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比丘尼得佛授記

2020-12-22 劉祖清369

(第一百四十五段)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於時世尊告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並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世尊導師,安隱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

這時佛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意譯「大愛道」。出家前是古印度天臂城善覺王之女,是佛母摩訶摩耶之妹,在阿難向佛的請求下,為第一位女性出家人,正規名稱比丘尼、俗稱尼姑、尊稱尼師,也可直接稱呼為法師。

釋迦佛出生七日,母親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由姨母代為養育。釋尊成道後第五年,父親淨飯王命終,「大愛道」率「耶輸陀羅」及五百釋迦族女,請求隨釋尊出家,得到了佛陀的允許,成為佛門中最早的比丘尼。

摩訶波闍波提出家後親自統理比丘尼,住於佛陀精舍附近的尼院,為請求出家的女眾授具足戒,助佛陀化導甚多。後於佛陀入滅之前三月,由於不忍見佛陀滅度,而於毗舍離城結跏趺坐,由初禪天漸次入於四禪天而捨命,其時欲界之諸天皆悲泣涕零。可見摩訶波闍波提的修為非同一般,其德能已能感動天人。

這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領著學無學聲聞共六千比丘尼,都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佛的尊顏,眼神一刻也不願離開。此時佛陀告訴在比丘尼中居上首的「憍曇彌」比丘尼說:你看見如來,為什麼面帶憂色?你是不是因為我沒有點到你的名,為你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而心有不悅?「憍曇彌」就是佛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的名稱、《嘉祥法華疏》說:「憍曇」是姓,翻為泥土;「彌」者女也。

佛說:憍曇彌!我先前是總說,為一切聲聞授成佛記,現在再為你單獨授記。你將在未來世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成為「大法師。」什麼是大法師呢?法師需通達三法印及一實相印之義理,能為人開示苦、空、無常、無我及諸法實相之權教二法,這樣才能稱為法師。而大法師的標準還需同時具足出世聖人之十德、即:

1、善知法義:什麼是法義呢?法即諸法,諸法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如果能於一切法中了知世間法為生死法、出世間法為涅槃法,進而通達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之無上妙義者,名善知法義。

2、能廣宣傳:對如來正法比如四諦法、十二因緣法、四攝六度法及一乘《妙法蓮華經》,能廣泛宣傳、講演、書寫、論說等,稱為能廣宣傳。

3、處眾無畏:能在廣庭大眾中,隨緣開示三乘菩提、一乘了義,義正辭嚴,無所畏懼。

4、巧方便說:善於觀察眾生根機,對不同根性的人,分別施以二乘及人天種種方便法,使不同根性的人都能分別受益。

5、無斷辯才:善於運用四無礙辯才濟度眾生,任何時候都不能斷絕。

6、法隨德行:以戒律為德,一切法,依戒律而行。

7、威儀具足:嚴持三聚淨戒,具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8、勇猛精進:講經說法,度諸輪轉,破一切邪法,勇猛向前,精進不退。

9、身心無倦: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行菩薩事、說如來法;身不倦怠、心無疲厭。

10、成就忍力:修行三忍十忍,成就忍辱波羅蜜,如如不動,為法自在。具此十德稱為大法師。

佛說:還有以上所說的,學無學的六千比丘尼,都將成為法師。憍曇彌漸漸的具足菩薩道,然後成佛,名號叫「一切眾生喜見佛」。具足如來果德十號、名: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佛說:憍曇彌!你成為「一切眾生喜見佛」後,對此會中六千比丘尼菩薩再轉次授記,使他們每一個人都成就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譯經中屬五不譯之一、即:

1、多含不譯;2、尊重不譯;3、順古不譯;4、秘密不譯;5、此方無不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屬於順古不譯、用原稱,譯其義為佛智名,意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簡言之: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了。這說的是隨憍曇彌一起的六千比丘尼在「一切眾生喜見佛」的轉次授記下,全部都成佛了。

這時羅睺羅的母親「耶輸陀羅」心裏面想:世尊給這麼多的人授記了,為什麼不提我的名呢?「耶輸陀羅」意譯作持譽等名,中印度迦毗羅城釋種大臣摩訶那摩之女,又說是提婆之妹,她是悉達多太子的正妃,羅睺羅的生母,相好端嚴、姝妙第一,具諸德貌。釋尊成道五年後,與釋尊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等五百名釋迦族女,跟隨佛陀出家剃染,受具足戒為比丘尼,後證阿羅漢果。

耶輸陀羅心裏面的想法,佛陀立刻就知道了,於是對她說:你將於未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成為大法師,漸漸具足佛道,在國名「善國」中成佛,名號叫「具足千萬光相佛」,獲得如來功德十號、名: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具足千萬光相佛」住世壽命為無量阿僧祇劫。

得此授記後,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和耶輸陀羅比丘尼,以及所有的眷屬們,都皆大歡喜,讚嘆得未曾有。於是在佛面前而說偈言:世尊真是一位善解眾生意的大導師,能使天界眾生和人類四眾都能安住於禪定中,我們親自得到了佛的授記,已具足安心了。

相關焦點

  • 法華經:波闍波提和耶輸陀羅的成佛授記(74)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這時候,大眾中得到成佛授記的五百阿羅漢,也對佛陀發願說:「世尊,我們亦自己發下誓願,要去異國土廣泛演說這個《法華經》。」【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法華經》「提婆達多」得佛授記成佛
    出家後,卻一直懷有野心,至佛陀晚年,還做出了出佛身血與破僧的惡行。但在《法華經》中卻有佛陀為提婆達多授記成佛的記載。有個阿私仙人,他四處遊歷,想找位「法器」來傳承大乘經典。這天經過一個大國,看到國王親自打大鼓向人民大聲宣布:「現在國家交由太子管理,我要到四方求法。
  • 《法華經》大目犍連得佛授記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此弟子,大目犍連,舍是身已,得見八千,二百萬億,諸佛世尊,為佛道故,供養恭敬。於諸佛所,常修梵行,於無量劫,奉持佛法。諸佛滅後,起七寶塔,長表金剎,華香伎樂,而以供養,諸佛塔廟。漸漸具足,菩薩道已,於意樂國,而得作佛,號多摩羅,栴檀之香。其佛壽命,二十四劫,常為天人,演說佛道。聲聞無量,如恆河沙,三明六通,有大威德。
  • 《法華經》成佛真的如此簡單嗎,只聽一句經文,佛就為他授記成佛
    接經文,這時,釋迦牟尼佛由於藥王菩薩的因緣,對法會中的八萬大士說:藥王,你看見法會的大眾中有無量無數的天眾、龍王、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人與非人,以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有志求聲聞果的聲聞眾,有志求闢支佛果的緣覺眾,有志求佛道的菩薩眾,所有這些不用種類的大眾,今天以及如來滅度後,在佛前聽聞到《妙法蓮華經》的一偈一句,甚至只是在一念間隨喜
  • 《法華經》四大聲聞弟子「授記」成佛,摩訶迦葉名「光明如來」……
    「授記」就是預告某一個人將在何時成佛,佛號是什麼,國土為何,介紹此佛國土中有多少眾生會在那個時候當機得度,清清楚楚地講明,這就叫作「授記」。曾經有一位居士告訴我:「法師,你是八地菩薩。」讓我覺得很驚奇,我自知是凡夫,怎麼可能是八地菩薩。
  • 什麼是得佛授記?
    達照法師答 得佛授記,這個授記也叫懸記,也叫記別,也叫授記。懸記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未來會發生的事情,佛菩薩聖人都知道,如果有三明六通的聖人也都知道你未來會發生什麼。那麼這個記呢,佛的授記一般來說有兩種。一種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就授無上正等正覺的記。
  • 法華經:從舍利弗的未來作佛授記中,你能覺悟出什麼?(23)
    舍利弗領悟到了一切法的頂相,佛陀授記他未來作佛。繼續邊讀邊讀《法華經》【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
  • 法華經:佛對三位尊者的成佛授記,從中你能領悟出什麼(36)
    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栴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大雄猛世尊,諸釋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賜佛音聲。 若知我深心,見為授記者,如以甘露灑,除熱得清涼。】
  • 法華經:佛陀授記憍陳如,為何五百弟子皆同一名號(50)
    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聽到釋迦牟尼佛對富樓那的授記後,法會中的一千二百位證得阿羅漢的心自在者,作念道:「我們得到了從未曾有的歡喜。
  • 佛教:《法華經》中的1個故事告訴我們,做好2點很重要
    在佛教的大乘經典《法華經》之中,有一品是《常不輕菩薩品》,講述了常不輕菩薩修持佛法的故事。在不可思議劫之前,有一尊古佛是威音王佛,此佛滅度後的像法時代,常不輕菩薩出家作為比丘。所謂的「常」就是「永久」之意,「常不輕」就是永遠不輕視任何一個眾生。
  • 《法華經》是人得大利如上諸功德
    又見諸佛,身相金色,放無量光,照於一切,以梵音聲,演說諸法。佛為四眾,說無上法,見身處中,合掌贊佛,聞法歡喜,而為供養,得陀羅尼,證不退智。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為授記,成最正覺。汝善男子,當於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國土嚴淨,廣大無比,亦有四眾。合掌聽法。又見自身,在山林中,修習善法,證諸實相,深入禪定,見十方佛。
  • 《法華經》我等亦如是必當得作佛
    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記,我等亦如是,必當得作佛,於一切世間,最尊無有上。佛道叵思議,方便隨宜說。我所有福業,今世若過世,及見佛功德,盡回向佛道。】諸天天子說:往昔在「波羅奈」時,佛為我們轉四諦法輪。「波羅奈」是古代中印度的一個王國,又稱波羅奈斯國,舊稱伽屍國,近世稱為貝那拉斯,即現在的瓦拉那西。
  • 法華經:釋迦牟尼佛授記阿難,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的含義(52)
    給五百羅漢授記完畢後,現在該授記誰了呢?根據法的有無,佛弟子可分為有學者和無學者。有學者是指三果以及以下的聖者。因為「有」相沒有斷盡,故稱有學。其修學時尚有法在心。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爾時阿難、羅侯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授記,不亦快乎。】當佛陀授記完五百弟子時,阿難和羅喉羅也動心了,他們想:「我們每每也是這樣想的,假設我們也能得到成佛授記,這難道不是一件很暢快的事嗎?」
  • 《法華經》白話文(一)
    釋迦牟尼佛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其眷屬親朋六千人以及釋迦牟尼佛出家前的妻子、羅·羅的母親耶輸陀羅比丘尼與其眷屬親朋也都來到耆闍崛山佛的住處。另有大菩薩八萬人也來到今日的法華會上,這些大菩薩們皆已證得佛的無上聖智,並在此智道上精進不息,無論是果位、心念、還是行為,皆不倒退。他們精通一切咒語,又獲樂說辯才,常轉*輪,弘法利生。
  • 【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781】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發願弘揚《法華經》
    這個地方有兩段:  己一、長行  分二:庚一、菩薩請敕;庚二、順佛發誓  庚一、菩薩請敕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致,轉不退法輪,得諸陀羅尼。即從座起,至於佛前, 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經者,當如佛教,廣宣斯法。復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敕,我當云何?
  • 「如來」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佛不真實存在,才得授記?
    《金剛經》中有這樣的論述:釋迦牟尼佛若真實存在,就不會得到授記;不真實存在,才得授記。表面上看似乎難以理解,為什麼是這樣呢?「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為什麼?所謂如來,即諸法的本義。」如來,是佛的十種名號之一,「如」是真如之意,指法界的勝義本性;「來」是已經到達了這種境界。按照藏傳佛教的解釋,如來就是究竟達到了真如本地。
  • 金剛經:佛提起燃燈佛給他授記一事,其意義何在?
    燃燈佛這尊古佛,不僅是很有名,而且還是釋伽牟尼佛的授記老師,世尊在《金剛經》中提到的燃燈佛就是他,即: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 《法華經》感應事例:并州釋僧衍!
    僧衍再看自己身體,左右兩側的翅膀忽然變成大寶蓮花臺,《法華經》上的每一個字都變成一丈六尺高的佛身,這些佛各自說著偈子:「汝在濁世誦妙法,眾生業障唯見字。實是三身圓滿佛,今成羽翼複本身。」僧衍聽完偈子,看到大寶蓮花臺上坐著阿彌陀佛,六萬九千三百多化身佛坐在蓮花瓣上。僧衍向前跪拜禮敬,阿彌陀佛對僧衍說:「你回閻浮提後,把看到的景相講給眾生聽,繼續弘揚《法華經》的功德。」
  • 《華法經》佛未弘法先授記舍利弗,是否美好的願景才是前進的動力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妙法蓮華經》譬喻第三,這一文,佛陀為舍利弗描述了因聽聞此妙而證得佛果以及其佛國的殊勝意境。我過去曾跟從佛陀聽聞過此稀有之法,又看到各位菩薩多蒙佛授記作佛,如我等二乘弟子卻沒有獲得佛陀的授記,心中覺得十分悲傷,錯失如來無量難測的智慧見地。我經常獨自一人,在山林之中,或者靜坐,或者經行漫步,常常產生這樣的想法,我們這些弟子同樣得入如來的智慧法性,為何如來佛以小乘法來度化我們呢,這都要歸咎於我們的根性不夠,並非因為世尊的偏心。為什麼如此呢?
  • 藝術眼光:王羲之《法華經》----慈懷悠遠,勿失菩提心!
    ,小乘信眾則認為大乘非佛說,然而兩種觀念在《法華經》中得到統一,將大小乘教法納入唯一佛乘。》的特點是唯一佛乘,為方便而說三。我們常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在《妙法蓮華經》中,可以說釋迦牟尼佛為後世一切眾生授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