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專刊】湯一介:儒、道、佛的生死觀念

2021-02-06 北大清華講座

【湯一介去世】2014年9月9日晚8時56分,著名學者、北大資深教授湯一介先生去世。湯一介1927年生於天津,父親湯用彤是久負盛名的國學大師,「事不避難,義不逃責」是其家風。湯一介曾提出中西方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近年來致力於《儒藏》典籍的編纂。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斯人已逝,風範永存![蠟燭]


湯一介:儒、道、佛的生死觀念


  生死問題是人類關注的終極問題,無論哪種重要的哲學和宗教都對生死問題有所討論。儒家、道家和中國化的佛教禪宗在生死觀上都對中國人有著深深的影響。雖然它們對生死問題的看法不同,但卻都反映中國文化的特點。

  

  1.儒家的生死觀:道德超越,天人合一,苦在德業之未能竟。

  

  儒家生死觀的基本觀點是「死生由命,富貴在天」,因此,它重視的是生前,而非死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生時應儘自己的責任,以努力追求實現「天下有道」的和諧社會的理想。人雖是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有限之個體,但卻能通過道德學問之修養(修道進德)而超越有限之自我,以體現「天道」之流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孟子說:「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一個人如果能保存自己的本心,修養自己的善性,以實現天道的要求,短命和長壽都無所謂,但一定要修養自己的道德與學問,這樣就是安身立命了,就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生的「不朽」。因此,儒家認為,雖然人的生命有限,但其精神可以超越有限以達到永存而不朽,所以有所謂「三不朽」之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明朝的儒者羅倫有言:「生必有死,聖賢無異於眾人。死而不亡,與天地並久,日月並明,其惟聖賢乎!」聖賢不同於一般人只在於他生前能在道德、事功和學問上為社會有所建樹,雖死,其精神可「與天地並久,日月並明」。這種不朽只是精神上的,它只有社會、道德上的意義,而和自己個體的生死沒有直接聯繫。宋代張載《西銘》的最後兩句說:「存,吾順世;沒,吾寧也。」人活著的時候應努力儘自己的社會責任,那麼當他離開人世的時候是安寧的、問心無愧的。

  由此看來,儒家並不以死為苦,那麼儒家的學者有沒有痛苦呢?照儒家看,從個人說,如果「德之未修,學之未講」是個人的痛苦,而更大的痛苦是來自其社會理想之未能實現,南宋的文學家陸遊在他臨終前寫了一首詩留給他的兒子:「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遊在死前的痛苦不是為其將死,而是沒有能看到宋王朝的統一。南宋末還有一位儒者文天祥,在他臨刑時的衣帶上寫著:「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盡義,所以至仁,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何,庶幾無愧。」文天祥視死如歸,因為他以踐履孔孟的「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道德理想而無愧於天地之間。因此,對於儒家說,痛苦不在於如何死,而在於是否能作到「成仁」、「取義」。在儒家的生死觀念中,所感到痛苦的是「苦在德業之未能竟」。

  

  2.道家的生死觀:順應自然,與道同體,苦在自然之未能順。

  

  道家生死觀的基本觀念是「生死氣化,順應自然」。照道家看,生和死無非都是一種自然現象。老子討論生死問題的言論較少,他認為如果人不太重視自己的生命,反而可以較好保存自己,這和他所主張的「無為」、「寡慾」思想相關聯。他還說:「死而不亡者壽」,王弼注說:「身沒而道猶存。」照老子看,「道」是超越的永恆存在,而人的身體的存在是暫時的,如果人能順應自然而同於道,那麼得道的人就可以超越有限而達到與道同體的境界,所以老子說:「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同於道」即是「與道同體」,它是一種極高的人生境界,是對世俗的超越與升華。莊子討論生死問題比較多,在《大宗師》中說:「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生、老、死都是自然而然的,死不過是安息。進而莊子認為生死無非是氣之聚與散,所以《知北遊》中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如果死和生是相連屬的,我對之有什麼憂患呢?《至樂》載,莊子妻死,惠子往吊,見莊子「箕踞鼓盆而歌」,惠子不以為然,但莊子認為生死就像春夏秋冬四時運行一樣,所以「生之來也不可卻,其去不能止」(《天運》)。西晉的玄學家郭象對莊子的生死觀有一重要的解釋,他說「夫死生之變,猶春秋冬夏四時行耳,故生死之狀雖異,其於各安所遇一也。今生者方自謂生為生,而死者方自謂生者為死,則無生矣。生者方自謂死為死,而死者方自謂死為生,則無死矣。」這就是說,生和死只有相對意義,只是事物存在的不同狀態,對「生」說「生」是「生」,但對「死」說「生」是「死」,對於「生」說「死」是「死」,但對於「死」說「死」是「生」。因此,說「生」、說「死」只是從不同的立場上所持的不同看法,故應「生時安生,死時安死」,這樣就可以在順應自然中得到超生死,而與道同體了。

  那麼道家在生死問題上以什麼為苦呢?照道家看,以不能順其自然為苦。在《應帝王》中有一個故事:「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這個故事說明,一切應順應自然,不可強求,雖出於好心,但破壞了其自然本性,則反受其害,這是莊子的憂慮。照莊子看,人往往喜歡追求那些外在的東西,從而「苦心勞形,以危其真」,這樣就會遠離「道」,而陷入痛苦之中,故「苦在自然之未能順」。

  

  3.禪宗的生死觀: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苦在無明之未能除。

  

  佛教認為,人世間是一大苦海,人生有不能逃避的「八苦」,即生、老、病、死、愛離別、怨憎會、求不得、五蘊聚。人之所以不能逃避這種種苦難,是由於「無名」(不覺悟)引起的。佛教的教義就是教人如何脫離苦海。要脫離苦海就要照佛教的一套來修行,出家和坐禪等等都是不可少的。佛教傳入中國,經過五、六百年,在中國形成了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若干個宗派,其中以禪宗影響最大。

  禪宗的真正締造者是唐朝的和尚慧能,這個佛教宗派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為其生死觀的基本觀念。慧能認為,佛性就是人的本心(或本性),明了人之本心,即洞見佛性,「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佛性」是什麼?照慧能看,佛性就是每個人的內在生命本體。如果一個人能夠自覺地把握其生命的內在本體,那麼他就達到了超越生死的成佛的境界。用什麼方法達到這種超越生死成佛的境界呢?禪宗立了一直接簡單的修行法門,它把這門法叫作「以無念為宗」,即以「無念」為其教門的宗旨。所謂「無念」,並不是「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不是對任何事物都不想,而是在接觸事物時心不受外境的任何影響,「不於境上生心」。因此,人並不需要離開現實生活,也不需要坐禪、讀經、拜佛等等形式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照樣可以達到超越生死的成佛境界,「挑水砍柴無非妙道」。這種達到超越生死成佛境界,全在自己一念之悟,「自性迷,佛即眾生;自性悟,眾生即佛」。「悟」只是一瞬間的事,這叫「頓悟」,瞬息間克服「無明」(對佛理的盲無所知)而達到永恆的超生死的境界,這就是禪宗所追求的「成佛」境界。

  中國的禪宗雖不否認在人生中有「生、老、病、死」等等之苦,但是只要自己不以這些「苦」為「苦」,那就超越了「苦」,而「苦海」也就變成了「極樂世界」,這全在自己覺悟還是不覺悟。因此,人應該自自然然的生活,「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一切聽任自然,無執無著,便「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超生死得佛道,並不要求在平常生活之外有什麼特殊的生活,如有此覺悟,內在的平常心即成為超脫生死的道心。所以照禪宗看,人的痛苦是在於他的不覺悟(無明),苦在於無明之未能除,只要人克服其迷悟,就無所謂「苦」了。

  

  總觀中國的儒道佛對生死問題的看法雖不相同,但是否其中也有共同點?照我看,儒道佛都不以生死為苦,而以其追求的目標未能達到為「苦」。儒家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為「苦」,即以不能實現其道德理想為「苦」;道家以「苦心勞形,以危其真」為「苦」,即以不能順應自然為「苦」;禪宗以「於外著境,自性不明」為「苦」,即以執著外在的東西,而不能除去無明為苦。

  今天在現代化的社會中,科學技術有了空前的發展,把人作為自然人看,對人的生和死都可以或者大體可以作出科學的解釋,但人們的生死觀仍然是個大問題,因為它不僅是個科學問題,而且也是個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念的問題。由於人們的生活態度、價值觀念和社會理想的不同,因此會形成不同的生死觀,這大概是無可置疑的。因此,我們把中國古代儒道釋對生死問題的不同看法作為一種理論問題來討論,這大概和其他理論問題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

  

  (《天津社會科學》1997年05期)


相關焦點

  • 政策的背後是儒、佛、道三教思想
    所以宋朝也自然少不了宗教的參與,對於宗教,宋統治者採取了禮遇的政策,特別是佛教,雖然在最初佛教並沒有得到大部分讀書人的認可,但隨著儒、佛、道三家合流的局面逐漸成為定勢,人們逐漸接受了佛教的思想,這為宋朝後來出臺的多種政策奠定了基礎。
  • 學誠法師 永信法師參加湯一介先生遺體告別儀式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永信法師,北京市佛教協會副會長怡學法師,廣化寺10多位法師專程趕來與海內外各界學者、黨政領導、以及湯一介先生生前同事、好友、學生一同參加湯一介先生遺體告別儀式。該書探討了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與當時的玄學、儒學、道教的關係和爭論,介紹了隋唐時代的天台宗、華嚴宗、禪宗發展的歷史及其重要思想,分析了中國歷史上儒、釋、道三教沒有因宗教思想文化的差異和不同而發生戰爭的內外原因,考證了與佛教相關的部分文獻史料等,並收入了作者對《心經》的通俗講義。論著注重從儒佛道比較的視角來審視佛教文化的發展特徵,探究佛教對整個中國文化史的作用與影響。
  • 唐代茶道是儒、佛、道各家優秀思想的結晶
    編者按:陸羽所提倡的茶道中,是儒家的中庸和諧的治國之道,是佛教的清寂思想和明心見性,是道家的天人合一和大道無形。三者的有機融合促成了唐代茶道的風尚,體現了中國茶道精神。而唐代茶道的「第三重境界」則是把儒、道、佛的思想文化與飲茶過程融為一體,首創了中國茶道精神。作為唐代茶道主帥的陸羽,他從小生活於梵天佛地,深受佛家思想薰陶;他刻苦研習儒學經典,深知儒學要義;他行藏接近隱士和道家,對道家思想更為嚮往。所以,儒家的中庸和諧的治國之道,佛教的清寂思想和明心見性,道家的天人合一和大道無形,都被陸羽融入到他倡導的茶道之中。
  • 網絡流行語 佛系道系法系儒系三連是什麼意思?
    佛系道系法系儒系三連是什麼意思     但是,單一的「佛系」標準已經滿足不了網友們個性化的需求,於是乎,什麼儒系、法系、道系、馬克思系都冒了出來,一時間熱鬧無比。     12月15日,用「XX三連」的方式,概括了各「系」特點:     佛系:都行,可以,沒關係     儒系:稍等,抱歉,對不起     法系:免談,不見,按規矩     道系:閉嘴,滾蛋,你XX
  • 探訪|鳳儀書院的三幅壁畫,揭示儒、道、佛三個教派的思想精髓
    駐足觀看這座兼有教育與宗教功能的書院,東牆壁畫為《孔子講學》,西牆壁畫為《老子講經》,牆門壁畫為《佛陀說法》,你看到儒教、道教、佛教三個教派在這裡融合的場景,領悟著儒、道、佛「三教歸一」的學說,激起中國思想文化史的一池春水,在我的心海裡無限蕩漾。
  • 儒釋(佛)道的天人觀|陳玉璽
    儒釋(佛)道的天人觀講者  陳玉璽一、儒教是宗教嗎?
  • 哲人其萎乎:悼念湯一介先生
    20世紀40年代,中國災難深重,人民顛沛流離,飽受戰亂之苦。面對這樣的現實,年輕的湯一介深感痛心和困惑。1943年他曾經針對當時的社會現象寫過一篇針砭時弊的文章,並憤激罵世,因此獲得了「湯八蛋」的綽號。
  • 儒是牡丹,道是菊,佛是蓮!
    「史」指各種體裁的歷史書籍,像《二十四史》、《資治通鑑》等。「子」主要是儒家以外的諸子百家及道教佛教方面的著作。「集」是總集、選集、別集,還有詩、詞、賦,像《楚辭》《樂府詩集》等。如果要問「國學」的精華是什麼?那就要說到「儒道佛」了。有的學者就把「國學」主要歸結為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文化。在中國過去就有這樣的說法,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教:儒、道、佛。可見,中國人是多麼看重這三家。
  • 道系和儒系是什麼意思 道系儒系青年的特點介紹
    道系儒系什麼意思?最開始是佛系這個詞語走紅的,走紅之後就開始有更多延伸出來的系列詞語。比如說儒系道系等等的詞語,來看看具體介紹~  直接的描述佛系的態度的詞語就是:都行、可以、沒關係,這就是直白的佛系的解釋。
  • 中國四大格鬥類教練大PK:在法系館長面前,儒、道、佛系都輸了
    最近「佛系」非常火!代表的是一種怎麼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的生活方式,不斷湧現出了佛系購物、佛系追星、佛系考研等熱門詞彙。其實,格鬥圈也有「佛系」,就拿搏擊俱樂部館長們來說,格鬥時代俱樂部頻道最近免費面向廣大搏擊俱樂部開放入駐,發現同為俱樂部館長,大家做事的風格和方式卻是各有不同,有的錄入非常詳細,圖文並茂,有的則只是簡單錄入信息,還有的錄入資料不全,甚至連場館介紹都沒有寫。
  • 儒表、道骨、佛心,三教歸一方成大道
    道家倡導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注重練氣,通過這種修煉,達到長生久世,羽化登仙,在佛、道、醫、儒、武等諸家中,道家公認最精於養生。 佛家傾心菩提涅槃,重在明心見性,徹底覺悟,了脫生死煩惱,然後自覺覺他,普度眾生,同臻西方極樂世界。
  • 儒、道、佛三家的「明心見性」,就在於追求敬、真、淨之善
    自覺則智,自知則明,乃是儒、道、佛三家之學的共同趣向。體現其價值的最核心觀念,就是「明心見性」。漢語成語的「明心見性」,既為佛學的用語,又為儒學、道學的思維用語。字面的涵義是發現自己的真心,見到自己的真性。「明心見性」,之所以為儒、道、佛三家所共用之用語,乃在於三者思想之間具有相通的理論思維和表達方式。
  • 修道、修佛、修身(儒)有共通之處嗎?「儒釋道」的從容
    一、儒西漢儒學大師董仲舒《春秋繁露》所指的「春秋二百四十年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細惡不絕之所致也。」其中的「細惡」,是指小小的過錯,小過不慎,終釀大禍,甚至於亡家亡國。千裡之堤,潰於蟻穴,勿以惡小而為之。
  • 寧夏中衛有個高廟保安寺,廟內佛、道、儒一堂,還有個陰曹地府
    高廟是高廟保安寺得精華,高廟在僅有的2000平方米的區域上,有近百間的建築,這麼小的面積竟然融合了佛、道、儒三家偶像塑像。高廟有有24級臺階,拾級而上,經牌坊、南天門、中樓,最後是高達三層的五嶽、玉皇、聖母殿。高廟地獄更是聞名遐邇,它是我國四大鬼城之一,原有地獄形象在文革中失存,現在的地獄更全面,用現代的電子聲光控制,使鬼嚎等等更逼真。
  • 儒以平生,雅昌畫道——宋雅儒山水畫作品欣賞
    儒以平生,雅昌畫道——宋雅儒山水畫之我見文/歪木(青年畫家、詩人、美術史論方向學者)儒,乃夫子之學,既儒家思想,有近人之禮。雅,乃文質之事,從於美而秀,有趣味之意,故雅儒乃大尊號也。不成想,中青年畫家宋雅儒的名字裡便有二字,從中可知他的為人處世之風和藝術追求。
  • ...交流的橋梁——智利推出「中國當代詩歌專刊」紀念中智建交50周年
    新華社聖地牙哥8月24日電通訊:用詩歌架起交流的橋梁——智利推出「中國當代詩歌專刊」紀念中智建交50周年新華社記者尹南 張笑然「如果我今晚在智利打一口井穿過深井就能回到中國」,這是中國詩人周瑟瑟2017
  • 當代哲學的代表人物,90高齡哲學大師湯一介先生
    幼時經歷1927年2月16日,湯一介出生於天津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祖父湯霖是清朝光緒十六年(1891年)的進士,父親湯用彤是近現代中國哲學界融會中西、並接通中文和梵文的學術大師之一,任職北京大學副校長。高中時,湯一介對西方文學發生了濃厚興趣,而且試著寫作了一些散文、雜文。1946年,因為落榜,湯一介進入北京大學先修班。
  • 【紀念5.19講話三周年文藝作品專刊】文化育警魂
    【紀念5.19講話三周年文藝作品專刊】文化育警魂 2020-05-23 08: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創融儒、釋、道於一爐的治學之路——範仲淹
    宋代儒釋道合流,範仲淹高足張方平曾說:「每曰儒之『誠明』,道之『正一』,釋之『定慧』,其致一也。君子之道,求諸己以正性命而已矣。」宋儒無不精研儒釋道三教經典,成為博學多識的學者。融佛道入儒,經長期整合,三教合流,構成了宋學「致廣大而盡精微」的萬千氣象,形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
  • 《天道》佛與道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佛本是道又如何解,佛道一心
    丁元英和智玄大師在五臺山「論道」,讓我們從上帝視角重新審視自己、社會、文化、經濟和人性,我們也建立了與傳統觀念告知我們宗教、文化、以及世俗和道德的先入為主的觀念和印象。《天道》佛與道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佛本是道又如何解,佛道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