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浦濱江公司規劃土地部首席工程師 徐進
我是一名濱江規劃建築師,從小生活在楊浦,長大後又親身參與楊浦濱江建設。看著黃浦江兩岸一點點在變化,能成為上海城市變遷的見證者和參與者,真是一名土生土長的「上海小囡」最大的幸福。
「楊浦小囡」的濱江夢
小時候對楊浦濱江的最大感受就是「近江不見江」。
高一那年暑假,我和同學到位於楊樹浦路的上海制皂廠勞動,下了公交車還要走好遠的路才到。那時楊樹浦路幾乎完全被工廠佔據,靠近黃浦江,但從來看不到江面的風景。
高考那年我報考了同濟建築系。2003年,我上研二那年,為了迎接世博會,同濟的常青教授團隊開始對楊浦濱江展開調研,對沿江歷史建築進行梳理,提出開發構想。當時的我非常羨慕他們的工作。黃浦江是上海的母親河,最初上海只有外灘的第一代濱江,後來陸家嘴濱江慢慢開發建成。我坐在陸家嘴濱江的木質平臺上吹著溫柔的江風、看著美麗的江景,嚮往著楊浦濱江開發建設的時候,自己也能參與其中。
沒想到10年後,曾經夢想的機會竟然來到面前。
2013年底,楊浦濱江開發的消息傳來,當時我已在設計行業工作了9年,參與設計過數十個規劃和建築單體項目。這次,我一定要抓住和楊浦濱江的緣分。
我毅然從原單位辭職,向楊浦濱江公司投了簡歷。競爭者並不多。因為當時的人們,包括設計行業的設計師,對楊浦濱江都沒有投入太多關注。那一年,楊樹浦路一帶的工業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隨處可見廠區高聳的圍牆、生鏽的金屬大門和「閒人莫入」的標牌,一切都亟待開發。
守護城市的記憶
如願進入楊浦濱江公司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沿江的現狀進行梳理。楊浦濱江有著良好的資源稟賦,每一座工業遺存背後都有故事。在有局限性但特徵明顯的區域進行開發,更容易做出特色和亮點——這是楊浦濱江最吸引我的地方。
2015年,楊浦濱江550米示範段開始規劃設計。示範段,就相當於在建一片「森林」之前先拿出一個「盆景」。在此之前,濱江示範段曾經做過多輪方案,但沒有過多考慮工業遺存的保留。有人提出請國外知名設計師來設計,但照搬已有的案例,不是我們想要的世界一流濱水岸線。只有具有地域特色的濱江才能吸引世界的目光。
那年夏天,我們和來自同濟的設計師團隊每天頂著烈日沿江邊反覆進行踏勘,足跡踏遍濱江每一寸土地,把能找到的歷史遺存一點一滴挖掘出來,保留下來。因為留住歷史遺存,就是守護上海的城市記憶。
濱江的工業碼頭原來計劃全部鋪設花崗巖。但我們看到碼頭的粗骨料混凝土地面在陽光照射下升騰著粗獷的工業氣息,彰顯著碼頭文化的內涵,不禁聯想起昔日工業碼頭的繁忙景象。於是我們決定,把楊浦濱江所有的工業碼頭粗骨料地面都保留下來,這也成了楊浦濱江區別於其它濱江的一大特徵。
為人民而建的濱江
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來到楊浦濱江,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半年多來,楊浦濱江建設圍繞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發生了許多新變化。
今年1月27日,上海市楊浦濱江綜合開發管理指揮部正式成立。上半年,楊浦濱江推進了大橋公園、技能博物館和上海電站輔機廠東廠黨群服務站的設計優化。公共空間的改造,不再是簡單地把老房子拆掉,把樓建起來,把企業引進來,而是從人的角度出發,建設以人為本的軟硬體設施,提高市民的參與度,從細節處體現人性和溫度。未來,楊浦濱江還將設立人民建議徵集點,讓市民對濱江建設提出自己的想法,這也會為我們規劃設計打開新思路。
最近,許多曾經在楊浦濱江沿線工作和生活過的居民都回來了。每當看到有老居民坐在「共生構架」水池邊的「石籠凳」上聊起過去在這裡生活的往事,看到小朋友們在通向江邊的野趣草甸上玩耍和拍照時,我就會很高興。這裡原先是上海電站輔機廠東廠的一座單層倉庫,按照最初的方案計劃只保留外表面。但在我們把屋頂掀開那一刻,看到內牆上老廠房幾經修復的痕跡仍清晰可見,外牆的爬山虎與牆壁共存共生,再聽曾在此上班的退休工人說起每次工廠大修的故事,我就知道這些牆面和爬山虎,都是他們曾經的記憶。規劃團隊當即達成共識,不但要把內外兩個牆面保存下來,還要儘量保留牆面上的爬山虎,並給這座構築物取名為「共生構架」。「石籠凳」則是我們和工人一起用廠房裡撬出的混凝土塊堆砌的,草甸上的植物搭配,是團隊試驗種植了30多種苗木,經歷從播種到發芽2個多月漫長等待後培育出來的成果。
原標題:看著黃浦江兩岸一點點在變化,「上海小囡」成為上海城市變遷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這裡有上海城市記憶和砥礪前行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