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佰》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八百壯士四天四夜的奮戰,不僅振奮了租界中人,更讓他們意識到中國軍隊仍在戰鬥,警醒了全國四萬萬同胞認定中華不亡,為後續不屈不撓的抗戰勝利打下精神基礎。而歷史沒有忘記他們,2014年,謝晉元及八百壯士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誌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衝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八佰》評價怎麼樣
作為一位有著強烈人文關懷的導演,管虎始終把視角對準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在新作《八佰》中,管虎同樣毫不猶豫地把鏡頭焦點對準了戰場上的個體,試圖將那個戰火紛飛年代中的眾生相由個體加以還原。
這場戰爭之中,每個人都是主角,也都是參與者和見證者。從這個層面來說,《八佰》涉及的廣度和深度,並不只是一部戰爭片足以概括的。
倉庫內駐守的孤軍,大半是各地保安團的補充兵源,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此前從未接觸過戰爭,很多甚至遠未成年。在殘酷的戰場上,人性真實的一面展露無疑:或自私,或懦弱,或恐懼,或無畏……而這恰恰才是真實的戰爭寫照。
北岸倉庫中的八百壯士不是生來勇士,他們也有著求生的原始渴望,當身處絕地之境眼望南岸,只能望穿秋水卻逃脫無門。四天四夜,每個人都在與自己的內心鬥爭,最終他們戰勝自己的膽怯與懦弱在絕望中開闢出一條絕處逢生的血路,蛻變成一個個大寫的「人」。
同樣,南岸民眾從最開始的事不關己,到被血勇苦戰的壯士們一點一點感化。在民族最危難的時刻,縱是一盤散沙,也會聚成一團火,同仇敵愾,重新找到生而為人的尊嚴和血性。
正如管虎此前說過的:「我關注的並不全是歷史事件中的民族英雄,我更關注那些身處絕境的小老百姓,希望讓觀眾看到中國人骨子裡的硬氣和血性。」
淞滬會戰是誰主動發起的?
1932年第一次淞滬抗戰,最後雙方於1932年5月籤訂了停戰協定,明確規定中國軍隊不能在上海市區(安亭至滸浦口一線以東地區)駐防,市區只能駐紮保安團維持治安。所以之後的上海警備司令部,成立了保安總團,下轄2個保安團,總兵力僅4000人,不是正規軍,訓練、裝備自然都很差,也就比警察稍強一些。
但日本卻可以在上海駐軍,當時日本在上海駐軍的部隊是日本海軍的「上海海軍特別陸戰隊」,編制包括5個步兵大隊、1個炮兵大隊和若干直屬部隊,總兵力2000人。司令部就在今天四川北路和東江灣路交匯處的那幢五層城堡式鋼筋水泥大樓。而且在黃浦江以及長江,日本海軍第三艦隊還常駐大批軍艦。
毋庸置疑,這個協定是不平等的,也是非常屈辱的,中國居然不能在自己國土上駐軍,而日本反倒可以!但你既然籤了,就得遵守這個遊戲規則,事實上從1932年到1937年,整整五年,中國也確實這樣遵守執行。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開始。那麼這個屈辱的協定還需要遵守嗎?當然可以不遵守,主動權自然就在中國手裡了。
在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時,率領第五軍和十九路軍並肩作戰的張治中,在1936年就以中央軍校野營辦事處的名義秘密成立了淞滬戰役指揮部。他多次組織了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演習和地形勘察,制定了部隊開進上海的預案和《圍攻上海計劃》,提出了「先發制敵」的作戰方針。1937年7月13日,張治中被任命為京滬警備軍司令,全權負責京滬地區作戰。這個任命說明高層已經基本認可了張治中「先發制敵」的策略。同一天,駐紮在河南鹿邑和柘城的第2師補充旅(後改稱獨立第20旅)由駐地出發,經徐州、南京開赴蘇州待命。到蘇州後,20旅第1團換了憲兵軍裝,以憲兵第14團的番號進駐松江;第2團換上海保安團的制服,進駐龍華、虹口——龍華虹口都是一二八淞滬停戰協定規定中國軍隊不能進駐的地區。到上海後,第2團機槍3連進駐虹橋機場並擔任機場警衛。
接著就是被稱為八一三淞滬抗戰導火索的虹橋機場事件,根據主流史料的說法,事件經過是這樣的:
8月9日下午,日軍上海特別陸戰隊西部派遣隊長(第1中隊長)大山勇夫中尉,和一等水兵齋藤與藏駕駛一輛汽車,前往虹橋機場偵察。守衛機場的是穿著保安團軍裝的獨立第20旅2團士兵,他們發現車上的兩人是日本軍人,便上前制止。兩名日本軍人不但不理會,反而加速衝破警戒線,繼續向虹橋機場方向駛去。第2團士兵便開槍射擊,當汽車行至虹橋機場東南角約100米處,被車胎中彈,汽車失控後衝進路邊的菜地裡,兩名日本軍人棄車而逃,隨後被亂槍打死。
看上去沒什麼問題,但細細分析卻是非常弔詭。
獨立第20旅進駐上海,儘管換了憲兵和保安團的制服,但在當時華北已經開打,華東局勢山雨欲來的緊張時刻,日本方面不可能沒有察覺,派人來偵察也是很正茬的。
但既然是偵察,肯定就是「悄悄地進村」,怎麼可能穿著日軍軍服,開著汽車,如此大搖大擺明目張胆?這是去偵察還是去開派對?還有,當時日軍主要駐紮在虹口、楊浦,到虹橋機場,是要穿過英美控制下的租界,通常情況下,日本軍人如果進入租界都會改穿便衣,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衝突。穿著日軍軍服,在租界招搖過市,還是去偵察的,可能嗎?大山勇夫確實之前多次到租界和華界執行偵察任務,但全都是穿便裝,而且事先和上級說明去的地方,但這次,不但穿著軍裝,也沒有報備要去偵察的地方,十分詭異。
最後大家看到的,只是在菜地裡被打壞的汽車和兩具穿著日軍軍服的屍體。
如果在虹口,劫持大山的汽車,開到虹橋機場,再殺掉大山,拋屍菜地,從技術上說,完全沒有難度。要知道,當時上海可是有黃金榮、杜月笙這樣掌握龐大幫派勢力的流氓大亨,而且杜月笙和戴笠的關係也非比尋常。要他們出手,辦這種「黑活」,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不過,虹橋機場事件最終沒有演化為戰爭。但局勢卻更加緊張,明眼人都看得出,中日在上海的戰事已經一觸即發了。
8月11日21時,蔣介石下令:「張司令官治中率八十七、八十八兩師於今晚向預定圍攻線開進,準備對淞滬圍攻。」根據這一命令,張治中立即命令第87師、第88師分別從江陰、蘇州和無錫一帶,星夜開赴上海。
8月12日上午,87師到達江灣、張華浜、吳淞一線,88師到達真如、大場一線,張治中的司令部也進抵南翔。相比半個月前獨立20旅進駐上海,還要換穿憲兵、保安團制服,遮遮掩掩,這時87師、88師進駐上海就已經完全不加掩飾,就是堂而皇之以中國正規軍的面貌開進上海了,這等於是將一二八淞滬停戰協定徹底扔進了廢紙簍。
當然,日本方面也沒有坐以待斃,日本陸軍和海軍在7月11日就達成了「在不得已時,陸海軍共同向上海增兵」的協議,但由於日本當時還沒有全面動員,主要力量都在華北,沒有力量同時兼顧上海和華東,所以在上海並沒有採取什麼實際行動。甚至在8月9日虹橋機場事件後,日軍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川清海軍中將命令在佐世保的艦隊開赴上海,加強在上海的日軍力量。但日本海軍軍令部卻要求長谷川清「慎重行事」,因為如果開打,日本在上海只有區區數千海軍陸戰第——此時已經增加到4000人,陸軍從動員到趕赴上海,至少需要20天。單靠數千海軍陸戰隊,如何能夠面對數萬中國軍隊獨立支撐20天?
隨著穿著中國軍隊軍裝,還戴著顯眼的德制M35鋼盔的87師、88師公開進入上海,誰都知道,馬上就要開打了!就在短短兩天裡湧入租界躲避即將爆發戰火的難民就多達數萬人!按照中國軍隊的原定計劃,是應該在8月13日拂曉對在上海的日軍發起進攻。但在8月12日下午,列強駐滬領事團向中日兩國提出,二十四小時內勿啟戰端。迫於外交上的壓力,蔣介石叫停了已經箭在弦上的進攻,命令張治中:「希等待命令,並須避免小部隊衝突為要。」
不過蔣介石擔心的小部隊衝突還是發生了,8月13日下午15時50分,88師262旅523團1營在八字橋與日軍交火,八一三淞滬抗戰由此爆發。不過,8月13日當天,還只是小部隊之間的交火,並不是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戰鬥。8月13日午夜,蔣介石獲知上海已經開始交戰,便電令張治中14日開始進攻。張治中隨即命令各部與14日15時向在上海的日軍發起總攻。
由此可見,八一三淞滬會戰,就是中國主動發起的,目的就是要集中優勢兵力,在日本陸軍沒有趕到之前,將在上海的數千日軍一舉殲滅,最低限度也要將其趕下海去。
發動淞滬會戰,中國方面的戰役意圖主要有三點,一是消滅在上海的日軍,拔掉日軍在華東的橋頭堡,解除對首都南京的威脅,畢竟上海離南京只有300公裡,而且水陸交通便利。二是減輕華北戰場的壓力,並將日軍對中國戰略進攻的方向由目前的從北向南,改為沿長江從東向西。因為地理上從北向南,地勢由高到低,而且一馬平川,有利於機械化程度更高的日軍。而沿長江從東向西,雖然有長江水路可以利用,但一路上河流湖泊縱橫,丘陵山地連綿,有利於中國軍隊藉助地形節節抗擊。三是通過在國際大都市上海的戰事,引起國際社會關注,特別是英美在上海有租界,有投資有利益,希望能引起英美幹預。
但是,很可惜,這三個意圖,只有第二個意圖實現了,到10月下旬,日軍在淞滬戰場投入的兵力達到了2個軍9個師團又2個旅團,大大超過了在華北戰場的2個軍7個師團,日軍在中國戰場的重心已經從華北轉到了華東,戰略進攻的方向也由此改為沿長江從東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