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八歲龍女成佛這一部分後,好幾位讀者都表達了想要快速成佛的願望。這個願望令諸佛歡喜。能發出這個願望的人,是對法華經義有所領悟的人,故而才明白快速成佛是完全有可能的。
讀者不過是業餘讀了一篇文章。讀明白了,心中就有了快速成佛的願力了,更何況是當時在現場的法會大眾呢?那個加持力就更強。他們為了快速成佛,都紛紛在佛前發下了弘揚法華的誓願。
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這時候,藥王菩薩摩訶薩、大樂說菩薩摩訶薩,以及他們的兩萬菩薩眷屬,都一起來到了佛的面前,作誓言道:「惟願世尊不要為此憂慮,我等在佛滅度後,必定會奉行受持此《法華經》。未來五濁惡世的眾生,善根轉少,多有增上慢者。他們貪圖名聞利養,增長了不善之根,更加遠離了解脫道。雖然他們很難教化,但我們必當升起大忍力,讀誦,受持、演說、書寫此法華經,以種種方便將自心供養在佛的智慧中,不吝惜身命。」,
誰是藥王菩薩呢?
明了佛之全身,站在一切法的頂相上,能夠見到一切眾生的無明病,開出滅掉無明的覺悟藥方者,就是藥王菩薩摩訶薩。與藥王菩薩同心同願者,即是其眷屬。
誰是大樂說菩薩呢?
明了佛之全身,站在一切法的頂相上,悲憫眾生在業海中沉淪,願意演說大法,喚醒無明顛倒之眾生者,就是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大樂說菩薩同心同願者,即是其眷屬。
藥王菩薩和大樂說菩薩,從名相上看,似乎是兩位菩薩,但從法身看,此是一,不是二。
想一想,能為治療眾生無明病的藥王菩薩,哪一個同時不是大樂說菩薩?能為眾生大樂說者,哪一位又不是深知眾生無明病的藥王菩薩?
如此會相歸性,你就會明白,其實觀世音菩薩也是藥王菩薩,文殊菩薩也是大樂說菩薩。法身同體中,沒有哪一位菩薩不是哪一位菩薩。而諸佛菩薩的德號,本身就是引領眾生修行覺悟的方便法門。
這裡的「兩萬菩薩眷屬」,可以理解為實際數目,亦可以從證境的角度,理解為凡夫菩薩和聖者菩薩這兩類菩薩。
比如,讀懂《法華經》的人,其覺悟之境已經接近於諸佛。但其證境可能很低,還處在凡夫層面。他們雖然是凡夫菩薩,就類似自己不善遊泳但理論水平很高的遊泳教練一樣,也能帶出世界冠軍來。
所以,不要輕視任何一位聽聞過《法華經》的人。他也許現在習氣很重,但由於他的知見已經轉為了佛知見。在佛知見的指引下,他必將快速修證成佛,看一看八歲龍女就知道了。
什麼是「種種供養」?
世俗人理解的「種種供養」,是供養種種財物。比如,供花、供果、供水、供食物、供金錢等等。他們從來不多想一下,佛既然是佛,是已經滅掉了世間財色名食睡的覺悟者,他要這些東西做什麼呢?
每天供一點鮮花和水果,就希望佛保佑升官發財,這種心理,實際上是以貪心與佛結一個名相緣。但是,我們亦不能因此完全否認這個名相緣。因為很多人就是從此類名相緣開始,一步一步趨入佛門正途的。所以,不要嘲笑這些最初的迷信者。
迷信者對佛菩薩的供養,只能說是結緣供養,因為這種住相供養並不是解脫道。那麼,如何才是解脫意義上的供養呢?
「供」的造字是人加共,令自心向上提升,共同於佛心,這就是「供」。這就好比,演員要揣摩角色的性格特點,這樣演起來才會惟妙惟肖。類似的,如果想要成佛,就要根據經教,細心揣摩何者為佛。只有完全共同於佛心時,才會成佛。
因此,要供養佛,首先就要知佛,如何知佛呢?就要讀懂《法華經》、《楞嚴經》。
很多迷信者心目中的佛,不過是保佑他升官發財、健康長壽的神祗。以這樣的邪見念佛,永遠不能成佛。《法華經》就是教導眾生認識佛的,從中可以悟到佛的全身。
「養」是安養。即,轉凡夫知見為佛知見後,常常憶佛、念佛,將自心安養在這個自性覺悟中。
總之,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只要你能令自心向佛心靠攏、共同於佛心,並且安養在這個境界中,你就是在修種種供養。
這些方法,可以是誦經、拜佛、打坐、講經說法,等等,也可以是唱歌、跳舞、繪畫,武術等等。比如,有的人打坐坐不住,但喜歡繪畫。他繪佛像時,很容易讓自己清淨下來。因此,對他而言,打坐時妄心熾盛,是煩惱的,不是做供養。而繪畫時心地清淨,就是在做供養。
所以,修行者要打破一些成見,以為只有打坐、誦經等就是修行,而唱歌、繪畫等,不是修行。
什麼是「不惜身命」?
眾生執著此身是我,故而特別愛惜身命。眾生的一切造作都是圍繞身命而展開的。為什麼要吃各種保健品,為了身命健康延續的緣故。為什麼要穿品牌衣服,為了身命榮耀的緣故。
從自我修行講,「不惜身命」是一個修行法門。因為沒有對身相的執著,自心就不會因為身塵而妄起種種造作,安住在這個境界中,就能實現身的解脫。
從菩薩弘法講,如果生活在一個開放開明的時代,弘法會比較順利,不會遭遇很多的違緣。但如果生活在五濁惡世,由於眾生固步自封、邪見重重,弘法就可能非常艱難,遭遇各種謾罵、誹謗乃至出現身命威脅。因此,只有堪破身命幻相的菩薩,才有智慧和力量,敢於發願去五濁惡世救度眾生。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
這時候,大眾中得到成佛授記的五百阿羅漢,也對佛陀發願說:「世尊,我們亦自己發下誓願,要去異國土廣泛演說這個《法華經》。」
五百阿羅漢為何不在本土弘揚《法華經》,而要去異國土弘揚呢?我想,大概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修行看,阿羅漢是修苦集滅道四聖諦法而成就的。由於他們剛剛滅掉了世間煩惱,對世間煩惱多多少少還是心有餘悸的,因此。他們發願到異土廣說法華經,不敢再入娑婆。
第二,從智慧力看,阿羅漢們雖然聽聞了《法華經》,亦建立了佛與眾生皆是同體的知見,但這種同體知見的力量還非常小,不足以令他們捨身而入五濁惡世。
第三,阿羅漢們剛剛蒙佛授記,尚需在大法中安養,以堅固成佛知見。因此到異國土去安養修整一段時間,也是很必要的。
既然是安養,那麼,這裡的異國土(包括下文的他國土)可以理解為非五濁惡土。也就是說,阿羅漢們發願到除五濁惡土之外的善國土或淨國土去弘揚法華經。
【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敝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嗔濁諂曲,心不實故。】
接著,又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到了成佛授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發誓道:「世尊,我們也發願到他方國土廣泛宣說此經。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娑婆國土的人,多為妄想所遮蔽,其心濁惡,懷有增上慢。功德淺薄,迷失在嗔恨、濁染、諂媚,邪曲中,其心虛妄不實,很難教化。」
這裡把「嗔濁諂曲」幾個字解讀一下。
嗔:從覺性看,五濁惡世的眾生被嗔覺所染,看待事情總是從對立的方向去看,導致嗔火不斷。
比如,處於一國之高層者,往往是該國共業之縮影。今年的大事很多。稍微留心就可以觀察到,國外的某些高層已經陷落在了對立思維中,他們通過挑動民眾的對立情緒、製造摩擦來解決問題,令民眾深受其害。這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濁:從塵性看,國土已經被濁染得非常嚴重了,無論是身國土,還是心國土。
比如,工業、農業生產中造成的環境汙染問題,正危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
又比如,金錢至上的邪見,汙染了曾經很高尚的兩個職業,教師和醫生。媒體作為社會大眾的眼睛和喉舌,曾經是精神文明的推動者,現在卻被金錢扭曲成了發洩不滿、製造謠言,誘導消費,引領大眾墮落、泯滅大眾良知的劊子手。
諂:諂字左邊是言,右邊是臽,臽為小坑的意思。從識性看,嗔覺對濁塵,分別中產生的意識都是引人入坑的諂識。
比如,熱烈的產品價格大戰,常常令大眾失去理智,妄幻中買回來一大堆根本用不到或者用不完的東西,白白暗損掉自己的福報。
曲:嗔覺、濁塵、諂識三者共同形成了邪曲法,將眾生困囚在了這個邪曲中很難出離。
比如,明明中國的抗疫經驗很值得借鑑,為什麼總有一些國家的領導人視而不見乃至污衊詆毀呢?只有扭曲的心才會產生扭曲的行。因為他們的心扭曲了,使得他們的智慧喪失,完全沒有辦法看清真相,以致於做出錯誤的決策,令民眾受損。
我們現在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嗔濁諂曲」中,三千年前的阿羅漢們以及學無學者們都看得明白,所以他們不敢來。
那麼,我們怎麼這麼有膽量,就來了呢?或許,這談不上什麼膽量,不過是無明中由自己的業力糊裡糊塗地牽引而來了。又或許,這是我們自己過去世的願力之使然。
有一位佛友說:「根據經文,我大概是自己發願來到此五濁惡世的。我總在想,我當年為什麼要發願來這個五濁惡世呢?去極樂世界不是很好嗎?」有些隔陰之迷的菩薩,也許偶爾會這麼想一下吧。
無論是業力也好,願力也好,既然來都來了,又遇到了法華經,就不要東想西想了,好好在這個濁惡世中精進努力吧,做一朵出汙泥而不染的勝妙蓮華吧。
佛在《無量壽經》中說,在娑婆世界修行一日,勝過在極樂世界修行百年。在娑婆世界修行,就好比全身綁著沙袋練輕功,苦雖苦一些,但成就也很快。因此,想要快速成佛者,此娑婆世界亦是修行福地啊!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於時,世尊告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
這時候,佛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其眷屬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一起從座而起,一心合掌仰看著佛陀,眼光不肯暫時離開。佛陀一眼就看出了她的心事,點明說:「是什麼緣故令你面帶憂色而看著如來呢?你心裡是不是想,我還沒有說你的名字,為你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吧?」
「波闍波提」意譯為大愛道。
【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陀很懂人情,為其姨母解釋道:「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眾都已經得到成佛授記。現在你既然想要知道你的授記,我就告訴你吧。在未來世,你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做大法師,以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都是法師。你就這樣通過講經說法,漸漸具足了菩薩道,當得作佛。佛號為一切眾生喜見,具足如來十號。憍曇彌,這個一切眾生喜見佛以及六千菩薩,一個一個地轉次授記得無上正等正覺。」
「憍曇」是佛的姨母波闍波提的姓,譯作泥土。「一切眾生喜見」這個名號和「大愛道」的意思差不多。
從這一段我們看得清清楚楚,大愛道比丘尼及其眷屬,都是通過講經說法,漸漸具足菩薩道的。可見,講經說法本身就是一個殊勝的修行方式。我們如果見到說法的法師,無論他講得是不是圓滿,都不要從分別心中起是非,障礙說正法者,就是障礙你自己啊。
要注意理解這句話。這裡說的是「不要從分別心中起是非」,而不是說不能指出法師講經中的疏漏之處。如何理解呢?
從法身同體講,無論對與錯,都是同一法身。分別心中起是非,就是將圓融為一的法身割裂為對、錯二法,這就背離真性了。如果從對、錯中又起是,非,進而攀緣出這個法師沒有資格講法,這就是妄上加妄,更加遠離真性了。因此,從分別心中起是非,是障道法。
法師在各自的境界次第中講法,或許有其不圓滿之處。你果然具足了一定的道種智,於無差別中見到了這個不圓滿處,你指正他,幫助他提升,這是無量功德。
前面的分別心中起是非,就好比是本來一個圓球,你把它分割成二,分割成四,然後把分裂的其中一個碎片當作真理,認為:你這個法師沒有資格講法。
後者的指正講經疏漏處,就好比本來一個球不圓,你幫他指正了,令球變得更圓滿一些了,令這個法師講法更加接近真性。這就是自度度人、自覺覺他。
【爾時,羅侯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
在場的還有羅喉羅的母親耶穌陀羅比丘尼,這時候她動念道:「世尊在授記中,獨獨不說我的名字。」
作為佛陀曾經的妻子,耶輸陀羅的這個小小怨念,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親情。
【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佛陀感應到了耶輸陀羅的心念,對她授記道:「你在未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漸具足佛道。於善國中作佛,名號為具足千萬光相,如來十號具足,佛壽無量阿僧祗劫。」
「耶輸陀羅」意譯為持譽、華色。她嚴格受持如來藏心戒,成就了無量智慧光明,因此佛號為「具足千萬光相」。又因為智慧光明無量無邊,故而佛壽亦是無量阿僧祇劫。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並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世尊導師,安隱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土廣宣此經。】
得到了佛的授記,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耶輸陀羅比丘尼,以及他們的眷屬皆得到了從未曾有的大歡喜。她們當即在佛前說偈道:「世尊是我們的導師,能夠安隱天人。我們現在聽聞了成佛授記,心中十分安隱。」然後,他們亦在佛前發願說:「世尊,我們亦發願到他方國土廣泛宣說此經。」
除了前面的藥王菩薩、大樂說菩薩及其二萬眷屬,後面的五百阿羅漢,八千學無學者,乃至佛的姨母、妻子及其眷屬,都發願去他方世界弘揚法華經,那麼,末法時代,誰敢入娑婆呢?
《邊讀邊聊法華經》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