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古詩詞作為文化的一種,頗受大家的喜歡。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引經據典,給人一種才華橫溢而又溫文爾雅的感覺。
有一句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這句詩曾被一對對痴男怨女奉為經典,當他們愛情不順亦或者感嘆愛情的偉大之時,總會長嘆一聲「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事實上這首詩原文不是這樣的,而且也不是為了寫人世間男女之間的愛情,大多數人都背錯了。
摸魚兒·雁丘詞,原本是寫大雁的忠貞愛情
元好問在去并州考試的路上,碰到捕捉大雁的人說,今天早上捕捉了一隻大雁,另外一隻跑了,但是就在上空盤旋不肯飛走,最後從高空一頭下下來結果了自己。他於是買了這兩隻大雁,把他們合葬在汾水河邊,同行的人都為這兩隻大雁作詩,其中就包含這首《摸魚兒》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年紀輕輕的元好問被這種至真至純的愛情所打動,提筆寫下這首雁丘。開篇即經典,「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裡的世間指的是世上萬物,不局限於人或者動物,情到底是什麼呢?雙方能夠生死相依。
緊接著以大雁的視角,回憶大雁夫婦這些年的過往,天南地北的飛行,歷經春秋冬夏,經歷了在一起歡樂的時光,也經歷了離別的苦悶,在日復一日看似重複而單調的時光中,培養了深厚的感情。這時詩人聯想到世間的痴情男女,也痴迷於愛情當中。
詞的下闋,訴說大雁的內心情感,其中一隻去世了,留下一隻雁,它看著這綿延萬裡的白雲,層巒疊嶂的高山,孤零零一個,如何才能繼續生活下去呢?活著的還在活著,而死了的終歸是回不來了。
「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這幾句通過描寫古蹟的落寞烘託大雁此時悲傷的心情。借用武帝招魂側面的說明另一隻大雁已經死了,哪怕是招魂也沒有用了。
這隻大雁選擇了追隨另一半而去,它的深情為上天所妒忌,這樣永垂不朽的愛情使得這對大雁不能和那些普通的鳥兒一樣,化作一把黃土,他們要被紀念下來永垂不朽,為後世之人歌頌與尋訪。
這首詩通過描寫大雁的愛情表達了作者對於忠貞不渝愛情的讚美之情。天下並不是只有人的愛情是美好與不可磨滅的,相反這動物之間的愛情才更值得為人所稱道。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世間所有的愛情,都應該「直教生死相許」,並不僅僅指的是人,所有的愛情都應該純潔且為對方付出一切的。受困於文學作品的影響,慢慢的這句詩就演化成「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不管是動物還是人,美好純真的感情都是值得別人尊重的,元好問看到為情墜地而死的大雁,便被其感動,給大雁寫詩立墓。因此我們在感嘆美好的愛情不降臨到我們的頭上之前,還是要反思自己,能做到和大雁一樣生死相依不離不棄嗎?
一邊自己朝秦暮楚,另一邊又在抱怨對方為自己付出的少,這對別人公平嗎?就和這兩隻大雁一樣,他們共同經歷春夏秋冬,忍受生活的平淡,恰恰是這樣沉澱下來的感情,才是最真摯的。
後記
別再傷感的感嘆「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句詩是不對的,應該是「直教生死相許」,這句詩大多數人都背錯了,讀完此文一定要記得它的含義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