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三家的「明心見性」,就在於追求敬、真、淨之善

2020-12-14 學思觀

中華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很多文化瑰寶,成語就是其一。每個成語都是特定文化體系中提綱挈領之論說,富有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涵義。

追求人生的價值,根在自覺;探索人生的奧秘,本在自知。自覺則智,自知則明,乃是儒、道、佛三家之學的共同趣向。體現其價值的最核心觀念,就是「明心見性」。

漢語成語的「明心見性」,既為佛學的用語,又為儒學、道學的思維用語。字面的涵義是發現自己的真心,見到自己的真性。

「明心見性」,之所以為儒、道、佛三家所共用之用語,乃在於三者思想之間具有相通的理論思維和表達方式。

儒家是藉由教學以覺悟自己的本心本性:人性本為善,反身而誠敬,居敬則行善。

道家是藉由坐忘以見到自己的真心真性:人性本是真,修道以為真,德真則德溥。

佛家是憑藉自證悟以見如如不住之心性:人性本是淨,遣之則得淨,自證而善果。

儒家的自覺:明心見性,就在於反身而誠,以敬為善。

在早期儒家看來,人性本善,本心實有良知良能,故能區別於禽獸,而為人格特質。

人性雖本善,然若陷溺其心,則本性昏蔽,失去本心。本性不明,本心不見,則為物誘所引,而墮落入禽獸之徒。

「明心見性」,就在於思求本性,覺識本心。在「明」或「見」的工夫上,或為「自誠明」(《中庸》)的先覺,或是「自明誠」的後覺。先覺覺後覺,先識教後識。生知安行,學知利行,致知為一,皆可明心而見性。

覺悟藉由學思,學思以覺悟心性。「明心見性」,無非是本己性命的自覺和性分的自得,以及忠信之敬的修為自覺。

要想「明心見性」,既要格物致知,博學於文,明於道德之善;又要貫徹「絕四」的工夫,「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以解蔽其智障;還要有「思求其放心」(《孟子·告子上》)的修為。

在《荀子》的思想中,基於人性惡,就要藉由「虛壹而靜」的「大清明」,知道而得道,方能化性起偽。如此,方可由一生下來即為小人,變為積善的成人。

儒家的明其本心,就旨在推擴之,而居敬做主,惟精惟一;見其本性,就旨在踐行之,而擇善固執,積善成德。

道家的靜觀:明心見性,就在於修道而真,以真為善。

在早期道家看來,人性本真,心本自靜。猶如「水之性慾清,沙石穢之」(《文子·道原》)一樣,「人之性慾平,嗜欲害之」。本真之性人人潛備,然智誘於外而無節於內,則本性失。

心性之失,在於固執、痴迷於誘惑。「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謬心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也。」(《莊子·庚桑楚》)

明心見性,就要藉由「徹志之勃,解心之謬,去德之累,達道之塞」的心齋、坐忘工夫,達致「正則靜,靜則明」,亦即是修道以為真。

非藉由心齋、坐忘之工夫,則無以見道性,「入於不死不生」(《莊子·大宗師》)。「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既是道性,又是人性。心性與大道為一,則不自生而長生。

本性者,道德之真;本心者,清虛之靜。心虛則鑑明,心靜則因為,心真則玄德。識見本心,則虛靜以舍道。明曉本性,則修道德之真。

佛家的禪慧:明心見性,就在於自悟自證,以淨為善。

在禪宗看來,明心見性為修證、禪定所得,非如此則不得清淨心性。自性不明,本心不見,皆緣於智障。人因貪瞋痴而惑迷,摒棄執著就會明心見性。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本心,即見本性。坐禪,既不著心,也不著淨,更非不動。

著心而有固執,則心妄。知心不可住,則無著;著淨而有住相,則性妄。知性無相,則清淨;性本不動,卻立識之動,則本性蔽。幡動在於心動,心不動則幡不動。

禪宗神秀認為,「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壇經·自序品》)此以本心為明鏡,真性為菩提。明心見性,就在於「時時勤拂拭」的遣之又遣工夫。去一切固執、繫纍和慾念,就能「勿使惹塵埃」。

禪宗慧能提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真識無念,真體無相,真心無住,真性清淨。清淨自在性,本無清淨相。無清淨相,方是真清淨。

佛家的本心清淨,則非著於無,非著於有,非著於即有即無,非著於不有不無。知不住相,方為大智慧;心不住相,方是真清淨。清淨,則如如不住,萬法歸宗。

藉由反身而誠,明善而誠身,身誠則止於至善。

藉由修道而真,見道而修真,德真則至於德溥。

藉由自證而淨,覺性而禪定,性淨則達致解脫。

獲得解脫,莫若清淨;恬淡自然,莫若德真;追求崇高,莫若誠善。

每個人都需要「明心見性」,自覺去除迷執,摒棄成見,擺脫私我,回歸真我,達成大我。

人一有私慾則障蔽,蔽則知不明,心不廓,而必然為繫纍所困。人一旦心公則生明,明則心敞亮,坦蕩蕩,而必然心廣而體胖。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

相關焦點

  • 唐代茶道是儒、佛、道各家優秀思想的結晶
    編者按:陸羽所提倡的茶道中,是儒家的中庸和諧的治國之道,是佛教的清寂思想和明心見性,是道家的天人合一和大道無形。三者的有機融合促成了唐代茶道的風尚,體現了中國茶道精神。雖然早在魏晉南北朝之際,桓溫、陸納等就以茶養廉,以對抗兩晉以來的奢靡之風,但還僅僅局限於個人行為。而陸羽慧眼獨具,把"精行儉德」作為唐代茶道的道德規範和良好風尚。首開先河的這種茶道思想,迅速擴展開來並影響到後世。唐朝末年,劉貞亮總結茶之「十德」,就進一步明確指出:「以茶可交友",「以茶可養廉",「以茶可雅志」,「以茶利禮仁。」
  • 【紀念專刊】湯一介:儒、道、佛的生死觀念
    湯一介1927年生於天津,父親湯用彤是久負盛名的國學大師,「事不避難,義不逃責」是其家風。湯一介曾提出中西方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近年來致力於《儒藏》典籍的編纂。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斯人已逝,風範永存!
  • 探訪|鳳儀書院的三幅壁畫,揭示儒、道、佛三個教派的思想精髓
    駐足觀看這座兼有教育與宗教功能的書院,東牆壁畫為《孔子講學》,西牆壁畫為《老子講經》,牆門壁畫為《佛陀說法》,你看到儒教、道教、佛教三個教派在這裡融合的場景,領悟著儒、道、佛「三教歸一」的學說,激起中國思想文化史的一池春水,在我的心海裡無限蕩漾。
  • 儒表、道骨、佛心,三教歸一方成大道
    佛家講緣起性空,因果循環,以「苦集滅道」四諦,」十二因緣「為基礎教義,有情眾生在「六道」中流轉輪迴,迷於虛妄色相,貪嗔痴慢疑,種種分別妄想煩惱不得解脫,應當勤修「戒、定、慧「三學,明心見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證菩提,覺了心性。
  • 儒是牡丹,道是菊,佛是蓮!
    「集」是總集、選集、別集,還有詩、詞、賦,像《楚辭》《樂府詩集》等。如果要問「國學」的精華是什麼?那就要說到「儒道佛」了。有的學者就把「國學」主要歸結為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文化。在中國過去就有這樣的說法,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教:儒、道、佛。可見,中國人是多麼看重這三家。對作為「國學」主要組成部分的儒道佛三家,我們最應該了解的是什麼呢?回答是:思想。
  • 名家易人書寫《大方廣佛華嚴經》之有感「善知識」與「君子之儒」
    「善知識」與「君子之儒」文/易人餘抄寫《大方廣佛華嚴經》,深為經中善財童子參拜五十五位「善知識」所觸動,善財童子也是佛子求法的典範。何謂善知識?佛言:「善知識者,善解深法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住於實際,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為善知識。」《華嚴經.入法界品》記述,善財童子為修學菩薩行,曾參訪五十五位善知識,上至佛、菩薩,下至人、天,不論以何種姿態出現,凡是能引導眾生舍惡修善,入於佛道者,亦均稱為善知識。何謂君子之儒?是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導正法,使人走上正道的人。其關鍵是看他的知與見,確實是正知正見,思想、見解沒有錯誤,這就是君子之儒。
  • 儒釋(佛)道的天人觀|陳玉璽
    儒釋(佛)道的天人觀講者  陳玉璽一、儒教是宗教嗎?
  • 在這一點上,儒、道、釋三家殊途而同歸
    從相同的人生起點到最後天懸地殊的各自歸宿,荀子相信「君子性非異也」,而是後天的教化「使之然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真正的君子面對萬象紛紜的自然界與人世界,必然「善假於物」,懂得如何用自已深厚的學識使所有的困惑艱險迎刃而解;同樣,當他們面對人情反覆的社會現實,亦必然「慎其所立」,懂得如何憑藉自身的道德操守在滾滾紅塵中能遠離羞辱、避開禍患。
  • 探真問道|「靜、淨、敬、境」之緣起
    以道觀物則是由公心出發,為他人想,為萬類想。萬類包含一草一木,處處為萬類想,又能生大慈悲心,公為大,公心生大氣,所以說是大公。《禮記》:「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鄭板橋就是通過竹子關天下之心,「一枝一葉總關情」,關者,觀也。能離欲,便合道。以小我成就大我,我以為這是中國繪畫所具有的本質意義之一。
  • 網絡流行語 佛系道系法系儒系三連是什麼意思?
    佛系道系法系儒系三連是什麼意思     但是,單一的「佛系」標準已經滿足不了網友們個性化的需求,於是乎,什麼儒系、法系、道系、馬克思系都冒了出來,一時間熱鬧無比。     12月15日,用「XX三連」的方式,概括了各「系」特點:     佛系:都行,可以,沒關係     儒系:稍等,抱歉,對不起     法系:免談,不見,按規矩     道系:閉嘴,滾蛋,你XX
  • 政策的背後是儒、佛、道三教思想
    所以宋朝也自然少不了宗教的參與,對於宗教,宋統治者採取了禮遇的政策,特別是佛教,雖然在最初佛教並沒有得到大部分讀書人的認可,但隨著儒、佛、道三家合流的局面逐漸成為定勢,人們逐漸接受了佛教的思想,這為宋朝後來出臺的多種政策奠定了基礎。
  • 從《清平樂》看宋仁宗,儒釋道並行環境下的善與偽
    師「儒」父「道」尊「佛」 的教育,培養出又儒又弱的中庸性格「大臣首啟天書以侈其心,群臣曲意迎合,苟圖媚悅」(朱元璋語)的宋真宗,在其執政初期,勤政治國、尊儒重教、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打造出「鹹平之治」。
  • 寇謙之援儒入道的歷史機緣
    (三)農民起義在原始道教經典《太平經》中,有部分反映勞動人民利益的思想,如說「積財億萬,不肯救窮周急,使人饑寒而死,罪不除也。」「此財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養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處,此若倉中之鼠,常獨足食。此大倉之粟,本非獨鼠有也。少內之錢財,本非獨以給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當從其取也。」「天地施化得均,尊卑大小皆如一,乃無爭訟也,故可為人君父母也。」
  • 成佛妙道: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善知識亦有四輩:一者外如怨家,內有厚意;二者於人前直諫,於外說人善;三者病瘦縣官,為其徵彸憂解之;四者見人貧賤不棄捐,當念求方便欲富之。 「惡知識復有四輩:一者難諫曉,教之作善,故與惡者相隨;二者教之莫與喜酒人為伴,故與嗜酒人相隨;三者教之自守,益更多事;四者教之與賢者為友,故與博掩子為厚。
  • 修道、修佛、修身(儒)有共通之處嗎?「儒釋道」的從容
    一、儒西漢儒學大師董仲舒《春秋繁露》所指的「春秋二百四十年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細惡不絕之所致也。」其中的「細惡」,是指小小的過錯,小過不慎,終釀大禍,甚至於亡家亡國。千裡之堤,潰於蟻穴,勿以惡小而為之。
  • 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善知識者是我師父,善知識者是我眼目
    即時,善財自見其身,在於十方十佛世界微塵等佛所,見彼諸佛,相好莊嚴,以阿僧祇寶珍玩之具,莊嚴其剎……爾時,善財為無壞幢智慧法門照故,得明淨藏三昧;無盡法門三昧照故,得遊一切方陀羅尼光明;金剛圓滿光明法門照故,得分別智意樓閣三昧,住平地莊嚴法藏;般若波羅蜜精進照故,得佛虛空藏三昧光明;一切諸佛法輪三昧光明相照故,得三世圓滿智無盡光明。
  • 創融儒、釋、道於一爐的治學之路——範仲淹
    宋代儒釋道合流,範仲淹高足張方平曾說:「每曰儒之『誠明』,道之『正一』,釋之『定慧』,其致一也。君子之道,求諸己以正性命而已矣。」宋儒無不精研儒釋道三教經典,成為博學多識的學者。融佛道入儒,經長期整合,三教合流,構成了宋學「致廣大而盡精微」的萬千氣象,形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
  • 達摩祖師論述淺說之佛不遠人,本性即是佛
    所以念佛還是要念的,達摩祖師說的佛不念佛是心法,佛陀是在證悟到了實無有法之後,才被燃燈佛授記的,念佛起始一定是著相,因為念佛到一定程度以後才能做到無相念佛,這個無相念佛一般是證到念佛三昧以後才能做到的,所以無相,是以有相為基礎的,要證悟到真念佛的三昧智慧,是要以念佛為根基的,這段話的佛不念佛,不是不念佛,而是真念佛的人,沒有取捨心,分別心,希求心,是一種三昧的智慧,這裡面指的是造作之心念佛求佛的意思
  • 【穩紮三根共修】《弟子規》《太上感應篇》《佛說十善業道經》 短視頻+原文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閒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又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值。  又枉殺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殺也。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兇神已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
  • 倒不如踏踏實實念一句阿彌陀佛,如此一來,今生可得明心見性,臨終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待續)
    真空真淨等話。實實塞卻。如何做得。你若要做。必須將此一絡索。拋向東洋大海始得。不然。枉卻□心。誤卻工夫矣。不如的的確確念一句阿彌陀佛。明心在是生。極樂在是。一舉而兩得。極是便宜也。白話翻譯:    菩薩給達本開示說:「你想要明心見性,可稱得上很有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