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黃河第一隧」首線貫通!人類首次穿越地上懸河!

2021-02-13 中鐵十四局

 

濟南黃河渡口旁,「泰山號」盾構機巨大刀盤破土而出,由中鐵十四局集團承建的「萬裡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東線隧道率先貫通。標誌著我國在建的最大直徑公軌合建盾構隧道取得重大進展,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穿越地上「懸河」。

 

從此,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流

超大直徑盾構隧道首次穿越地上懸河

 

萬裡黃河攜帶著大量泥沙,到出海口前不斷放緩沉積形成了地上懸河。在濟南濼口段,河床高出南岸天橋區地面5米,最大洪水位高出11.62米。


 「萬裡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位於濟南城市中軸線上,全長4760米,其中盾構段長2519米,南接主城區濟濼路,北連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

據中鐵十四局集團項目部盾構經理董冰介紹,該隧道採用兩臺開挖直徑達15.76米的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施工,管片外徑15.2米,隧道最低點位於河床下54米,最大水土壓力6.5巴,大小相當於手掌上站著兩名成年男子,施工風險高。

待隧道建成後,可以這麼說:君不見,黃河之水」 天上流」。人們行駛其中根本感受不到頭頂就是奔騰不息的黃河。

 

習近平: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然而,自古以來

黃河從不來不是一條平靜的河

在歷史上曾多次改道、泛濫,甚至斷流

因此保護黃河

更是為我們子孫後代謀幸福

 

那麼建設者們在黃河遇到了哪些問題?

為了保護黃河又做了哪些努力?

 

萬裡黃河萬裡沙

但沙裡藏刀還需硬碰硬

 

在掘進過程中,有最長1000米區間為鈣質結核「密集區」,最硬巖石強度達到45兆帕,相當於高鐵橋墩鋼筋混凝土的強度。最難的一次26個小時只掘進了2米,取出58塊堅硬的石頭。


複雜的地質導致盾構機刀具嚴重磨損,刀齒崩斷,換刀作業頻次高,難度大,同時大塊鈣質結核堵塞格柵,造成了泥水循環系統排漿困難,嚴重時可導致停機、管道被磨穿等問題。

項目部改用新型成型管道,輪換管道提高使用壽命,同時在易磨管道位置提前焊接鋼板打「補丁」,和堅石硬碰硬順利通過難關。

 

忽硬忽軟

這個隧道有點「粘牙」

 

該段黃河下地層主要為粉質黏土層,刀盤易結泥餅,就像吃年糕粘牙一樣難以甩脫。


項目部技術人員研發應用「超大直徑泥水盾構廢棄泥漿環保處理及資源化關鍵技術」、「高粘粒地層超大直徑泥水盾構防結泥餅技術」針對黃河隧道地層特點,制定刀盤結泥餅判斷及位置檢測方法,研發一套泥餅形成的預測軟體治理「粘牙」問題。

 

一隧更比六隧強

把穿越黃河的利用率最大化

採用盾構法穿越「江河湖海城」,本身就是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施工方式之一。「萬裡黃河第一隧」設計為雙管雙層公軌合建隧道,上層為公路雙向6車道,下層為軌道交通以及管線和逃生通道,實現了一次穿越黃河的利用率最大化,極大降低了對環境的影響。

在國內首次採用超大π型箱涵同步安裝工藝,研製了新型模板臺車,液壓收模、電動行走,集預製、吊裝、運輸、安裝等為一體,操作方便,節省人工,提高功效,降低了對盾構施工運輸的幹擾和影響。

 

未有之創舉

這只是我們穿越黃河的開始

 

該工程由濟南城市建設集團負責投資建設,中鐵十四局集團作為EPC總承包方,聯合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組織施工、設計。

從 2019年12月東線正式盾構掘進以來,中鐵十四局集團充分發揮在水下大盾構施工領域核心技術優勢,在院士專家團隊指導下,依託大數據、BIM和物聯網技術,對隧道遇到的複雜難題進行了專項科研攻關。

在穿越過程中,中鐵十四局集團李海振創新工作室已形成「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穿黃施工掘進關鍵技術研究」等成果18項,報審專利13項,進一步提升了我國盾構隧道建造能力和技術水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黃河從此成為城中河

 

工程臨近一級水源地鵲山水庫,項目部按照「標準高、形象好、工廠化」的總體思路堅持生態優先,科學綠色施工,泥漿重複循環使用,做到了零排放。

歷時11個月,濟南黃河隧道東線貫通。西線隧道正按照計劃順利掘進,預計春節前貫通。

該工程是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標誌性工程,隧道計劃於2021年10月建成通車。屆時,市民開車通過水下隧道最快4分多鐘可「穿越黃河」,比繞道濟南黃河大橋節約近一個小時。將打破黃河天塹對濟南城市發展的制約,助力攜河北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加速濟南從「大明湖時代」邁向「黃河時代」。

 

尊重自然,敬畏黃河

為中國建設者點讚!


供稿:劉福昌、丁翔

相關焦點

  • 「萬裡黃河第一隧」貫通!人類首次穿越地上懸河!
    濟南黃河渡口旁,「泰山號」盾構機巨大刀盤破土而出,由中鐵十四局集團承建的「萬裡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東線隧道率先貫通。標誌著我國在建的最大直徑公軌合建盾構隧道取得重大進展,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穿越地上「懸河」。
  • 萬裡黃河第一隧首線貫通!人類首次穿越地上懸河!
    10月30日,濟南黃河渡口旁,「泰山號」盾構機破土而出,由中鐵十四局 承建「萬裡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東線隧道率先貫通。標誌著我國在建的最大直徑公軌合建盾構隧道取得重大進展,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穿越地上懸河!隧道全長4760米,其中盾構段長2519米,設計為雙管雙層,市政道路與軌道交通合建,上層為雙向六車道公路,下層為軌道交通。
  • 萬裡黃河第一隧全線貫通!
    我們從小就知道,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孕育了華夏文明,然而我們很少知道的是,黃河也猶如一道天塹阻隔兩岸,曾經的泛濫、改道,讓先輩因黃河頭疼。
  • 萬噸山鋼抗震螺紋鋼撐起「萬裡黃河第一隧」
    萬噸山鋼抗震螺紋鋼撐起「萬裡黃河第一隧」 2020-12-25 13:30:00
  • 濟南黃河隧道!萬裡黃河第一隧開建!順接齊河境內309國道,連接濟南!
    2017年12月1日,一項超級工程在山東濟南天橋區的黃河岸邊悄然拉開序幕。中鐵十四局的建設者們要在這裡修建「萬裡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按照設計,隧道南起濼口南路,北至鵲山水庫,順接309國道,總長4.76公裡。盾構段隧道以公軌合建,上層為市政道路,下層為濟南軌道交通預留空間。順接齊河境內309國道,這也標誌著德州到濟南再添新通道。
  • 黃河是名副其實的「地上懸河」
    黃河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為35千克/立方米,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據水文監測,黃河泥沙主要來源於中遊的黃土高原地區,自河口鎮至潼關區間的輸沙量就佔了全河輸沙量的90%以上,尤其是河口鎮至龍門區間內約11.20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內,來沙量就佔了全河的56%,年輸沙量達9億多噸。但到了黃河下遊的華北平原,由於河床坡度變小,流速急劇緩慢。
  • 萬裡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盾構正式掘進
    9月20日上午,被譽為"萬裡黃河第一隧"的濟南黃河隧道工程盾構正式掘進啟動活動在濟南舉行。
  • 黃河下遊變「地上懸河」之謎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自西向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裡到底有多少沙子?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無論年輸沙量,還是平均含沙量,黃河在世界江河中都名列第一。
  • 濟南城建集團聚焦「兩橋一隧一高速」建設 濟樂高速南延或將8月通車
    同時,圍繞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聚焦聚力先行區建設,堅決打贏重點項目攻堅戰。加快已開工的「兩橋一隧一高速」建設,確保濟樂高速南延今年8月通車,並儘快開工新的橋隧工程,為先行區建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交通支撐。加快先行區安置區、市政道路以及濟南機場改擴建等重點工程建設,完善基礎配套,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助力打造「科創濟南」,高質量、高標準、高效率推進科創城片區建設。
  • 確保「地上懸河」長治久安的奇思妙想
    到明代,黃河下遊兩岸的河堤就基本建設完成。隨著時間延長,黃河河河堤的不斷提高和河床的不斷上升,使得桃花峪到入海口,全程768公裡的黃河,成為了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懸河」。在河南開封,地上懸河的河床竟高出地面10米。新鄉市地上懸河的河床高出地面30米。
  • 國道353線松溪段項目「四橋三隧」控制性工程全線貫通
    11月20日,國道353線松溪段寨嶺隧道順利貫通。至此,國道353線松溪段項目節點控制性工程——「四橋三隧」已全線貫通。國道353線松溪段項目是松谿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投入資金最多、建設任務最繁重的公路交通工程,建設裡程達19.384公裡,均以二級公路、城市主次幹道為建設標準。
  • 黃河曾水淹開封7次,河床升高成為「地上懸河」,而如今卻被馴服
    其中黃河雖然對人們有益,但同樣也會帶來一些可以想像的災難,比如說洪水,黃河是一條比較特殊的河流,因為黃河水體中含有大量的泥沙,所以整體的水質偏黃色,而且它的河床有大量的泥沙堆積。根據數據顯示,每年黃河會攜帶黃土高原大約16億噸的泥沙,其中大部分的泥沙會被衝進渤海,但也有一小部分泥沙堆積在了黃河下遊,使得河床不斷上升,以人們現在的科學技術是很難徹底清理淤泥的,所以使得黃河成為了「地上懸河」。
  • 黃河已成懸河,為什麼不用挖泥船把泥沙挖走
    關於懸河,也就是地上河,其實很多地區都有類似情況,尤其是一些大河流的中下遊地區,因河流改道和地勢較低,很容易被河水帶來大量泥沙而堆積越來越高
  • 大河文明——認識「懸河」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越過青海、四川、甘肅三省的崇山峻岭;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於山西、陝西之間的高山峽谷之中,破「龍門」躍出,在西嶽華山腳下調頭向東,衝出邙山,流經河南、山東兩省,橫跨華北平原入渤海。自中下遊分界處鄭州桃花峪後,河道寬且散亂,泥沙淤積嚴重,造就了地上懸河的舉世奇觀。
  • 黃河大改道! 對生活在黃河邊的我們有怎樣的影響!
    我國最早的歷史地理名著之一《尚書·禹貢》裡記載:導河積石,這裡所說的「河」就是指現在的黃河。學者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中認為《禹貢》為周初人所作,那麼這個記載距今也有3000年了。人類文明的孕育離不開大江大河。
  • 黃河已成懸河,為什麼不用挖泥船挖泥使黃河整體上移?
    黃河自古以來就是一條懸河. 每個人都知道開封市. 開封市是城市承壓下的著名城市,新開封市下壓舊開封市,舊開封市下壓,又舊開封市緊壓,共六層.
  • 太極神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寫黃河
    黃河壺口瀑布毛澤東有詩曰:"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望長城內外,唯餘茫茫:.…:…"。從水墨藝術的視界來審視這首《沁園春 雪》,這就是一幅時間跨度達二千餘年的《大寫意水墨中國心靈圖》。在我的精神世界裡一直不停地創作著一張大宇宙視野下的《太極神鳥東方龍景圖》系列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