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故事丨習近平和湖北的故事

2021-01-08 澎湃新聞
【學習進行時】24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湖北代表團審議。荊楚大地,有著習近平總書記深深的牽掛。他親自指揮、親自部署戰「疫」,日夜惦念著湖北和武漢人民安危;他數次赴湖北考察調研,心繫湖北發展……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推出圖文故事,帶您回顧習近平和湖北的故事。

24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湖北代表團審議。

荊楚大地,有著總書記深深的牽掛。

他親自指揮、親自部署戰「疫」,日夜惦念著湖北和武漢人民安危;他數次赴湖北考察調研,心繫湖北發展……

4月8日零時起,武漢市正式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全市景觀照明開啟(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一份日與夜的牽掛:「可以打電話直接和我說」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湖北和武漢,是這次疫情防控鬥爭的重中之重和決勝之地,也是習近平最深切的牽掛。

1月25日,大年初一,中南海懷仁堂。習近平和其他6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坐在一起。「本來想是讓大家過個好年。現在疫情形勢緊急,不得不把大家召集起來,一起來研究部署這個問題。」習近平表情凝重地說,「大年三十我夜不能寐。」

當天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決定,黨中央向湖北等疫情嚴重地區派出指導組,推動有關地方全面加強防控一線工作。

「指導組有什麼情況、有任何需要,可以打電話直接和我說。」習近平日夜牽掛湖北、武漢的疫情,對中央指導組先後作出上百次重要指示,為有效指導疫情防控提供了根本遵循。

這是習近平在東湖新城社區考察時,向在家隔離居住的居民揮手致意、表示慰問。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一聲誠摯的禮讚:「黨和人民感謝武漢人民」

「我是來看望慰問湖北人民和武漢人民的!」

3月10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習近平專門赴湖北省武漢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習近平盛讚武漢和武漢人民:「武漢不愧為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不愧為英雄的人民,必將通過打贏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再次被載入史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都為你們而感動、而讚嘆!黨和人民感謝武漢人民!」

人民,在習近平心中重千鈞。一聲聲感謝,道出了總書記深厚的人民情懷。在武漢,習近平與患者視頻連線,鼓勵他們戰勝病魔。他多次強調,最大限度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在習近平心中,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永遠是第一位的要求。

習近平還實地察看社區衛生防疫、社區服務、群眾生活保障等情況,特意叮囑「武漢人喜歡吃活魚,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多組織供應」。

這是習近平在東湖新城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同社區工作者、基層民警、衛生服務站醫生、下沉幹部、志願者等親切交流。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一封特殊時刻的回信:「你們好,來信收悉」

4月8日,武漢重啟。

這一天,習近平回了一封特殊的信。

「你們好,來信收悉」,在回給武漢東湖新城社區全體社區工作者的信中,習近平再次肯定城鄉廣大社區工作者在疫情防控鬥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抗擊疫情有兩個陣地,一個是醫院救死扶傷陣地,一個是社區防控陣地。在這場前所未有的疫情防控鬥爭中,全國400多萬名社區工作者堅守一線,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回信中,習近平說:「我從武漢回來後,一直牽掛著武漢廣大幹部群眾,包括你們社區在內的武漢各社區生活正在逐步恢復正常,我感到很高興。」

之前,習近平曾在武漢市東湖新城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同社區工作者、基層民警、衛生服務站醫生、下沉幹部、志願者等親切交流。

在武漢重啟時,習近平在回信中勉勵廣大社區工作者,為徹底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再立新功。

2018年4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武漢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座談會前,習近平於24日下午在三峽大壩壩頂察看三峽工程和壩區周邊生態環境。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一次為母親河做「體檢」的座談會:「既治已病,也治未病」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長江經濟帶集聚的人口和創造的地區生產總值均佔全國40%以上,是我國經濟中心所在、活力所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在習近平心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主持召開的第二次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在武漢舉行。在座談會上,習近平生動講述了正確把握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五組關係。

「治好長江之病還是用老中醫的辦法,追根溯源、分類施策。開展生態大普查,系統梳理隱患和風險,對母親河做一個大體檢。」

「祛風驅寒、舒筋活血、通絡經脈,既治已病,也治未病,讓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

快與慢、加與減、破與立、當下與長遠,習近平妙用比喻,講述深入淺出。

2018年4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三峽大壩,詳細了解三峽工程建設、發電、水利、通航、生態保護等方面的情況。這是習近平視察左岸發電廠中央控制室。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一番關於「大國重器」的感慨:「化緣是化不來的」​

三峽工程舉世聞名,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和綜合效益最廣泛的水電工程。

2018年4月24日,習近平來到三峽壩區,察看三峽工程和壩區周邊生態環境。頂著如織細雨,習近平看得細、問得細。

在大壩左岸電站,習近平同技術人員、勞動模範、工作人員代表親切交流。望著一張張朝氣蓬勃的臉龐,望著載入史冊的偉大工程,此情此景,總書記充滿了感情:

「我感到很激動,信心倍增。國家要強大、民族要復興,必須靠我們自己砥礪奮進、不懈奮鬥。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要通過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試想當年建設三峽工程,如果都是靠引進,靠別人給予,我們哪會有今天的引領能力呢!行百裡者半九十。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會是歡歡喜喜、熱熱鬧鬧、敲鑼打鼓那麼輕而易舉就實現的。我們要靠自己的努力,大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

2013年7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湖北調研全面深化改革問題和當前經濟運行情況。 21日上午,習近平冒雨來到武漢新港陽邏貨櫃港區考察。 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一張考察照片:風雨中那從容的步履

2013年7月,習近平來到武漢考察,一下飛機就冒雨來到武漢新港陽邏貨櫃港區。

習近平捲起褲腿,打著雨傘,向工作人員了解物流等情況。談了10多分鐘,雨水打溼了他的襯衫。這張冒雨調研的照片,頓時成為刷屏照。

正是在這次考察期間,習近平首次提出正確處理改革的「五大關係」問題——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係、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係、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係、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發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動員令。

(原題為《圖文故事丨習近平和湖北的故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我與『學習強國』的故事」徵文啟事
    一、徵集時間2020年12月20日至2021年1月30日二、徵文主題圍繞使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開展學習這一主題,通過個人視角和切身體會,以圖文、短視頻形式,分享對「學習強國」學習的理解感悟,講述開展學習的典型故事,參與「學習強國」推廣使用工作的實踐感悟
  • 習近平講述的故事丨「警鐘長鳴,銘記歷史教訓」
    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山東省考察時,曾經到劉公島參觀,強調要警鐘長鳴,銘記歷史教訓。  在劉公島,曾發生過怎樣慘烈的戰鬥?甲午海戰之殤,又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鏡鑑?本期《習近平講述的故事》為您娓娓道來。
  • 習近平講述的故事|讓文物和歷史說話
    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考察時說,向海之路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途徑,這裡圍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陳列的文物都是歷史、是文化。在國際博物館日到來前夕,我們欣賞這些精美的絲路珍寶,能夠獲得怎樣的啟迪?今天的北海在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時,又作出了哪些新的貢獻?本期《習近平講述的故事》為您娓娓道來。
  • 故事精選丨一碗素雞面
    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人要孝順,人更要懂得誠信,真誠對別人,因為誠信是對事對人的一種尊重。 更 多 精 彩→  精選故事丨買智慧的故事精選故事丨為什麼乞丐最後還是乞丐?精選故事丨你是否會經常冤枉別人呢?兩個秀才趕考的故事(精選故事)故事精選丨小男孩用5元拍到了自行車!
  • 《習近平扶貧故事》學習分享會在中央黨校大有書館舉行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王珺)由商務印書館、大有萬卷文化傳媒主辦,大有書館承辦的「大有可讀」——《習近平扶貧故事》學習分享會12月4日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大有書館舉行。
  • 時政微視頻丨三言「明」義——常口村的故事-新聞中心-北方網
    △時政微視頻丨三言「明」義——常口村的故事常口村,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這裡地處閩西北革命老區、中央蘇區的核心區。1997年4月11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來到常口村,調研農村奔小康工作。那天,他一到村裡,就直接到村民家中,和鄉親們一起喝擂茶、話家常。
  • 北京大學「90後」青春故事會第二季:十位湖北選調生講述在磨礪中成長
    4月8日,按下「暫停鍵」的武漢重新打開大門,十天後,2020「我在祖國基層」北大「90後」青春故事會第二季上線,推出特別策劃專題「把湖北講給你聽」。40天來,十位湖北選調生通過網絡直播形式,分享紮根荊楚大地的奮鬥經歷,一線抗疫的動人細節令人振奮、恢復重建的喜人景象更傳遞信心。
  • 《2019·習近平的信札》之下黨鄉親篇丨此情綿長暖茶鄉
    習近平同志後來用「異常艱苦、異常難忘」來形容此次下黨之行。  1989年7月26日、1996年8月7日,習近平又兩次來到下黨鄉,協調解決下黨建設發展難題。  「下黨是我一輩子忘不了的地方。」習近平曾在多個場合談起下黨鄉的故事,那裡成為他扶貧開發思想的「策源地」和「實踐田」。  群眾,在習近平心中有著最重的分量;基層,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
  • 探析習近平「講好中國故事」創新理念的重大現實意義
    不僅如此,他還身體力行,在內政外交的多個場合講述中國故事。習近平總書記的創新理念和話語實踐,既體現出中國作為擁有5000多年悠久文明大國的高度文化自信,也展現了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通過分享「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標準」而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鑑,建構「共商、共建、共享」的和諧世界與文明發展的大國擔當。
  • 講好屏邊故事丨尋訪身邊英雄(英烈),你的故事要讓大家知曉!
    講好屏邊故事丨尋訪身邊英雄(英烈),你的故事要讓大家知曉!這些英雄單位和個人為紅河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值得紅河人民永遠銘記。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弘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屏邊縣與全州同步開展「尋訪身邊的英雄(英烈)」徵稿活動。
  • 抗疫故事丨張定宇:我必須跑得更快
    張定宇在現場分享了他的抗疫故事,一起來聽——我是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今天非常榮幸站在這裡,向大家匯報我和我團隊的抗疫故事。金銀潭醫院是此次武漢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最先打響的地方。2019年12月29號,我們先後接到省市衛健委和省市疾控的電話,要求立刻趕往省新華醫院會診。會診結束後,根據多年的傳染病防治經驗,我感覺這次的「肺炎」不同尋常。
  • 蔡沙弟丨《媽媽告訴我的故事》(連載七)
    "現在回過頭來看看,就是因為我們當時按照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部署,在新老解放區非常及時地建立了基層政權組織,非常及時地進行了農村土改,非常及時地分田到戶。廣大農民幾千年對土地的渴望,夢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在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帶領下,一朝終於夢想成為了現實!
  • 時政新聞眼丨從習近平「下團組」看「中國之治」新篇章
    5月27日下午,習近平出席了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閉幕會。今年兩會期間,總書記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併到內蒙古、湖北、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參加審議。5月22日,在內蒙古代表團,習近平說,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無論面臨多大挑戰和壓力,無論付出多大犧牲和代價,這一點都始終不渝、毫不動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求,廣大幹部應臨難不避、實幹為要。  去年在內蒙古代表團,習近平曾說,黨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目的是為老百姓過好日子,這是我們黨的宗旨和性質所決定的。
  • 他們講的故事,溫暖人心,催人奮進!
    日前,昌平區「新時代 學習路」宣講團走進東小口鎮,以「特色宣講+觀看視頻」的方式深情講述「習近平故事」,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往深裡走、往心裡走、往實裡走,50餘名機關認真聆聽。現場,來自陽坊中學、昌平區朗誦家協會、十三陵特區的3位宣講人,分別圍繞《四張照片見情懷》《親民的習主席》《三句箴言的故事》,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與群眾、家人、同事之間的動人故事,生動的描述、飽滿的感情感染了在場的每一位觀眾。
  • 習近平講述的故事|自行車「駝峰航線」
    國家主席習近平又是如何評價他的?本期《習近平講述的故事》為您娓娓道來。這位老人名叫讓·奧古斯坦·貝熙葉。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內憂外患,民生凋敝。作為法國駐北京公使館醫官,貝熙葉時常為看不起病的中國百姓免費診治。中共地下黨組織找到貝熙葉,請貝熙葉幫忙給「山那邊」送點藥,即把藥從北平城內運到他在西山的住處。
  • 習近平的小康故事 | 「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習近平和...
    新華社北京10月26日電 題:「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習近平和人民教育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要把發展教育扶貧作為治本之計  一年年、一次次,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一處處、一座座學校,看校舍建設、聽教學進展、問師生感受,強調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和孩子們一起過「六一」,和大學生們一起迎「五四」,和老師們一起慶「教師節」,勉勵大家發奮圖強、不負韶光;親自部署和推動教育發展改革,以人民之所想、之所需,作為教育改革之所急、之所向,把人民是否滿意作為衡量教育改革發展的價值尺度。
  • 西安市新城區新知小學佟森:我和「豌豆」們的那些事兒丨育人故事
    2017年9月1日,我迎來了從教生涯中的第一個班,一位家長給班級起了個好聽的名字——「豌豆園」,豌豆園裡有各個品種的豌豆,「高豌豆」「胖豌豆」「小豌豆」……從那天起,我和豌豆們的故事便開始了。我至今記得「豌豆」們第一次在入學體驗日上見到我的情景,他們的小眼睛裡流露出了不安和期待:不安是因為在此之前基本沒接觸過男老師,不知道男老師的教學風格;期待是因為眼前的這個大哥哥將會是陪伴他們成長六年的人。短短的一上午的時間,我通過遊戲與男性特有的小幽默與孩子們彼此關注、互相了解、加深感情,為接下來幾年的相伴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崔家集民間故事丨「鳳凰橋」的故事
    相傳梁王時代(梁王何時人氏,無從考證),徐家陽照村裡有一對中年夫婦,生了一個老生女兒,女兒長相水靈,貌美如花,起名水花。時至今日,世事滄桑。但那座「鳳凰橋」在歷經數百年的風雨之後,仍穩固地跨越在平度西南鄉的膠萊河上,紀念著數百年前那一段「鳳求凰」的動人故事。投稿須知1、投稿者請註明個人姓名及聯繫方式2、徵集稿件經修改定稿刊錄者,1000字以下給予200元徵集補助,1000字以上的視情況進行補助。
  • 我和我的學校丨這是我們的故事,講給你聽
    我和我的學校丨這是我們的故事,講給你聽 2021-01-11 18: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365百姓故事匯丨追夢雄安 無問西東
    365百姓故事匯丨追夢雄安 無問西東 2020-09-30 10: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