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佛與道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佛本是道又如何解,佛道一心

2021-01-08 祁華勝

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講述了丁元英在生存、發展,然後走向未來,確定自己做人做事的方式,以及自己內心深處強大秩序的過程,作者寄希望我們能夠見眾生之後,看自己能夠更真實一些。

作者借用傳統文化,以及非文化的一些專業術語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見路不走,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這個普遍適用於個體的方法論,但是有特殊性和普遍性,一樣的東西什麼都一樣,不一樣的東西各有各的不一樣。

丁元英和智玄大師在五臺山「論道」,讓我們從上帝視角重新審視自己、社會、文化、經濟和人性,我們也建立了與傳統觀念告知我們宗教、文化、以及世俗和道德的先入為主的觀念和印象。

《天道》佛與道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佛本是道又如何解,佛道一心。

其實歷史中佛文化、道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以及修佛,修道,都在垂直領域各自生發,但是,就是這樣「旁雜」的文化和非文化,構成華夏民族的文化認同和民族心理,以及歸屬感和安全感。

佛道、道法、玄學、岐黃學說,老莊、易經,說到底更像是一個一個的哲學流派,也像諸子百家一樣提出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方案,但是,我們眾所周知的原因,儒學成為官方認定的學說和國教,那麼其他人線上轉線下,我們要明確一點,學說沒有高低貴賤,只有合適不合適,只有適合不適合。

丁元英說,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我們嘗試還原一下事故現場,正兒八經地說,神就是神,道就是道,佛法不是道法,神仙並非人,而是長得和人一樣的相,因為人類知道自己的局限,通過圖騰,信仰,讓上天給予他們生存的意志,以及進化的階段。

心是願望,神是境界,天人合一背後的關鍵就是讓理想照進現實,用現實增強夢想,因為可以實現的夢想就是理想,不可實現或者不想實現,或者不願意去實現的夢想就是白日夢。

佛與道最本質的區別就是闡述的方式不一樣,殊途同歸你同意嗎?丁元英講述的是自己立場見眾生的結果,他認為覺悟才是修行的目的,覺性和感知都是我們觸摸世界的方式,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句話包含三個層面的關鍵信息:

第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王廟村的生產力決定自給自足,小農意識,而且限制他們窮的根源是物質和精神的雙重稀缺。

第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因為落後,所以希望破格獲取,等靠要,吃大戶的心理,都是一種對於文化的無奈,對生活的影響做不到自強不息,芝麻開門節節高。

第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王廟村那樣的生產力,與之適應的就是不知道是否具備宗教職能的歪理斜說,甚至是錯信耶穌為基督教,根本沒有教堂和神職人員做傳教和儀式感的事情。

佛與道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佛本是道又如何解,佛道一心

佛與道的關係,佛道不分家成為佛教文化中國化過程中重要組成部分,佛教有藏傳佛教,有印度教,還有中國化之後的禪宗,無非就是戒定慧,無非就是通過修行和持戒,讓人們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僧,皈依法。

有道無術,尚有術求,有術無道,無道可求,我們一定要有戰略規劃和布局的能力,而不是耍小聰明,也不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要會不擇手段,對付流氓的辦法就是比流氓更流氓。

佛教與道教的關係,教化人的組織而已,與佛道關係有,但早已經從屬性上割裂開了,佛道如同天道一樣,佛教道教僅僅是天道和人溝通的橋梁而已。

我們不能混淆是非,不辨是非,是非不是觀念中的是非,名門正派和邪教組織,而是佛魔都在一心,看人看心,看人做事不看他說什麼,男男女女的嘴,騙人的鬼,行為比語言更有說服力。

佛法和道法的關係,就好比我們要追求真理真相,無論是佛法涅槃重生,還是道法自然,其中關鍵就是不要在乎外在表現出來的現象,要看現象背後的真相,邏輯一定要清晰。

文化和非文化的關係,玄而又玄的東西並不白迷信,科學的盡頭是玄學,玄學也是科學,只不過我們不容易理解其中運轉的規律和運行機制。

丁元英是天道踐行者與世間觀察者的雙重身份,在他的思維裡萬事萬物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中相互作用,內心始終堅守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一信條,他的從容淡定是道破天幕紅塵覺醒之後對萬事萬物的敬畏與謙卑之心,當一個人突破了內心那道屏障後,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腳踏乾坤。

丁元英的確是魔,不管有意無意,他在諸如「虛榮心、好面子」這樣的普世弱勢文化氛圍中,通過一系列神操作,幹掉了至少三個人。他懂得強勢文化,但沒有逃脫「愛情」這種弱勢文化的誘惑,最終未能踐行「清靜無為」的強勢文化,還是「著了相」,介於門檻,不入窄門。從這個意義上說,丁並非 「善為道者」,而是 「明道未踐道」,尚屬凡人也。對於道,《道德經》第七十八章說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此之謂也。

境界和格局,思維和文化水平,光看講話水平不足以如實觀照,實事求是,我們必須要深刻認知自己,和自己賽跑,超越自己,打敗自己,然後重塑,不破不立,破後而立,只有愚昧的自己消亡了,一個全新靈魂的自己才能更好得面對這個風雲突變的時代。

如實觀照的意思就是不要在意謊言還是真相;都是世界的表現形式,背後的邏輯是規律如來不可思議,抓主要問題,解決主要矛盾,而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

相關焦點

  • 佛本是道?《老子化胡經》真相,佛道誰在說謊?
    《老子化胡經》記載了老子西出函谷化佛的事情,佛道兩教就此書展開了長達千年的爭論。佛教認為這本書是道教打壓佛教的偽作,道教認為這本書是佛教來自道教的證明,那麼究竟誰在說謊,佛又是否來自道?佛教曾默認《老子化胡經》佛教正真興盛可以和道教分庭抗禮是南北朝時期,很多貴族篤信佛教,也正是這個時期佛道二教第一次論法。
  • 儒釋(佛)道的天人觀|陳玉璽
    吾人以祭祀為媒介,能與此至上神性(太極/天道) 相感應而啟發人心本具的至善本性(佛家稱為佛性),涵養仁愛純誠的至善之德,以天道引領人道,以人道實踐天道,這是《易經》及儒家本體論的人文精神旨趣,有別於一般宗教把鬼神當作心外之物來崇拜的「有神」 論思想。1-5-3孔子這種與至上神性(天道天理)相連結的祭祀觀,是「敬天」思想的表現。
  • 佛慧法師:孤獨的本質是什麼?
    佛慧法師:孤獨的本質是什麼?(推薦)什麼書?2、現在之書:您正在讀什麼書?3、未來之書:您目前最期待讀什麼書?我們邀請了上百位讀書人參與,他們的日常身份可能是出版人、評論人、公益人、法律人、出家人,或是教授、學者,此刻,大家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讀書人。正是「往來無閒事,談笑書與文」。
  • 什麼是佛?
    如果是貪、瞋、痴等等,那就會導致有情往生惡道,那就不是善逝。佛陀則是已經圓滿斷惑證真,祂的一切修行能夠自利利他,不但自己已妙出世間成就佛果,更有種種的智慧方便善巧,能夠救度眾生出離漫漫長夜,去往解脫彼岸,不再退沒於生死大海,因此稱為善逝。第六是世間解、無上士。
  • 佛、菩薩、羅漢、天王、有什麼區別?
    大家都知道佛教裡有佛、菩薩、羅漢和天王,但你知道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嗎?
  • 《天道》丁元英與智玄大師論道,何為救贖之道,這2句話懂了嗎
    《天道》中丁元英安排好了王廟村的事情之後,隨即前往五臺山訪道,想為自己殺富濟貧的策略找個心安。無論電視劇和原著小說中,都有丁元英在五臺山和智玄大師的精彩對話。在求見大師的時候,丁元英先是準備了現金作為敲門磚。以此來試探智玄大師的功底,兩次試探無果後,他才拿出自己填的一首名為《悟》的詞。
  • 佛說:心外無道,博聞強記之人難以與道相遇
    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因為佛祖在《佛說四十二章經》中明確的給我們作出了解答,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正的佛法修證,而博聞強記之人又為什麼離道甚遠,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佛祖所說的內容,看他是如何認識這種博聞強記的現像的。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 【紀念專刊】湯一介:儒、道、佛的生死觀念
    湯一介1927年生於天津,父親湯用彤是久負盛名的國學大師,「事不避難,義不逃責」是其家風。湯一介曾提出中西方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近年來致力於《儒藏》典籍的編纂。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斯人已逝,風範永存!
  • 「佛跳牆」到底是道什麼菜?
    佛跳牆,中華名菜,曾經好幾次登上國宴的一道佳餚,因為使用了大量的名貴食材,熬煮出來的口味據說是「神仙聞了都站不住」,這道享譽海內外的菜餚,被人們稱為是「貴菜」,是土豪們才吃得起的菜。國宴菜:佛跳牆現在的佛跳牆已經進行了大量的改良,比如食材的運用,已經沒有以前那樣講究,選取更適合現代人口味的食材,結合養生的理念改良出來的佛跳牆,更適合大眾的口味,價格也更加低廉一些,這讓許多本來吃不起佛跳牆的人,有機會能品味這道昂貴的菜餚。
  • 《法華經》比丘尼得佛授記
    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
  • 佛有三身,總歸一體,道有三清,本為一炁
    而佛道兩家都更加看重出世和「形而上」的東西,簡單來說就是神仙鬼怪佛菩薩羅漢等人間界無法肉眼看到的存在,所以也被稱為是「宗教」,這點和儒家有本質的區別,雙方屬於競爭和對抗的關係。這裡多說一句,佛教其實並非是宗教,佛陀也不是神仙,也從來沒有過「信某某就得永生,不信就下地獄」的霸道說法,更不會有不可跨越的神和人的界限。
  • 道大還是佛大
    昔年宋仁宗皇帝駕設早朝,會聚文武兩班朝賀已畢,詔選天師上殿,禮畢。問曰:「寡人要想皈依道釋二門,未知何教為尊,哪教為大,你與寡人細講明白,若道大,朕皈依道,佛大朕皈依佛」。 天師奏曰:「道乃三教一貫,只是各人行體相不同,故分三教,自古皇天無二道,聖人無二心,何異乎有大小?」 仁宗曰:「既然不分大小,待朕再問國師。」又宣國師上殿,禮畢。問曰:「寡人要想皈依道釋兩教,不知何教為尊。」
  • 揚佛抑道還是揚道抑佛
    在這其中,尤以《西遊記》為最,它是一部浪漫主義神魔小說,是四大名著中的一個另類,是無數孩子小時候最喜歡的聽的故事。但是他的藝術價值和深刻的內涵卻一直被人們所忽視,幾百年來,特別是近現代,中國學者研究《西遊記》有著兩大誤區!其一,《西遊記》是一部諷刺封建社會的小說,塑造了孫悟空這個不畏強權,反對封建的英雄人物;其二,《西遊記》是一部揚佛抑道的小說。由於這兩個誤區的存在,使得多少人受到了誤導!
  • 法華經:佛對三位尊者的成佛授記,從中你能領悟出什麼(36)
    有人問:舍利弗未來成佛後,會受到國土中人天眾生的幹擾而隨時墮落人天道嗎?顯然這種情況是不會發生的。會受到過去業種幹擾的是凡夫,聖者已經證得無生法忍,過去的業習種子不會再起現行,怎麼會墮落呢?聖者尚且如此,更何況究竟覺悟的佛呢?如何理解無生法忍?就好比凡夫看平面鏡和哈哈鏡。
  • 《佛說恆水經》
    到夜半,阿難復起前,長跪叉手白佛言:「夜已半,諸弟子坐皆安定,願聞佛說戒經。」佛復默然不應,阿難復還就坐大久。鷄向欲鳴,阿難復起前,長跪叉手白佛言:「鷄欲鳴,諸弟子願欲聞說佛戒經。」佛告阿難言:「人生死展轉五道以往來,在世間甚大勤苦,不自識知前世宿命本末者,皆坐心意不端故。人身甚難得,已得人身,佛經戒復難得值聞,已得聞佛經戒,信入佛道復難,已入佛道,守持經戒復難得。
  • 佛 說 寶 網 經
    童子寶網供養佛竟,別自歇飢。安身已訖,更取獨座於佛前,卻坐一面,白佛言:「欲有所問,若見聽者乃敢自陳。」佛告寶網:「在所欲問。諸有疑者,如來、至真當解結網,令心坦然。」童子問佛:「唯然,大聖!豈有諸佛往世修行,所願合成現在者乎?學菩薩道諸族姓子、族姓女,學菩薩乘,得聞其名,心中開解而不懷疑,成不退轉,當得無上正真道也。
  • 網絡流行語 佛系道系法系儒系三連是什麼意思?
    佛系道系法系儒系三連是什麼意思     但是,單一的「佛系」標準已經滿足不了網友們個性化的需求,於是乎,什麼儒系、法系、道系、馬克思系都冒了出來,一時間熱鬧無比。     道系是什麼梗     道系其實就是和最近佛系梗連接起來的。
  • 什麼是佛法和佛?怎樣才是悟道和道?
    易經是不可思易的經其實佛法的最高境界無法形容,就是拈花一笑也不足為道,佛法無法言說,也沒有什麼高低之分,真是妙哉,奇哉!(不出不入理解為不在世間也不在出世間)那麼什麼是佛呢?這個問題非常簡單,我們的祖先們早已經給我們答案了。比如禪宗的六祖慧能云:自性覺時,眾生即是佛,自性迷時佛就是眾生。自性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是明心見性(見性後的人生無法用言語表達,可以理解為自在,真瀟灑,無欲無求,無憂無喜,無智無礙吧)這就是佛。
  • 宋代是如何保護野生動物的?政策的背後是儒、佛、道三教思想
    所以宋朝也自然少不了宗教的參與,對於宗教,宋統治者採取了禮遇的政策,特別是佛教,雖然在最初佛教並沒有得到大部分讀書人的認可,但隨著儒、佛、道三家合流的局面逐漸成為定勢,人們逐漸接受了佛教的思想,這為宋朝後來出臺的多種政策奠定了基礎。
  • 這四種人與佛無緣,佛也不渡,希望沒有你!
    這樣的人愚痴顛倒,可能要經歷多生多劫的輪迴修行,才能與佛結緣。佛家言: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信佛信什麼?信因果,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行善自有天報、作惡自有天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以實際行動踐行菩薩道,才是真正的自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