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unchdrunk的演出中,戴上面具的觀眾被塑造為無名的、被動的「幽靈」,一個缺席的存在,同時也使他們能夠接近表演者,分享同一個表演空間的秘密。
看Punchdrunk的演出,就是在其創造的思想、美學、語境和實踐裡創造屬於個人的旅程。
圖片版權屬於Punchdrunk
說在前面
2018年12月的一個傍晚,我打車到了北京西路1013號的麥金儂酒店。那是我來上海的第二個月,我打算見識一下聞名已久的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排隊入場的時候,我旁邊的女觀眾穿著鑲滿亮片的紗裙,正在手舞足蹈地和同行的夥伴介紹自己的觀劇經驗。
「這是我這個月第三次來看劇了!」
「我進門就去看X(某男演員的名字),上次感覺他已經認出我了......」
我至今對她的話記憶猶新,一是因為對比之下,我對自己樸素的通勤打扮感到羞愧,二是因為我第一次近距離聽人口述創新表演藝術帶來的感染力。進入酒店之後,我倆很快就被衝散了。雖然行前在網上做了大量的功課,我還是有點迷失在錯綜複雜的布景裡,我也最終沒有再見到那個女生,也沒有認出她喜歡的男演員。但我想,穿著一身黑的像一個真正的幽靈的我,和穿著紗裙和演員一樣發亮的她一定都有自己獨特的不眠之夜。
圖片版權屬於Punchdrunk
序幕打開
2000年,戲劇專業的Felix Barrett從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畢業,這個滿懷激情的年輕人並不想加入任何一個成熟的劇院,因為那對於他來說只是「在已有的東西上做小小的進步,而不是從無到有的創新」。上學期間,Barrett曾經醞釀過一個「讓觀眾近距離觀看表演」的想法,他希望可以把這個想法付諸實踐,於是他召集了其他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並共同成立了Punchdrunk。
Felix Barrett,Punchdrunk創始人、藝術總監
圖片版權屬於Punchdrunk
Punchdrunk常用來形容拳擊手經歷一場苦戰之後的狀態,Barrett想讓觀眾在劇院也可以體會到這種感官爆炸的「超負荷」體驗。這種體驗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在演出結束後的更長的時間維度裡繼續給觀眾帶去共鳴,並建立感官和記憶的聯結。
劇團成立的第一年就立馬推出了四部表現形式各不相同的實驗性作品,如此快速的製作是因為,團隊認為創作伊始不需要無止盡的討論,只需要快速的實踐。團隊的第一部作品改編自導演Georg Buchner的劇本《沃伊採克Woyzeck》(1879)。這部戲的特點是,因為原稿尚未完成,後人並不清楚場景的次序安排,但這卻給Barrett構思的實現提供了絕佳的契機。Barrett在一個廢棄的軍營裡排演了《沃伊採克Woyzeck》,他將場景分散到軍營的各個位置,觀眾可以到處走動觀看演出。
在後續的三部作品裡,Punchdrunk做了更多獨創性的嘗試,例如讓觀眾帶上面具成為演出中的「幽靈」、通過幹預來模糊真實和想像世界(《櫻桃園》表演中間,團隊曾安排演員向身邊的觀眾要錢)、一對一的迷你項目(《The Moon Slave》)等等。
櫻桃園The Cherry Orchard,2000
圖片版權屬於Punchdrunk
Punchdrunk將自己的工作風格定義為「與場景的共情」(site-sympathetic),因為團隊往往根據演出空間所在的建築、布局和氛圍進行創作,有時是在一個倉庫,有時是在一個老酒店,有時是在一片幽暗的森林。出於實驗的目的,一些演出的設計根本不具備大規模賣票的能力,團隊成員幾乎都處於貼錢排戲的狀態。
「那時候我白天在一家咖啡店工作,晚上在餐廳工作,然後在大學裡做一些照明和技術方面的兼職,我們花了5天時間製作並排練了《月亮奴隸》,然後用了一個晚上來表演。所幸的是,學校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幫助,所以最後這齣戲只花了我們200英鎊。我還很幸運地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他們把車借給我作為道具。」
——Felix Barrett
漸入佳境
接下來的一年,Punchdrunk沒有停下實驗的腳步,繼續嘗試將這種交互式的體驗帶給更多的觀眾。2002年,Barrett決定回到倫敦,在倫敦他認識了更多品味相同、抱負相同的朋友,並一一將其納為創意團隊的核心成員。也是在倫敦的項目開展過程中,Barrett意識到在更廣闊的空間裡,原先那種通過說臺詞來表現的方式不再有效了,他需要一種物理語言來更有效地傳遞故事和情緒,很快舞蹈被引入了Punchdrunk的作品裡,從而發展出其最知名的品牌《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
《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第一次演出時,仍屬於行為藝術的範疇,表演的大樓裡沒有暖氣,主創們整晚擔心警察的到來。但條件的惡劣並沒有限制呈現效果,反而激起一股純粹、生猛的力量。很快該作品吸引了一些戲劇專業的學生前來學習,由Punchdrunk創造的沉浸式表演逐漸開始影響傳統教學和藝術實踐的形式。
圖片版權屬於Punchdrunk
Punchdrunk的早期作品一般都是利用燭光照明,後來出於健康和安全考慮,團隊在場景布置裡加入了少許燈光。慎用燈光是為了鼓勵觀眾放慢腳步,充分探索表演空間。這種風格受到愛德華戈登克雷格導演作品的影響,他提出燈光除了創造具象的狀態,也可以編排和引導情緒。
圖片版權屬於Punchdrunk
Punchdrunk的布景都使用真實材料,並帶有現實生活中的細節,每個元素都和角色和整體敘事有關,觀眾可以自由地觸摸和探索道具(例如打開抽屜中的信件),與故事有關的氣味也會被布置在表演空間中。
此後,藉由快節奏的實踐,公司的製作過程、運營模式和規模都進一步成熟,並陸續推出了《浮士德Faust》、《紅死魔的面具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等幾部票房可觀的作品,團隊成員也終於得以用創作養活自己。
紅死魔的面具 圖片版權屬於Punchdrunk
2008年,Punchdrunk在倫敦設立了第一個辦公室,並開發了一套標準化的生產管理方案,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表演需求。當Barrett召集董事會成員的時候,他自己也大吃一驚,因為在座的竟全是戲劇專業人士,沒有人知道怎麼把一個劇院當作一個企業來運營。
為了不因管理問題而錯失團隊的任何一個好想法,Barrett提出了「擴張和專業化」的發展策略,並著手招募更多人才來組建合理的公司結構。此外,隨著團隊得到的社會關注越來越多,另一名創始成員Peter Higgin發起了充實計劃(Enrichment),將公司的實踐探索性地應用到教育和社區活動中,Under The Eiderdown和 Greenhive Green就是其中的一些嘗試。
Greenhive Green Punchdrunk 圖片版權屬於Punchdrunk
痛苦與榮耀
2009年,Punchdrunk開始進軍全球最大的演藝市場——美國,《不眠之夜》先後在波士頓和紐約演出並獲得巨大成功,團隊也迎來了更多具有國際背景的表演藝術家。有趣的是,當年一些博客和網站在選評年度榜單時,《不眠之夜》竟然被放進了遊戲類別裡。
這個評獎結果給了Barrett很大的啟發,他開始翻閱大量遊戲設計相關的書籍,結果發現開放世界的遊戲設計和他在戲劇中試圖達到的效果很類似——情節並不都是線性的,事件也並不總以「開始、發展、結束」的順序進行,玩家完全可以避開主線情節,去體驗一些支線任務。
Felix Barrett曾把自己的公司和模擬經營遊戲《星露谷物語》相比,「《星露谷物語》的突破在於,在沒有任何指示的情況下,人們通過自行探索明白了如何創造有意義的事物,從而獲得滿足感。我們的演出也是一樣。在第一個小時裡,觀眾們可能會像無頭蒼蠅一樣跑來跑去,然後慢慢明白,跟著一個表演者,故事就會自己慢慢流淌出來。」
圖片版權屬於星露谷物語
隨著團隊把成熟作品推向更多觀眾,「戴著面具看演出」慢慢成為了Punchdrunk最為人所知的標誌。而對於不知滿足的Barrett來說,這意味著團隊需要新的刺激了,需要回到創立初期那種「少討論、多實踐」的狀態。因為除了「戴面具」這個創意,Punchdrunk在早期實驗中的其他嘗試一直處於休眠狀態。Barrett從來沒有忘記它們,他計劃著用更複雜的製作來將其激活。
2014年,在新作品《Against Captain’s Orders》裡,Punchdrunk再一次實現了創新,觀眾不再是透明的幽靈,而是可以與表演者自由互動的個體。
《Against Captain’s Orders》(2014)
圖片版權屬於Punchdrunk
觀眾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推動故事的發展
縱使收到褒獎無數,也有人非常牴觸Punchdrunk的做法,認為這家公司只是在用花俏的技術迷惑觀眾。《Variety》的戲劇評論家David Benedict就將Punchdrunk的演出形容為「一個豪華的鬼屋」,「當演員們在走廊裡向你衝來的時候,你自然就會忘了戲劇是需要用嚴謹的態度完成的。」
Punchdrunk的東方彩蛋
2016年,Punchdrunk International成立,目的是向海外觀眾推出商業化的大型演出作品。在此之前,Punchdrunk在英國是以慈善機構(Charity)的性質運營,因為演出定價較高及與其他公司合作開展商業項目等問題,Punchdrunk曾引起不少爭議。
公司成立後的第一個項目,就是與上海文廣演藝集團(SMG Live)合作將其運作最成熟的《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帶到上海。一直以來,Punchdrunk都是基於經典的文學作品,並大量參考電影和其他表演藝術的形式來進行創作。同時,在除了英國之外的海外國家演出時,團隊也會根據當地的文化背景和觀眾特點對作品進行本土化改編。
圖片版權屬於Punchdrunk
雖然《不眠之夜》是改編自莎士比亞的經典悲劇《麥克白》,但畢竟是一個依賴於西方神話的故事,為了與中國觀眾建立更強的情感聯結,故事被設定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中國民間傳說 「白蛇傳」被設計為劇目裡的一個支線情節。團隊在布景、服裝、敘事等各個方面也加入了中國元素,包括醫院門外的竹林、臥室牆上的水墨畫、還有商業街標牌上的「湧泉路」。
圖片版權屬於橄欖視頻
《不眠之夜》上海版的戲服加入了1930年代老上海的元素,最左這件麥克白夫人的禮服就是改良旗袍的款式。
演出一登陸上海就引起巨大轟動,但同時,中國觀眾也表現出了不同於其他地區的觀劇習慣,給劇場管理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例如,雖然劇場介紹和引導裡一再鼓勵觀眾「獨自探索這段旅程」,且在入場時有意將同行的夥伴分散到不同的樓層,但希望結伴同行的觀眾總是默默又匯聚到一起(甚至拉著手一起走動),這在原本就彎曲狹長的布景裡新增了不少障礙。
除此之外,在追星文化的滲透下,粉絲群體的到來也給普通觀眾帶來了不少困擾,Punchdrunk如何在更長的時間跨度裡,持續給中國觀眾創造與其千元價位等值的體驗成了必須思考的問題。
夢幻繼續?
2018年,沉浸式娛樂產業的市場規模超過45億美金(不包括主題樂園),沉浸式戲劇只是其中的一個分支,其他類型還包括沉浸式另類現實遊戲(Alternate Reality Game, ARG)、鬼屋、密室逃脫、沉浸式藝術展覽等等。
Punchdrunk的《不眠之夜》作為美國上演時間最長的沉浸式戲劇,其售票、食物、飲料以及周邊產品為其演出場地McKittrick酒店帶來了不菲的收入(2017年這個數字為490萬美元)。但這只是沉浸式劇院行業中成功的極少數,仍有大量作品並沒有找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圖片版權屬於Punchdrunk
再者,即使成功如Punchdrunk,也面臨了不小的增長壓力。隨著產業之間的融合越來越深入,更多類型的沉浸式娛樂類型被創造出來,加上觀眾對於這類型的體驗產生審美疲勞,對作品的藝術創作和運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Felix Barrett將Punchdrunk的價值形容為「讓人們遠離日常生活的繁瑣和苦悶,提供一段三小時的夢幻體驗」。現在看來,這夢幻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傳統戲劇的桎梏,但隨著媒介革命的不斷深入,這夢幻最終將去往何方?是否會淹沒在更多的夢幻裡?似乎現在並沒有清晰的答案。
【作者的murmur】
Punchdrunk成功開拓了先鋒戲劇的新類型,也吸引了很多對傳統戲劇不感興趣的新世代觀眾,這其實也包括我。在去麥金儂酒店之前,我並沒有認真看過麥克白,但為了不在觀劇過程中太過迷茫,我還是惡補了麥克白的劇情,甚至認真記憶了原著中的人物關係。文中對於本地觀眾觀劇習慣的描述除了參考其他劇評人的文章,也部分反應了我的真實感受。我在上海的體驗雖然很受劇目近距離交互和視聽效果的震撼,但確實也因為人流太擁擠、空氣不暢通等問題感到身體不適,以至於我最後提前半小時離場,沒有看完整個loop。
我想隨著更多的當代劇院公司,包括Secret Cinema、Shunt、Grid Iron等陸續推出更多創新的戲劇作品,Punchdrunk勢必需要進一步完善觀劇體驗來維持自己的行業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