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
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各地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不盡相同、各有特色,但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等活動幾乎是各地元宵節都有的民俗。而寺院則必於此日燃燈供佛,舉行祈福法會。民眾亦多習慣這一天到寺廟點燈為家人祈光明、求平安。「燈」代表光明,寺院於元宵節點燈象徵點亮心燈照亮自己,照亮他人,意義深遠,功德殊勝。元宵節到寺院禮佛燒香祈福,更是善男信女們必備的功課。
說起元宵節的由來,更是與佛教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佛教雖然在西漢末年就傳入了中國,但影響並不是不大。
東漢孝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據說漢明帝有一天,做了一個夢,夢中看到一位相好莊嚴、金光燦爛的金人,一手拿著一把弓,一手拿著二支箭,就在金鑾殿上空飛來飛去。到了夢醒以後,就把夢中所見的事情,問了大臣傅毅。傅說:「我聽說西方有聖人,名字叫做佛,而陛下所夢金人,手拿一弓二箭,這就是佛字。」。漢明帝便派遣中郎將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到印度去請求佛法。路上經過大月氏國即今天阿富汗國境內,正巧遇到了攝摩騰、竺法蘭二位法師,騎著二匹白馬,帶來了佛像和佛的舍利以及梵文貝葉經六十萬言,兩位尊者不辭勞頓、歷經萬難,終於在永平十年抵達洛陽。明帝非常欽敬尊者以弘法為志的精神,特別以國禮接待,把二位尊者迎接到洛陽,先住鴻臚寺,不久又在洛陽雍門外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白馬寺,為供養這二位法師安居之處。從白馬寺始,我國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我國佛教的發源地。至於迎來的佛像及舍利,則分別供奉於南宮的清涼臺及壽陵上,這也是中國有佛像的開端。至此,白馬寺一直被佛門弟子同尊為「釋源」,即中國佛教的發源地,所有大德都來此覽經求法。
白馬東來後,漢明帝對佛教非常恭敬,按照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敕令在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表示對佛的尊敬供養。《事物紀原》中說,漢代兩都長安城有執金吾負責宵禁,「曉瞑傳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夜晚,皇帝特許執金吾馳禁,前後各一日,允許士民踏月觀燈。這就是元宵節時許多地方寫有「金吾不禁」的由來。元宵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一般人家都要在佛堂點燈,上香並用水果、飯等來供佛,同時,還要組織舉行龍燈、獅子燈、茶燈、魚燈、馬燈等「燈戲」、「燈舞」遊戲慶祝。演變成以供燈敬佛的祝日,其形式也基本上得以固定下來,這便是「元宵節張燈」、「元宵節觀燈」的起源。所以元宵與佛教白馬東來有關。
據載,漢明帝永平十四年,道士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上表抗議皇帝崇信外來的佛教,並表示願以焚經方式比驗真偽。明帝便令二教於元月十五日設焚經臺比試,結果道教經書多數被焚,而佛經、佛陀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環如蓋,遍覆大眾,映蔽日輪天雨寶華,大眾鹹悅」。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就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一律張燈結彩,表示對佛教的崇敬。
佛教供燈的火種在中國大地點燃之後,就逐漸地燎原起來。佛教積極勸導人們張燈,北齊時高僧那連提耶舍就曾譯《施燈功德經》一卷,備說施燈之功德。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日大張燈火。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佛教燈火於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自此,每年的元宵節家家戶戶都張燈結彩,觀燈的遊人如織、萬人空巷,成為最熱鬧也最富特色的年節慶典之一。
在藏傳佛教中認為,釋迦牟尼佛示現降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東土正月十五,為紀念佛陀降魔,此日需舉燃燈法會。隨著佛教東漸,正月十五燃燈之風,亦隨之而來,現今藏語把燈節稱為「局阿曲巴」,其意即是正月十五供佛,這正是元宵節張燈源於佛教的鐵證。
在新的一年裡燃燈供佛,有照耀前途之意。一般人在新年時,都希望未來能有個光明的開始,於是便到寺院來祈願、祈福,祈求佛菩薩加持新的一年平安順利。尤其是在新春合家團圓之時,把到寺院點燈當成是全家共同參與的新春活動,實在別有一番和諧喜悅的氣氛。所謂一人施燈供佛,一人受惠;一家施燈供佛,一家受惠;人人施燈供佛,人人獲福;家家施燈供佛,家家獲福。但願燈燈傳續,只要有燈明的地方,諸佛菩薩的慈光自然遍照。
供燈的功德:「一者照世如燈;二者隨所生處,肉眼不壞;三者得於天眼;四者於善惡法,得善智慧;五者除滅大闇;六者得智慧明;七者流轉世間,常不在於黑闇之處;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又《分別善惡報應經》中亦同樣記載了供燈之十種功德:「一、肉眼清淨;二、獲淨天眼;三、遠離三毒;四、得諸善法;五、獲得聰明智慧;六、遠離愚痴;七、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八、尊貴自在;九、往生諸天;十、速證佛果。」
供燈除了可獲上述二經佛說的十種功德之外更能於現世獲得三種清淨心:於如來已設供養,知身不堅,攝堅身想;知財過患,攝堅財想,是名第一淨心。於如來無上福田、最勝福田,能受最勝供養者,所已作供養,不畏墮於地獄、畜生、餓鬼。此善根已作人、天善道之因,得於妙色資生眾具,又得智慧、安穩、快樂,乃至能得菩提之果,是名第二淨心。於諸佛已作舍施,已作福德,已舍慳貪,已除慳過;施心無慳,施心增長,是名第三淨心。又同經云:「若有眾生於佛塔廟,施燈明者,得於四種可樂之法。何等為四,一者色身,二者資財,三者大善,四者智慧。」也就是說,點燈供佛的人,可以獲得相貌莊嚴、資財充足,具備善根和大智慧。於寺院中點燈供佛,還更有一種共修的意義,點燈就是在莊嚴道場,令眾生生起敬仰之心;點燈不但象徵光明與智慧,且能破除種種黑暗煩惱。點一盞明燈,長跪佛前,發菩提心,祈願如佛成就,是何等的莊嚴!歷史曾上有燃燈供佛、燃指供佛,獲生帝王之家,未來世行大布施的典故。在《聖彌勒經》上記載,供千盞燈或千朵優婆羅華、造塔頂或佛像的人,到彌勒佛示現成道時,當生為其眷屬,並聞佛初轉法輪。即使僅僅供一盞燈、一朵花或隨喜他人供養的功德,將來都能親見彌勒如來,乃至成就佛果。
不過,佛教之所以鼓勵人們點光明燈,除了祈福之外,主要是希望人們能夠借著燃點佛燈,照亮心燈;發菩提心、立菩提願,啟發自性的光輝,為自己積聚覺悟成佛的資糧,這才是真正的消災解厄、轉運得福。
值此新春伊始,讓我們一同在佛前普點光明燈──祈願佛法的慧燈遣除世間一切無明、黑暗,令每一個眾生都能獲得光明智慧、平安幸福!祈願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佛前供燈,點燃內心中「自性慧燈」之光,在新的一年裡,改往修來,福慧雙增,自照照他,照亮光明美好的前途!
每逢諸佛菩薩聖誕日敬請佛前敬香、供燈、供水、供花。農曆初一、十五日敬請吃素、誦經念佛、供佛齋僧、至誠懺悔、戒殺放生,燃香點燈,禮敬三寶,廣修供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者禮敬諸佛,就是實踐人格的尊重;
二者稱讚如來,就是實踐語言的讚美;
三者廣修供養,就是實踐心意的布施;
四者懺悔業障,就是實踐行為的改進;
五者隨喜功德,就是實踐善事的資助;
六者請轉法輪,就是實踐佛法的弘傳;
七者請佛住世,就是實踐聖賢的護持;
八者常隨佛學,就是實踐真理的追隨;
九者恆順眾生,就是實踐民意的重視;
十者普皆回向,就是實踐圓滿的功德。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