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肅宗李亨在上元元年(公元674年),追封西周開國名臣姜尚為武成王,詔令京城及各州皆設太公廟,並以張良、韓信、白起等七十四位歷朝歷代的名臣名將配享姜尚兩側。其中有十位被尊為「十哲」,分別為司馬穰苴(ráng jū)、孫武、吳起、樂毅、白起、張良、韓信、李勣、諸葛亮、李靖;其餘六十四位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其中就有三國時期魏國的大將鄧艾。
公元263年,初冬。陰平的崇山峻岭裡,出現了一支疲憊不堪的兵馬。一位老將用毛氈將自己裹了個嚴嚴實實,看了看眼前陡峭向下的斜坡,一咬牙,滾了下去。後面的軍士騷動了一陣,但最終還是學著老將的樣子,或毛氈裹身滾下,或繩索束腰,或攀援樹木,用這種方法一個個度過了摩天嶺。之後這支隊伍下江油,破綿竹,一路殺到成都,正式結束了立國四十三年的蜀漢政權。了解這段歷史的朋友肯定知道我說的是什麼事。沒錯,這位老將就是曹魏的徵西將軍鄧艾,他帶領人馬偷渡陰平,攻下成都,迫使蜀漢皇帝劉禪帶領太子、諸王和大臣六十多人反綁雙手向魏軍投降。不誇張地說,鄧艾是蜀漢最直接的滅亡者,他也因此成為了曹魏滅蜀戰役中的最大功臣。
鄧艾(約197年-264年),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將領。鄧艾自幼喪父,鄧艾生活在戰爭頻發、社會動蕩的年代,生活在土地高度集中、豪強兼併劇烈的中原,日子的艱難是可以想見的。不過,鄧艾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這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鄧艾平淡地過了近二十年,後來總算當上了典農功曹。一次,鄧艾上洛陽去呈報,遇到司馬懿,可以說是鄧艾一生的重大轉折,徵召他為太尉府的掾屬,後升任尚書郎。
甘露元年(256年)六月,蜀漢大將軍姜維與鎮西將軍胡濟約定在上邦(今甘肅天水)會合。七月,姜維率先出兵祁山(今甘肅東南部山地),聞鄧艾有備,乃改從董亭(今甘肅武山南)攻南安(今甘肅隴西東南)。鄧艾則率軍搶佔武城山(今甘肅武山西南)據險拒守,與之相持。姜維見地利已失,強攻不克,乃於當夜渡渭水東進,沿山路進取上邽。兩軍戰於段谷(今甘肅天水西南)。鄧艾大敗蜀軍,蜀軍士卒潰散,死傷甚眾。姜維敗歸,自請貶為後將軍。此戰,鄧艾戰前料敵準確,戰中因機制變,始終掌握著戰役主動權,為後世防禦作戰留下了寶貴經驗。同年,曹髦下詔褒獎鄧艾,命鄧艾為鎮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進封鄧侯。
甘露二年(257年)五月,魏將諸葛誕聯合東吳在淮南起兵反司馬昭。司馬昭調關中兵力東下討伐諸葛誕。蜀大將姜維乘機攻魏秦川(渭水流域)。十二月,姜維率兵數萬出駱谷(今陝西周至西南),到達沈嶺(今陝西周至南)。當時,魏在長城(今陝西周至南)積存大量軍糧,且防守薄弱。鄧艾(時為安西將軍)和徵西將軍司馬望恐姜維襲奪長城,立即合軍據守。姜維軍進至芒水,依山為營。鄧艾、司馬望率軍近水築寨。蜀軍多次挑戰,鄧艾、司馬望堅守不出,兩軍長期對峙。次年三、四月間,姜維聞諸葛誕敗亡,只得引軍而還。鄧艾因功升任徵西將軍。
景元三年(262年)十月,蜀漢大將軍姜維起兵再度攻魏,攻入洮陽境。鄧艾率兵迎戰。鄧艾分析,姜維懸師遠徵,戰線長,給養困難,難以持久。於是,搶佔有利地勢,在洮陽以東的侯和(今卓尼東北)設陣,以逸待勞,阻擊蜀軍,雙方激戰後,魏軍發起反擊,蜀軍敗逃,姜維退往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
景元四年(263年),十月,鄧艾趁姜維被鍾會牽制在劍閣,率軍自陰平沿景谷道東向南轉進,南出劍閣兩百多裡,鍾會也派部將田章等跟進。鄧艾率軍攀登小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魚貫而進,越過七百餘裡無人煙的險域。山高谷深,至為艱險。途中,糧運不繼,曾多次陷入困境。部隊走到馬閣山,道路斷絕,一時進退不得,鄧艾身先士卒,用毛氈裹身滾下山坡。
鄧艾攻克綿竹,斬蜀將諸葛瞻及尚書張遵等人。綿竹陷落後,蜀軍全線崩潰。鄧艾乘勝進擊,一鼓作氣逼近成都。蜀漢後主劉禪驚恐失據,感到大勢已去,在主降派勸導下,派人送上皇帝的印綬,並寫信到鄧艾那裡請降。鄧艾率軍入成都,蜀漢滅亡。
攻下成都的鄧艾志得意滿,居功自傲。他事先沒有跟鍾會或者司馬昭商量,便全權處理了戰後事宜,並以皇帝的名義給蜀漢的官員都授予了官職。然後他又給司馬昭上書,既沒有感謝國家,也沒有感謝領導,只是說我們應該給劉禪封王,然後如何如何平定吳國。這種專擅的舉動很快就刺激到了司馬昭敏感的神經,使得本來就不怎麼信任鄧艾的他猜忌更加深刻。他通過衛瓘勸鄧艾:「事當須報,不宜輒行」,意思是領導還沒發話你別亂搞。然而鄧艾已經被勝利蒙蔽了雙眼,一點沒有意識到危險,反而說:「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謂合權宜」,意思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再說我的出發點是好的,你就別操心了。鍾會見鄧艾居功自恃,乘隙向司馬昭誣告其謀反,說他作的事情悖逆不道,已經露出叛亂的苗頭。於是,朝廷下詔書派監軍衛瓘逮捕鄧艾父子,用檻車將其送到京都來,鄧艾仰天長嘆:「我是忠臣啊,居然到這種地步,白起的境遇,於今又重現了。」景元五年(264年),監軍衛瓘因其參與誣諂鄧艾,遂派護軍田續追殺鄧艾父子於綿竹(今四川德陽)西。鄧艾在洛陽的餘子也被誅殺,鄧艾妻和孫子被發配到西域。
鄧艾在戰爭中目光遠大,見解超人,具有難得的戰略頭腦。作戰中料敵先機,始終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在與姜維的數次交戰中未嘗敗績。其偷渡陰平一役,堪稱中國戰爭史上歷次入川作戰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為軍事史上的傑作而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