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照片凝固著一段時光,承載著一份記憶,而一組「編年」照片,則承載著對時代的記錄,見證著人們生活的變遷。有一對父子,從1985年開始至今,每年國慶節期間,都要到瀋陽中山廣場去拍一張紀念照,36年過去,鏡頭留下了這對父子作為普通市民的生活印記,也串聯著時代的更迭,他們的變化,折射著城市的拓展和更新。由美的置業遼寧區域與瀋陽日報聯合推出的「致敬城市耕耘者」系列專題,今天通過36年來堅持用紀念照「打卡」瀋陽中山廣場的王彥父子的視角,去見證城市的蛻變。】
有這樣一對父子,他們每年國慶節期間都到瀋陽中山廣場合影,至今已經36年未間斷。他們的故事登上了遼瀋地區的《瀋陽日報》等報紙和電視臺等媒體後,又被北京、天津、福建、湖南等全國各地的報紙和電視臺關注和報導,在網絡上,各大門戶網站和平臺,更是全國熱傳,有一部視頻的播放量合計高達7799.7萬次,連《人民日報》(網絡)也報導了他們的事跡……這位父親名字叫王彥,是一位瀋陽市民,他和兒子王田用一種特別的形式和執著的情懷,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時代變遷和城市的巨大發展。
家國情懷,父子與中山廣場合影36年秋風送爽,轉眼又要到國慶節了,王彥和兒子每年約定拍照的日子越來越近。「今年拍照也都準備好了,從他三歲時我第一次和他合影,到2000年他初出國留學,回國後又到天津工作,即便是在國外七年,回國後也在外地工作,但我們每年國慶節都一定要到中山廣場合影。他小時候有抗拒心理,現在他理解了,每年十一都提前訂票,安排行程……」王彥說,36年的時間,他和兒子王田每年國慶期間都要到中山廣場拍一張合影,這些照片見證了父子容顏的變化,也見證了城市的快速發展,每年一次充滿儀式感的合影,串起了父子兩代人對家鄉深深的依戀之情。
1985年,王彥三十歲,兒子才三歲。他在中山廣場附近人民銀行大樓上班,妻子也在旁邊工作,國慶節妻子值班,王彥就帶著兒子去附近玩,「中山廣場是當時瀋陽的地標,我和妻子的單位又在廣場邊,更難得的是適逢國慶節,城市裡充滿喜慶的氣氛,我帶著兒子在中山廣場,感受到一種蓬勃的力量,對城市的未來也充滿了憧憬,恰好看到有那個時代剛剛出現的彩照,就帶著兒子在中山廣場的偉人像下面,拍下了第一張有紀念意義的合影。」
王彥當時沒有想到,每年國慶和中山廣場的約定從此就開始了。
時代向前,照片背景折射美好生活的演進王彥本人和中山廣場的緣分是深遠而長久的。王彥的父母都不是瀋陽人,但是他本人出生後,就一直生活在中山廣場附近,小學、中學也都是在廣場附近的學校上學,每天上學都要路過廣場。這些都在他的生命中打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1978年,王彥從部隊轉業後回到瀋陽,進入中山廣場旁的遼寧省人民銀行工作。到了1999年,他又轉入廣場旁新設立的華夏銀行工作,他翻著相冊向記者介紹:「你看這個塔吊沒?後邊的建築都沒起來,但是幾年後那裡就矗立了新的高樓,前邊廣場邊這座建築的使用者幾經改變,現在是華夏銀行了,就是我『下海』以後工作的地方。」一張張照片,不僅是王彥和兒子的溫暖回憶,更是城市生長的時代見證,王彥說:「從人民銀行到股份制銀行的『下海』,是當時打破鐵飯碗、勇於開拓創新的觀念轉變,在這些小小照片背後,記錄著不同的時代浪潮澎湃而來」。
王彥翻開相冊,帶著我們穿越36年的時間,去感受變化——從小紅馬甲到中山裝到西服再到休閒服裝,父子倆的服裝在變;中山廣場周圍的環境也在發生著變化,父子兩個身後的遼寧省人民銀行辦公樓翻建成人民銀行瀋陽分行大樓,真空研究所的牌子換成了南方證券,又換成華夏銀行,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辦公樓、和泰國際大廈,廣場周邊的廣告牌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瀋陽百花十四吋黑白電視機開始逐年演變:長劍、555香菸、青島啤酒、諾基亞手機……照片裡的中山廣場記錄著時代的變遷,更記錄著父子對家鄉瀋陽的熱愛。
「雖然每年都一定要去同樣的地點拍照,但是每年的心情都有所不同,生活和身邊的環境,其實是一直在變化的,如果把36張照片擺在一起對照,會看到很多變化,我看到兒子從3歲孩童一路走來,長大成人,成家立業,也看到自己從青年走到中年的點點變化,感慨歲月成長的同時,也會感慨生活的巨大變化。」王彥說。
城市向上,見證瀋陽邁向「國家中心城市」「相同地點的照片,但從背景裡是可以看到變化的,城市天際線越來越遠,三十幾年裡瀋陽城變化太大了。以前很多城市外圍郊區,現在都成了市中心。比如說滑翔居住區,曾經是機場和田野,從1984年到1990年左右,就成了全國最大的居住小區,這幾年更是進一步成為繁華的都市區了。」王彥回憶說,城市的變化日新月異,在瀋陽長大的他,隔段時間不去一個地方,就會發現那裡新增添幾條路,多了很多漂亮的建築,一個地方的沒幾年就會興盛起來。
「過去,渾河岸邊淨是灘涂地和棚戶房,政府用了三十年時間,把渾河變成市中心,渾河兩岸也全是風景優美的公園,前陣子去沿渾河去於洪新城方向,北岸有看到很多新社區,建築造型也和以前的大不相同了。」
「再比如說丁香湖,過去那邊都是挖沙子留下的坑和水窪,現在你看看丁香湖是什麼樣子?碧波蕩漾的大湖和湖邊公園,新修建的社區和道路,現在還通了地鐵,像丁香湖這樣的二環區域,過去是城邊,現在是中心區域了……」
作為老瀋陽,王彥從照片說到了城市的變化:「城市中心的變化也一樣大,過去很多蘇式風格的住宅樓,都是兵營式排列的,現在很多玻璃幕牆、金屬裡面的超高建築、新式商場拔地而起,你看現在金廊沿線,完全是國際化大都市的氣象,前幾天我發現老市府多了一個城市博展館,外觀是現代藝術館的造型。我們這座城市,不僅僅是城區面積大了、樓高了、路寬了,而且更繁華了,建築更好看、更有藝術品位了,現在的瀋陽展現出國際化大都會的風範,可以看到,我們瀋陽人從溫飽走向富裕以後,開始有了文化追求,有了精神追求了。瀋陽正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相信近幾年會有更大提升,我和妻子退休後在幾個城市中,毫不猶豫地選擇回到家鄉瀋陽定居,因為這裡有我們不能割捨的情懷,也有我們所期待的美好未來」。
鏡頭裡外的故事,都是歷史的見證。36年36張照片,不僅記錄了父子倆的幸福溫情,也真實記錄了改革開放以來他們家如何一步步走向美好生活。「從膠捲相機,換成數位相機,直到近幾年的手機,拍攝的設備在變化,電腦、微信我也在玩,很多細節變化,讓我感到生活很幸福!」 王彥說,現在自己有空翻看這些舊照片,從中能感受到生活和城市正在變得美好!時光無聲,歲月有痕,王彥和他的兒子王田,因為36年堅持不懈地與城市合影,成為時代發展和城市更新的見證者。
本文為廣告推廣信息
【來源:瀋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