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波闍波提和耶輸陀羅的成佛授記(74)

2020-12-23 經典悅讀

讀完八歲龍女成佛這一部分後,好幾位讀者都表達了想要快速成佛的願望。這個願望令諸佛歡喜。能發出這個願望的人,是對法華經義有所領悟的人,故而才明白快速成佛是完全有可能的。

讀者不過是業餘讀了一篇文章。讀明白了,心中就有了快速成佛的願力了,更何況是當時在現場的法會大眾呢?那個加持力就更強。他們為了快速成佛,都紛紛在佛前發下了弘揚法華的誓願。

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這時候,藥王菩薩摩訶薩、大樂說菩薩摩訶薩,以及他們的兩萬菩薩眷屬,都一起來到了佛的面前,作誓言道:「惟願世尊不要為此憂慮,我等在佛滅度後,必定會奉行受持此《法華經》。未來五濁惡世的眾生,善根轉少,多有增上慢者。他們貪圖名聞利養,增長了不善之根,更加遠離了解脫道。雖然他們很難教化,但我們必當升起大忍力,讀誦,受持、演說、書寫此法華經,以種種方便將自心供養在佛的智慧中,不吝惜身命。」,

誰是藥王菩薩呢?

明了佛之全身,站在一切法的頂相上,能夠見到一切眾生的無明病,開出滅掉無明的覺悟藥方者,就是藥王菩薩摩訶薩。與藥王菩薩同心同願者,即是其眷屬。

誰是大樂說菩薩呢?

明了佛之全身,站在一切法的頂相上,悲憫眾生在業海中沉淪,願意演說大法,喚醒無明顛倒之眾生者,就是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大樂說菩薩同心同願者,即是其眷屬。

藥王菩薩和大樂說菩薩,從名相上看,似乎是兩位菩薩,但從法身看,此是一,不是二。

想一想,能為治療眾生無明病的藥王菩薩,哪一個同時不是大樂說菩薩?能為眾生大樂說者,哪一位又不是深知眾生無明病的藥王菩薩?

如此會相歸性,你就會明白,其實觀世音菩薩也是藥王菩薩,文殊菩薩也是大樂說菩薩。法身同體中,沒有哪一位菩薩不是哪一位菩薩。而諸佛菩薩的德號,本身就是引領眾生修行覺悟的方便法門。

這裡的「兩萬菩薩眷屬」,可以理解為實際數目,亦可以從證境的角度,理解為凡夫菩薩和聖者菩薩這兩類菩薩。

比如,讀懂《法華經》的人,其覺悟之境已經接近於諸佛。但其證境可能很低,還處在凡夫層面。他們雖然是凡夫菩薩,就類似自己不善遊泳但理論水平很高的遊泳教練一樣,也能帶出世界冠軍來。

所以,不要輕視任何一位聽聞過《法華經》的人。他也許現在習氣很重,但由於他的知見已經轉為了佛知見。在佛知見的指引下,他必將快速修證成佛,看一看八歲龍女就知道了。

什麼是「種種供養」?

世俗人理解的「種種供養」,是供養種種財物。比如,供花、供果、供水、供食物、供金錢等等。他們從來不多想一下,佛既然是佛,是已經滅掉了世間財色名食睡的覺悟者,他要這些東西做什麼呢?

每天供一點鮮花和水果,就希望佛保佑升官發財,這種心理,實際上是以貪心與佛結一個名相緣。但是,我們亦不能因此完全否認這個名相緣。因為很多人就是從此類名相緣開始,一步一步趨入佛門正途的。所以,不要嘲笑這些最初的迷信者。

迷信者對佛菩薩的供養,只能說是結緣供養,因為這種住相供養並不是解脫道。那麼,如何才是解脫意義上的供養呢?

「供」的造字是人加共,令自心向上提升,共同於佛心,這就是「供」。這就好比,演員要揣摩角色的性格特點,這樣演起來才會惟妙惟肖。類似的,如果想要成佛,就要根據經教,細心揣摩何者為佛。只有完全共同於佛心時,才會成佛。

因此,要供養佛,首先就要知佛,如何知佛呢?就要讀懂《法華經》、《楞嚴經》。

很多迷信者心目中的佛,不過是保佑他升官發財、健康長壽的神祗。以這樣的邪見念佛,永遠不能成佛。《法華經》就是教導眾生認識佛的,從中可以悟到佛的全身。

「養」是安養。即,轉凡夫知見為佛知見後,常常憶佛、念佛,將自心安養在這個自性覺悟中。

總之,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只要你能令自心向佛心靠攏、共同於佛心,並且安養在這個境界中,你就是在修種種供養。

這些方法,可以是誦經、拜佛、打坐、講經說法,等等,也可以是唱歌、跳舞、繪畫,武術等等。比如,有的人打坐坐不住,但喜歡繪畫。他繪佛像時,很容易讓自己清淨下來。因此,對他而言,打坐時妄心熾盛,是煩惱的,不是做供養。而繪畫時心地清淨,就是在做供養。

所以,修行者要打破一些成見,以為只有打坐、誦經等就是修行,而唱歌、繪畫等,不是修行。

什麼是「不惜身命」?

眾生執著此身是我,故而特別愛惜身命。眾生的一切造作都是圍繞身命而展開的。為什麼要吃各種保健品,為了身命健康延續的緣故。為什麼要穿品牌衣服,為了身命榮耀的緣故。

從自我修行講,「不惜身命」是一個修行法門。因為沒有對身相的執著,自心就不會因為身塵而妄起種種造作,安住在這個境界中,就能實現身的解脫。

從菩薩弘法講,如果生活在一個開放開明的時代,弘法會比較順利,不會遭遇很多的違緣。但如果生活在五濁惡世,由於眾生固步自封、邪見重重,弘法就可能非常艱難,遭遇各種謾罵、誹謗乃至出現身命威脅。因此,只有堪破身命幻相的菩薩,才有智慧和力量,敢於發願去五濁惡世救度眾生。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

這時候,大眾中得到成佛授記的五百阿羅漢,也對佛陀發願說:「世尊,我們亦自己發下誓願,要去異國土廣泛演說這個《法華經》。」

五百阿羅漢為何不在本土弘揚《法華經》,而要去異國土弘揚呢?我想,大概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修行看,阿羅漢是修苦集滅道四聖諦法而成就的。由於他們剛剛滅掉了世間煩惱,對世間煩惱多多少少還是心有餘悸的,因此。他們發願到異土廣說法華經,不敢再入娑婆。

第二,從智慧力看,阿羅漢們雖然聽聞了《法華經》,亦建立了佛與眾生皆是同體的知見,但這種同體知見的力量還非常小,不足以令他們捨身而入五濁惡世。

第三,阿羅漢們剛剛蒙佛授記,尚需在大法中安養,以堅固成佛知見。因此到異國土去安養修整一段時間,也是很必要的。

既然是安養,那麼,這裡的異國土(包括下文的他國土)可以理解為非五濁惡土。也就是說,阿羅漢們發願到除五濁惡土之外的善國土或淨國土去弘揚法華經。

【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敝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嗔濁諂曲,心不實故。】

接著,又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到了成佛授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發誓道:「世尊,我們也發願到他方國土廣泛宣說此經。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娑婆國土的人,多為妄想所遮蔽,其心濁惡,懷有增上慢。功德淺薄,迷失在嗔恨、濁染、諂媚,邪曲中,其心虛妄不實,很難教化。」

這裡把「嗔濁諂曲」幾個字解讀一下。

嗔:從覺性看,五濁惡世的眾生被嗔覺所染,看待事情總是從對立的方向去看,導致嗔火不斷。

比如,處於一國之高層者,往往是該國共業之縮影。今年的大事很多。稍微留心就可以觀察到,國外的某些高層已經陷落在了對立思維中,他們通過挑動民眾的對立情緒、製造摩擦來解決問題,令民眾深受其害。這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濁:從塵性看,國土已經被濁染得非常嚴重了,無論是身國土,還是心國土。

比如,工業、農業生產中造成的環境汙染問題,正危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

又比如,金錢至上的邪見,汙染了曾經很高尚的兩個職業,教師和醫生。媒體作為社會大眾的眼睛和喉舌,曾經是精神文明的推動者,現在卻被金錢扭曲成了發洩不滿、製造謠言,誘導消費,引領大眾墮落、泯滅大眾良知的劊子手。

諂:諂字左邊是言,右邊是臽,臽為小坑的意思。從識性看,嗔覺對濁塵,分別中產生的意識都是引人入坑的諂識。

比如,熱烈的產品價格大戰,常常令大眾失去理智,妄幻中買回來一大堆根本用不到或者用不完的東西,白白暗損掉自己的福報。

曲:嗔覺、濁塵、諂識三者共同形成了邪曲法,將眾生困囚在了這個邪曲中很難出離。

比如,明明中國的抗疫經驗很值得借鑑,為什麼總有一些國家的領導人視而不見乃至污衊詆毀呢?只有扭曲的心才會產生扭曲的行。因為他們的心扭曲了,使得他們的智慧喪失,完全沒有辦法看清真相,以致於做出錯誤的決策,令民眾受損。

我們現在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嗔濁諂曲」中,三千年前的阿羅漢們以及學無學者們都看得明白,所以他們不敢來。

那麼,我們怎麼這麼有膽量,就來了呢?或許,這談不上什麼膽量,不過是無明中由自己的業力糊裡糊塗地牽引而來了。又或許,這是我們自己過去世的願力之使然。

有一位佛友說:「根據經文,我大概是自己發願來到此五濁惡世的。我總在想,我當年為什麼要發願來這個五濁惡世呢?去極樂世界不是很好嗎?」有些隔陰之迷的菩薩,也許偶爾會這麼想一下吧。

無論是業力也好,願力也好,既然來都來了,又遇到了法華經,就不要東想西想了,好好在這個濁惡世中精進努力吧,做一朵出汙泥而不染的勝妙蓮華吧。

佛在《無量壽經》中說,在娑婆世界修行一日,勝過在極樂世界修行百年。在娑婆世界修行,就好比全身綁著沙袋練輕功,苦雖苦一些,但成就也很快。因此,想要快速成佛者,此娑婆世界亦是修行福地啊!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於時,世尊告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

這時候,佛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其眷屬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一起從座而起,一心合掌仰看著佛陀,眼光不肯暫時離開。佛陀一眼就看出了她的心事,點明說:「是什麼緣故令你面帶憂色而看著如來呢?你心裡是不是想,我還沒有說你的名字,為你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吧?」

「波闍波提」意譯為大愛道。

【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陀很懂人情,為其姨母解釋道:「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眾都已經得到成佛授記。現在你既然想要知道你的授記,我就告訴你吧。在未來世,你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做大法師,以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都是法師。你就這樣通過講經說法,漸漸具足了菩薩道,當得作佛。佛號為一切眾生喜見,具足如來十號。憍曇彌,這個一切眾生喜見佛以及六千菩薩,一個一個地轉次授記得無上正等正覺。」

「憍曇」是佛的姨母波闍波提的姓,譯作泥土。「一切眾生喜見」這個名號和「大愛道」的意思差不多。

從這一段我們看得清清楚楚,大愛道比丘尼及其眷屬,都是通過講經說法,漸漸具足菩薩道的。可見,講經說法本身就是一個殊勝的修行方式。我們如果見到說法的法師,無論他講得是不是圓滿,都不要從分別心中起是非,障礙說正法者,就是障礙你自己啊。

要注意理解這句話。這裡說的是「不要從分別心中起是非」,而不是說不能指出法師講經中的疏漏之處。如何理解呢?

從法身同體講,無論對與錯,都是同一法身。分別心中起是非,就是將圓融為一的法身割裂為對、錯二法,這就背離真性了。如果從對、錯中又起是,非,進而攀緣出這個法師沒有資格講法,這就是妄上加妄,更加遠離真性了。因此,從分別心中起是非,是障道法。

法師在各自的境界次第中講法,或許有其不圓滿之處。你果然具足了一定的道種智,於無差別中見到了這個不圓滿處,你指正他,幫助他提升,這是無量功德。

前面的分別心中起是非,就好比是本來一個圓球,你把它分割成二,分割成四,然後把分裂的其中一個碎片當作真理,認為:你這個法師沒有資格講法。

後者的指正講經疏漏處,就好比本來一個球不圓,你幫他指正了,令球變得更圓滿一些了,令這個法師講法更加接近真性。這就是自度度人、自覺覺他。

【爾時,羅侯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

在場的還有羅喉羅的母親耶穌陀羅比丘尼,這時候她動念道:「世尊在授記中,獨獨不說我的名字。」

作為佛陀曾經的妻子,耶輸陀羅的這個小小怨念,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親情。

【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佛陀感應到了耶輸陀羅的心念,對她授記道:「你在未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漸具足佛道。於善國中作佛,名號為具足千萬光相,如來十號具足,佛壽無量阿僧祗劫。」

「耶輸陀羅」意譯為持譽、華色。她嚴格受持如來藏心戒,成就了無量智慧光明,因此佛號為「具足千萬光相」。又因為智慧光明無量無邊,故而佛壽亦是無量阿僧祇劫。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並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世尊導師,安隱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土廣宣此經。】

得到了佛的授記,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耶輸陀羅比丘尼,以及他們的眷屬皆得到了從未曾有的大歡喜。她們當即在佛前說偈道:「世尊是我們的導師,能夠安隱天人。我們現在聽聞了成佛授記,心中十分安隱。」然後,他們亦在佛前發願說:「世尊,我們亦發願到他方國土廣泛宣說此經。」

除了前面的藥王菩薩、大樂說菩薩及其二萬眷屬,後面的五百阿羅漢,八千學無學者,乃至佛的姨母、妻子及其眷屬,都發願去他方世界弘揚法華經,那麼,末法時代,誰敢入娑婆呢?

《邊讀邊聊法華經》74

相關焦點

  • 佛陀的姨母「波闍波提」!
    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譯作「大愛道」。她和佛的生母摩耶夫人為姐妹,摩耶夫人生下佛一個禮拜後去世並升忉利天,於是摩訶波闍波提嫁給淨飯王,悉達多太子就由姨母撫養。那麼太子成佛以後,她和耶輸陀羅帶領五百釋迦女來皈佛剃度。在當時重男輕女的社會,女眾受到歧視。據律典說,女眾從乞求而來的經濟生活,比比丘眾艱苦得多。還有往來,住宿,教化,以及男女之事,生理問題等,麻煩也比男眾多。
  • 《法華經》比丘尼得佛授記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並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世尊導師,安隱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這時佛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意譯「大愛道」。出家前是古印度天臂城善覺王之女,是佛母摩訶摩耶之妹,在阿難向佛的請求下,為第一位女性出家人,正規名稱比丘尼、俗稱尼姑、尊稱尼師,也可直接稱呼為法師。
  • 《法華經》四大聲聞弟子「授記」成佛,摩訶迦葉名「光明如來」……
    「授記」就是預告某一個人將在何時成佛,佛號是什麼,國土為何,介紹此佛國土中有多少眾生會在那個時候當機得度,清清楚楚地講明,這就叫作「授記」。曾經有一位居士告訴我:「法師,你是八地菩薩。」讓我覺得很驚奇,我自知是凡夫,怎麼可能是八地菩薩。
  • 《法華經》「提婆達多」得佛授記成佛
    但在《法華經》中卻有佛陀為提婆達多授記成佛的記載。有個阿私仙人,他四處遊歷,想找位「法器」來傳承大乘經典。這天經過一個大國,看到國王親自打大鼓向人民大聲宣布:「現在國家交由太子管理,我要到四方求法。提婆達多因過去曾經助佛修道,並以宣說《法華經》的無上功德,得佛授記,無量劫後,提婆達多將善根成熟,精進修行而成無上佛道,佛號天王。(《法華經.提婆達多品》)
  • 《法華經》法會興隆道場莊嚴
    ( 第八段)【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嘆。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 多生多劫的誓願【佛陀與耶輸陀羅】
    有一次,佛陀要目犍連尊者代表祂去向耶輸陀羅要求讓兒子羅睺羅前來跟隨 世尊出家;並且要目犍連尊者告訴耶輸陀羅:如果羅睺羅未來修道證果了,還可以回去度化他的母親。於是目犍連尊者就使用神通,瞬間地就飛到了迦毘羅衛城的宮殿。  他先向淨飯王報告:世尊讓我來向您問候,向大夫人波闍波提問候,向叔父斛飯王問候等等。這個時候,耶輸陀羅在後宮聽到了 佛派遣了使者來到王宮,於是就要侍女前去打探消息。
  • 法華經:佛對三位尊者的成佛授記,從中你能領悟出什麼(36)
    原先尊者們在「念空」的狀態中對成佛不感興趣,認為那是菩薩們的事情。現在他們通過舍利弗、迦葉的成佛授記,心從「念空」的狀態下悚慄搖動,產生了成佛的願望。他們讚嘆佛,共同對佛說:「大雄猛的佛世尊是解開一切釋結的法王,讓我們見到聲聞成佛的授記 ,除掉了我們的熱惱,當下得清涼。」
  • 《法華經》成佛真的如此簡單嗎,只聽一句經文,佛就為他授記成佛
    今天我們學習《法華經》的法師品第十,此品名,「法師」者指弘揚《法華經》的人。這時,釋迦牟尼佛由於藥王菩薩的因緣,對法會中的八萬大士說:藥王,你看見法會的大眾中有無量無數的天眾、龍王、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人與非人,以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有志求聲聞果的聲聞眾,有志求闢支佛果的緣覺眾,有志求佛道的菩薩眾,所有這些不用種類的大眾,今天以及如來滅度後,在佛前聽聞到《妙法蓮華經》的一偈一句,甚至只是在一念間隨喜,讚嘆,信受此經的大眾,我都為他們授記
  • 羅睺羅出家緣記
    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囑託目犍連尊者說:「你現在前往迦毘羅衛城,代我問候我的父親淨飯王、姨母波闍波提,以及三叔父斛飯王等親眷,然後寬慰開導羅睺羅的母親,請耶輸陀羅割捨母子間的恩愛親情,讓羅睺羅成為出家沙彌,隨我修習聖道。為什麼呢?母子間的恩愛非常短暫,死後如果墮落地獄,母子互不相知,在陰暗幽昧之中永遠別離,到時受苦萬端就後悔莫及了。
  • 《法華經》白話文(一)
    這些大和尚中有阿若橋陳如、摩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旃延、阿嫋樓馱、劫賓那、·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訶拘·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睺羅等大眾所熟悉的大阿羅漢。還有未達到阿羅漢果位須繼續學習修煉者及已無須繼續學習者二千人。
  • 羅睺羅出家緣記 || 來自佛陀的大愛
    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囑託目犍連尊者說:「你現在前往迦毗羅衛城,代我問候我的父親淨飯王、姨母波闍波提,以及三叔父斛飯王等親眷,然後寬慰開導羅睺羅的母親,請耶輸陀羅割捨母子間的恩愛親情,讓羅睺羅成為出家沙彌,隨我修習聖道。為什麼呢?母子間的恩愛非常短暫,死後如果墮落地獄,母子互不相知,在陰暗幽昧之中永遠別離,到時受苦萬端就後悔莫及了。
  • 《法華經》大目犍連得佛授記
    我諸弟子,威德具足,其數五百,皆當授記。於未來世,鹹得作佛。我及汝等,宿世因緣,吾今當說,汝等善聽。】佛為大迦旃延授記後,接著又告訴法會大眾們說:我而今要說的是大目犍連。大目犍連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譽為神通第一,他不但常常遊戲十方世界、無量諸國,還常常借用神通到地獄中去觀察眾生受苦的果報。
  • 法華經:富樓那的成佛授記,那時候的娑婆國土比現在美好(48)
    佛在此《法華經》中說,富樓那未來將在娑婆國土成佛。那麼,無量阿僧祗劫後的娑婆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呢?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
  • 法華經:從舍利弗的未來作佛授記中,你能覺悟出什麼?(23)
    這樣解讀四聖諦就是成佛法門。舍利弗領悟到了一切法的頂相,佛陀授記他未來作佛。繼續邊讀邊讀《法華經》【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
  • 阿彌陀佛是如何成佛的?他的授記之師是誰?
    眾所周知,成佛不是說你修到佛的境界,就可以自稱是佛的。還需要得到三世諸佛的授記、認可。好比你讀了碩士、博士,需要答辯成功才能擁有對應的學位。那麼,誰來考核、審定,並為彌陀授記作佛呢?換句話說,彌陀是如何成佛的,他的授記之師又是誰?
  • 講個成佛的故事給你聽
    歷代祖師都教於大眾必修三大經《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妙法蓮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晚年說教,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 《法華經》究竟有何魅力?歷史文獻表明:歷代大師以研究闡述《法華經》的為數最多。 10. 了解《法華經》如何調和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矛盾,將大小乘納入一佛乘。11. 中國老百姓中流傳最廣的觀音菩薩信仰,其根本源頭,還要追尋到《法華經》。 12. 讀誦此經,您能了解到釋迦牟尼佛其實在無量劫以前就成佛了,是一位乘願再來的古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