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有深度解讀過蔣介石這個人的話,就應當對他的用人習慣有一定了解,他總是格外看重黃埔出來的學生及浙江出身的將領,據說他用人有三條準則:第一,黃埔系;第二,浙江人;第三,要對自己忠誠。
在這三條準則裡面,黃埔系被視為嫡系,也是蔣介石用人最重要的標準。別不信,真就有一名國民黨軍官,沒有立過什麼顯赫的戰功,軍事指揮才能也並不突出,卻跟著蔣介石到臺灣後受到空前的重用,這個人是誰呢?他和蔣介石之間又有著怎樣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此人名叫石覺,1906年出生於義寧縣宛田鄉一個貧苦家庭,家裡不止他一個孩子。石覺父親早逝,兄弟三人與母親相依為命。那時石覺雖年紀小,但從小就知道不給家裡添麻煩,而且他還特聰明,是一位讀書成績很好的學生。
清政府滅亡後,國內革命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當時先後爆發了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護法戰爭等重要戰役。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讀書人很難有前途,因此石覺逐漸誕生了棄筆從戎的想法。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後,石覺沒有趕上第一期考試,但他通過努力考上了黃埔三次,自此之後成為「天子門生」。
石覺在黃埔軍校表現優秀,畢業後加入了第6期學生總隊,擔任了一名副中隊長,當時的大隊長是湯恩伯,石覺也在與湯恩伯相處中得到他的欣賞。畢業後,他受湯恩伯照顧,在湯恩伯的介紹下,逐漸靠戰功升任營長、團長,此時的石覺在國民黨陣營還屬於低級軍官,不過此時的他已經取得了蔣介石的信任。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石覺奉命參加了臺兒莊戰役及武漢會戰,很多有能為的將領都在這個時期建功立業,但石覺並沒有這方面的才能,在他的軍事生涯中,既沒什麼亮眼的戰績,也沒有什麼出色的功德,那麼蔣介石為何卻對他另眼相待呢?主要還是因著湯恩伯的緣故,另外就是石覺的黃埔學生身份。
不過,真正讓石覺徹底被蔣介石信任還是在解放戰爭期間,尤其是三大戰役之一的平津戰役。1948年,平津戰役爆發,當時華北「剿匪」司令傅作義率領部下和平起義,而石覺的身份則是第九兵團司令,屬於傅作義的部下,但是 ,作為傅作義的部下,石覺卻反對傅作義和平起義,於是他被傅作義送回南京,也因此得到了蔣介石的信任。
1949年,隨著國民黨的戰敗,石覺跟隨蔣介石逃到臺灣。因為對蔣介石忠誠,所以逃到臺灣後,蔣介石對石覺格外照顧,還把他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讓他擔任了第2軍團司令以及「金門防衛司令官」等職務,對他深信不疑。
1969年,石覺被任命為「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等,他還擔任了國民黨第七、八、九屆「中央委員」,是臺灣的一位大員。晚年的石覺還主持了太極拳協會的工作,晚年的石覺一直生活在臺灣,最終於1986年在臺灣去世,終年78歲。
參考資料:
《石覺先生訪問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