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兵團司令,反對傅作義起義,跟隨蔣介石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2020-12-16 騰訊網

如果大家有深度解讀過蔣介石這個人的話,就應當對他的用人習慣有一定了解,他總是格外看重黃埔出來的學生及浙江出身的將領,據說他用人有三條準則:第一,黃埔系;第二,浙江人;第三,要對自己忠誠。

在這三條準則裡面,黃埔系被視為嫡系,也是蔣介石用人最重要的標準。別不信,真就有一名國民黨軍官,沒有立過什麼顯赫的戰功,軍事指揮才能也並不突出,卻跟著蔣介石到臺灣後受到空前的重用,這個人是誰呢?他和蔣介石之間又有著怎樣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此人名叫石覺,1906年出生於義寧縣宛田鄉一個貧苦家庭,家裡不止他一個孩子。石覺父親早逝,兄弟三人與母親相依為命。那時石覺雖年紀小,但從小就知道不給家裡添麻煩,而且他還特聰明,是一位讀書成績很好的學生。

清政府滅亡後,國內革命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當時先後爆發了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戰爭等重要戰役。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讀書人很難有前途,因此石覺逐漸誕生了棄筆從戎的想法。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後,石覺沒有趕上第一期考試,但他通過努力考上了黃埔三次,自此之後成為「天子門生」。

石覺在黃埔軍校表現優秀,畢業後加入了第6期學生總隊,擔任了一名副中隊長,當時的大隊長是湯恩伯,石覺也在與湯恩伯相處中得到他的欣賞。畢業後,他受湯恩伯照顧,在湯恩伯的介紹下,逐漸靠戰功升任營長、團長,此時的石覺在國民黨陣營還屬於低級軍官,不過此時的他已經取得了蔣介石的信任。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石覺奉命參加了臺兒莊戰役及武漢會戰,很多有能為的將領都在這個時期建功立業,但石覺並沒有這方面的才能,在他的軍事生涯中,既沒什麼亮眼的戰績,也沒有什麼出色的功德,那麼蔣介石為何卻對他另眼相待呢?主要還是因著湯恩伯的緣故,另外就是石覺的黃埔學生身份。

不過,真正讓石覺徹底被蔣介石信任還是在解放戰爭期間,尤其是三大戰役之一的平津戰役。1948年,平津戰役爆發,當時華北「剿匪」司令傅作義率領部下和平起義,而石覺的身份則是第九兵團司令,屬於傅作義的部下,但是 ,作為傅作義的部下,石覺卻反對傅作義和平起義,於是他被傅作義送回南京,也因此得到了蔣介石的信任。

1949年,隨著國民黨的戰敗,石覺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因為對蔣介石忠誠,所以逃到臺灣後,蔣介石對石覺格外照顧,還把他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讓他擔任了第2軍團司令以及「金門防衛司令官」等職務,對他深信不疑。

1969年,石覺被任命為「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等,他還擔任了國民黨第七、八、九屆「中央委員」,是臺灣的一位大員。晚年的石覺還主持了太極拳協會的工作,晚年的石覺一直生活在臺灣,最終於1986年在臺灣去世,終年78歲。

參考資料:

《石覺先生訪問記錄》

相關焦點

  • 傅作義宣布起義後,哪三位國軍高級將領堅決反對?後來結局如何?
    當時北平城有20餘萬大軍,可大多是蔣介石的嫡系,傅作義本人賴以起家的三支王牌部隊,已經損失殆盡。如果貿然宣布起義,不僅很難成功,甚至傅連作義自己可能都要遭殃。因此,傅作義以開會的名義,把蔣介石嫡系部隊的將領控制起來。為了減小阻力,他還把三位堅決反對起義的國軍高級將領用飛機送走,那麼這三人都是誰呢?後來結局如何?我們接著往下看。
  • 傅作義起義時,放走的2個國軍實權名將,他們是誰?結局如何?
    剛才我們說傅作義手下有四個兵團,這幾個兵團長官,當然也有自己的想法。當時這四個兵團分別是第4兵團,第9兵團、第11兵團和第17兵團,只有第11兵團司令官孫蘭峰算是傅作義的嫡系,可是傅作義起義前孫蘭峰跑到了綏遠,一直到1949年9月,算是跟著綏遠省主席董其武起義了。
  • 1949年,傅作義率部起義之後,他放走的2個國民黨高級將領是誰?
    中國共產黨在連續取得遼瀋戰役和淮海戰役的勝利後,就希望能以更小的代價收官,於是通過各種方法做傅作義的工作,當時他是華北地區的最高指揮官。決定起義傅作義當時有50萬大軍,蔣介石對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可以守住北平。但是當時情形可是一邊倒,傅作義這邊也就是人數佔優罷了。
  •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有3位國民黨高級將領堅決反對,下場如何
    傅作義計劃在會議上向所有師級的軍官,宣布自己起義的決定,當傅作義宣布完自己的決定後,下面的這些國民黨軍高級軍官都驚呆了,會場瞬間陷入死寂般的安靜。對於下面的軍官來說,有支持傅作義決定的,當然也有反對的。支持的人自然選擇不說話,那些心裡反對的軍官也不敢在會場上當眾表示抗議。
  • 因為殺了瞿秋白,這個國軍兵團司令拒絕起義,晚年以「鷹犬」自許
    但是,跟著蔣介石打內戰,是逆潮流而動的反動之舉,宋希濂的戰敗是一開始就註定的。 老覃在這裡補充一下,老蔣在1948年任命宋希濂為華中「剿總」副總司令兼14兵團司令,當時的華中「剿總」總司令是白崇禧。 在國民黨眾多派系裡,最有實力反蔣介石的就是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
  • 傅作義放走的2個國軍將領,他們結局如何?
    沒想到被他給予厚望的天津也沒守住,傅作義只好坐上了談判桌,宣布和平起義。而傅作義手下四個兵團的幾個長官,當然也有自己的想法。這四個兵團分別是第4兵團,第9兵團、第11兵團和第17兵團,只有第11兵團司令官孫蘭峰算是傅作義的嫡系,可是傅作義起義前孫蘭峰跑到了綏遠,一直到1949年9月,算是跟著綏遠省主席董其武起義了。
  • 他是國軍19兵團副司令,49年底蔣介石把他扶正時,卻通電起義了
    他是在1949年6月被蔣介石任命為國軍第19兵團副司令的,叫王伯勳。 知道這段歷史的人都會疑問,這國軍第19兵團不是在1949年3月已經起義了嗎?怎麼又冒出來個國軍的第19兵團? 是的,原來的國軍第19兵團是張軫將軍的19兵團,他們在1949年起義後被編入解放軍第51軍。在老的19兵團起義後不久5月份,老蔣又把在貴陽的第十三編練司令部整編為新的第19兵團,司令是何應欽的侄兒何紹周,副司令就是王伯勳。
  • 他是國軍19兵團副司令,49年底蔣介石剛把他扶正時,卻通電起義了
    他是在1949年6月被蔣介石任命為國軍第19兵團副司令的,叫王伯勳。咦!知道這段歷史的人都會疑問,這國軍第19兵團不是在1949年3月已經起義了嗎?怎麼又冒出來個國軍的第19兵團?是的,原來的國軍第19兵團是張軫將軍的19兵團,他們在1949年起義後被編入解放軍第51軍。在老的19兵團起義後不久5月份,老蔣又把在貴陽的第十三編練司令部整編為新的第19兵團,司令是何應欽的侄兒何紹周,副司令就是王伯勳。
  • 「十五兵團司令」羅廣文,1949年和平起義,後來的結局怎麼樣?
    解放戰爭末期,蔣介石幻想把西南當作內戰的根據地,繼續頑固抵抗。不過,很多愛國將領卻不願意再追隨蔣介石。1949年12月,鄧錫侯、劉文輝等人先後通電起義,徹底打破了蔣介石的幻想。在這之後,陸續又有川軍將領通電起義,比如「十五兵團司令」羅廣文就是和平起義中的一員,那麼和平起義後的羅廣文的結局怎麼樣呢?羅廣文出生於1905年,他是重慶人,黃埔四期畢業生。從黃埔軍校畢業後,羅廣文留學日本,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從日本留學歸來後,羅廣文進入黃埔軍校擔任教官,不久後加入陳誠的起家部隊18軍。
  • 平津戰役後,兩位國軍將領成功逃走,最後蔣介石如何對待他們?
    而當時的傅作義將軍其實就是在這場平津戰役種宣布和平起義的,其實在平津戰役之後,有兩個國軍將領成功的逃走了,而且都是中將級別的高官,一個是國民黨第九兵團司令石覺,另一個是華北剿總副總司令的李文,這兩個將領在看到傅作義居然宣布起義,為此就急忙的拋棄自己的部隊選擇了逃跑,不然到時候確實是很可能要被我解放軍給俘虜了。
  • 北平起義,中央軍不聽傅作義指揮,只有2位軍長籤字,結局如何?
    49年1月東北野戰軍及華北我軍集中百萬兵力及近2000門各型火炮,將傅作義華北剿總約25萬官兵圍困北平,如傅作義再不發動起義,國軍被殲滅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這種背景下,傅作義終於向北平國軍所有師級以上高級將領宣布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協議,率部起義接受改編。
  •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國民黨前線總指揮都是誰?最終結局如何?
    1946年六月,蔣介石倒行逆施,命令軍隊向中原解放區發起了進攻,解放軍開展自衛還擊,戰爭就這麼爆發了,此戰一直持續了三四年的時間,其間國共兩黨大大小小交戰無數次,而具有決定性的戰役有三次,分別是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那麼這三大戰役的國民黨總指揮都是誰呢?結局又如何?
  • 解放戰爭中的國軍兵團司令,最狡猾的是哪一個?投誠後竟悄悄逃跑
    在一眾兵團司令中,由於戰爭後期國軍戰局不斷惡化,各司令官要麼戰死要麼被俘,另有一批起義投誠者,都有各自的結局。然而其中有一人,在投誠我軍後竟然又想辦法逃回了國軍陣營,究竟是誰呢?此人便是西南戰役時的胡宗南集團主力,第5兵團司令官李文中將。
  • 蔣介石的結拜兄弟張群,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蔣介石身邊有一個叫張群的人,他和蔣介石在日本的時候是在同一所學校裡讀書的,所以張群不僅是蔣介石的心腹,還算是他的同學。兩人的交情一直不錯,後來更是結拜為兄弟。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蔣介石的結拜兄弟張群的最終結局,他追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結局如何呢?
  • 「金門王」胡璉,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後的最終結局如何?
    戰後,胡璉也因為戰功成為18軍副軍長,並在一年後成為18軍軍長,抗日勝利後晉升為少將,一時風光無二。不過,風光無二的胡璉卻在淮海戰役中被英勇的解放軍打敗,他所屬的十二兵團幾乎被全殲,最高司令官黃維兵敗被俘,只有胡璉與一小部分士兵衝出包圍,回到了南京。隨著國民黨在大陸的節節敗退,胡璉最終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
  • 「西北四馬」馬鴻賓,1949年和平起義,晚年的結局怎麼樣?
    盤踞西北期間,馬鴻賓先後擔任過甘肅省主席、寧夏兵團副司令、國民革命軍81軍軍長等職務。相比「青海王」馬步芳與「寧夏王」馬鴻逵,馬鴻賓比他們差的不是一點半點,即使後來失去勢力的馬步青也官至40集團軍副總司令,強於馬鴻賓。 解放戰爭末期,「西北四馬」中其他三位實力稍強的馬步青、馬步芳、馬鴻逵等人都逃離大陸,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
  • 秦漢的父親孫元良,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他的結局如何?
    秦漢的父親名叫孫元良,他曾是國民黨高級軍官。1949年,國民黨敗退大陸後,孫元良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之後孫元良一直生活在臺灣,他的兒子孫祥鍾也是在臺灣成名並成為金馬影帝的。那麼,曾經的國民黨高官秦漢的父親孫元良的晚年結局如何呢?孫元良出生於1904年,四川成都人,出生在一個家境殷實的書香門第。
  • 1949年,董其武率領10萬軍政人員和平起義,他的晚年結局如何?
    在這場抗戰中,有一位將軍星夜奇襲日偽軍,出其不意繞到日偽軍後方,一舉取得綏遠抗戰的勝利。 這位為綏遠抗戰勝利立下赫赫戰功的將軍是誰呢?他就是開國上將董其武。董其武不僅在抗日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而且在解放戰爭中,董其武更是率領10萬軍政人員起義投誠,促使綏遠和平解放,創造了「綏遠模式」。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董其武的晚年結局。
  • 平津戰役中,傅作義為何選擇和平起義?一起起義的四軍長結局如何
    而平津戰役是國共兩黨在長江以北的最後戰役,這場戰役結束後,也幾乎宣告著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結束。在這場戰役中,傅作義以及他麾下的華北剿總部隊是不得不提的關鍵人物。平津戰役中,傅作義帶領下轄部隊進行和平起義,使得古都北平倖免於難。傅作義和平起義後,自然而然成為國家的英雄,此後,傅作義便一直服務於新中國。
  • 「和平將軍」傅作義的女兒,曾協助父親通電起義,晚年結局如何?
    1949年1月,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通電起義,宣布北平(今北京)和平解放。北平和平解放是解放戰爭的重要轉折點,不僅避免了生靈塗炭,而且有效地保護了北京城內的大量名勝古蹟。北平和平解放,傅作義居功至偉,他也因此被稱為「和平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