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引領 科學選育 權威發布——奶牛群體遺傳改良技術論壇在...

2020-12-12 食品夥伴網

  良種是

奶業

發展的物質基礎,遺傳改良是提高

奶牛

群體生產水平的重要手段。2020年10月11日,第十一屆

中國

奶業大會暨2020中國奶業展覽會召開之際,中國奶業協會育種專業委員會主辦的奶牛群體遺傳改良技術論壇在河北石家莊國際會展中心如期舉辦,來自國內外研究機構及知名企業的專家、學者對奶牛種業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及交流,以開闊視角和前瞻觀點成為奶牛育種行業中備受矚目的盛會。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沅,全國畜牧總站畜禽種業指導處處長劉醜生,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劉春喜,中國奶業協會育種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勝利,中國奶業協會副秘書長陳紹祜共同發布《中國奶牛群體遺傳改良數據報告(2020)白皮書》。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沅指出,中國奶牛群體遺傳改良數據報告(2020)是首次由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全國畜牧總站和中國奶業協會聯合發布的專業數據報告,通過對奶牛育種大數據分析,展示近三十年我國奶牛群體遺傳改良方面所取得的進展,重點呈現了2008年《中國奶牛群體遺傳改良計劃(2008-2020年)》實施以來所取得的成就。到2019年,我國累計奶牛品種登記奶牛183.2萬頭、體型鑑定40.9萬頭、生產性能測定380.4萬頭、青年公牛聯合後裔測定2494頭、驗證公牛3236頭、核心群規模達到6400餘頭。全國成母牛平均年單產達到7800千克,較2008年增加了3000千克,增幅達62.5%,基本實現了奶牛群體遺傳改良計劃的總體目標。

 

  中國農業大學王雅春教授潛心經典動物遺傳育種理論研究,積極拓展奶牛育種新技術研發,此次論壇分享《奶牛群體遺傳改良中新性狀的研發與應用》,從奶牛選育性狀研發簡史講到對選育性狀的不斷認識和選育策略的不斷完善,將奶牛育種新性狀賦予時代烙印,結合各國種牛培育單位大量數據及文獻材料為牛界同仁奉上育種新性狀盛宴,強調新性狀承載積累和成果、代表選育新機遇,同時暢想基因組技術應用10年後對奶業、奶農、育種者的正向影響。

 

  創新永遠是企業得以永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北京奶牛中心趙鳳博士分享A2牛奶和Kappa牛奶的成功案例,用數據表明奶牛種質差異化創新、孵育特色奶源基地、為原料奶價值提升奠定基礎,對於提高牧場盈利能力、讓牧場在市場中更具競爭力,拓寬牧場盈利渠道的重要作用。

 

  德國VIT中心劉增庭博士分享《利用基因組技術加強群體管理,推出德國荷斯坦牛新版總價值指數RZ€》,在基因組選擇2.0時代,德國大規模整群母牛基因組分型計劃,並採用基因組技術輔助牛群管理,聚焦育種經濟學的新版總經濟指數,目的在於促進群體利潤最大化。

 

  中國奶業協會育種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勝利回顧奶牛遺傳改良計劃V1.0,積極推動和完善了奶牛群體遺傳改良的基礎性工作,構建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奶牛基因組選擇技術平臺等,全國奶牛群體生產水平得到顯著提高,2019年全國奶牛存欄1044.7萬頭,成母牛平均年單產達到7800公斤。同時對中國奶牛群體遺傳改良現狀進行分析,強調CPI指數2020新版修訂方案,通過奶牛群體遺傳改良計劃-V2.0,對奶牛群體遺傳改良工作展望,表示今後應充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完善我國奶牛良種繁育技術體系,提高良種培育和供種能力,提高養殖效益;充分利用核心育種群資源優勢,開展自主培育種牛,提高奶牛種業市場競爭力;加強科研與新技術研發,完善基因組選擇參考群體,進一步提高GS估計準確性。最後強調,表型為王,基因組時代仍然需要性能測定(DHI)和後裔測定體系。

相關焦點

  •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呼和浩特市奶牛良種繁育體系...
    ,建立全市奶牛良種繁育體系,培育、利用、推廣良種奶牛,優化牛群結構,進一步改良品種,力爭把呼和浩特市建設成為國家奶牛繁育基地,推動呼和浩特市奶業良種產業化進程,發揮「中國乳都」乳業全產業鏈優勢效應示範引領作用,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民族奶牛種業航母,提升國際競爭力。
  • 奶業提質增效 奶牛生產性能測定(DHI)是重要抓手和支撐
    本報記者 楊曉晶奶牛生產性能測定,作為奶牛群體遺傳改良工作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可直接影響群體遺傳改良進展的總體水平。「培養了一支懂專業、愛行業的技術管理隊伍,建設了一批達到先進水平的測定實驗室,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品種登記、測定分析、遺傳評估和牧場服務的制度標準體系,對奶業增產提質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孫永健表示,DHI是奶牛養殖技術提升和管理改善的有效工具。
  • 孫好勤副司長在2020世界種業論壇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
    孫好勤副司長表示,2020世界種業論壇暨廣州國際畜禽產業博覽會,是首次系統展示世界畜禽種業創新成果、交流創新經驗、共商未來發展大計的全球性盛會,必將開啟全球畜禽種業合作與共贏的新時代!   「種業是農業發展的根基,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高新技術核心產業,具有資源高度集約、資本高度集中、人才高度集聚、技術高度集成、產業高度集群等鮮明特徵。
  • 「東營」國家級奶牛核心育種攻關項目落戶東營市
    一、核心育種項目建設情況該項目建設分為兩部分:1.澳華生物投資1000萬元,在河口區創業園建設奶牛良種繁育尖端技術實驗室,為神州澳亞等國內大型牧場提供優質奶牛胚胎,培養技術團隊。2.神州澳亞依託自身優質奶牛群體,為澳華生物提供供體牛,收穫高產奶牛,逐漸提升奶牛單產水平。
  • 我國玉米種質的遺傳基礎
    一、改良ReidReid Y.D.是19世紀末,由美國Robert Reid和James Reid父子通過對Gordon Hopkins與Little Yellow天然雜交群體精心選擇培育成功的品種群體,經過各地育種家選育後,出現Funk、Osterland、Troyer、Iodent、BSSS等衍生群體。
  • 中國水稻遺傳育種歷程與展望
    2 水稻遺傳育種技術的變遷2.1 常規育種常規育種包括選擇育種、有性雜交育種、物理以及化學誘變育種、離體組織培養育種和細胞雜交育種。常規育種的過程主要是選擇合適的親本,得到分離的群體,利用該育種方法,根據表型從群體後代中選擇達到所設定育種目標的個體。這種方法對高產育種效率比較高,但是對稻米品質和非生物逆境的改良效率較低。
  • 科學匯丨出現在東海裡的它是不是野生?夠不夠野?基因測序解開黃魚...
    相關成果於2014年在權威期刊《自然-通訊》發表,這也讓世界上第一個石首科魚類基因組圖譜得以面世。「當年是利用二代測序技術,構建了大黃魚基因組草圖。」浙江海洋大學呂振明教授告訴記者,近幾年隨著計算機運算能力的提升,有關大黃魚全基因組的圖譜有了更精密的呈現。基因工程的興起也僅僅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
  • 東營「試管奶牛」進入產業化發展軌道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園園12月8日,澳華生科(山東)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體外受精胚胎實驗室啟動儀式在河口區舉行,標誌著東營市「試管奶牛」進入產業化發展軌道。據介紹,該實驗室依託行業領先的體外受精(IVF)尖端繁殖技術,與澳亞集團開展奶牛胚胎生產合作,年產胚胎1.2-1.6萬頭,加速牛群的遺傳改良和繁殖,實現「試管奶牛」產業化,標誌著東營市奶牛優秀種質快繁技術進入「5G」時代,利用3-5年時間,推動全市奶牛年單產突破15噸,持續走在全國前列。同時,補齊山東省良種繁育關鍵一環。
  • 河口區舉行澳華生科(山東)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動物體外受精胚胎實驗...
    邵明君在講話時說,澳華生科引進美國百特利公司的動物體外受精尖端技術,在國內建立首家體外胚胎實驗室,並與中國奶肉牛規模化養殖領導者澳亞集團攜手合作,此舉可謂恰逢其時,可稱可贊。希望公司將引進的先進技術儘快投產落地,帶來效益,產生價值,不斷創新,降低體外胚胎生產的成本,並做好技術示範與推廣,推動全國牛群的遺傳改良和生產性能的提升,促進牛業高質量發展。
  • 玉米籽粒機收新品種及配套技術等入選「十三五」十大農業科技標誌...
    11月20—21日,為期兩天的2020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在江蘇南京舉行。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出席論壇並講話。 論壇回顧了「十三五」期間我國農業科技基礎前沿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從2018、2019年公開發布的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十大引領性技術以及獲得國家科技獎勵一
  • 2025年要達3萬頭以上 呼和浩特加快培育高產奶牛核心育種群
    正北方網訊(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劉 惠 實習生 楊夢琦)12月9日,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從呼和浩特市政府了解到,為率先實現奶業振興,鞏固「中國乳都」地位,加快培育優質高產奶牛核心育種群,提高呼和浩特市優質奶牛種源自給能力,呼和浩特市制定了《呼和浩特市奶牛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實施方案
  • 分析新形勢 交流新經驗 探討新舉措——2020年全國奶牛生產性能...
    出席會議的有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梁紀豪,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奶業處孫永健,全國畜牧總站奶業與畜產品加工處處長閆奎友,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畜牧與飼料處處長羅軍,廣西壯族自治區畜禽品種改良站站長王國利,中國奶業協會副秘書長陳紹祜,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卜登攀,以及各省(區、市)DHI實驗室負責人等。會議由閆奎友處長主持。
  • 【荷斯坦現場】亞禾營養領航牧場精準營養社會化服務——2016北京亞禾奶牛營養高峰論壇在泰山飯店舉辦
    亞禾提出的奶牛圍產期糖代謝失衡理論,一舉解決了奶牛圍產期酮病和脂肪肝問題,發現並解決了奶牛產後失重問題;自主研發和推廣的奶牛日糧胺基酸平衡技術,降低了奶牛飼養成本、改善了奶牛健康水平、提高了奶牛的繁殖效率,同時也打破了國內的技術瓶頸。這兩項技術為牧場降低公斤奶成本、提高奶牛飼料轉化率、奶牛健康和繁殖水平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 哈薩克族歷史上選育的馬品種及其保護利用
    哈薩克族歷史上選育的馬品種及其保護利用格明古麗·木哈臺(塔裡木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新疆阿拉爾843300)摘要
  • 讀懂豆奶營養,維他奶助力權威機構發布國內首部豆奶白皮書
    本次論壇由北京營養師協會主辦,匯聚了來自中國營養學會社區營養與健康管理分會、中國飲料工業協會蛋白飲料分會、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豆製品專業委員會等權威機構的專業力量,以及豆奶行業頭部品牌之一維他奶有限公司,就豆奶營養價值、豆奶行業發表了各自領域的專業見解以及深刻洞察,引發廣泛關注。
  • 高質量中國李基因組圖譜首次發布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何業華帶領的李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研究團隊首次正式發布了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中國李基因組圖譜,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Gigascience上。李基因組信息的缺乏,嚴重阻礙了優異李種質資源的發掘利用及李重要性狀形成的機理解析與遺傳改良工作。研究團隊綜合利用PacBio和Illumina測序及Hi-C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中國李參考基因組序列。
  • 【牧場技術】奶牛熱應激調控技術措施
    1 物理環境調控技術 (1) 減少太陽輻射  緩解高溫氣候對奶牛的應激影響,首先是減少直接和間接的太陽福射。 2  飼養管理技術措施  (1) 控制群體飼養密度,牛舍內每頭成母牛佔地面積 3 營養調控技術措施  (1) 提供充足、清潔的飲水
  • 安諾優達攜手中科院遺傳所召開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
    2020年12月5日,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肖軍研究員的大力促成及鼎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和安諾優達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籌辦的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在北京完美落幕。在疫情防控形勢下,為了讓更多對基因組學感興趣的科研人員能夠同步學習到各位報告嘉賓的科研成果,本次會議以線下會議和線上直播的形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