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帝國和當時的秦國決戰,結果肯定是這樣

2021-01-19 國學解讀

如果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帝國和當時的秦國決戰,結果肯定是這樣

對於歷史上面出現的很多問題,我們假設出來很多東西肯定是不能夠實現的,可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確可以假設和想像出來很多有趣的東西。比如當時梁山如果能夠和方臘政權聯合起來反了宋朝然後方臘再和宋江決戰決定誰才是皇帝,最終的結果豈不是宋江能夠稱帝,然後再結合梁山和遼國的戰鬥幾乎是碾壓式的勝利可以得到這樣的結果,宋江可以拿下現在中國版圖面積的國家。再比如如果當初的朱元璋能夠穿越到崇禎的時代做皇帝,那麼魏忠賢也不可能得政權,東林黨可能會被朱元璋殺得一乾二淨,東林黨一死國家的貪汙問題就會被解決那麼也不會存在李自成張獻忠這樣的農民起義,國家可以把錢財放在努爾哈赤的遼東作戰上,袁崇煥就可以一路徵伐直到徵服滿清的後金政權,然後明朝一直統治下去!當然這樣的想法都只是我們的日常談資的話題而已。那麼今天我們就做一個更加大膽的假設,當時在歐洲幾乎戰無不勝的馬其頓帝國在徵服印度以後如果轉頭過來攻打當時正處於戰國時期的秦國,結果會是怎麼樣的?

在中國的網絡上有過這麼一個很有趣的傳言,但後果是的馬其頓帝國東徵的對象其實並不是印度是中國牛。馬其頓帝國從中國北部一路東徵,來到了中國,這個時候馬其頓帝國的五萬軍馬剛好目睹了白起坑殺了趙國四十五萬軍隊,嚇得魂不附體想都不想立刻扭頭就走轉去攻打印度然後徵服了印度。其實這個說法是完全不成立的,當時的帝國雖然名為帝國可是還是處於奴隸制巔峰時期,當時的年份是公元前326年,可是長平之戰發生的時間正處於公元前260年,年份上對不上所以這樣的傳言是一個錯誤!

當然今天我們要說的話題本來就是一個歷史上不存在的問題,所以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想,如果秦國當時真的和全盛時期前來東徵的馬其頓帝國遭遇,並且發生了決戰,結果肯定是馬其頓帝國完敗。從歷史的角度上我們可以得到這幾個結果。第一個結果也是最現實的結果,馬其頓帝國肯定不會遇到全盛時期的秦國,因為在穿過戈壁灘的時候因為馬其頓帝國的五萬兵馬就熬不住死的差不多了何談再打下去呢,或者在穿過中國北部的時候遇到了當時的匈奴,五萬馬其頓帝國軍馬死在了匈奴的騎兵衝殺下。當然雖然我們是在想像和假設我們也要根據當時的歷史來和大家討論這個架空的問題。

第二個結果也是馬其頓帝國戰敗,我們分析一下軍隊,馬其頓帝國當時東徵的時候只帶了五萬軍馬,而秦國在和趙國的長平之戰就坑殺了趙國將近四十五萬的士兵,在人數上就算是衝殺馬其頓帝國也抵禦不住當時擁有幾十萬士兵的全盛秦國,其次當時歐洲最怕的就是遊牧民族,(可以參考後來匈奴被趕到歐洲以後幾乎在歐洲是亂殺一通。)而趙國在和周邊的遊牧民族匈奴和樓然的戰鬥中可都是壓著打的,趙國在戰鬥中不如秦國,所以馬其頓帝國在軍隊實力上也是遠遠比不上秦國的。

第三點當時馬其頓帝國攻打印度的時候應對印度的大象軍,是使用的戰車戰術,而中國對於戰車戰術的使用還要追溯到春秋時期,當時得戰國時期中國從胡服騎射開始已經從戰車戰鬥方式進化成了騎兵戰鬥,可以說當時在戰鬥方式上馬其頓帝國已經遠遠落後於秦國了。就算是我們的戰鬥方式回到當初的戰車式進攻,馬其頓帝國還是比不上秦國,畢竟亞歷山大大帝為了應對當時印度的大象軍傾盡了全國之力才拿出來兩百輛戰車,而秦國我們都知道鼎盛時期的秦國國力已經達到了萬乘之國的程度,就算是一輛換一輛剩下的戰車也不是五萬人能夠抵擋的!

第四點我們在看一下當時遠程的軍隊的戰鬥能力,當時歐洲所使用的弓箭是歐洲最常用的長弓和標槍,這種弓箭的劣勢非常的明顯,就是只能給步兵使用,射完了一排然後換下去在使用另一排接著射,非常不適用於輕騎兵的使用,而且這樣的遠程進攻方式一直持續到了冷兵器作戰結束。而秦國當時使用的是從匈奴所學習過來的短弓和硬弩,這樣的結果我們不難從以後得蒙古輕騎兵的短弓硬弩輕鬆徵服了歐洲長弓標槍可以得出結果。然後繞不開的還是人數上的問題,當時馬其頓帝國東徵軍隊弓箭手只有七千多人,可是秦國的遠弓手都有三萬,而且騎兵可是都配的有弓箭,所以弓箭上面馬其頓帝國也是遠遠不如秦國的。

最後一點也就是資源的問題,馬其頓帝國東徵印度的時候糧食補給使用的是遠途固定線路的運輸方式,而秦國作為本土作戰的一方糧食供應可是完全不用擔心。而且秦國當時擁有王翦這個擅長遠途襲殺能力的名將,如果正面作戰使用白起和馬其頓帝國的軍隊硬碰硬對決,然後王翦從後方襲殺馬其頓帝國的的資源運輸通道,切斷了他的糧食和援兵的通道,失敗只能是時間的問題!

其實上文中我們也說過馬其頓帝國雖然名為帝國可是還是一個處於奴隸制的的國家,奴隸制的國家的弊端就是有時候使用奴隸作為戰鬥的士兵作戰,而秦國當時已經處於了封建統治,就算是沒有統一,國家其實實際已經是封建統治了,對於有正常編制的軍隊,戰鬥力可以說是完爆了處於奴隸制的馬其頓軍隊。所以不管是東徵遭遇秦國還是本土作戰兩個國家相對,馬其頓帝國都不可能是秦國的對手!

相關焦點

  • 亞歷山大帝國遇到秦帝國會怎麼樣?網友:馬其頓方陣就是笑話
    其實亞歷山大帝國和秦帝國是遇不上的,亞歷山大帝國建於公元前336年,滅亡於公元前323年,而秦朝建於公元前221年。亞歷山大帝國對應的是戰國時期的秦國,而不是秦朝。假設亞歷山大帝國沒有滅亡,他徵服印度之後,繼續東進跨過蔥嶺進入西域,十年時間徵服西域國家,繼續東進,又用十年時間打敗北方的遊牧民族等副本,來到了秦國的西部。此時的秦國已經經過商鞅變法的改變,國力正處於上升階段。如果兩軍發生衝突,秦軍能否擋的住亞歷山大帝國方陣衝擊嗎?答案是:秦軍勝,理由有四點。
  • 亞歷山大如果沒有走錯路,直接殺進中國,當時的中國能抵擋住馬其頓...
    如果亞歷山大沒有走錯的話,他將翻越帕米爾高原,進入中國,他的路線基本和張騫出使西域或者漢軍的歷次西域之戰的路線差不多,也就是要走天山南麓,然後從河西走廊經玉門關進入中國,這一路可是不太平啊!
  • 亞歷山大東徵,遇到秦國會怎樣?秦帝國領土會比成吉思汗的還大
    亞歷山大東徵時期是秦昭襄王時期,當時的秦國已經變法大成,秦軍戰力空前強盛,秦軍也經歷了魏武卒方陣的歷練(秦國變法前曾經被魏武卒方陣虐得很慘),結果魏武卒方陣對秦軍沒有任何威脅而退出歷史舞臺。馬其頓方陣碰到這時期的秦軍,剛開始可能會佔一兩次便宜,結果必然被秦軍團滅。這時期秦國有白起、王翦等名將。
  • 亞歷山大如果繼續東進,秦軍拿什麼抵擋?這三大法寶完勝亞歷山大
    亞歷山大被認為是西方歷史上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曾拜師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斯多德,創建了公元前三世紀最龐大的帝國馬其頓帝國。他在統一希臘全境之後,又先後吞併埃及、波斯帝國,並且於公元前327年將大軍開到了印度河流域,在海達斯佩斯河會戰中擊敗了印度國王波拉斯。
  • 亞歷山大如果沒走錯路,直接殺進中國,中國能擋住馬其頓方陣嗎?
    但其實在世界古代史中,西方也出現一些強大的帝國,馬其頓王國就是其中一個。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率軍進攻波斯,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亞歷山大東徵。於是有不少人提出一個奇妙的想法,如果亞歷山大沒有走錯路,而是殺進了秦國,秦始皇抵擋得住嗎? 但事實上,亞歷山大東徵到結束,中國的歷史都還沒發展到秦始皇時期。亞歷山大滅波斯繼續東進時,正值戰國七雄時期,義渠向秦惠文王稱臣,秦國置縣管轄,秦國的土地向西方擴展了上千裡。
  • 希臘史25:腓力二世改革和亞歷山大東徵——馬其頓帝國的崛起
    為了促進同波斯、希臘的貿易往來,腓力二世採用了金銀雙本位制(當時波斯採用金幣,希臘採用銀幣)。規定金幣採取阿提卡制,銀幣採取色雷斯制,並鼓勵國內工商業的發展。這樣一來,馬其頓的商人無論是和希臘人還是和波斯人做生意,都更加方便省事。
  • 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團假如繼續東進,當時的華夏諸侯能打的贏嗎
    對此,我抱有非常悲觀的看法,我認為亞歷山大在徵服了波斯之後繼續向東走,越過帕米爾高原,越過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來到中原,雖然經過上萬裡的勞頓,中原各國的軍隊如果和亞歷山大野地浪戰正面對決,照樣不是馬其頓方陣的對手 首先,隨我簡單了解一下什麼是馬其頓方陣。
  • 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巔峰時期和同時期中國誰更強?
    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和拜佔庭帝國巔峰時期與中國古代同時期王朝相比如何,其實只要將這幾個帝國與同時期的華夏王朝比較一番就可以了,我們不妨逐個來探討一番。馬其頓王國VS戰國七雄馬其頓帝國存在時間長達600餘年,從約公元前800年一直到前146年,而其巔峰時期,無疑是亞歷山大大帝統治時期,即前336年至前323年。正好對應的是中國古代的戰國中期。
  • 亞歷山大帝國是否註定分裂?這只是多種偶然因素作用的結果
    內戰後各家馬其頓勢力未能一家橫掃各方勢力,最強者安提柯父子反而失敗,出現了塞琉古、託勒密、安提柯各家割據的局面,而且一直沒有整合出一個強者,而且和原有強勢地方勢力,無論波斯還是埃及整合的都很差。結果是,在羅馬共和國東進的時候,地中海東部的希臘化各國被羅馬各個擊破,而帕提亞崛起重建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大帝的遺產,實際是被羅馬和帕提亞瓜分了。
  • 如果亞歷山大沒有走錯路,直接步入中國境內,秦軍是他的對手嗎?
    亞歷山大20歲繼位,十年時間統一希臘,摧毀波斯帝國,戰勝上下埃及,創建橫跨亞歐非的亞歷山大帝國。此後仍舊東徵,直到徵服印度才凱旋而歸。如果當時亞歷山大能夠進去中國,此時是公元前330年左右。公元前340到公元前330這段時間中國是什麼時期?戰國中期。
  • 亞歷山大滅亡波斯帝國,波斯輕型戰車輸給了馬其頓方陣
    就波斯帝國的情況而言,波斯帝國使用兩匹馬拉的輕型戰車作戰的戰法已經過時,是波斯帝國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帝國的敵人斯基泰人使用的是騎兵作戰方式;另一個敵人希臘人使用的則是重裝步兵作戰方式,步兵手持長6米的長矛,排成方隊作戰,非常強悍。 新興的馬其頓帝國位於希臘北部,靠近黑海,通過開發銀礦得到了大量財富。
  • 馬其頓帝國繼業者們的混戰和結局
    通過一系列戰爭,安提帕特之子卡山德控制了傀儡帝王亞歷山大四世和馬其頓本土。安提柯則控制了帝國的亞洲部分。公元前314年,因為忌憚安提柯的強大國力,埃及的託勒密、色雷斯的呂辛馬庫斯聯合馬其頓本土的卡山德,一起對抗安提柯。第三次繼業者戰爭爆發。在這次長達四年的軍閥混戰中,亞歷山大四世連同他的母親一起被卡山德殺害。
  • 如果亞歷山大東徵打到中國會怎麼樣?國外網民回答出奇一致
    在西方人眼中,歐洲歷史上有四位非常著名的軍事統帥:亞歷山大、漢尼拔、愷撒大帝、拿破崙。而排在首位的亞歷山大,又被稱為亞歷山大大帝,是馬其頓帝國的國王。 亞歷山大在統一希臘全境後,很快發起東徵,先後橫掃波斯帝國和兩河流域,並最終打到了印度,建立起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
  • 當年,如果亞歷山大東徵遇到秦始皇會發生何事?誰勝利的機率更大
    從亞歷山大四次東徵的戰役來看,其主要戰術就是通過右翼的重騎兵率先突擊,攻擊敵人的左翼,而戰鬥力稍弱的左翼輕步兵則對敵人右翼進行牽制,然後由中間的重裝步兵方陣發起正面攻勢,從而一舉擊潰對方。 看到馬其頓軍隊的軍備、戰術和兵力之後,我們對此有了一個粗略的了解,那麼當時秦國軍隊的軍備、戰術和兵力又如何呢?
  • 他徵服三個文明古國,如果繼續東徵秦國?外國學者:不是一個級別
    亞歷山大(影視)秦國統一六國的時間,差不多也是亞歷山大大帝擊敗印度和埃及時,亞歷山大同樣建立了龐大的軍事帝國,差不多統一歐洲了。很多不禁要問,如果亞歷山大四大文明古國徵服了三個,他選擇繼續東徵中國,那麼四大文明古國是不是都會敗在他手上呢?秦國可不會答應!雙方生產力對比:首先我們來看看雙方的國家生產力,秦國因為商鞅變法,經濟發展迅速,而當時歐洲那邊還是流行奴隸制度,這生產力肯定不一樣。
  • 亞歷山大東徵來到中國,沒有秦始皇,他可以完成第一次世界統一嗎
    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年),古代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帝國皇帝,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足智多謀,在擔任馬其頓國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東徵西討,先是確立了在全希臘的統治地位,後又滅亡了波斯帝國。
  • 腓力二世改革:馬其頓全面崛起的序幕,亦是亞歷山大東徵的奠基石
    那麼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的馬其頓為何能從希臘世界邊緣的蠻夷小國一躍成為拉開亞非歐希臘化序幕的霸主呢,這還得從腓力二世改革開始說起。 ※ 馬其頓王權專制與科林斯同盟 ※ 腓力二世是亞歷山大大帝的父親,曾作為馬其頓王子於公元前367年前往底比斯(即忒拜,是當時的希臘霸主)作為質子。
  • 【最新推薦】亞歷山大帝國(一)
    有的讀者可能會覺得這個歷史時間離我們很遙遠,確實,一般人很難想到我們和這個歷史時期有什麼瓜葛。但真要探究起來,那個時代的影響就在我們身邊,比如看看各個景區隨處可見的佛像,從洛陽龍門石窟儀態雍容的盧舍那大佛,到寺廟裡曲線飄逸的菩薩,這些佛教的雕塑、繪畫和裝飾藝術並不是中國土生土長出來的,也不是在印度隨著佛教出現就憑空冒出來的,而是在佛教作為一種宗教思想傳播到北印度和中亞後,和當地的希臘文化交匯融合後才產生的。
  • 大秦帝國是否能打敗亞歷山大遠徵軍?外國學者斷定:不是一個等級
    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進攻波斯,開始了為期十年的遠徵。從公元前334年到公元前324年這十年裡,亞歷山大通過伊蘇斯、高加米拉、吉達斯普河等一系列戰役的勝利,先後徵服了波斯、埃及、小亞細亞以及兩河流域,建立起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
  • 瓜分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
    誰來繼承龐大的帝國,亞歷山大留下遺言:「強者居之」,結果引起部將們的紛爭,在紛爭之中,王后露克仙娜不負所望生下一名男嬰,該嬰孩繼位為王,是為亞歷山大四世。騎兵將領佩爾狄卡斯,稱為帝國的攝政,其他騎兵將領們,則成為帝國各省的省督。很快,亞歷山大大帝的部將們,形成各路人馬,爆發了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