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
「接受、適應、改變、從自己找問題……做你們這行的是不是除了用這些敷衍我,就不會其他的了?」
有時候想想,諮詢師把這些詞掛在嘴邊的機率確實蠻高的,也難怪有些朋友在接觸了多位諮詢師之後會有這樣的質疑,以及對這些詞的厭惡。
心理輔導與心理幹預都是要解決問題的,如果總是重複著這樣的詞彙,初聽確實會帶來一些好的感受,可聽得多了難免讓人煩,並且也會因為「接受、接受、接受,每次你都在說接受,我也知道要接受,可到底怎麼接受、我哪兒沒接受,你倒是告訴我啊」,而慢慢滋生出了質疑。
很多朋友都認為「心理諮詢師張張嘴就能賺錢,真是輕鬆的工作」。如果見誰都是重複「你要接受」、不斷的照本宣科,那確實是一份輕鬆的工作,但真正的諮詢並不是只包含「你要接受」,同時也大概率有「在你身上有哪些『不接受』的表現」、「你可能是因為什麼而不接受」、「如果我們要改變,就需要改變哪些因素,而眼前我們可以怎麼做」,以及「如何去試著接受」。
而談到「不接受」的原因,可能你會馬上想到「不想」、「不願意」與「接受不了」。
沒錯,對於一些朋友來說,他們「做不到接受」的原因,確實是因為「現在某些東西在他的人生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就比如:
兩個相愛的人,因為現實因素而被迫分開了,雙方都很無奈最終迎來的結局是離散,所以,雖然兩個人和平分手了,可在各自獨處的日子裡,過去的細節、對方的體溫、美好的回憶都在不斷的拉扯著兩個人,並使得他們想要和對方聯繫,卻又最終放下手機、使得他們雖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卻又難以面對現實。
對方、與對方的種種在各自的世界裡均擁有異常沉重的份量,這時候兩個人連「不去回憶」都做不到,何況是接受分開的現實呢。
但與這個例子相關的,還有另外一種情況:
「現在對父母的怨恨已經嚴重影響到你了,你確定不打算做一些改變麼?」
「老師你說的我都明白,但是想起來過去他們是怎麼對我的,我的心臟就開始抽疼。我也知道這樣下去不好,可我不想放,我希望仇恨能一直激烈著我往前走、往前走,然後總有一天我要站在他們面前說『沒有你們,我只會過的更好』。」
「你的心情我很理解,我也明白這些情緒其實也在支撐著你,但是,就這個問題我還是想和你有更多的探討。」
可能你並沒有經歷過類似的情況,但是我想你一定經歷過「本來挺想要的東西,可過兩天沒感覺」的狀況。是的,有些東西存在的時候會帶給我們動力、會支撐我們去追求,而有些朋友之所以不願意接受、不願意放下,其實也是因為「他們擔心接受了之後,自己就沒動力繼續了」。就好比,我是因為不想被人說醜,所以才瘋狂的減肥、塑形、美顏,現在你跟我說讓我接受自己、接受這樣的自己,難道我要一輩子醜下去嗎?
確實沒有誰願意一輩子醜下去,所以,我也支持做一些改變。
「那你不就自相矛盾了麼?」
前面提到了「因為本來就很重要,所以不願意接受、不願意放下」,接著提到了「因為想利用這些東西自帶的『動力』,而不願意接受、不想放下」。但我想你也看到了,那些「自帶動力」的東西本身也帶有「重要」這個屬性,同時,兩者也存在著「接受、放下其實就代表著失去」的含義,如失去彼此(重要的那部分)、失去動力。
但我覺得這裡的思維太局限了。
即便選擇了接受,這份重要還在、這個人也還在,不是麼?
即便選擇了接受,我們也還可以去改變,不是麼?
我不覺得這兩者是矛盾的,但可能因為在我們的認知中「接受了就代表著『再也不見』、『老死不相往來』」,所以我們才如此排斥、可能因為我們本就是一個對自己缺乏控制力,沒辦法給自己支撐、給自己動力的人,所以從小到大都是依附於「基於疼痛產生的動力」來讓自己有所改變,而從沒「主動改變過」,所以才覺得「接受了就等於不改變了」。
當然,這裡其實還應該再稍微延伸一下。
在中國式的感情中兩個人分手或者離婚之後,基本上就成為了仇人,這多半是因為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存在著太多的矛盾、隔閡與辜負,所以雖然分開了,但只要一聯想到對方,我們就聯想到了曾經種種的不好,而後繼續將一些不好的東西放在對方身上。
我其實蠻理解這種狀況的,但是很顯然,無論是感情中的哪一方,分開之後都需要各自處理好上一段感情對自己的影響,這樣自己才能輕鬆、才能在再次面對對方的時候免受過往的折磨。
而無論是因為問題分開,還是被迫分開,兩個人都需要處理好這段感情和分開本身對各自的影響,但有時候我們確實太過任性了,所以想通過「不接受這個結果」來避免自己面對這些。
可說實話,即便是分開了,那未來也還有可能再次在一起,生活中分分合合的例子又不是沒有,但對於那些不願意面對、不願意放下的朋友來說,感情與分開本身對他們的影響會持續存在,以至於再次在一起的時候,會將影響映射在相處中,讓「久別重逢」變得特別辛苦。
同時,我覺得「接受是改變的第一步」。
當我們利用仇恨、誘惑、欲望等為動力的時候,我們確實會收穫前進的動力。可無法避免的是,當我們沉溺在仇恨中,自身也會變得醜惡、當我們持續追求誘惑與欲望的滿足,便會逐漸失去自我,成為它們的奴隸。
所以你看,當我們選擇藉助這些動力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把人生的掌控權交了出去。而我想,你並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往這個方向發展。
當然了,因為一開始掌控我們的本來就是本能與欲望,所以這種模式延續到二十幾歲、三十幾歲倒也不奇怪。故而不能輕率的就把「沒有握住人生的主動權與掌控權」的責任放在自己身上,但隨著我們的成長,還是要一步步的去把這些拿回來,因為這是利於自己發展的。
就比如:
我是為了避免自己「醜」,而努力變美,那本質還是認為「自己丑」。雖然通過努力確實會帶來一些「美」,但「認為自己丑」的內在會讓我們十分敏感與自卑,他人稍有不同意見,我們就可能遭受非常大的打擊;而接受自己、接受自己就是這樣,卻會讓自己內心相對平和,能夠平和的面對生活中的不同意見,這樣自己不敏感、不自卑,始終都是輕鬆的,不也挺好的嘛,再者,只要自己肯努力就能變美,那為什麼不將「輕鬆」與「努力」結合起來,非得「用醜來激發自己」呢?
因為不願意面對消化「分開」所帶來影響的苦,所以我們選擇「不接受」,而這裡其實也同樣,我們為了不去面對「接受真實自己」的苦、不允許自己暫時醜、不允許自己有醜的時候,同樣選擇了「不接受」。
可這些苦,只有吃下去才會變成動力、墊腳石、鎧甲與輕鬆。而一個不被這些拖累的「自己」,才能夠更好的掌控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你覺得呢?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