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被這個腦機接口的新聞刷屏了。埃隆馬斯克,又是這個人,可以這麼說,這個傢伙搞的東西,感覺上都是科幻小說裡寫的東西,我經常在心裡稱呼他為賽博朋克世界的締造者。
就是這個人,你看這個興奮的亞子
說不定不久的將來,人人都能擁有腦機接口,當然,也可能只是某些大佬會擁有這種黑科技。
這說不定就是未來人類的樣子
似乎在很短時間裡,我們人類的科技開始加速攀升,很多科幻的東西逐漸變成現實,這個過程中,人們有的感到興奮,有的感到恐懼,有的不置可否。人們的反應千差萬別,但這個過程,著實是值得我們去進行一些思考的。
首先我想到的是對人類所處外部世界變化的思考。人類的生活方式在迅速的改變。五年前,我的父母還不會發簡訊,現在這兩位年近七十的人已經習慣使用微信視頻通話。不管懂不懂科技,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在迅速的科技化。隨著通信技術的更快速的發展,未來像《銀翼殺手:2049》中表現的那種滿大街的全息影像將迅速普及,甚至也許都不用等到2049年。
《銀翼殺手:2049》
另一個變化就是外部世界變化對於人類生活的影響,其中的一個改變就是智能化。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的量級,處理信息的速率都在快速的提升,我們的生活在智能化,數位化。最近幾年比較火熱的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概念,有了很多的應用場景,尤其是著名的阿爾法go,讓人們都紛紛驚呼人類可能馬上要被人工智慧所取代。
不過,這只是一個趨勢,但也不必過於驚慌,因為現在所說的人工智慧,其基礎仍是神經網絡和機器學習,最最基礎仍是基礎數學。大數據和現在所說的人工智慧,其基礎理論在很早前就存在,隨著硬體處理水平的提高,基礎數據的積累,這些基礎理論在我們這個時代得以生根發芽,但真正具備自我意識的人工智慧的真正落地,恐怕還需要相當的一段時間。
人類現在需要警惕的是,以前由人類進行決策的事情,可能會逐漸轉變為由機器決策。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你在今日頭條看新聞,你的瀏覽記錄作為數據會進入到資料庫中,一系列算法會決策你偏向於哪種信息,於是開始側重想你推送這類信息,結果就是你的瀏覽會被此類信息充斥。
今日頭條的推薦功能
在這個過程裡,機器決策了你要讀的東西,如果過於沉溺其中,不加入自己的鑑別分析,你會逐漸被訓練,而最終喪失獨立選擇信息的能力,這是在人工智慧真正實現之前,我們就需要進行反思的地方。
所以我並不是很討厭唱反調的人,就是那種反叛意識,你讓我讀這個,我偏不讀,你給我這類信息,我偏要看別的,你們往東,我非向西。永遠不要小瞧獨立意識這件事,隨著科技的發展,也許先發生的並不是機器的獨立意識覺醒,而是人類的獨立意識喪失。關於這一點,BBC有一部紀錄片,叫做《智慧型手機:陰暗面》,講人類如何利用科技來掌握人類本身的溝通認知需求,通過多重感官刺激來致癮,大家可以找來看一下。
再說就是對於人類自身的改變。這個命題很大,因為人類自身是怎麼樣的,也是一門很精深的學科,而且也在持續探索。甚至可以說人類對於自身的探索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稍稍落後於人類對於外部世界和科技的探索。原因大概是其可商用化的場景比較少,哎,萬惡的,以及同時又推動科技進步的資本。
而腦機接口,自然就是最引人注意的,最令人驚嘆的一項創新。腦機接口這件事情的初衷絕對是好的,我理解,這項技術的初衷是藉由晶片的內置來解決人類自身由於物理屬性而無法達成的一些行為與目標。其主旨是人類藉助機器的力量,來實現自身的進化。這一點在電影《超體》中有比較直觀的體現,最後Lucy進化成了超級計算機,最終甚至消散於無形。
超級計算機
人類的物理屬性是什麼?就是碳基生命。說句題外話,由電影《普羅米修斯》想到的,如果真的有設計人類的設計師,那我不得不說這位設計師真的簡直是無與倫比的偉大。因為太複雜了。同樣,如果這整個世界都是出自某位設計師之手呢?就單單地球,單單是生命的誕生,整個生態系統,你想想這裡面的設計需要多麼複雜,它不僅僅要關注一個初始狀態,關注基本條件,包括太陽系,地球的位置,地球本身的磁場,大氣的形成等等,還要形成一種自我進化,自我約束,自我循環的機制,這這這,這太複雜了。有時候想想這類的事情,我就感覺腦殼疼。
所以我認為《黑客帝國》的場景暫時還不會出現,因為這個設計真的是太複雜了。我覺得以目前人類所涉及的計算機的算力,離這個目標還有很遠很遠。不過,腦機接口的出現,還是讓人很驚愕,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黑客帝國》中,尼奧在容器中醒來的那個鏡頭。
那個尼奧醒來的鏡頭太噁心了,所以放了這個:真·腦機接口
而關於人類世界與電子虛擬世界的這種探討,其實在上世紀60年代就有了相關的賽博朋克科幻作品,如《三重模擬》,又名《十三層空間》,由丹尼爾 弗朗西斯 伽洛耶出版於1964年。
在1973年,著名的德國導演法斯賓德(說不定是法鯊的親戚,有待考證)拍的一部《世界旦夕之間》,可以說是此類型影片的鼻祖。同時也是賽博朋克紅藍配色的鼻祖。後面我會專門寫一篇文章講這部電影以及相關的賽博朋克電影。
但這類電影和思考,結合腦機接口的出現,結合現代智慧型手機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不難想像到,人類藉助機器的力量來補完人類的初衷,可能會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為人類對於機器的依賴,甚至是最後,人類的電子化,以及人類被智慧機器人,智能計算機取代。無論結局是上面說的哪一種,其本質都是,人類進化為機器人,人類被最終消滅。
那麼這裡面就有一個非常深刻的值得探討的問題,就是人類自身的存在其根本在哪?人類作為碳基生命,由有機物構成,有皮膚肌肉骨骼,組成軀幹、內臟,然而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自我意識,存在意識。那麼這個意識的載體是什麼?那就是我們的大腦。大腦控制了人類所有的動作,感知,語言,記憶。
最令我們驚訝的不應該是硬碟可以存儲信息,而是有機物,它居然可以存儲信息,而且,更偉大的是,有機物,它可以產生思維。所以,你說人的本質,是這個有機物的組合體,還是思維本身呢?
神笛卡爾給出了一個說法
儘管有笛卡爾這樣的先哲背書,但恐怕這仍是一個很難討論清楚的問題。
帶來一個很有趣的話題,就是我何以為「我」。現在關於人的思維數據化上傳至雲端以達成永垂不朽的討論以及影視作品也有很多。其中電視劇《副本》說的就是人類未來可以將思維數據化,上傳至雲端,甚至可以拷貝多個備份。那麼問題來了,這些數據化的思維,可以代表「我」本身嗎?當我的思維脫離了本身的肉體,我還是我嗎?不瞞各位,這個問題我從初中想到現在,想得腦殼疼,想不出個所以然。不過長生不老這個概念可是足夠吸引人的,同樣在英劇《黑鏡》第三季的第四集中,也有思維數據化的暢想。
說回我們的大腦,小的時候我讀到過一種理論據說是人類的大腦在成年後就不再更新,腦細胞是處於一個不斷死亡的狀態,這個狀態可以維持300年,所以人類的壽命極限就是在300年左右。
這也許就是為什麼人類要長生不老的話,一定要進行思維數據化的原因。
不過,根據最新的研究表明,人類的腦細胞在成年後,似乎仍然可以進行更新。《自然》和《細胞·幹細胞》發表的兩項關於新生神經元的研究,分別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索雷爾斯團隊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博爾德裡尼團隊,博爾德裡尼團隊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海馬裡神經元母細胞的數量是越來越少的,然而這些母細胞分化成的神經元卻沒有隨年齡減少。
也許隨著生命科學、腦科學的進一步探究,人類對於自身的進化訴求,最終可以通過人類自身的有機體來進行。
因為,你想想,真的,有機智慧生命,比機器智慧生命,但從這個載體上來說,真的是難度高太多了。包括這個繁衍機制,真的是,簡直是設計的無與倫比,前提是如果它真的是設計出來的話。關於這種智慧生命的有機體與思維結合的思考,也是科幻作品中的常客,有一部有些冷門的有趣的電影,就提供了一種別樣的智慧生命樣板,當然電影本身講的東西要更多一些,這只是一個點,這部電影叫做《原始星球》。
我始終傾向於認為,我之所以是我,這個本質仍然是取決於有機體與思維的結合,同時兩者又是在不斷變化的。有機體在生老病死,同時思維也在進行不斷演化。也就是說有機體有規律可循,而思維,隨時處於不確定狀態。
說到這裡,我就胡思亂想到了量子理論。
量子理論中的關於不確定態的提出,可以說是顛覆性的。著名的例子就是薛丁格的貓。只有在觀察時,不確定的狀態才會塌縮成一個確定狀態,而在觀察之前,它是什麼狀態,只能告訴你不知道,或者是可能是什麼狀態。
這張圖的設計真的是非常機智
而注意到,這種不確定的狀態的思想,直接顛覆了計算機的基礎:二進位。二進位是確定的0和1的狀態,我們的計算機就是基於這個基礎設計出來的,那麼未來的量子計算,也許會從根本上顛覆這種基於0和1的計算原理。
一說起信息,似乎這樣的圖出現的更多一些,全是0、1
現在的量子計算機理論,是基於態疊加的,也就是說0和1不再只是0和1,而是諸多狀態疊加出來的,量子計算,量子計算機,將會是劃時代的。所以,也許這種技術成熟之後,機器的自我意識,會在不經意間誕生。現在已經有實際的量子計算機生產出來了。
據說是IBM生產的50個量子比特量子計算機的內部構造
咱也不太懂,咱也不敢問
當然,我對於量子理論,量子計算機的理論了解的不甚透徹,可能會出現很大偏差甚至是謬誤,所以感興趣的同學,還是要自己去進行學習。也推薦一下教材:《量子力學》。說實話,這課是我大學必修課,可惜我學的太差,只有61分,實在是慚愧。
當今世界的發展,速度更加迅猛,方向更加多樣。人類社會的進步,或許會改變人類的基礎欲望。這也就是說,馬斯克發明了腦機接口,而我們仍在關心錢的問題。不要讓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力。
也許在某一個特定時間點,在某種科技突然爆發,就像是上世紀物理學的爆發一樣。我們可能會被遠遠甩開。一部分人類將會進化,而另一部分人類則會淪為奴隸或者是齒輪。我們的基本欲望將得到滿足,比如食慾、性慾這類物質欲望,而進化的人類,他們的欲望將逐漸脫離物質欲望,關於物質的爭奪將不復存在,而取而代之的新的資源,是智商、知識以及壽命。這三類事物將變得極其可控,甚至得到充分的量化。就仿佛是《時間規劃局》裡說的那樣,你的工作,可能只是為了賺取壽命時間罷了。
這才是我們真正值得憂慮的,但或許我們其實也無力改變。只是希望,人類能夠尋獲整個種群的進化,而在這個進化過程中對於人類自身的淘汰,來的不要那麼殘酷。作為一名中二青年,也希望,最終人類在科技發展的兜兜轉轉中,能像《海伯利安》四部曲最後的結局那樣,能夠尋獲一個似乎看上去非常俗套的結論:一切的一切,其基礎,其最根本的奇蹟,不是科技,不是思維,不是知識,而是愛。
後記:本來想寫一篇觀點討論文章,但寫著寫著似乎變成了電影和書籍推介,歡迎大家找來這些電影和書看一下。沉浸於物質生活太久,有時候,我們是不是也需要仰望一下星空,或者是為人類的未來,我們的未來進行一些看似無謂的思考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