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菲律賓是「亞洲近代第一個共和國」,這個群島國家海岸線離中國島嶼最近距離尚不足200公裡,其9,500萬人口中,至少有1,500萬人帶有華裔血統,佔1/6,是東南亞華裔血統人口比例較高的國家之一。至今仍具有鮮明華人特徵、保持華人語言、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且自認為是華裔的菲律賓人,也有100萬以上,這一切都表明,菲律賓和中國之間存在著很深的歷史淵源。
一、 中國歷史上最早到達菲律賓的國家力量是東吳
菲律賓在漫長歷史時期內,其境內7,000多個島嶼上雖有人居住,但並未形成國家形態,而最早到達菲律賓群島的國家力量,是中國三國時期的東吳。公元226年(吳孫權黃武五年),東吳官員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浮海巡撫東南亞,前後歷時數十年,抵達過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島等地,也曾到過今天菲律賓境內的臣延、耽蘭和杜薄等地。由於康泰回國後著有《吳時外國記》(俗稱「扶南傳」,扶南即柬埔寨),這本書雖然早已亡佚,但裴松之注 《三國志》時有所引述,《晉書》中也有提及。此次「出訪」的目標是扶南,菲律賓各地僅是順風路過,因此中國此時對菲律賓,也只能說是「到此一遊」,去過而已。
二、 菲律賓第一個國家的第二代東王葬在中國山東
蘇祿國東王墓,坐落在山東省德州市城區北部的北營村,安葬著蘇祿國的一位國王和他的王妃及兩位王子,是中國境內僅有的兩座外國君主陵墓之一(另一座是位於南京的渤泥國王墓),也是我國唯一的駐有外國王室後裔守陵村落的異邦王陵。
蘇祿國是菲律賓歷史上第一個國家,位於今天菲律賓的蘇祿群島,中世紀時被西方稱為香料群島,還以盛產珍珠聞名。在西班牙入侵菲律賓前,該國是當地社會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之一。
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蘇祿國是中國通往「東洋」和「南洋」的交通樞紐,更是中國海上貿易的重要節點。在明代已有一支擁有眾多船隻的中國商船隊,經常去往蘇祿等地。從中國運往蘇祿的有絲綢、瓷器、鐵器之類,從蘇祿運回中國的有香料、珍珠、藥材等。
公元1405年,鄭和下西洋開始。其間,鄭和曾三次遣使訪問菲律賓群島諸國。史料記載,鄭和親自與蘇祿東王會面,兩人一見如故。蘇祿東王對國力強大的明王朝十分傾慕,於是決定帶領蘇祿另兩個國王一同前往中國朝貢。據相關專家考證,1417年鄭和親自訪問蘇祿,就在同一年,蘇祿三王訪問明王朝,這實際上是對鄭和訪問蘇祿的回訪。
雖然蘇祿群島直線距離與中國福建不過數千海裡,但為了趕上太平洋夏季西南季風的航海便利,蘇祿國王的帆船必須向西,途經爪哇、蘇門答臘、馬六甲,再從越南折返至廣州,最後到達泉州港,這條俗稱的「東洋航線」長達上萬海裡,路途艱險。
1417年,蘇祿東國首領巴都葛·叭答剌、西國首領馬哈剌叱葛剌麻丁、峒國首領叭都葛巴剌卜三人,率領眷屬陪臣組成龐大的友好使團,歷經三個多月航程,於七月到達泉州,稍作休整後,一路北上經過京杭大運河,八月才到達北京。這是明代中國政府接待的陣容最為壯觀的外國使團之一。
不幸的是,歸國途中,蘇祿東王在德州病逝,並以王禮葬於此。雖然此後經歷朝代更迭,但中國政府對蘇祿王墓地祭奠從未中止。
如今,「蘇祿國恭定王」的陵墓仍矗立在山東德州市北的長莊鄉北營村,東王后裔如今繁衍為安、溫兩姓(分別為二王子安都祿、三子溫哈剌之後),已傳承至第21代,被劃為回族(因蘇祿人篤信伊斯蘭教),大部分聚居於北營村,世代守墓,一部分則散居江蘇、河北、天津等地,已很難看出他們與普通中國東部回族的區別了。
三、 呂宋島的最高行政長官竟然是位華人
唐、宋、元三代,中國官方對菲律賓群島的興趣似乎並不大,一直到明初這種局面才開始改變。1405(明成祖永樂三)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在前往渤泥途中經停呂宋,在當地見到許多福建僑商,並應僑商請求,任命福建晉江籍華僑商人許柴佬為呂宋總督,此後直到1424年,呂宋島的最高行政長官都是這位華僑商人。 從理論上講,這17年是菲律賓和中國關係最直接、最密切的時期,因為此時呂宋最高行政長官是中國人,最高行政機構法理上直屬中國明朝中央政府。但實際情況卻遠沒這麼誇張:鄭和許下的不過是「紙上富貴」,既沒有給兵,也沒有派員,而許「總督」所能依靠的,不過是聽命於己的一些商人、同鄉和夥計,所能控制的不過是商埠周圍一小塊地盤,廣大島嶼上絕大多數土地、人口他們既不能統治、管理,也無法徵收賦稅,甚至彼此間都未必知道對方的存在。1424年明成祖去世,明朝對外政策發生劇變,耗資巨大的「下西洋」因內部激烈爭議暫停。
四、 蘇祿蘇丹國希望成為「中國固有領土」被乾隆拒絕
1644年清朝取代明朝統治中國,此時的蘇祿蘇丹國已經是江河日下。1521年,麥哲倫探險隊於地理大發現首次環球航海時抵達菲律賓群島。於是四十多年以後西班牙人佔領了菲律賓,菲律賓之名,就是由當代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而來。
1726年,蘇祿蘇丹遣使「朝貢」,重建了和中國的「藩屬」關係,1753(乾隆十八)年,蘇祿「老蘇丹」上《請奉納版圖表文》,請求將本國土地、丁戶編入中國版圖,這是因為蘇祿被西班牙百般欺凌,強弱不敵,希望依託中國,尋求庇護。
可是此時的乾隆皇帝正奉行閉關鎖國政策,對海岸線以外並無興趣,甚至認為華僑都是「漢奸」,死不足惜,殖民者殺死華僑對中國有利,在這種思維定勢下,他顯然不會對純屬「外人」的蘇祿請求有絲毫積極回應。蘇祿希望成為「中國固有領土」的請求最終被婉言謝絕,但雙方的「藩屬」關係依舊維持。
1851(清鹹豐元)年,西班牙人佔領蘇祿古都和樂,蘇祿和中國間的航路就此被切斷,這一年也是中國太平天國金田起義的年份,此後中國自顧不暇。所謂「藩屬」關係,也只剩下民國時清朝遺老所編「清史稿」中雲山霧罩的幾筆了。
五、「第一號」民族英雄菲律賓國父黎剎是華人後裔
黎剎是菲律賓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由於他在菲律賓民族獨立解放運動中的卓越貢獻,被尊稱為「菲律賓國父」,每年的12月30日是菲律賓的法定假日「黎剎日」,訪問菲律賓的外國領導人也大多會到黎剎紀念園獻花。黎剎雖然出生在菲律賓,但其祖籍在福建晉江羅山鎮。
執政長達21年的馬科斯總統,也稱自己爺爺是來自福建。阿基諾夫人當總統,1988年訪問中國時,還專門到福建尋根祭祖。自然她的兒子後來當總統的阿基諾三世,身上也有華人的血脈。
菲律賓現任總統杜特爾特,多次聲稱其外公是華人,自己身上流著中國人的血,並說「我甚至希望退休後能夠到中國居住,就像我祖父曾經打算過的那樣。」
菲律賓最富有的人前十名全部有七位都是華人,2%的華人掌握著菲律賓80%的財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華人是推動菲律賓歷史、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下周我們將為您帶來菲言非語第三篇:菲(西)中關係的歷史背景之西屬菲律賓殖民政權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