮釋
    「四種緣起」,為華嚴宗所歸納之四種緣起思想。華嚴宗之教理以「緣起」思想為主,依此判釋我佛釋迦牟尼一代教法,立有「五教十宗」之說。五教,即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大乘圓教。除大乘頓教外,其餘四教分別各說一緣起。即:小乘教說業感緣起,大乘始教說賴耶緣起,大乘終教說如來藏緣起,圓教說法界緣起。而唯獨頓教因是無相離言之宗,不涉及教相之教,故無緣起之說。
  • 佛說 緣起時起 緣盡還無
    佛說:一切有為法,儘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佛說:緣是悲歡離合總無情,緣來則去,緣聚則散,緣起則生,緣落則滅。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
  • 緣起論是佛法的特質,佛教的所有教義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流出
    佛教文化的緣起觀,正如佛經所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緣起論是佛法的特質,佛教的所有教義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流出來的。因此,緣起法是佛教教義的精髓或核心,是佛陀觀察宇宙人生採用的獨特方法,是佛教的世界觀。
  • 佛說稻稈經(12)緣起的本質是什麼
    繼續講《佛說稻稈經》,這部佛經,它文字上不是很多,只有四、五頁,但是,整個佛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包括密宗在內,所有的佛教非常非常重視《稻稈經》,因為《稻稈經》裡面非常清楚的講了佛教的「緣起」學說,那麼,「緣起」學說,除了佛教以外,當時釋迦牟尼佛傳法的時候,印度有很多很多的宗教,當時就已經有很多的宗教。
  • 釋家緣起論與中醫學
    釋家緣起論說的是,一切事物都是有因果關係的,在《雜阿含經》中釋迦牟尼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緣起論是釋迦牟尼悟道成佛的證悟。是佛教的基本原理,以緣起解釋世界,生命及各種現象產生之根源,以此建立與其他教派不同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 起信論如來藏緣起
    通過破小乘和外道的邪見,引導學人產生對大乘的信心,就是這篇論的寫作動機。二、起信論的特色《起信論》這本書綜合了很多的大乘經典。在法藏大師的《大乘起信論義記》,還加了一個形容詞「圓實大乘」,是說它是圓滿的、講諸法真相的意思。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佛滅九百年以降,堅意菩薩之《入大乘論》、彌勒菩薩之《大乘莊嚴經論》、無著菩薩之《顯揚聖教論》、護法論師之《成唯識論》等,紛紛以雄智銳辯對破非難,光顯「大乘是佛說」的正見;至玄奘法師遊學印度,造《制惡見論》,重申此義,遂成定量。
  • 31|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主播:佛穎「持」也有兩種意思:一是不忘失,令其代代相傳;二是信佛念佛,也就是專稱彌陀佛名,以專稱彌陀佛名作為我們的修行,作為我們學佛的全部,作為我們往生極樂的直接因,也就是「正因」。所以釋尊宣說《阿彌陀經》的時候,就講「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可以說《阿彌陀經》就是《觀無量壽經》這一段經文的開展。
  • 佛說: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所生,且緣起性空
    生活中經常聽到「因緣」二字,甚至有的人痴迷於此,讓它被蒙上了「迷信」的色彩。實際上在佛教裡「因緣」是講萬事萬物之間的聯繫和一種事物前後發展狀態之間的關聯,它絕不是迷信。「因緣」是佛教裡解釋一切自然現象的產生、發展和消滅的理論,佛說:「緣起性空」。意思就是世間萬物都是因緣而起、因緣而滅,世間一切在這緣起緣滅的變化之間都沒有定性,就是所謂「緣起性空」。佛陀說:「有生必有滅。」世間一切事物的狀態都不是永恆的。
  • 《佛頂尊勝陀羅尼》的緣起
    若常誦念得大涅槃,復增壽命受勝快樂,舍此身已即得往生種種微妙諸佛剎土。」「佛頂陀羅尼咒,乃是百千萬億俱胝諸佛所說,我今說之此陀羅尼咒者,於諸佛頂最尊最勝,能滅一切業障悉令清淨,能拔地獄畜生閻摩羅趣,能除一切眾生生死苦惱……是罪人等若於此陀羅尼塔邊往來,塔上微塵落其身上者,如上諸罪悉得除滅。或有風過吹其塔等,而復吹人少霑身分,即得生天受勝妙樂,亦隨意樂往生淨土。
  • 聞中 | 鳥棲一樹觀自在—奧義書核心智慧
    我們都是從虛無中來,到虛無中去,就人類的知識結構而言,尚有一些不可窮盡的存在,是我們的知識所永不能抵達的,可以說,現時的生命,處在虛無與虛無的中間地帶,惟有憑藉熱忱,用情感、理性、愛與智慧,才能照亮這一段放眼望去頗為有限的人生。誠因如此,此時此際的相會,就特別具有價值。
  • 《佛說四十二章經》:出家人的簡捷修行之道
    網圖雖然如此,但是在《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二章中,佛祖仍然為人們指出了一條無修無證的徹底究竟修行之道,使人們可以因此而對照自己的修行之路與境界之高低,而塵俗中人也可以從中少窺佛法修行之一斑,清楚的看清出家人的修行軌跡。
  • 【視頻】佛說四十二章經
    《四十二章經·序》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掌諸路頭陀教特賜圓通玄悟大禪師頭陀僧溥光法師奉敕撰3.《注四十二章經·序》宋真宗皇帝制4.《佛說四十二章經》迦葉摩騰法師共竺法蘭法師奉詔譯宋真宗皇帝注5.《題焚經臺詩》唐太宗文皇帝制《佛教西來玄化應運略錄》宋正議大夫安國軍節度使開國侯程輝編《準五分律》說:「釋迦牟尼佛,生中印土迦維羅城剎帝利家,父名白淨飯王,母號摩耶,右脅而生紫磨金色,不紹王位。十九踰城至雪山中,六年苦行日食麻麥。又至象頭山學不用處定,三年知非遂舍。又至鬱頭藍學非想定,三年知非亦舍。
  • 徐志嘯:「變文」辨析
    為便於辨析說明,我們不妨先抄錄潘氏「新書」中所收的變文篇目,而後再分辨其內容,從而判定其定義。25篇;以「緣」「緣起」「因緣」為題名者,取材於佛典的,如《歡喜國王緣》《醜女緣起》《目連緣起》等6篇,以釋經為目的,題名為「講經文者」,如《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妙法蓮華經講經文》等,共21篇。
  • 佛說:緣起緣滅,世事無常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紅塵中,一個捨不得,耽誤了多少人;佛法中,一句無所得,難倒了多少人。只不過,舍亦無所舍,得亦無所得。佛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緣來是你,緣去是空,世間多少紛擾事,浮華落盡總隨風。佛說,與你無緣的人,你與他說話再多也是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