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哲專論|部派學者對「業感」問題的諍論(第三章)

2020-12-23 重樓逾陀

三、部派學者對「業感」問題的諍論

前言未密,後出轉精,釋迦住世之日,雖在四《阿含經》中,揭示「無我」的正理,遮破「實我」的邪執,然以「假我」配「業感」之說,其間尙有不少枝末疑難懸而未決,有待後之來者以資補其義。

原始佛學,許毎一眾生今世的「煩惱」與「業」,依「五蘊假我」而作,來世的「福、非福報」,依「五蘊假我」而感,但此「五蘊」假體於一期生(一世)後復由聚而散,如何可作「感果」所依?此其可疑者一。今生由「五蘊假我」所作的業,以何等功能足以聚而不散,以作來生之用?此其可疑者二。原始佛學既不許有一常的「自我」以作業感果,而代之以「五蘊」假體,但此「五蘊」體起伏聚散而非常住,以何因緣足以決定每一眾生的諸業與果報皆自作自受,而非自作他受,亦非他作自受,或自作共受,或共作自受?

此其可疑者三。凡此數端都是毘曇部派學者所交相鑽研,競立新義,而掀起諍論者。 自釋迦滅度後,更百餘年,佛敎學者以「大天五事」影響而分為上座、大眾二部。此後幾百年中,上座、大眾二部,亦各自分別流出新派,前後合計共二十部,對佛陀原始敎法,解釋日益分歧,對「業論」的見解固亦互相乖角,諍議紛紜。

如解釋第一疑難,有犢子部、經量部等之對「勝義補特伽羅」的建立;

解第二疑難,有「說一切有部」之對「無表色」、「三世實有」及經量部的對「色心互持說」的建立;至於集前人的思想與學理的大成,而徹底解決第一、第二、第三的難題者,則有待於公元第五世紀無著與世親二位論師之對「法相唯識學」的建立。今依各派思想發展的時間順序,先論述有部的「無表色」的理論。

原始佛學以「業感緣起」來解釋生死之說,但由於作業與感果的不同時,遂有「異時因果」思想的產生,為要申明此業感的異時因果的可能性(即上文的第二疑難),說一切有部(簡稱有部)就建立「無表色」的學說。所謂「無表色」者,是「五法」之中「色法」的一支類。原來四《阿含經》以「五蘊」立「無我」義,而有部則以「五法」總攝宇宙萬有,「五蘊」亦為其中的內容。「五法」云何?《阿毘達磨品類足論》言: 有五法:一色、二心、三心所法、四心不相應行、五無為。

「五蘊」中的「色蘊」即「五法」中的「色法」;「五蘊」中的「受、想、行、識四蘊」類同於「五法」中的「心法、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法」,而「無為法」者,殆部派學者的創建;然「色法」在內容言之,實比「色蘊」具更豐富的涵義,如《品類足論》云: 色云何?謂諸所有色,一切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四大種者,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所造色者,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指形色、顯色)、聲、香、味、所觸一分,及無表色。此有部所立的「無表色」是四《阿含經》所未說的。

所謂「無表」,如《具舍》所釋,是「非表示令他了知」之義,即非吾人的感官所知對象,蓋有部據所宗經典,分物質為三類:一、可見有對色,二、不可見有對色,三、不可見無對色(對,是對礙義),如《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云: 如契經說,色有三攝:一切色,有色有見有對,有色無見有對,有色無見無對。若無無表色者,則應無有三種建立,無第三故。 故「有部」立「無表色」以補充第三類物質(即無見無對的物質)的「分子」的缺乏。此以「四大種子所造」的「無表色」何從生起?《大毘婆沙論》云: 若諸聖者,生無色界,此中聖者住胎髒時,不能起表,前生表業已失,但成就靜慮無漏無表。

諸聖者,生無色界者,學成就學無表,無學成就無學無表。 謂生欲界、住律儀,不得別解脫律儀,現在身表,亦得此無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亦得此無表。此中現有身表,亦得此無表者,謂以殷重信、或猛利纏發表,亦得此無表。

依佛家義,眾生的存在,可有三種形態:

一、欲界,即以有性慾、有形質的形態而存在;二、色界,即以無性慾、有形質的形態而存在;三、無色界,即以無性慾、無形質而唯有精神活動的形態而存在(此即上篇十二緣起中的「三有」)。

如是生無色界眾生,雖有思業(即意業),然無形質,則不能有思所作(身業、口業),如何作業感果?故有部學者,解彼質難,謂無色界,由「靜慮無漏無表色」之所感生,而住無色界,「有學」、「無學」聖者,所造諸業,亦以「無表色」的形式予以保存。至於欲界眾生,由住律儀(即受戒)的表業,而得隨心轉為「無表色」(即戒體);同一道理,住不律儀(非戒)的屠夫等眾,作屠羊、宰豬諸「不律儀」的表業,亦得隨心轉為「無表色」。

如此「無表色」,無見無對故,其體相得於三界、三世中存在而無礙,以感招當來的果報。「無表色」是有為法,應是無常,如何可於過去、現在、未來具得存在?蓋有部學者主張「三世」差別,唯依作用之生滅而假立,若就有為法的體言,本是「三世實有」。

如《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云: 謂有為法,未有作用名未來,正有作用名現在,作用已滅名過去。又如《異部宗輪論》云: ……謂一切有部諸法有者,皆二所攝:

一、名,二、色;

過去、未來,體亦實有(現在法為有,諸派共許,故省略不贅。) 故有部學者世友言:「故諸行無來,亦無有去。」故「無表色」之體固是三世恆存,即其作用,亦可貫串於未來,如《大毘婆沙論》云: 諸有依業,發起律儀,及不律儀、非二無表,初剎那頃,表、無表色,與及餘能造大種現在具滅,滅至第二剎那以後,表及大種具在過去,諸無表色,有在過去,有在未來,有在現在。

「無表色」以能於未來產生作用,故感果然後可能。如有部論證「三世實有」云: 又已謝業,有當來果故,謂若實無過未體者,善惡二業當果應無,非果生時有現因在。 四《阿含經》中的「業感緣起」唯指生死輪迴的五蘊假體,然有部的「業感緣起」則賅攝「有情世間」與「器世間」(即人生和世界),如《具舍論》云:

……有情世間及器世間各多差別,如是差別由誰而生?

頌曰:

『世別由業生,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業,所作謂身語。』

論曰:

非由一主先覺而生,但由有情業差別起。……以諸有情……若造雜業,感內身形,於九瘡門,常流不淨……諸天眾等,造純淨業,故彼所招二事(有惝世間及器世間)具妙。

能感當來果報的行為,於四《阿含經》中,分為身、語、意三種業,至一切有部則總攝為二類:

一為思業,即「三業」中的「意業」;二為「思所作業」,即「三業」中的「身業」及「語業」。

此思業純是內部思惟的精神活動,故惟是無表,至於思所作業,則有部謂其兼涵「表」與「無表」兩類,如《具舍》頌言: 此身語二業,具表、無表性。如是有部依「一切法三世實有」義,立「無表色」,使「表業」的作用過去後,而依「表業」具生的「無表色」保留下來,俟該有情於一期生終結時,能感招來生的各種人生與世界的果報(唯以無表色體無對礙,可感無形質的無色界的世界和人生)。

依此道理,則過去的善不善「業」,以「無表色」為媒介,而得感招當來福、非福果,然後「業感緣起」中「異時因果」的學說,遂得以一種嶄新理論的支持,使佛家「業感」之研究別開途徑。 可是有部所建立的「三世實有」與「無表色」說,卻遭逢不少異部的強烈反對,其中尤以在釋迦滅度後四百年初從說一切有部流出的「經量部」為甚。蓋「經量部」較晚出,一面依經藏為正量,一面從極微演進成「種子說」,此外又依犢子部義立「勝義補特伽羅」說,對「業感」的解釋,別開新面目,而堪與有部相頡頏。彼派力主「無表色」非實,而「無表業」者,實即是思業,如《具舍論》引經量部言: 若業依身,立為身業,謂能種種運動身思,依身門行,故名身業。

語業、意業,隨其所應,立差別名,當知亦爾。若爾(業即是思),何故契經中說有二種業,一者思業,二者思已業,此二何異?謂前加行起「思惟思」,我當應為如是如是所應作事,名為思業;旣思惟已,起「作事思」,隨前所思,作所作亊,動身發語,名思已業。契經的「思業」,經量部釋為「思惟思」;「思已業」,經量部則釋為「作事思」。「思惟思」是一切善、不善行為的事前籌劃與決定的意識活動;「作事思」是對一切善、不善行為的推動的與身、語相應的意識活動。唯決策與推動的意識活動才有善、悪的倫理價値,而被動的身、語官能的活動的本身,實無善、不善的意義,故從動機論出發以論辨善、惡的本質,唯在決策與推動的意識方能發業,是以經量部主張「業即是思」,無實「身表業」與「語表業」。

身、語的「表業」既無,彼等的「無表業」亦理應非有;「無表業」非有,「無表色」云何建立?故依經量部的見解,「無表」不過是起思差別之名,如彼所言: 起思差別,名為無表……此應名為隨心轉業,如是無表,心具轉故……審決勝思,動發勝思所引生故;設許有表,亦待如前所說思力,以性鈍故。

如必要給「無表業」以一種確定的地位,則經量部祇可說它是「思業」的部分而已,因為有部所謂的「無表業」是隨意識活動而起,從決策與推動的思惟力而引伸出來。至於「表業」經量部祇能承認它是羸鈍的思惟力而已。如是不論是身、口、意的「表業」或「無表業」,經量部一槪將它們歸到「思業」的範圍去。為要解釋此「思業」的感果的可能性,經量部揚棄了有部的「無表色」說,而別立「種子學說」。經量部是否對「種子學說」已成立一完善系統,於現存典籍中雖乏徵信,然從毘婆沙之諍論,或可窺見其對「種子」所賦予的意義的端倪。如《具舍論記》云:

『此中何法名為種子者?』說一切有部問。 『謂名與色至生果功能者。』經部答。 言名色者謂四蘊,色謂色蘊。彼宗種子燻名及色,謂名、色中於生自果。所有種子相續不斷名『展轉』,特生身果名『鄰近』,鄰近果也。無間取果名『功能』,正起功能也。此三皆是種子異名。

有部所立的「無表色」是「四大種」所造,故屬物質性,「色蘊」所攝。依正理而言,思業是精神的活動,以何為因而可以引生物質性的「無表色」而作當來感果的功能,有部實難自圓其說。至於經量部所立的「種子」則是名(精神活動)與色(物質)的生果功能,色、受、想、行、識的「五蘊」亦具以「種子」為生因,換言之即總攝「五蘊」的宇宙萬象最微細的功能單位。「四大種」的自身,即是色的「種子」,如此「種子」的外延確比「無表色」為大。經量部的「種子」,一如有部的「無表色」,是長期相續不斷,乃至親生自果,故就其行相之不同,而有「展轉」、「鄰近」、及「功能」等名稱的差別。有部「無表色」依「表業」而起,而經量部的有關業的「種子」依「思業」的「薰習」而成,故有「思業能燻成種」之說。

即由善、不善業的殊勝現行的「思」的勢力,燻成種子,常依附心,以感招未來新的宇宙與人生。此間之所謂「心」或指經量部所執的一一有情所各具的「勝義補特伽羅」(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謂即一微細難可施設的我體),或指彼所執的「一味蘊」(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謂即無始來展轉和合一味而轉,即細意識曾不間斷,此具四蘊) 。

要之此所燻業種子常依存於一相續不斷的微細體中,以感招來生業果,如是建立另一學說以解釋異時因果的疑難。 有部的「無表色」與經量部的「種子」說各成自己的理論系統,對欲界與色界有情的「業感」問題,尙無嚴重的衝突,至於彼此對生無思惟活動的「無想天」等及生無物質活動的「無色界」的解釋則甚覺齟齬。有部謂將入「無想定」時,「有實物能遮未來心、心所法,令暫不起,謂之『無想』……如堰江河,此法一向,是異熟果」;此一實物似指「無表色」,一向相續,引當果故。至於出「無想定」而後來的思惟足以恢復者,有部則許「過去有前心為後(心)(心即思惟義)等無間緣」。

經量部於此不滿有部「實物遮心」的含糊槪念,又不愜意以「前心」為「後心」的「等無間緣」之說,蓋「前心」謝滅已久,或可為「後心」的等無間緣然,實無由生起後心的活動,因而立「色心持種」的學說。如《具舍論》云: 有餘師言(據《具舍論普光記》,此指經量部):如生無色,色久時斷,如何於後色復得生?彼生定應由心非色;如是出(無)想定,心亦應然,由有根身,非由心起。故彼先代諸軌範師鹹言:『二法互為種子。』二者,謂心、有根身。

依唐普光的《具舍論記》之意,謂經量部論師以為眾生之生(無形質的)「無色界」,而能於來生復生於(有形質的)「欲界」或「色界」者,以於「無色界」時,物質非全斷絕,而以種子的形態,攝持於心中,隱伏不現而已,及再生「欲、色二界」,心中的「色種」再得現起此有形質的世界。至於生「無想、滅盡」二定則反是;即於二定中,一切思惟的功能,以種子形態,攝持隱伏於定中的五根身內而不現行,及出定時,此「心種」從(物質性的)五根身再得現起其思惟作用。

如是心可持物質性的色種,五根身亦可持思惟性的心種,是謂「色心互持」,色心二法「互為種子」故。依此學說,「三界」與「業感」間的疑難,亦獲得若干程度的解決。 有部的「無表色」乃至經量部的「種子說」都能在辨釋「作業」、「能感」、「所感」的「異時因果」疑難上表現其貢獻。至於諸業依誰而作?此果依誰而感?彼依與此依是同是異?(即本節開端所列舉的第一疑難。)此等問題在《奧義書》的思想體系中,皆不成立,以許有「自我」從此世界移轉至另一世界,以為作業與感果的同一所依故。至原始佛學,以五蘊假體辨「無我」義,五蘊聚散無常,則作業所依,與受果所依,如何使其同一?

苟不同一,則善業善報與悪業惡報的倫理因果意義何由建立?故迄釋迦滅度後三百年中,有犢子部從說一切有部流出,建立「非即蘊」、「非離蘊」的「補特伽羅」(我體),以作諸法「從前世轉至後世」的所依,如《異部宗輪論》云: 其犢子部本宗同義:謂補特伽羅非即蘊離蘊,依蘊界處假施設名。……諸法若離補特伽羅,無從前世轉至後世,依補特伽羅可說有移轉。

依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義,犢子部的「非即蘊非離蘊」的「補特伽羅」,「謂實有我非有為、無為,然與蘊不即不離」。佛所謂「無我」者,依彼宗義,謂「即蘊、離蘊」的「我體」而已。正由此「我」的不滅,故諸法(定必包括業的能感當果的功能在內)「能從前世至後世」,「法不離我」故。如是為要解決業感所依的疑難,無怪乎犢子部終要悖離佛學一貫的「無我」的主張,而回到《奧義書》中的「自我」為作業與感果的同一所依的理論中去。再過百年,而經量部出,一面立「種子」「色心互持說」,一面立「一味蘊」及「勝義補特伽羅」,則對業感所依的問題上,繼犢子部後提出相近的解釋,如《異部宗輪論》云: 其經量部本宗同義:謂說諸蘊有從前世轉至後世立說轉名。……有根邊蘊、有一味蘊。……執有勝義補特伽羅,餘所執多同說一切有部。

依窺基《異部宗輪論述記》義,「一味蘊」者,「即細意識,曾不間斷,此具四蘊,……生死根本」;「根邊蘊」者,「同諸宗所說五蘊」,此「間斷五蘊之法」是生死根本的一味蘊的「未起故」,名「根邊蘊」;「勝義補特伽羅」者,「即實我」,「但是微細不可施設」。

可見經量部所主張的「生死根本」不是「五蘊假體」,以有間斷,不能從前世以轉至後世故;「生死根本」是曾不間斷的「一味蘊」這「細意識」,及「勝義補特伽羅」這「實我」。「一味蘊」者略同於《奧義書》中的「欲」與四《阿含經》中的「無明」,後來的唯識宗的「末那識」似亦從中得到啟發;「勝義補特伽羅」,則與《奧義書》的「自我」極為相像。如是一切業依「一味蘊」及「勝義補特伽羅」而作,復燻成種子(見上文釋經量部的種子義),與彼具轉;及一期生終結時,此等業種,亦以彼「一味蘊」及「勝義補特伽羅」為依,感引應得的福、非福果

佛哲專論|辨析《奧義書》中的佛家『業論』(第一章)

佛哲專論|辨析《奧義書》中的「業感緣起」說(第二章)

相關焦點

  • 佛哲專論|辨析《奧義書》中的「業感緣起」說(第二章)
    二、原始佛學的「業感緣起」說 逮公元前第六世紀中葉,佛敎勃興,以革新派的姿態流播於印度,對當時印土的傅統思想多所破斥,其中以樹立「無我論」以與傅統的「神我論」相對壘尤具特色。此乃佛家論「業」與傳統學派回然異趣的地方。複次,此由「五蘊」所聚成的「假我」以何因緣得於三世之中輪迴不已?吾人得見於原始佛敎典籍中,可從「四聖諦」與「十二綠起」的兩重角度,分別予以辨釋。今先論「四聖諦」義。如《中阿含》說: 云何為四?謂苦聖諦、苦習(即集聖諦)、苦滅(即滅聖諦)、苦滅道聖諦(即道聖諦)。
  • 佛教分裂為「20個部派」,有這2點必然因素!(萬字長文,慎入)
    例如阿輸迦王曾築寶塔八萬四千座,但供養塔婆是否可得大福,學者之間,諍論極烈。異部宗輪論。載「化地部」末派主張「於窣堵波,興供養業,所獲果少。」認為發心供養舍利塔所得的果德極其微少。而「法藏部」學者則說:「於窣堵波,興供養業,獲廣大果。」主張供養佛塔,功德不可思議。兩派論調各走極端,各行其是,足見時代趨勢逼促,原始佛教的分裂,實在不得不然。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凡有二事:一者取諸大乘經,內三藏釋之——諸阿羅漢結集法藏時,已簡此義(按:指大乘經義),而大眾部用此義,上座部不用之,因而起諍,遂成二部……這被認為是部派佛教根本分裂的一個主要因素。至佛滅二百年際的大眾部中,上述不同的觀念業已形成鮮明堡壘。
  • 【13337部藏書】佛藏部分一 大藏經 二
    -32部連結:https://pan.baidu.com/s/1StuRNHuBfWSB6O7jVBYC9A 提取碼:1fic├─(6.1) 三具足經憂波提舍-元魏-毗目智仙.txt├─(6.2) 三法度論-東晉-僧伽提婆.txt├─(6.3) 佛地經論-唐-玄奘.txt├─(6.4)
  • 了解三寶·之六·部派分化(距離只會產生嫌隙)
    部派分裂,大概肇因於此。龔自珍云:「一發不可牽,牽之動全身。(《自春徂秋偶有所感觸》)」再加上教理義學的各臻發展、三藏教典的別自傳承、文本資料的不斷流出,使得僧團(部派)間的分庭抗禮成為歷史必然,終使分化之態勢再也無可挽回。由於學風與側重之不同,導致分別立說;總結而言,大概有四個方面的問題:佛觀、戒律、法義、環境。首先是「佛陀觀」。
  • 《中觀論頌講記》提要122
    佛滅後,聲聞學者,對這一問題,略有不同的兩派:一、譬喻師說:時間是有實體的,是常住的。常住的實體的時間,是諸法活動的架格;未來的通過了現在,又轉入過去。過、現、未來三世,是有他的實體而嚴密的畫出界限的。所以,諸行是無常的,而諸行所通過的時間,卻是常住的。這是絕對的時間觀。二、其它學派,都說時間並沒有實體,是精神物質的活動所表現的;不是離了具體的事物,另有實在的時間。依性空者看來,二派都不免錯誤。
  • 書訊:盧盛江《集部通論》
    指出集部文獻具有體例上以單篇文章為主、內容上尚雅的基本特點,並分析自文集醞釀時期的先秦,經漢魏晉南北朝隋文集產生和第一次繁榮,到唐五代、宋遼金元和明清近代,各個時期文集編纂的面貌、發展情況及其原因,具體闡述集部別集、總集、詩文評、楚辭和詞曲等各個類別的概念、源流和特點,類型和文獻價值及文學價值,並分析其價值的當代發掘、與當代精神文明建設、與當代審美藝術等問題。
  • 你不了解的藏傳佛教系列|四部宗義莊嚴論──小乘篇
    而這三大特色其實對應的,正是藏傳佛法每一個教派都有的三大支柱:經論教育、密法修持與心性禪修。以經論教育來看,現行藏傳佛法教育的之體現,就是其五部大論的研修制度:《現觀莊嚴論》(般若)、《入中論》( 中觀)、《釋量論》(量學)、《具舍論》(阿毘達摩)和《 毗奈耶經》(戒律)。
  • ​論沽名釣譽
    伊斯蘭謝赫(願安拉憐憫之)說:「相會」,先輩和後輩的學者們主張其中包含有親眼目睹之意。他們說:「與安拉相會」,其中包括復生日親眼看見清高偉大的安拉。伊本•蓋伊姆(願安拉憐憫之)解釋上述經文說:「必須把功修專歸於安拉,安拉是唯一應受崇拜者。『善功』指純粹的專為安拉,不摻雜任何沽名釣譽的成分,並且按聖行所限定的去實施。」上述經文充分證明安拉派遣眾使者的教門根本就是把一切功修統歸於安拉。
  • 「上座」室利邏多——《經量部之研究》第一章第三節試譯
    本文為小編就加藤純章先生《經量部之研究》一書第一章第三節的試譯稿,以供與各位法友交流學習之使用。
  • 第二章 自力與他力
    大師出家之後,主要研學龍樹菩薩的《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成為當時有名的「四論」學者。後來,他註解《大集經》,在註解的過程中積勞成疾,四大不調,久未痊癒,只好停筆,外出尋找治病的方法。走到秦嶺一帶,駐足仰望天空,看見不可思議的景象,「六欲階位歷然齊睹」,六欲天層層相疊,每一層都看得很清楚。看到這個景象之後,他的病霍然痊癒,就想回去繼續註解經典。
  • 《禪海蠡測》第15章 禪宗與密宗
    已不可別,近代學者考證,又謂名龍樹者有二人:一為創大乘之學者,一為始學於婆羅門而創密乘之學者)。而龍樹之於密乘,紀述渺茫,無可證信,因舍而推論其源。藏密亦淵源於印度,初為顯密通途之學。印度後期大乘佛學,由龍樹、提婆,遞至世親,主毗曇、俱舍諸論之學者為一系。陳那法稱、護法等,主因明、唯識之學者為一系。德光主毗奈耶律學者為一系。解脫軍主般若之學者為一系。
  • 31|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主播:佛穎「持」也有兩種意思:一是不忘失,令其代代相傳;二是信佛念佛,也就是專稱彌陀佛名,以專稱彌陀佛名作為我們的修行,作為我們學佛的全部,作為我們往生極樂的直接因,也就是「正因」。所以釋尊宣說《阿彌陀經》的時候,就講「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可以說《阿彌陀經》就是《觀無量壽經》這一段經文的開展。
  • 講法| 三論宗及其脈流
    三論宗的學統,在印度是:龍樹一提婆一羅睺羅一青目一須利耶蘇摩一鳩摩羅什。三論宗宗在印度的初祖龍樹,是釋迦牟尼滅後第一個重要的大乘佛教學者。其《中論》、《十二門論》等,發揮緣起性空的學說,為大乘佛學建立了牢固的理論基礎。龍樹將其學說傳給弟子提婆,提婆深得其要領,辯才無礙,在與異派學者辯論中多次獲勝。著有《百論》和《四百論》等,大大發揚了龍樹學說。
  • 超級彈丸論破2第三章全收集地圖
    本次給大家帶來的是超級彈丸論破2的第三章全收集介紹,在這章中玩家們需要與黑白熊進行boss戰,這裡需要注意保護一般民眾,之後就能進入下一章了,下面詳細介紹。
  • 《原佛》觀察|炎軍:「大乘非佛說」和「大乘是佛說」 兩種觀點的對話
    那羅陀尊者為國王講述了消除憂患的法門,國王聽後心開意解,並從此皈依三寶,受持五戒,成為佛的在家弟子。由於文茶王是佛滅四十年之後在位的國王,故這個故事顯然是在第一次結集之後才被編入《阿含經》的。如印順法師在《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中這樣說到:「現存的經律,不能否認部派的色彩,也就不能否認部派間的多少改動。進一步說,現有經律,絕非都是佛滅第一夏『第一次結集』所集成的」。
  • 佛論法師龍住寺講法實況轉播
    在宗涯法師的盛情邀請及眾蓮友的熱切期待下,佛論法師終於來到了龍住寺。  ▲佛論法師結合自己親身經歷以及對善導大師淨土法義深刻領悟,從百姓生活病苦、家庭教育,人倫情感等方方面面為大眾蓮友宣講妙法。
  • 淨土十疑論|第一疑:求生淨土自安其身,舍離眾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為自利障菩提道
    第一疑問曰: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若欲救度眾生,只應願生三界,於五濁三塗中救苦眾生。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舍離眾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為自利,障菩提道。答曰: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所責;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三界內,於惡世中救苦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