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藍鯨財經
10月17日由藍鯨教育主辦的藍鯨商學院企業家特訓營在北京翰林書院隆重召開,首期課程獲得企業家學員的一致好評。藍鯨商學院旨在幫助企業家完善知識結構,解決實際管理問題。從知識方面獲得先進的管理理念、創新思維以及人文內涵的全方位提升和發展。另一方面,藍鯨商學院將導師大咖和企業家、高管學員集結在一起,致力打造一個優質、高效的社交圈層。
當日,受邀出席開營儀式的嘉賓有顧問委員會委員代表著名經濟學家、中科林德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創始合伙人溫元凱,中關村網際網路教育創新中心執行董事、總經理楊丹;導師代表有藍象資本創始合伙人寧柏宇,知名營銷專家、氫原子CEO唐文,佰冠學堂創始人、資深家庭教育專家夏春妮,樸新教育產業基金創始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印濤,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錚。
會議現場座無虛席,學員學習熱情高漲。現場氣氛熱烈,趣味十足,老師的精彩致辭和講解引得現場陣陣掌聲。
藍鯨商學院企業家特訓營導師之一——喜馬拉雅副總裁李海波,在10月18日上午的首期開營課程裡為學員做了精彩分享。
以下為李海波導師的演講實錄(有刪減):
李海波導師本次課程的主題是《給個體時間以生命——語音視頻時代的新商業邏輯》,課程體系包括一些思維模型、基礎信息的六要素、商業邏輯等理論,並結合了喜馬拉雅的長線思維、喜馬拉雅產品構成進行了課程講解。
所有的紅利最終都是趨勢的紅利
李海波在授課時提到了「電梯理論」,一個人乘坐電梯到達了摩天大廈的頂樓,但在乘坐電梯的同時,他也在電梯裡做了幾個伏地挺身,當到達頂樓後,他解釋自己之所以可以到達頂樓,完全是自己努力做伏地挺身的結果,而完全忽略了電梯的存在。他通過這個故事總結出影響個人的思維方式,叫做不確定性的前提:因上努力,果上隨緣。這句話來源於佛法,但其實符合我們今天所有的行為。這八個字中涵蓋四種思維模型:終局思維、試錯思維、算法思維和變量思維。
終局思維指我們是否是以終為始去考慮用戶到底要的是什麼東西,而不是這件事要怎麼做,不是以步驟為先,也不是以方法和目標為先,而是以終局為先。講到試錯思維時提到了喜馬拉雅的黑科技實驗室,它其實在之前有很多次試錯,但還是在過程中不斷去做這些事情。如果目前還不堅持用算法思維,而是用人力模型、大腦去跟別人拼,結果一定會很慘,因為所有的東西都來源於數據,來源於在概率和效率的一致性邊界裡找出不確定性在哪裡。最後是變量思維,必然性的努力同時也要看到偶然性的運氣到底在哪裡。
李海波認為所有的紅利最終都是趨勢的紅利。所謂趨勢的紅利,簡單說就是由於把握了趨勢,帶來經濟和發展上的各種利好。就是有沒有找到一個代碼、一個工具、一個方法、一個模式去把從前低效率的事情變得高效率,只要抓住這個根本,那麼每一次代碼的更新都是一次商業模式洗牌的機會。
而紅利裡包含的基礎信息只有6個要素。第一個要素是「大平臺+小老闆」模型,能使用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給到個體前所未有的自由,例如美團、滴滴、淘寶等,就是把商品服務、信息、知識所有這些東西,用一個工具連接起來,讓效率比以前提高了更多。
第二個要素是新的基礎設施加上新的增長模式,它的原則是三個:核心交付、增強迴路、網絡效應。就是把產品的基本品項做得足夠好,然後讓用戶不願放棄,每天都願意打開,同時在最強的場景加上非常容易傳播的口號。
第三個要素是當人群被連接之後,內容就成為入口,產業全面融合。因為精準的流量來自於信任,而這種內容它可以是電商,可以是生態,可以是服務,可以是一切。所以這叫做產業被連接器連接之後,內容成為全部的產業融合的工具。
而這個連接器模式的好處是特別輕,壞處也是特別輕,因為太「薄」所有很難立住,隨時可能會被另外一個產品替代。但是可以發現圈層被重新劃分了,這就成為了第四個因素。中國其實並不存在消費升級或者降級,有平衡的市場也有異常的市場,每一個圈層對應的人群和需求是不一樣的,分層才是根本,而不是消費升級或者消費降級。
第五是流量平臺到社交平臺,需要引入更多流量,打造流量閉環。最後一個要素是當技術帶來變革的一瞬間,需要把思維從移動互聯轉移到萬物互聯。
由於有以上這些趨勢的存在,李海波認為作為在中國做企業的創新護城河機會有4個維度。首先,基於大量消費者數據為起點的價值創新;第二是由於中國供應鏈體系的增加,所以可以做多種形態下的疊加創新(功能+內容+服務),通過多種形態的疊加式創新,變成一個新的東西;其次是材料、工藝和技術為底層的深層創新,但這些方面的基礎研究,中國並不是最強的;最後是實力不足時的頻率創新,小頻次的、不斷的去更新產品。
李海波認為這個世界的商業分成兩類——開屏商業和閉屏商業。而喜馬拉雅處於音頻所開闢平行時空,商業價值在今天還遠遠沒有挖掘出來,喜馬拉雅能挖掘到的也是非常少的一部分。然後在提到基本面這個話題時,李海波認為基本面包含兩個。第一個基本面,是從大學畢業後,時間變得碎片化,沒有完整的時間去進行學習。利用剩下的碎片時間只有一個方法,就是音頻,它能解放雙手和眼睛。第二個是基本面判斷,碎片時間構建了一個平行時空,在不佔用正常事物的情況下,可以把時間變得有價值。所以基本面涵蓋了一個判斷,叫做在信息的連接和代碼工具化的基礎上,在粉塵化和泡沫化裡面找信息。
為教育而付費,而不是為知識付費
然後李海波提到了著名經濟學家陳志武講金融的這個案例,通過喜馬拉雅這個平臺讓講師和學生都從中獲益。這件事的本質上就是效率和公平的兼顧,而兩者的兼顧要建立一套簡單的法則。簡單概括為九個字:哪裡來、哪裡去、憑什麼。通過主播體系與傻瓜式錄音系統來確保內容來源,再通過大數據精準尋找用戶,把內容「送」出去,最後搭建一個完整的變現與收益機制,這個體系分開就叫做音頻產業的生態圈。
前端是專業的製作內容體系,例如喜馬拉雅的核心部分——喜馬大學,在這裡進行主播的培訓。剩下的人負責幫助大家盈利,同時硬體部門從手機端、汽車端、智能生活端去把足夠的內容分發出去。總的來看,這些分為三個板塊:內容端、平臺端、分發段。
而這些成為一個「好生意」也要感謝當下的趨勢。首先是中國版權市場的進化,版權市場有受到了國家的保護,用技術的手段進行保護,這樣護城河就做到了牢不可破。同時付費的前提是年輕用戶的增長和技術的進步,年輕人認為時間才是最值錢的東西,用戶的心智基礎在建立,再加上支付寶和微信把交易系統的技術打通,這些事情的疊加才讓它變成了一件「好事」。
最後是付費的前提。消費者為教育而付費,而不是在為知識在付費。那為什麼敢付費?因為喜馬拉雅堅持認為高品質出版從來沒有人用過,而付費教育的過程本身就是高品質的出版,技術和認知壁壘不復存在。所以我們不是在為知識付費,是在為有效的教育付費。這件事情本質而言,不是把「不要錢」變成「要錢」,而是把「貴的」變「便宜」,把觸碰不到的那些內容,變得每個人都能觸碰得起的。它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在時間的稀缺性基礎上,效率最大化與資源公平化難題。就像熊彼得所說:「所謂創新就是誰能用新的工具把老的東西變得效率更高,誰就是創新」。
李海波認為用戶和圈層的細分讓一切知識形態都可以。例如喜馬拉雅的一些節目:《華少講鬼故事:少說鬼話》、《蘇珊·米勒星座月曆》等,所有的這些都是在垂直領域內找到的垂直圈層,當知識和信息爆炸到粉塵狀的時候,垂直領域的專業化深度認知「變得值錢」。
單一的一個音頻產品、一個網際網路產品或一個大眾產品,其實背後結構邏輯是一模一樣的,而這一切都有「套路」。通過對一個人體系化的梳理,加上早已經有標準的一套標準化的製作,結合團隊幫你專業化的呈現,最後再通過品牌大量的基於數據的分發,這些套路都可以實現。
並且,一個森林裡面不能只有大樹、土壤、種子、小草、野花,背後上千萬的創作者群體才是最關鍵的。喜馬拉雅給大咖錦上添花的同時,也給素人雪中送炭。喜馬拉雅不僅有獨創的PUGC音頻生產模式,例如《曉說2018》、《郭論·郭德綱品俗文化史》等多個爆款專輯,以品牌請客的方式,讓大家去免費聽。通過知識付費,廣告、直播和有聲書這四種變現方式,幫助內容機構、出版機構、廣電機構、媒體機構融媒體有聲化轉型之外,也去幫助草根人群去找到自己的成長方法。
李海波提到,喜馬拉雅在價格戰這個領域有一個打法——會員。會員有很多的權益,當可以避免不用看廣告後,本質上收益模型又來自於哪裡?不是來自於賣一個硬體可以掙多少錢,而是來自於準確的感知和推送到用戶之後,持續不斷地繼續購買喜馬拉雅的付費內容。利用輕量級的操作,相對簡單的陪伴屬性,從用戶DAU進化到用戶時長與價值挖掘,從而做到場景的自然延伸。
所以在整套複雜的商業中間,有簡單的邏輯:內容生產、內容分發、內容變現。這三條分別對應的是喜馬拉雅在三個階段的不同使命,第一個階段叫FM生態,我們當年也是一家電臺,在那個時代的生態和今天的生態叫出版生態,以及我們未來的生態叫萬物聲生態。
最後李海波表示要相信時間的複利,給歲月以文明,賦時間以生命。這句話對於我們而言就是意味著在過去的時間裡,聽一個節目花費了時間,但由於有了相關的APP平臺,所以時間沒有浪費掉,原本可能一文不值的時間,現在變得有那麼一點點價值了,這就是時間的複利。
最後李海波送給大家一句話:「長雪道,不回頭,不下場」。就是要找到一條最長的雪道,不要回頭,不要下場,一直往前滑,往前跑,總有一天你就能找到你的路在哪裡了。
以上內容僅代表嘉賓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