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的比爾·波特和伊薩姆

2021-01-10 劉笑嘉

本篇文章共1790個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

任性地寫寫我認識的兩位「重量級帥哥」:一位是頑童般純真的40後,我懷疑他體重接近100公斤,美國人,我的新書《月光照在撒哈拉》的推薦者——Bill Porter比爾·波特;另一位是長得有點著急的90後,體重明顯超過100公斤,阿爾及利亞人,《月光照在撒哈拉》的男主角——伊薩姆。

比爾·波特先生是美國當代作家、翻譯家和著名的漢學家。他曾將1600多首中國古典詩歌和四部佛經翻譯成英文,並寫了一系列有關中國文化與旅行的書籍,能寫一手漂亮的繁體漢字。在我狹隘的認知裡,比爾波特這種級別的老人家應該是慈祥端莊一本正經的。可是當我與他坐在北京地鐵裡,問他中午想吃肉還是素,我請客,他立刻大喊一句「我白吃」,惹得整條車廂的人哄然大笑的時候,我懷疑這恐怕是個假的比爾波特。

我指著菜單上的「兒童套餐」說這個適合你,他立刻像六歲小孩一樣開心地拍起手來,一邊拍一邊還搖頭晃腦。

我說Bill你的白鬍子讓你看起來像個聖誕老人,他突然變得一本正經,說那你乖不乖啊,不乖不給禮物啊。

吃完飯,我們溜達到書店,下午是他的一個讀者見面會。他說吃飽飯困了,於是走到二樓,找到一個不妨礙他人的小角落,躺倒在地閉上眼睛就開始旁若無人地睡覺。五分鐘不到,他突然跳起來說睡飽了,去喝咖啡吧。

第二次在北京見面,飽受時差折磨的Bill在地鐵裡不停打哈欠,為了提神醒腦,他突然打了自己一個嘴巴,我說這種事情我可以幫你呀。兩天後,我突然過敏,臉上起了疹子很癢,想撓又不能撓,他說我可以幫你,然後做出一個假裝扇我耳光的動作。

友人贈我和Bill兩把紙摺扇,他的那把扇面上面畫了一隻「蟬」,寓意「禪」。吃飯的時候,我發現他只吃肉不吃菜,原來那隻「蟬」還有另一個寓意——「饞」。這麼一解讀,他的幾本書也有了另一番滋味:《空腹幽蘭(空谷幽蘭)》、《饞的行囊(禪的行囊)》、《尋人捕魚(尋人不遇)》。Bill聽後哈哈大笑,自嘲無法出家正是因為喜歡吃肉。

伊薩姆是在華留學生,只學了8個月漢語,我便無法當著他面用中文說他壞話了,因為他能聽得懂。伊薩姆會流利使用五種語言,為四家公司工作的同時還讀著博士學位。在我狹隘的認知裡,這種學霸就應該每天不睡覺,除了拼命工作就是拼命學習。但是他竟然有空跟我一起旅行,還時不時掏出手機看《海賊王》或者打《王者榮耀》。

去年夏天,伊薩姆帶我遊歷了他的國家——阿爾及利亞。這個一半是撒哈拉、一半是地中海的國度,白人佔了人口的多數,而且大部分人身材苗條、四肢修長,這使得皮膚黝黑、又胖又壯的伊薩姆成為了一個異類,他的形象與美國東海岸說唱歌手之間只差一條大金鍊子。

下面是一段我與這位只學了8個月中文的伊薩姆之間的對話。

我:我跟你說啊……

他:等一下,我先放個屁。

我:我有時候愛抱怨別人,是不是很討厭?

他:沒事,那是腦子在放屁。你看我這麼帥的人,也會放屁呀。

我和他之間還發生了許多更有意思的事情,都被我記錄在了這本書裡。

這兩位「重量級帥哥」年齡雖然相差了50歲,但都很喜歡旅行,最大的共同點是幽默,而且他們的腦袋似乎不像我的,總有那麼多莫名其妙的狹隘認知。

今年5月,我正坐在北京的家裡埋頭苦寫《月光照在撒哈拉》,寫完《頭巾與偏見》那一章後,突然寫不下去了,於是向我的好閨蜜絮叨以求安慰。剛從阿爾及利亞回國的時候,我在「壯遊者」做過一次關於《旅行與偏見》的主題演講,這位好閨蜜當時也在現場。她問我:「你剛寫完的這一章是不是跟演講的內容差不多?」我說對,主題一樣。她手一揮,篤定得像是我的出版人:「那你這本書已經寫完了!」我竟然鬼使神差地認為此話頗有道理,仿佛我與之後的十幾章就差了這一句話,於是剩下的章節在幾天之內一氣呵成如有神助(這種吹NB的話不應該讓我出版人看到)。

在這本書裡,我講了自己在北非時幾乎人人都會問我:「你真的是中國人嗎?」由於在當地人的認知裡,中國人都瘦瘦小小且眼睛是一條縫兒,偏偏本人形象高大威猛,極度偏離他們的認知。說得張狂一些,我只要往那兒一站,報出自己是個貨真價實的中國人,就在顛覆他們的部分認知。同時,我在這個國度遇到的人們,也顛覆了我的許多認知,比如關於頭巾、關於女性地位。我驚訝於自己內心住著的那些非常隱蔽的偏見。

這是我一生之中最熱的夏天。感謝撒哈拉的熱,帶走了我的一部分鼻血和一部分偏見。

下面摘了兩段這一章裡的文字:

「我想這也是我們需要旅行的一個原因吧,首先是見識不同,然後我們才能發覺,作為同一個物種——人類,我們彼此之間的相同遠遠多於不同。我們都不約而同地抱有各自的偏見,區別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行走在世間,帶的偏見越少,就會越輕鬆。因為那些偏見雖然針對的是別人,卻長在我們自己身上。」

【《月光照在撒哈拉》新書發布會】

14號周六14:30王府中環言幾又書店

我會帶著來自撒哈拉的禮物和76.9℃的火熱故事等你來

劉笑嘉

旅行作家

《我怕沒有機會,選擇真正喜歡的生活》、《全世界給我勇氣》作者

「全世界給我勇氣」公益活動發起人

患多動症久未治癒

惡朝九晚五,好東跑西顛

做過記者、時裝編輯、編劇……

最近的一份工作是旅行

相關焦點

  • 比爾·波特:隱士是最快樂的人
    比爾·波特,美國當代作家、翻譯家和文化學者。他將中國古代大量的佛教典籍翻譯成英文,在歐美引起了極大反響。他曾經以「紅松」的筆名翻譯出版了《寒山詩集》,《石屋山居詩集》和《菩提達摩禪法》等英文著作。從1972年起,他一直生活在臺灣和香港,經常在中國大陸旅行,並撰寫了大量介紹中國風土文物的書籍和遊記,此書是最著名的譯本,曾在歐美各國掀起了一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空谷幽蘭》簡介:尋訪當代中國隱士本書是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寫的一部關於中國的「尋隱之旅」。
  • 值得禮敬的敘利亞老將軍—伊薩姆
    對於我來說,更為感興趣的是:敘利亞國家通訊社——敘利亞阿拉伯通訊社(SANA)9月5日消息稱,敘利亞政府軍當天成功打破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對敘東部城市代爾祖爾長達3年的圍困。對於敘利亞人民來說,可謂是雙喜臨門,希望戰爭儘快遠去,和平給人們帶來更美好的生活。代爾祖爾,地理位置重要,位於敘利亞東部,與伊拉克接壤,是敘利亞主要產油區。
  • 比爾·波特《空谷幽蘭》,以一個外來者的視覺探尋中國的隱士文化
    後來,比爾·波特發現探索月亮的秘密就是探索「道」的秘密,在變化的世界裡,月亮掌握著所有的秘密。「道」是中國人對宇宙的理解,所謂陰陽,或即盈虧,沒有什麼比月亮體現得更清楚了。當打通了詩與道之間的聯繫,比爾·波特開始對道和隱士修行產生強烈興趣。他發現在中國,隱士往往是社會的精英,他們很多都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 【政要看中國】埃及前總理伊薩姆·沙拉夫:全世界都在期待中共十九大成果(附視頻)
    ,演講者是埃及前總理伊薩姆·沙拉夫。埃及前總理伊薩姆·沙拉夫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的外籍高級研究員,相關加盟人大重陽的新聞可點擊推薦閱讀連結。@人大重陽 微信公眾號和讀者一起分享這段TED演講視頻,並附上演講內容的中文翻譯。本文刊於10月20日「解讀中國」微信公眾號。
  • 美國作家比爾·波特尋遍中國,邀41位古代詩人幹一杯威士忌
    比爾說:「我要用一個方法來感謝他們,雖然我沒有很多錢,但想送他們最好的禮物,我想每個詩人最喜歡的東西就是酒了,所以我帶最好的酒來。」比爾·波特是美國當代著名的作家、翻譯家、漢學家,今年73歲,居住在華盛頓州西雅圖附近的港口小鎮湯森。去年1月,比爾完成了《尋人不遇》的寫作,這是他有關中國之旅的第6部作品。今年,這本書的中文版將在中國出版。
  • 認識自己的第一步:分清我和我的
    我的生活狀態是由我的一個個行為結果形成的。而引導我做出行為的,在我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名抉擇者之前,通常出於兩方面的意願:認知和內在。認知:我們對事物的判斷,又常稱為念頭,想法。通常被表達為:我認為。真實的情況是:我的認知不認可我的內在。我的認知責備我的內在。我的認知怨恨我的內在......即兩者存在對抗。如果把痛苦分層,認知和內在的矛盾便是第一層。不把我和它們分開,我的行為便是出自於它們而非自己,完全被它們牽著鼻子走,於是常有身不由己之感。
  • 認識你,我很抱歉.
    其實在此之前,我們就有一些還未發生的緣分。4月2日上午,我的高中同學給我發微信說,蔣飛飛是他07級的學長。其實我們間接是認識的,曾經我去北京林業大學找同學吃飯的時候,或許跟他打過照面。這麼一想更讓人惋惜,原來他和他們離我這麼近。
  • 微小說:「我雖然不認識令尊,但我想認識你呀!」
    三心二意孟宥瀾這個十八線小明星,做夢也沒想到自己會和星二代謝旻嚴扯上關係。按照圈子裡的標準,孟宥瀾很糊,非常糊,演技不太行,緋聞卻不少,熱衷於蹭別人的熱度,所以名聲一向不好,稍微有點名氣或者愛惜羽毛的藝人都對此人避之不及。
  • 霍利斯-傑弗森:我和唐斯從8歲開始就認識了
    傑弗森首先談到隊友卡爾-安東尼-唐斯,他透露兩人從8歲開始就認識了:「就是兩個傻小子一起打球。」談到自己需要努力爭奪上場時間:「說到底,我是一名競爭者,每當我站上球場競爭,我都會展示自己是如何打球的。我非常期待能夠在常規賽中上場競爭。」
  • 我不認識劉武
    這個自信讓我陷入盲區。        幸虧我勤快,且自我感覺良好地認為愛文化,願意逛逛各類展覽。在某個展覽上我看到了介紹劉武的鋼筆畫。呀!這個劉武我認識啊?!我怎麼不知道他會畫畫?還畫得這麼好?都出小冊子了,還辦展覽了。這哥深藏不露啊!         此後看到關於他的不少介紹,朋友們也在我面前稱讚他的為人和畫技,感嘆他的人生。
  • 認識你自己,我是誰?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認識你自己。如果對於自己喜歡的事,不去試一試,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能夠肯定自己的人是一種很高的智慧,這樣的厲害之人少之又少。大多數人都需要別人的肯定,才能達到某種程度的自我認識。自我認識有多難?個人認為沒有某種信仰的力量支持,一個普通人是很難徹底了解,並認識自己的。
  • 小S向範瑋琪「炫耀」:我和大S先認識陳建州
    小S向範瑋琪「炫耀」:我和大S先認識陳建州 2017-07-13 14:32:21來源:紅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 魯德:和費德勒一戰讓更多人認識了我
    「在2019年法網與費德勒的比賽之後,人們開始更多地認識我,」魯德說挪威人都知道費德勒是誰。「當一個年輕的挪威人和像費德勒這樣偉大的人比賽時——不僅是最偉大的網球運動員,也是最偉大的運動員——你會受到關注,」挪威人補充道。「但這並不是說人們開始尖叫,想要我的照片。他們走過來祝賀我的成就。祝你好運。這不是瘋了,是很好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