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佛陀授記憍陳如,為何五百弟子皆同一名號(50)

2020-12-15 經典悅讀

不住相見,是不住五蘊相見。讀過《楞嚴經》的人知道,五蘊相見來自於五種妄想。即:色蘊來自于堅固妄想、受蘊來自於虛明妄想、想蘊來自於融通妄想、行蘊來自於幽隱妄想、識蘊來自於罔象虛無顛倒妄想。

眾生是五種妄想眾緣和合而產生的幻相。救度眾生就是滅掉這種幻相。

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聽到釋迦牟尼佛對富樓那的授記後,法會中的一千二百位證得阿羅漢的心自在者,作念道:「我們得到了從未曾有的歡喜。若是世尊亦能給我們各個授記,如那些大弟子們一樣,我等不亦暢快乎?」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薩記。】

佛陀觀知到這一千二百阿羅漢的心念,於是對摩訶迦葉說:「這一千二百阿羅漢,我今日當按他們現前的次第給他們授無上正等正覺記。」

摩訶迦葉,這位尊者我們多次在佛經中見到。他因滅法塵而入圓通,佛弟子中被譽為「頭陀第一」。尊者如今仍在雲南雞足山中,遵佛所囑,待彌陀菩薩降世時,付佛法藏。

【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憍陳如,意譯為最初解,即最初開悟的人。《金剛經》中割截忍辱仙人身體的惡王就是他的前生。《楞嚴經》中他是證得妙音密圓,滅掉聲塵而獲得圓通的。

這裡釋迦牟尼佛授記說:「在此大眾中,我的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後,能證得佛果,佛號普明,具足如來十號。」

【其五百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冕樓馱、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一號,名曰普明。】

「其餘五百羅漢,如,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冕樓馱、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等,皆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他們全是同一佛號,皆為普明。」

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這三迦葉是三兄弟,曾為崇奉火的婆羅門。長兄優樓頻螺迦葉在木瓜林修行,是佛最先度化的一個外道首領。他的弟弟伽耶迦葉在象頭山修行,那提迦葉在那提河畔修行。他們後來一起隨兄長皈依佛陀,包括他們的一千個外道弟子。

迦留陀夷:根據《佛學大辭典》,他是悉達多太子在王宮時的老師。後出家為比丘,乃六群比丘之一。根據《增一阿含經》所述,佛制過午不食的戒律因他而來。

「迦留陀夷」譯意為大粗黑,黑曜等。據說,這位尊者容顏粗黑,又放黑色光澤。他一日夜行乞食時,那家孕婦在閃電中乍見到他,以為是鬼神,導致驚怖而墮胎。後聽說他是佛弟子,這婦人才敢發聲惡罵。佛知道這件事後,即制定了過午不食的戒律。從這個戒律的產生,我們再次看到了佛陀的慈悲。

優陀夷:此名翻譯為日出現,即該尊者是在日出時出生的。

阿冕樓馱:又作阿那樓馱。是如意、無貧的意思。尊者是甘露飯王之子,為釋迦牟尼佛的堂弟。《楞嚴經》中他是通過眼根,旋見尋元而獲得圓通的。在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他被譽為「天眼第一」。

離婆多:此位尊者是舍利弗的弟弟,他因父母祈禱離婆多星而得生,故而取了此名。他常坐禪入定,心無錯亂,為「坐禪第一」。

一日深夜他在定中見到二鬼爭屍而食,由此乃思維人身的虛幻。後來他到了佛所,聽聞了人身由四大假和合的道理,遂出家入道。

劫賓那:此名意譯為「房宿」,據說因其父母祈禱房星而感得此子,故得此名。他精通天文歷數,能知星宿,為眾僧中第一。

關於房宿,還有一個說法是,如來預知其成道的因緣,化現成老比丘而住宿在他僧房內為他說法,劫賓那當即在此夜得道。

薄拘羅:又作薄拘盧,意譯為「善容」,為色貌端正的意思。根據《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薄拘盧品》,他曾因施醫贈藥的功德而得福。《增一阿含經》贊尊者云:「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壽命極長,終不中夭,所謂婆薄羅比丘是」。

周陀:根據《丁福保佛學大詞典》,此乃比丘名。嘉祥法華義疏九曰:「周陀者,翻為不樂,又雲小路。」法華玄贊八曰:「周陀,此雲蛇奴。」

莎伽陀:根據《翻譯名義集 - 宋·普潤法雲 》,莎伽陀,或者說的是槃陀伽,此為小路邊生的意思。又翻為繼道,以其弟生繼於路邊,故名繼道。

這裡介紹了諸位尊者,是為了與諸位尊者結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憍陳如比丘,當見無量佛,過阿僧祇劫,乃成等正覺。常放大光明,具足諸神通,名聞遍十方,一切之所敬。常說無上道,故號為普明。】

這時候,世尊以偈言的方式重新宣說了上面的授記。

他說:「憍陳如比丘當見了無量佛後,過阿僧祗劫,就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此佛常放大光明,具足一切神通,名字遍聞十方法界,令一切眾生之所尊敬。他常常演說無上菩提道,故而名號為普明。」

「普明」者,普放大明,令一切聞法者心明眼亮,願求無上佛道。

【其國土清淨,菩薩皆勇猛。鹹升妙樓閣,遊諸十方國,以無上供具,奉獻於諸佛。作是供養已,心懷大歡喜,須臾還本國,有如是神力。】

「他的國土很清淨,菩薩皆勇猛精進。皆能升上佛法的妙樓閣,以不住相見的無上供具奉獻給諸佛。當作完這樣的無上供養後,他們心中懷有大歡喜,就有這樣的神通道力,須臾之間就回到自性本國。」

諸佛果地的境界與其因地有關。

憍陳如比丘因地以聲塵而獲得圓通,其國土菩薩於自性真覺中「鹹升妙樓閣」,即見到一切法的性相如一,空有不二。他們「遊諸十方國」,明了一切五蘊國土,不過是虛妄的幻化。

菩薩們照見一切法,覺悟到一切法的空相,即是「以無上供具,奉獻於諸佛」。

真覺見真塵,無分別中諸菩薩即能「須臾還本國」。

比如,即使是在目前的地球環境,行者懂得了楞嚴、法華的義理,亦會偶爾有「須臾還本國」的那一剎那。只不過這一剎那覺悟的時間太短暫,力量太微弱。但是,隨著對經教的領悟加深,修行的深入,覺悟的時間會越來越長,力量會越來越大,最後由量變產生質的飛躍。

【佛壽六萬劫,正法住倍壽,像法復倍是,法滅天人憂。】

「普明佛佛壽六萬劫,正法住世十二萬劫,像法為二十四萬劫。法滅後天人都感到憂慮。」

在菩薩修行的道路上,有佛住世,有佛經住世,就好比修行有了指路的明燈。法滅如同明燈滅,沒有明燈的指引,黑暗摸索中天人皆感到憂慮。

比如,此生沒有遇到佛法前,我很畏懼生死。曾經外道典籍也看了一些,卻不能滅掉我對生死的恐懼。直到遇到了《楞嚴經》,才明了生死的真相,這種恐懼才漸漸消失。

由此推之,如果將來法滅時,世間沒有了《楞嚴經》,人道、天道的眾生當如何才能解除其憂慮呢?

這裡特別提到「法滅天人憂」,沒有提到三惡道。這是因為:

第一,修行是需要一定的福報的。惡道眾生太苦了,苦得無法修行。就好比現在的人世間,有的人雖然心裡想修行,但總有這樣或那樣的事情打攪,總是沒有時間。

第二,在人、天兩道,佛法都滅了,惡道就更加沒有覺悟的指望了。

【其五百比丘,次第當作佛,同號曰普明,轉次而授記。我滅度之後,某甲當作佛,其所化世間,亦如我今日。國土之嚴淨,及諸神通力,菩薩聲聞眾,正法及像法,壽命劫多少,皆如上所說。】

「這五百比丘,將次第作佛,名號同為普明,他們依次第轉而授記說:「我滅度之後,某甲當作佛,其所化之世間,亦如我今日的世間一樣。國土的嚴淨,以及種種神通力,菩薩以及聲聞眾,正法、像法,以及佛壽的長短,都和上面所說的一樣。」

五百尊佛同一名號,是因為往昔因地修行因緣大致相同。

而從度眾生角度講,一個國土的眾生覺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或許經過了五百尊佛的教化,此國土眾生才有了一個質變。

【迦葉汝已知,五百自在者,餘諸聲聞眾,亦當復如是。其不在此會,汝當為宣說。】

「迦葉,你已經知道了五百位自在者的授記。其餘的聲聞眾,亦都是這樣的,雖然他們不在這個法會上,你還是應當為他們宣說,告訴他們得到授記的這件事情。」

哪些聲聞眾不在此會呢?還記得法華會開始時,離開的五千比丘嗎?

雖然他們離開了法華會,但佛陀的授記中還是有他們,而且佛陀還令迦葉尊者轉告他們。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50)

相關焦點

  • 靈隱寺五百羅漢堂——阿若憍陳如尊者(001)
    忍辱仙人與迦梨王的故事當時佛陀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那時世尊示現剛證得道果,先度化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然後再度化優樓頻螺迦葉兄弟等一千多人,所度化的人和因而得到解脫的人數越來越多。那時王舍城的人們都非常高興,讚嘆說:「如來出世甚為奇特,各類眾生都能因而被度化脫離痛苦。」
  • 《法華經》大目犍連得佛授記
    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幡,以用供養。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百萬億諸佛,亦復如是。當得成佛,號曰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喜滿,國名意樂。其土平正,玻璃為地,寶樹莊嚴,散真珠華,周遍清淨,見者歡喜。
  • 《法華經》四大聲聞弟子「授記」成佛,摩訶迦葉名「光明如來」……
    「授記」就是預告某一個人將在何時成佛,佛號是什麼,國土為何,介紹此佛國土中有多少眾生會在那個時候當機得度,清清楚楚地講明,這就叫作「授記」。曾經有一位居士告訴我:「法師,你是八地菩薩。」讓我覺得很驚奇,我自知是凡夫,怎麼可能是八地菩薩。
  • 法華經:波闍波提和耶輸陀羅的成佛授記(74)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這時候,大眾中得到成佛授記的五百阿羅漢,也對佛陀發願說:「世尊,我們亦自己發下誓願,要去異國土廣泛演說這個《法華經》。」五百阿羅漢為何不在本土弘揚《法華經》,而要去異國土弘揚呢?我想,大概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從修行看,阿羅漢是修苦集滅道四聖諦法而成就的。由於他們剛剛滅掉了世間煩惱,對世間煩惱多多少少還是心有餘悸的,因此。他們發願到異土廣說法華經,不敢再入娑婆。
  • 《法華經》比丘尼得佛授記
    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曇彌!
  • 法華經:佛對三位尊者的成佛授記,從中你能領悟出什麼(36)
    授記大迦旃延成佛【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是大迦旃延,於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幡,供養塔廟。】
  • 《法華經》「提婆達多」得佛授記成佛
    提婆達多是佛陀的堂兄弟,為人機智聰明,富有才幹。出家後,卻一直懷有野心,至佛陀晚年,還做出了出佛身血與破僧的惡行。但在《法華經》中卻有佛陀為提婆達多授記成佛的記載。有個阿私仙人,他四處遊歷,想找位「法器」來傳承大乘經典。
  • 法華經:從舍利弗的未來作佛授記中,你能覺悟出什麼?(23)
    舍利弗領悟到了一切法的頂相,佛陀授記他未來作佛。繼續邊讀邊讀《法華經》【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
  • 我是雕刻師五百羅漢圖
    五百羅漢的由來附500羅漢全名單五百羅漢的由來版本一:大凡著名的佛教古寺都有五百羅漢室,它們的由來在唐代高僧玄樊寫的《大唐西域記》中有所記載。羅漢僧們不肯,無憂王便在國都建起一座寺廟,照五百羅漢僧的模樣塑了五百羅漢像就流傳下來,並在玄奘取經時,由西域傳到了我國。五百羅漢的由來版本二:五百羅漢也是中國寺院較多供奉的一組羅漢像群。據《十誦律》卷四所記,釋迦生時,便有隨他聽法傳道的五百弟子,稱為「五百羅漢」。《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中,也有佛為五百羅漢授記的記述。
  • 了解三寶·之三·上首弟子(各臻異彩的傑出佛弟子)
    結果,佛陀一到,他們紛紛起身相迎。佛陀首先宣告:「我今已成無上至真、等正覺,已獲甘露善;(同上)」然後為其說法,將核心綱要(「中道」、「八正道」、「四聖諦三轉十二相」)系統說出。憍陳如當即悟解(「法眼淨」),得到「阿若(悟矣)憍陳如」的名號(《南傳大藏經相應部諦相應轉梵輪品》)。
  • 法華經:釋迦牟尼佛授記阿難,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的含義(52)
    給五百羅漢授記完畢後,現在該授記誰了呢?根據法的有無,佛弟子可分為有學者和無學者。有學者是指三果以及以下的聖者。因為「有」相沒有斷盡,故稱有學。其修學時尚有法在心。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爾時阿難、羅侯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授記,不亦快乎。】當佛陀授記完五百弟子時,阿難和羅喉羅也動心了,他們想:「我們每每也是這樣想的,假設我們也能得到成佛授記,這難道不是一件很暢快的事嗎?」
  • 【淨界法師】【法華經講記781】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發願弘揚《法華經》
    這段經文是說明與會的法身菩薩心中祈求佛陀給予明確的指示,我們看是什麼情況。  爾時,佛陀跟比丘尼授完記以後,佛陀就把他的眼光注視到與會的八十萬億那由他這些法身菩薩的身上,但是佛陀那個時候是保持默然,並沒有說話。  這一注視的時候,當然,佛陀的任何動作都一定有因緣的,這些菩薩是怎麼樣的情況呢?從自利的角度都是不退轉,阿惟越致。
  • 法華經:富樓那的成佛授記,那時候的娑婆國土比現在美好(48)
    佛在此《法華經》中說,富樓那未來將在娑婆國土成佛。那麼,無量阿僧祗劫後的娑婆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呢?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
  • 佛教:《法華經》中的1個故事告訴我們,做好2點很重要
    在佛教的大乘經典《法華經》之中,有一品是《常不輕菩薩品》,講述了常不輕菩薩修持佛法的故事。在不可思議劫之前,有一尊古佛是威音王佛,此佛滅度後的像法時代,常不輕菩薩出家作為比丘。所謂的「常」就是「永久」之意,「常不輕」就是永遠不輕視任何一個眾生。
  • 《法華經》佛不放棄每個人,人人都能成佛
    今天我們學習《妙法蓮花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得聞授記的五百弟子又說「衣珠喻」,此喻為法華七喻之第五喻。接經文,這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釋迦牟尼佛那裡聽聞諸佛以智慧及方便,隨宜說法的情況,又聽聞釋迦牟尼佛為諸大弟子授記終成無上正等正覺,有聽聞自己過去累世的因緣,又聽聞諸佛有自在無礙神通之力,這些都是他過去從未聽聞到的,所以其內心獲得清淨,歡喜不已。且心裡想到:世尊是如此奇特,用種種方便為眾生說法,令眾生從各種貪著之中拔除出離,願如來了知我們的深心願望。
  • 為什麼說《法華經》是大醫王?
    在《普賢菩薩勸發品》中佛對持《法華經》者開示說:【是人不為三毒所惱,亦不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6. 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佛說:【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是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 《華法經》佛未弘法先授記舍利弗,是否美好的願景才是前進的動力
    我過去曾跟從佛陀聽聞過此稀有之法,又看到各位菩薩多蒙佛授記作佛,如我等二乘弟子卻沒有獲得佛陀的授記,心中覺得十分悲傷,錯失如來無量難測的智慧見地。我經常獨自一人,在山林之中,或者靜坐,或者經行漫步,常常產生這樣的想法,我們這些弟子同樣得入如來的智慧法性,為何如來佛以小乘法來度化我們呢,這都要歸咎於我們的根性不夠,並非因為世尊的偏心。為什麼如此呢?
  • 《法華經》成佛真的如此簡單嗎,只聽一句經文,佛就為他授記成佛
    今天我們學習《法華經》的法師品第十,此品名,「法師」者指弘揚《法華經》的人。這時,釋迦牟尼佛由於藥王菩薩的因緣,對法會中的八萬大士說:藥王,你看見法會的大眾中有無量無數的天眾、龍王、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人與非人,以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有志求聲聞果的聲聞眾,有志求闢支佛果的緣覺眾,有志求佛道的菩薩眾,所有這些不用種類的大眾,今天以及如來滅度後,在佛前聽聞到《妙法蓮華經》的一偈一句,甚至只是在一念間隨喜,讚嘆,信受此經的大眾,我都為他們授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