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城市變遷,了解家鄉「橋」文化

2020-12-12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

小記者在看南京長江大橋模型演示。

在超大「城市全景沙盤模型」前了解城市規劃。

序廳裡高達15米的全市域形象牆令人驚嘆。

  位於玄武湖畔、玄武門旁的南京市規劃建設展覽館,是一座展示南京城市規劃與建設成就的專業性場館。上周日,本報小記者走進南京市規劃建設展覽館,參與「童聲頌金陵——讓世界了解南京」活動,以「南京的橋」為主題,深入了解家鄉橋的歷史和特色,還親自動手,嘗試用卡片還原、搭建南京的橋。

  一進展覽館大廳,小記者們就被中庭一座三層樓高的南京地圖浮雕牆吸引了。「這是南京市域圖,有15米高。大家看,上面的南京地圖像不像一隻小海馬?長江像一條美麗的絲帶穿過了『小海馬』的肚子,將南京分為了江南和江北兩個部分。」講解員一邊介紹,一邊將大家引向二樓。二樓的歷史廳記錄並展示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經典建築形制,明故宮的壁掛模型,雞鳴寺、甘熙故居的立體建築模型,還有老城南街坊酒肆的生活場景復原。行走其中,小記者們仿佛穿越於25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感受到滄海桑田的城市變遷。二樓的規劃廳則充滿了現代感。在這裡,1200平方米的超大「城市全景沙盤模型」,按1:1800的比例將南京的景點、道路、橋梁、建築、水系、明城牆等統統囊括其中,讓人有一種俯瞰全城的感覺。

  在規劃廳裡,小記者們還重點了解了各種不同的「南京橋」。「南京有長江穿城而過,又有秦淮河等支流,所以自古以來就多橋梁。古代有長樂橋、玄津橋、九龍橋等眾多石橋,現在又有南京長江大橋、二橋、三橋、四橋等眾多的跨江大橋。」講解員說著,帶大家來到展廳裡的「南京長江大橋」立體模型前,「這是新中國第一座依靠自己的力量設計施工建造而成的鐵路公路兩用橋。它的上方可容4輛大型汽車並行,下層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它的建成開創了我國『自力更生』建設大型橋梁的新紀元。」不止如此,隨著城市發展,橋也不局限於跨江跨河,出現了像新莊立交、賽虹橋立交這樣的市內大型立交橋,還有像南京眼這樣,既實用又極具觀賞性的橋梁。

  參觀結束,小記者們進入了有趣的互動環節。南京現存最古老的橋是哪座?橋上的石獅子有什麼作用?外國友人對南京橋又有什麼印象?大家在邊玩邊學中,對家鄉南京的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最後還親自動手,卡片還原、搭建了南京的橋。南京市規劃建設展覽館書記、主任管冰說:「『童聲頌金陵』是我館推出的面向青少年開展的系列社教活動,本次以『南京的橋』為主題。我們希望在傳達有關南京橋歷史知識的同時,能培養起孩子們研究建築的興趣,同時也歡迎更多的孩子走進規劃建設展覽館,了解南京,了解家鄉的城市規劃建設,並帶動家庭關心關注城市建設,為城市建設提供更多更好的意見建議。」

  活動感受

  我覺得最厲害的是南京長江大橋,因為它是我們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大橋。它分為兩層,第一層是可以讓汽車行駛的,第二層是讓火車行駛的。我覺得南京最漂亮的橋是「南京眼」,特別是到了晚上,燈光亮起,太美了!

  ——金陵小學仙林湖校區二(9)班 吳旭辰

  我學到了各種各樣關於橋的知識。比如長樂橋是南京最古老的橋,還有七橋甕,原來「甕」也是橋的意思。除了這些,長江大橋在我心中是最雄偉的大橋,現場的老師告訴我們,它是第一座由我們中國自己設計和建築的兩用橋梁,真自豪!

  ——北京東路小學二(5)班 徐亦呈

  我最喜歡的遊戲是「我是小小建築師」,在遊戲中我分到了紅隊,在紅隊有5個小朋友,我們分工合作,有的做橋面,有的做橋柱,還有的幫忙,在我們5個小夥伴的協作下,我們最後搭建了南京長江大橋,還獲得了團隊協作獎,我很開心。

  ——赤壁路小學一(8)班 翟旭涵

  在南京市規劃建設展覽館,我了解了南京的橋,還參加了很多好玩的遊戲。我最喜歡的橋就是南京長江大橋,它是上下兩層的,上面走汽車,下面走火車。它也是我們南京的名片,讓我感到自豪!

  ——五老村小學二(1)班 張一凡

  我們坐在會議廳裡,主持人以「南京橋 你來瞧」為主題,以PPT的方式向我們娓娓道來南京古橋和現代化橋的種類、特點和作用。其中我最喜歡蒲塘橋,因為它是九孔石橋,是南京最大的古橋,建於明代,距今有500多年的歷史。

  ——北京東路小學二(2)班 孟可歆 

  文/圖 南報融媒體記者 孫紅雨

相關焦點

  • 天津作家朱國成醉心家鄉橋梁文化:「海河上的橋太讓我著迷!」
    如今,光海河上的橋就有二十多座。土生土長的天津人、痴迷家鄉文化的天津作家朱國成,退休後花費大量的時間,用腳去探求,用心去述說自己對家鄉橋文化的那份難捨的情懷。天津北方網訊:從橫跨在小河溝上的獨木橋,到「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鋼鐵大橋,正是人類挑戰自然、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是人類智慧和才幹的體現。天津的橋梁發展史,也生動地印證了這一點。如今,光海河上的橋就有二十多座。
  • 人文化成|獨特的視角看家鄉——鏡頭中的營口
    今天做客到《主播帶你去旅行》的嘉賓是攝影愛好者王志剛人·文·化·成對於文化二字的含義通常是「一人一議,十人十議」,但文化的特點可以歸結為三個:有歷史,有內容,有故事。那麼在本專欄中,小編將通過這三個特點帶你了解營口的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的營口是怎樣的角色?營口的山川河流會有怎麼樣的故事?營口人是怎樣的性格?又是什麼造就了如此?每周一,跟著小編觀乎人文,以化成「營口」。
  • 大汶口,「橋」見變遷
    七座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建築風格的橋梁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 本報記者 曹儒峰   本報通訊員 李琳琳 田珊珊  對於「大汶口文化」,人們並不陌生。  這座橋因建於明隆慶年間,人們稱之為明石橋。橋寬2.5米,總長度221.8米,有65孔。每孔有5塊石板組成,每塊石板長3.3米,寬0.5米,厚0.3米。石板的縱橫相接處均由鐵製錘形扒據相鉗接,十分堅固。橋墩都用大石塊壘砌,向東迎水處為尖形以減少水的壓力。橋面上平,橋墩因河面的地勢有高有低,看上去高低不平,實際上每座橋墩都是下接河床石底,從河床看低者0.8米,高者1.8米。
  • 一座石頭橋,有什麼好看的?大汶口明石橋,「橋」見了泰安變遷
    這座橋因建於明隆慶年間,人們稱之為明石橋。橋寬2.5米,總長度221.8米,有65孔。每孔有5塊石板組成,每塊石板長3.3米,寬0.5米,厚0.3米。石板的縱橫相接處均由鐵製錘形扒據相鉗接,十分堅固。橋墩都用大石塊壘砌,向東迎水處為尖形以減少水的壓力。橋面上平,橋墩因河面的地勢有高有低,看上去高低不平,實際上每座橋墩都是下接河床石底,從河床看低者0.8米,高者1.8米。
  • 上海地鐵最新全網絡圖和變遷動圖來啦!看動圖和一組老照片,了解地鐵20多年變遷
    快看動圖和一組老照片,了解地鐵20多年變遷。你最常坐的是哪條線呢?最新地鐵網絡全圖(輕點可放大觀看)通過這一張張老照片,回顧上海地鐵這20多年的成長腳步,感受上海軌道交通從一條線織成了一張高效的軌道交通網絡,慢慢改變著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引領著城市文化的發展。
  • 上海70年的城市變遷都濃縮在這兒了……
    70年風風雨雨,70年城市變遷。即日起,70幅精選自上海市各區檔案館的珍藏照片,正在仙霞路328號城市憶空間內展出。新舊光影對比的呈現方式,清晰地展示了各區在交通、經濟、商圈、生活等方面的變化。楊浦區舊上海市圖書館曾被作為同濟中學校舍如今它已作為楊浦區圖書館重新開放被市民親切地稱為「小故宮」普陀區武寧路橋已成為蘇州河上的觀賞性景觀橋閔行區從一片平地到遊樂場如今的錦江樂園深受遊客青睞
  • 我國GDP「墊底」的二線城市,卻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是你家鄉嗎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遷,人們對生活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嚴格,人民越來越關注休閒時光所以旅遊成為人們最好的休閒,去往不同的地方,可以看到不同的民族文化,以及不同的宗教信仰,可以看到民族文化的差異。很多喜歡觀光的人對中國城市很了解吧, 現在國家二線城市發展的前所未有, 雲貴川受到國家的非常重視,貴陽在國家得到大力支持,努力成為二線城市,值得一提的是貴陽GDP在二線城市非常靠後,但受到地理和豐富的旅遊資源多次映入貴陽的眼中,現在貴陽可以說是GDP墊底的二線城市。
  • 西渝高鐵重慶段將開建,有望經過這三座城市!是你家鄉嗎?
    旅行一定要學會隨遇而安,淡然一點,走走停停,在旅行的路上感受不同的美景,感受中國速度的變遷,中國速度是我國發展的一個代名詞,而又像是一個形容詞,確實是這樣!其中,廣安、達州、萬州三個城市,路徑確定的話,走西線,廣安達州就會受益,走東線,萬州就會受益!
  • 2020年「市民看錦州」:目睹改革發展成果 體會家鄉巨大變化
    「看錦州」,看到的不僅僅是錦州越來越美的風景,更是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同時,也讓市民在看、聽、走、品中激發了認識家鄉、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 正因為如此,今年的「市民看錦州」活動,安排了華為遼寧大區(錦州)雲計算中心、城市綜合運行指揮中心、文化藝術中心、紫荊山、南山公園二期、濱河公路四期五期段、錦州高鐵北站、龍海廣場、濱海電子商務產業基地、帆船帆板運動基地、錦凌水庫、牤牛屯遼瀋戰役前線指揮所作為參觀內容。這裡既有傳統,也有創新和前沿,活動猶如一條紐帶連接著城市的歷史與未來,映襯著錦城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 見證者王彥:與城市「合影」36年,見證時代變遷|致敬城市耕耘者
    【一張照片凝固著一段時光,承載著一份記憶,而一組「編年」照片,則承載著對時代的記錄,見證著人們生活的變遷。有一對父子,從1985年開始至今,每年國慶節期間,都要到瀋陽中山廣場去拍一張紀念照,36年過去,鏡頭留下了這對父子作為普通市民的生活印記,也串聯著時代的更迭,他們的變化,折射著城市的拓展和更新。
  • 大陸人看臺灣:臺北街道 架在海峽的一座橋
    大陸人看臺灣:臺北街道 架在海峽的一座橋 2015-03-30 14:25:4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杜靜
  • 中國擁有大橋最多的城市,被人們稱為「中國橋都」,是你家鄉嗎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基礎設施技術著名的國家,也有基礎設施狂熱者的稱號,在中國,我們不僅在高速和鐵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橋梁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今天我向你介紹一座中國跨河橋梁最多的城市,它被稱為「中國橋梁之都」,你能猜出是哪個城市嗎?
  • 解讀城市歷史變遷
    近年來,我國多個大中城市出版了城市古舊地圖集,作為總結城市發展脈絡、解讀城市歷史變遷、探究地域歷史文化的基礎性資料。由長春市檔案館副館長趙欣策劃,趙洪、房友良兩位文史專家擔任主編的國家重點檔案保護與開發項目——《長春歷史地圖集》(以下簡稱《地圖集》),歷時三載付梓,這是我國東北地區首部城市歷史地圖集,填補了東北地區史學研究的空白。礪劍三載,切磋琢磨。
  • 武岡城裡八座橋你走過幾座?洞庭橋,登雲橋,牛市橋...
    湖南省轄縣級市,總人口83萬(2013年),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16.1平方公裡,城鎮常住人口26萬。武岡名勝古蹟有雲山森林公園、法相巖、武岡城牆、文廟大成殿、都梁侯國遺址、凌雲塔、化龍寺、四季巖等。紀念地有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二分校舊址、宣風樓、烈士陵園、革命歷史紀念館。武岡是國家商品糧基地市、茶葉生產基地市、「豐收計劃」重點市和省瘦肉型豬、辣椒基地及「銅鵝之鄉」。
  • 藏族服飾文化的傳承與變遷
    ,西藏 拉薩 850012)摘 要:藏族服飾是藏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匯聚了藏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在一定意義上說,藏族服飾的變遷代表著藏族文化生活和社會方方面面的變遷。本文研究了藏族服飾的特點、蘊含意義以及它的時代變遷,探索藏族服飾的傳承,民族化和現代化的發展。關鍵詞:藏族;服飾;傳承;變遷1 藏族服飾的特點服飾是一個民族和區域文化的象徵,可以用來區分不同的區域、不同的種族、甚至是不同的群體愛好和職業。藏族服飾主要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
  • 文化為橋通心海
    俄羅斯聯邦國家友誼橋基金會中國辦公室主任邵潔說。  在中國,草嬰的名字和俄羅斯文壇巨匠列夫·託爾斯泰緊緊聯繫在一起。草嬰原名盛峻峰,1923年生,浙江寧波鎮海人,畢生以翻譯託爾斯泰文學作品為追求。他數十年如一日,以一人之力翻譯了400多萬字的《託爾斯泰全集》,成為託爾斯泰作品在中國傳播的裡程碑。
  • 啟聖故鄉有廟橋
    廟橋位於紹興市越城區馬山街道姚家埭村東南角廟橋頭,南北向跨村中小河,因橋北有廟,故稱馬山廟橋。馬山廟橋是一座南北跨向三孔石樑橋。全長14.60米,橋面寬3.60米,橋高3.20米。其橋面為四拼石樑,長4.00米,寬3.20米。
  • 福建將不再泉州一城獨大,這座城市即將「崛起」,是你家鄉嗎
    在我國許多的地區,有許多的城市是處於發展很快的,它們的城市經濟和實際的能力也是凸顯的很快速,也甚至是比一些其它的省份城市更具有潛力,這也就是這個城市的發展逐漸成為我國區域內發展最強的原因之一,但是有發展好的城市就有發展差,這在我國任何城市也不例外,今天我們來聊聊福建將不再泉州一城獨大
  • 70年來你的家鄉變化有多大?看完這些照片後,不少網友都淚奔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一座座城市作為時代的見證者,成為70年來中國翻天覆地變化的縮影。北京、上海、天津、重慶、青島、濟南、寧波、柳州……一座座城市承載著夢想,也承載著光榮。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光明日報在今日頭條開設「70年看70城」系列欄目,以組圖的形式展示70個城市的滄桑巨變,解析城市發展的獨特密碼,用老照片的形式帶網友領略城市變遷過程中的獨特魅力。
  • 通往家鄉的橋,載滿了思念 樂清歌手馬旭成推出MV《萬橋》
    趙翔 攝《萬橋》唱出濃濃鄉情「身在異鄉的你,是否在午夜時分想起家鄉兒時的畫面。世界上再美的風景,也比不上回家的那段路。萬橋,家鄉的代名詞。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屬於自己的那座橋……」MV《萬橋》曲首的那段獨白,道出了馬旭成這個在外遊子對家鄉深深眷戀的那份心聲。在馬旭成內心深處,萬橋已深深地烙印在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