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最拿手的仕女與菩薩圖,大美!

2020-12-23 騰訊網

每天了解古玩知識

國畫大師張大千不僅山水畫筆酣墨暢、恣肆淋漓,花鳥畫鮮活靈動、形神畢肖,仕女畫也細緻之極。著名畫家于非闇曾說:「大千人物,尤以仕女最為畫道人讚賞,謂能大膽別創新意。」原因是「他對於女性觀察得很精密,能用妙女拈花的筆法,傳出女兒的心聲,這一點是他的藝術微妙,也是他在女性身上曾下了一番功夫的收穫。」大千先生也曾在一首題畫詩中自道:「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婦人。」

張大千 三美圖 1930年

腕底偏多美婦人。一個重要原因是張大千認為「男人不如女人美,不如女人入畫」。在他看來,這世上夠得上「奇」的男人實在太少,所以他有「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婦人」之句。他善於繪畫美人,也懂得欣賞美人,在他的筆下既有優雅的少婦,風華絕代的仙女,也有受了驚嚇的貴妃,各種類型、各種情緒美人的風情都被他刻畫得細緻入微。

張大千 弄玉吹簫圖 1934年

有別於傅抱石所繪仕女的瀟灑入神,風格高古;齊白石仕女的神態生動;林風眠仕女的色彩濃麗,張大千的仕女可謂清麗秀雅、別有風姿。因為他眼中的美人標準要比常人苛刻得太多,不僅要長得美,而且氣質要「嫻靜娟好,有林下風度,遺世而獨立之姿,一身輕蕩,便為下乘」。

張大千 調鸚圖 1934年

張大千筆下的美女端莊健康,充滿青春活力,不乏當代女性的氣息與風採。無論是觀音、山鬼、明妃、仕女這樣的古代傳統女性,還是新時代的摩登女郎,所有女性的臉部結構,特別是眼睛和嘴唇的構造,基本上是一致的,是那種張大千所欣賞的理想美類型。

張大千 天女散花 1935年

張大千 仕女

張大千 散花女 1938年

張大千 撲蝶圖 30年代

張大千 執扇仕女 1938年

張大千 仿錢選仕女圖 1939年

張大千 紈扇仕女 1939年

張大千 仕女 1940年

張大千 柳蔭仕女 1941年

1941年5月,張大千攜三夫人楊宛君(後二夫人黃凝素加入)、兒子張心智、侄兒張彼得、學生肖建初和劉力上及幾個裱工,後又聘請藏畫家索南丹巴的四個弟子等赴敦煌考察研究石窟壁畫,面壁兩年七個月,臨摹了自十六國、兩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兩夏、元等歷朝歷代的壁畫作品達276幅,敦煌石窟藝術從此走向世界,也為其以後的繪畫創作,尤其是人物畫創作奠定了基礎。

張大千 莫高窟唐人菩薩像

張大千 初唐觀音圖

張大千 南無觀世音菩薩

張大千 佛像圖

張大千 仙女散花

張大千 執扇仕女 1943年

張大千 龍女禮佛圖 1941年

張大千在1951年時得意地對人講:「別的我不敢講,但是我在敦煌臨了那麼多壁畫,我對佛和菩薩的手相,不論它是北魏、隋唐,還是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以及宋代、西夏,我是一見便識,而且可以立刻示範,你叫我畫一雙盛唐的手,我決不會拿北魏或宋初的手相來充數,兩年多的功夫沒有白費喲!」葉淺予則認為,張大千的唐裝仕女,造型上已滲有敦煌供養人的儀容,用筆則仿吳道子的飛動飄逸,總之超越了明人情調,向唐人追蹤而去。

張大千 仕女 四屏

張大千 金城玉女 1944年

張大千 唐妝仕女圖 1944年

張大千 雙美圖 1944年

張大千 芭蕉仕女 1945年

張大千 紈扇仕女 1945年

張大千 蕉蔭仕女 1945年

張大千 仕女 1945年

張大千 蕃女掣龐圖 1946年

張大千 鳳冠執扇仕女圖 1947年

張大千 供養天女 1948年

張大千 執扇仕女

1949年以後,張大千開始雲遊世界,先後移居香港、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國等國家和地區,晚年定居臺灣營建「摩耶精舍」。由此繪畫視野大開,並注意研究日本浮士繪及西方立體派藝術的技法,所繪仕女筆法生動,極具時代感,給觀者似有息息相通、脈脈傳情的感覺,創作風格也逐漸從古典向現實轉變。期間,由於旅居海外特別是1957年突患眼疾,仕女畫作品數量明顯減少,但一生求變求新的張大千,卻再度變法獨創並成就了潑墨潑彩山水畫,開一代中國畫新風。

張大千 臨印度畫仕女 1950年

張大千 印度仕女 1950年

張大千 修竹美人 1951年

張大千 拈花仕女圖 1954年

張大千 白描荷花仕女圖 1956年

(圖文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聲明:尊重作者原創。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時,歡迎廣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創好文章。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發布文章,請另取標題,以免讀者誤會。如使用本刊標題,必須註明「轉自公眾號:四海博緣收藏平臺」。謝謝合作!)

相關焦點

  • 國畫技法|張大千畫仕女
    ——張大千題畫詩我畫畫,完全是興趣,我想畫時,哪怕是半夜兩三點鐘也經常爬起來畫,太太也跟著起來。不想畫,就不畫,哪怕是今天家裡沒錢買米,還是不畫。畫仕女的臉型與五官,仍與畫其他人物一樣,先用淡墨勾線,勾準後再用淡硃砂烘託。
  • 張大千的仕女美人,徐悲鴻稱五百年才出一個
    仕女畫是張大千繪畫作品中的一個重要題材,其成就很少有人能超越。他的藝術特點和成功之處就是畫出了人物瞬間的面部表情和內心活動。他筆下的仕女既有古代仕女畫的遺風,又有著時代氣息,姿態風韻、頗有個性。張大千的仕女畫可以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三十年代以前,張大千仕女畫的風格主要是繼承了清末任伯年、費丹旭等人物畫的傳統,人物造型纖柔細弱,形象略帶病態的清秀。三十年代,張大千開始轉而向明代的唐寅、吳偉、張風等人的仕女畫作品學習。張大千學習唐伯虎的侍女畫主要是吸收唐伯虎的「三白法」。
  • 張大千精品200幅,美豔至極!絕版收藏
    張大千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畲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名號多如牛毛。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二十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誌。
  • 張大千作品150幅,看完你就知道他有多厲害了!
    張大千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畲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名號多如牛毛。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二十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誌。一、張大千——山水畫
  • 張大千精品200幅,美豔至極!
    原因是「他對於女性觀察得很精密,能用妙女拈花的筆法,傳出女兒的心聲,這一點是他的藝術微妙,也是他在女性身上曾下了一番工夫的收穫。」大千先生也曾在一首題畫詩中自道:「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婦人。」張大千 三美圖 1930年張大千 弄玉吹簫圖 1934年
  • 張大千:簪花圖
    張大千(1899-1983) 簪花圖,紙本立軸 1945年作  款識:簪花圖。
  • 繪畫拾遺丨五百年來第一人——張大千
    而歷代畫家數張大千最愛畫荷花,並以此自喻。張大千的荷花和海棠最為著名,徐悲鴻曾讚賞張大千的荷花和海棠前無古人。張大千曾為毛澤東畫荷,畫中兩葉藏荷舒捲自如,掩映於幢幢荷影中的是紅荷及含苞欲放的花蕾,荷下,水波漣漣。與此圖有異曲同工之妙。
  • 張大千的貴妃出浴圖很獨特,寥寥數筆,卻將貴妃勾勒的柔美動人
    張大千的貴妃出浴圖很獨特,寥寥數筆,卻將貴妃勾勒的柔美動人文/錢毛毛自古以來,不少文人墨客都愛刻畫傾國傾城的美人,就比如楊貴妃,後世留存的關於楊貴妃的詩句以及畫作都是頗多的。那麼,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這一點,不少名師大家都畫過貴妃出浴圖。
  • 張大千筆下最富貴的牡丹圖!
    張大千畫花卉原本是取法於元明文人寫意風格,但自1943年從敦煌臨習壁畫歸來後,開始轉變畫風,致力於精筆工細、賦彩妍麗的畫法、直朔唐宋諸家,所作牡丹較宋之前賢,別自俏立,獨成一家。張大千畫工筆牡丹,最喜歡作「照殿紅」、「潑墨紫」、「佛頭青」三種,皆濃豔重彩,令人驚賞留戀不已。
  • 誠軒2020秋拍:張大千《大千狂塗冊之三》540.5萬成交
    1956年,張大千自日本向歐洲「進軍」,受巴黎東方藝術博物館館長薩爾之邀,展出臨摹敦煌壁畫及近作,大獲好評,此際張氏還和畢卡索有一次歷史性晤面,引起轟動。張大千就此進入歐洲藝術圈,斬獲國際性聲譽,這與他在巴黎的至交好友、表弟郭有守密不可分。郭有守,字子傑,時任臺灣駐法文化參事,在巴黎文藝界人脈極廣,諸多旅歐畫家、作家、音樂家常至郭寓雅聚。
  • 張大千最富貴的牡丹圖,送給新春的所有朋友!
    張大千畫花卉原本是取法於元明文人寫意風格,但自1943年從敦煌臨習壁畫歸來後,開始轉變畫風,致力於精筆工細、賦彩妍麗的畫法、直朔唐宋諸家,所作牡丹較宋之前賢,別自俏立,獨成一家。張大千畫工筆牡丹,最喜歡作「照殿紅」、「潑墨紫」、「佛頭青」三種,皆濃豔重彩,令人驚賞留戀不已。
  • 少白湯發周分享:天津美術出版社舊藏齊白石的好友張大千書畫精品
    鈐印:階青、七十以後作邵章(1872-1953)題:大滌雲門各擅能,花枝奇古欲龍騰。世間多少丹青眼,那識青城司葦僧。大千以摹清湘山水能亂真得名,出其餘技寫人物花鳥亦復前有家數。此幅宗老蓮父子傑構也。後被《張大千書畫集》收錄。《張大千書畫集》所收錄的這幅幅《茶花蝴蝶》即作於此年八月。以每日在青城所見山茶花為主題,傳移模寫,至為精工。
  • 張大千毀壞敦煌壁畫之謎
    在敦煌期間,張大千整理文物,為洞窟編號,臨摹壁畫276幅,這一切,均是在物質條件極端艱苦的情況下完成的。敦煌之行,開拓了張大千的眼界,對他的畫藝長進幫助甚大,其繪畫風格的變化,就是從敦煌之行後開始的。  張大千離開敦煌後,曾在蘭州舉辦過一次畫展,反響極大。年底回到成都,又於正月初一,借提督街一家銀行大樓舉辦「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被譽為藝術盛事。
  • "雅賊"張大千
    《榴枝》二十七八歲的張大千風華正茂,他是大畫家,也是大賭家。當時上海有家詩鐘社,老闆叫江紫塵。那是文人墨客聚會吟詩作畫之所,也是賭窟,主要玩一種抽詩條遊戲或叉麻將。何海霞當年擺小畫攤謀生,得大千的發現與培養而成了大畫家。陳巨來為張大千治印多方,張大千即諾陳索畫概不收酬;陳早年失戀,張大千為他繪一仕女,聊以寄意;陳老父病重,每日需服羚羊角,他無力供給,大千聞之,作畫兩幅,只題單款,讓陳善價而沽;自1975年大陸政治環境寬鬆後,大千每年音問,並寄小照給陳巨來,1977年還把陳為他治的印輯成《安持精舍印譜》出版。
  • 一幫大師老吃貨:齊白石、張大千、吳昌碩……
    溥儒在韓國政府舉辦的宴會上,也表演過一次移盤大功,生人面前也不收斂幾分性情,惹得主人停筷注視。張大千的母親是個非常會做菜的人,父親也很懂吃,在耳濡目染中,他自然也成了美食家。在他親自撰寫的食譜《大千居士學府》中,張大千用漂亮的行草記載了十七道他最愛吃的家常菜,包括:粉蒸肉、紅燒肉、水鋪牛肉、回鍋肉、紹興雞、四川獅子頭、螞蟻上樹、酥肉、幹燒鱘蝗翅、雞汁海參、扣肉、腐皮腰丁、雞油豌豆、宮保雞丁、金鉤白菜、烤魚等。張大千常以畫論吃,以吃論畫。
  • 1920年:一個叫李秋君的女人走進張大千的世界
    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他的治學方法,值得那些試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畫家們借鑑。張大千二十多歲,曾赴日本留學,學過染織。
  • 張大千、林散之等名家大師作品陸續來常展出
    9月1日上午,《大千世界·雲生勝境——張大千  張大千是20世紀中國畫壇極負盛名的藝術大家,繪畫、書法、篆刻、詩詞無所不通,是集中國傳統文化精華之大成者,開創潑墨、潑彩藝術新技法,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  本次展覽共展出張大千真跡精品39件,其中36件為粉本作品,既有早期的敦煌壁畫臨摹底本,也有後期的創作線描,內容涉及仕女、高士、佛像及動物等,為世人了解其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史料。
  • 透過《簪花仕女圖》,看中晚唐「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及其成因
    一、中晚唐時期審美風格變遷的體現和象徵意義仕女畫在古代其實並不只是簡單表現女性生活來滿足唐朝民眾審美需求需要的,它更偏向於文學敘事性。要是用我們現在"以瘦為美"的主流審美觀點來看,《簪花仕女圖》中的女子絕算不上是頂美的。
  • 朱浩雲:走近張大千(美食篇)
    張大千在地圖上詳細地標明了野蘑菇的採摘路線和採摘時間,還標明了哪一處的野蘑菇長得最好、口味最佳。這讓常書鴻感動不已。實際上,在民國時期,張大千的吃是出了名的,有「民國畫壇第一美食家」之譽。大千居北平時,光顧最多的就是最著名的春華樓飯莊和譚家菜館。北平「八大樓」中春華樓飯莊是唯一的江浙菜館,招牌菜有銀絲牛肉、焦炒魚片、烹蝦段、松鼠黃魚、大烏參嵌肉。
  • 如花美眷,貌美婀娜:中國仕女圖中的女性之美,誰又不喜歡美人呢
    仕女,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特有名詞,最早的時候稱為士女,是指那些相貌秀麗的美女。但仕女這個詞的發展壯大,和它本身的內涵倒沒多大關係,而是得益於「仕女圖」這一繪畫題材的使用。仕女畫是傳統人物畫中的一大主題分類,雖然「士女」一詞是在唐代才被提出來的,但這方面的題材繪畫很早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