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帝國和當時的秦國決戰,結果肯定是這樣
對於歷史上面出現的很多問題,我們假設出來很多東西肯定是不能夠實現的,可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確可以假設和想像出來很多有趣的東西。比如當時梁山如果能夠和方臘政權聯合起來反了宋朝然後方臘再和宋江決戰決定誰才是皇帝,最終的結果豈不是宋江能夠稱帝,然後再結合梁山和遼國的戰鬥幾乎是碾壓式的勝利可以得到這樣的結果,宋江可以拿下現在中國版圖面積的國家。再比如如果當初的朱元璋能夠穿越到崇禎的時代做皇帝,那麼魏忠賢也不可能得政權,東林黨可能會被朱元璋殺得一乾二淨,東林黨一死國家的貪汙問題就會被解決那麼也不會存在李自成張獻忠這樣的農民起義,國家可以把錢財放在努爾哈赤的遼東作戰上,袁崇煥就可以一路徵伐直到徵服滿清的後金政權,然後明朝一直統治下去!當然這樣的想法都只是我們的日常談資的話題而已。那麼今天我們就做一個更加大膽的假設,當時在歐洲幾乎戰無不勝的馬其頓帝國在徵服印度以後如果轉頭過來攻打當時正處於戰國時期的秦國,結果會是怎麼樣的?
在中國的網絡上有過這麼一個很有趣的傳言,但後果是的馬其頓帝國東徵的對象其實並不是印度是中國牛。馬其頓帝國從中國北部一路東徵,來到了中國,這個時候馬其頓帝國的五萬軍馬剛好目睹了白起坑殺了趙國四十五萬軍隊,嚇得魂不附體想都不想立刻扭頭就走轉去攻打印度然後徵服了印度。其實這個說法是完全不成立的,當時的帝國雖然名為帝國可是還是處於奴隸制巔峰時期,當時的年份是公元前326年,可是長平之戰發生的時間正處於公元前260年,年份上對不上所以這樣的傳言是一個錯誤!
當然今天我們要說的話題本來就是一個歷史上不存在的問題,所以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想,如果秦國當時真的和全盛時期前來東徵的馬其頓帝國遭遇,並且發生了決戰,結果肯定是馬其頓帝國完敗。從歷史的角度上我們可以得到這幾個結果。第一個結果也是最現實的結果,馬其頓帝國肯定不會遇到全盛時期的秦國,因為在穿過戈壁灘的時候因為馬其頓帝國的五萬兵馬就熬不住死的差不多了何談再打下去呢,或者在穿過中國北部的時候遇到了當時的匈奴,五萬馬其頓帝國軍馬死在了匈奴的騎兵衝殺下。當然雖然我們是在想像和假設我們也要根據當時的歷史來和大家討論這個架空的問題。
第二個結果也是馬其頓帝國戰敗,我們分析一下軍隊,馬其頓帝國當時東徵的時候只帶了五萬軍馬,而秦國在和趙國的長平之戰就坑殺了趙國將近四十五萬的士兵,在人數上就算是衝殺馬其頓帝國也抵禦不住當時擁有幾十萬士兵的全盛秦國,其次當時歐洲最怕的就是遊牧民族,(可以參考後來匈奴被趕到歐洲以後幾乎在歐洲是亂殺一通。)而趙國在和周邊的遊牧民族匈奴和樓然的戰鬥中可都是壓著打的,趙國在戰鬥中不如秦國,所以馬其頓帝國在軍隊實力上也是遠遠比不上秦國的。
第三點當時馬其頓帝國攻打印度的時候應對印度的大象軍,是使用的戰車戰術,而中國對於戰車戰術的使用還要追溯到春秋時期,當時得戰國時期中國從胡服騎射開始已經從戰車戰鬥方式進化成了騎兵戰鬥,可以說當時在戰鬥方式上馬其頓帝國已經遠遠落後於秦國了。就算是我們的戰鬥方式回到當初的戰車式進攻,馬其頓帝國還是比不上秦國,畢竟亞歷山大大帝為了應對當時印度的大象軍傾盡了全國之力才拿出來兩百輛戰車,而秦國我們都知道鼎盛時期的秦國國力已經達到了萬乘之國的程度,就算是一輛換一輛剩下的戰車也不是五萬人能夠抵擋的!
第四點我們在看一下當時遠程的軍隊的戰鬥能力,當時歐洲所使用的弓箭是歐洲最常用的長弓和標槍,這種弓箭的劣勢非常的明顯,就是只能給步兵使用,射完了一排然後換下去在使用另一排接著射,非常不適用於輕騎兵的使用,而且這樣的遠程進攻方式一直持續到了冷兵器作戰結束。而秦國當時使用的是從匈奴所學習過來的短弓和硬弩,這樣的結果我們不難從以後得蒙古輕騎兵的短弓硬弩輕鬆徵服了歐洲長弓標槍可以得出結果。然後繞不開的還是人數上的問題,當時馬其頓帝國東徵軍隊弓箭手只有七千多人,可是秦國的遠弓手都有三萬,而且騎兵可是都配的有弓箭,所以弓箭上面馬其頓帝國也是遠遠不如秦國的。
最後一點也就是資源的問題,馬其頓帝國東徵印度的時候糧食補給使用的是遠途固定線路的運輸方式,而秦國作為本土作戰的一方糧食供應可是完全不用擔心。而且秦國當時擁有王翦這個擅長遠途襲殺能力的名將,如果正面作戰使用白起和馬其頓帝國的軍隊硬碰硬對決,然後王翦從後方襲殺馬其頓帝國的的資源運輸通道,切斷了他的糧食和援兵的通道,失敗只能是時間的問題!
其實上文中我們也說過馬其頓帝國雖然名為帝國可是還是一個處於奴隸制的的國家,奴隸制的國家的弊端就是有時候使用奴隸作為戰鬥的士兵作戰,而秦國當時已經處於了封建統治,就算是沒有統一,國家其實實際已經是封建統治了,對於有正常編制的軍隊,戰鬥力可以說是完爆了處於奴隸制的馬其頓軍隊。所以不管是東徵遭遇秦國還是本土作戰兩個國家相對,馬其頓帝國都不可能是秦國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