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很多文化瑰寶,成語就是其一。每個成語都是特定文化體系中提綱挈領之論說,富有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涵義。
追求人生的價值,根在自覺;探索人生的奧秘,本在自知。自覺則智,自知則明,乃是儒、道、佛三家之學的共同趣向。體現其價值的最核心觀念,就是「明心見性」。
漢語成語的「明心見性」,既為佛學的用語,又為儒學、道學的思維用語。字面的涵義是發現自己的真心,見到自己的真性。
「明心見性」,之所以為儒、道、佛三家所共用之用語,乃在於三者思想之間具有相通的理論思維和表達方式。
儒家是藉由教學以覺悟自己的本心本性:人性本為善,反身而誠敬,居敬則行善。
道家是藉由坐忘以見到自己的真心真性:人性本是真,修道以為真,德真則德溥。
佛家是憑藉自證悟以見如如不住之心性:人性本是淨,遣之則得淨,自證而善果。
儒家的自覺:明心見性,就在於反身而誠,以敬為善。
在早期儒家看來,人性本善,本心實有良知良能,故能區別於禽獸,而為人格特質。
人性雖本善,然若陷溺其心,則本性昏蔽,失去本心。本性不明,本心不見,則為物誘所引,而墮落入禽獸之徒。
「明心見性」,就在於思求本性,覺識本心。在「明」或「見」的工夫上,或為「自誠明」(《中庸》)的先覺,或是「自明誠」的後覺。先覺覺後覺,先識教後識。生知安行,學知利行,致知為一,皆可明心而見性。
覺悟藉由學思,學思以覺悟心性。「明心見性」,無非是本己性命的自覺和性分的自得,以及忠信之敬的修為自覺。
要想「明心見性」,既要格物致知,博學於文,明於道德之善;又要貫徹「絕四」的工夫,「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以解蔽其智障;還要有「思求其放心」(《孟子·告子上》)的修為。
在《荀子》的思想中,基於人性惡,就要藉由「虛壹而靜」的「大清明」,知道而得道,方能化性起偽。如此,方可由一生下來即為小人,變為積善的成人。
儒家的明其本心,就旨在推擴之,而居敬做主,惟精惟一;見其本性,就旨在踐行之,而擇善固執,積善成德。
道家的靜觀:明心見性,就在於修道而真,以真為善。
在早期道家看來,人性本真,心本自靜。猶如「水之性慾清,沙石穢之」(《文子·道原》)一樣,「人之性慾平,嗜欲害之」。本真之性人人潛備,然智誘於外而無節於內,則本性失。
心性之失,在於固執、痴迷於誘惑。「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謬心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也。」(《莊子·庚桑楚》)
明心見性,就要藉由「徹志之勃,解心之謬,去德之累,達道之塞」的心齋、坐忘工夫,達致「正則靜,靜則明」,亦即是修道以為真。
非藉由心齋、坐忘之工夫,則無以見道性,「入於不死不生」(《莊子·大宗師》)。「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既是道性,又是人性。心性與大道為一,則不自生而長生。
本性者,道德之真;本心者,清虛之靜。心虛則鑑明,心靜則因為,心真則玄德。識見本心,則虛靜以舍道。明曉本性,則修道德之真。
佛家的禪慧:明心見性,就在於自悟自證,以淨為善。
在禪宗看來,明心見性為修證、禪定所得,非如此則不得清淨心性。自性不明,本心不見,皆緣於智障。人因貪瞋痴而惑迷,摒棄執著就會明心見性。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本心,即見本性。坐禪,既不著心,也不著淨,更非不動。
著心而有固執,則心妄。知心不可住,則無著;著淨而有住相,則性妄。知性無相,則清淨;性本不動,卻立識之動,則本性蔽。幡動在於心動,心不動則幡不動。
禪宗神秀認為,「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壇經·自序品》)此以本心為明鏡,真性為菩提。明心見性,就在於「時時勤拂拭」的遣之又遣工夫。去一切固執、繫纍和慾念,就能「勿使惹塵埃」。
禪宗慧能提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真識無念,真體無相,真心無住,真性清淨。清淨自在性,本無清淨相。無清淨相,方是真清淨。
佛家的本心清淨,則非著於無,非著於有,非著於即有即無,非著於不有不無。知不住相,方為大智慧;心不住相,方是真清淨。清淨,則如如不住,萬法歸宗。
藉由反身而誠,明善而誠身,身誠則止於至善。
藉由修道而真,見道而修真,德真則至於德溥。
藉由自證而淨,覺性而禪定,性淨則達致解脫。
獲得解脫,莫若清淨;恬淡自然,莫若德真;追求崇高,莫若誠善。
每個人都需要「明心見性」,自覺去除迷執,摒棄成見,擺脫私我,回歸真我,達成大我。
人一有私慾則障蔽,蔽則知不明,心不廓,而必然為繫纍所困。人一旦心公則生明,明則心敞亮,坦蕩蕩,而必然心廣而體胖。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思·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思·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