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草龍(Ludwigia octovalvis)來自於柳葉菜科,丁香蓼屬。別名草裡金釵,水丁香,針筒刺,水秧草,掃鍋草。
多年生粗壯直立草本,有時基部木質化,甚至亞灌木狀,葉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花瓣黃色,開花時以四合花粉授於柱頭上。
蒴果圓柱狀,具8條稜,綠色至紫紅色,熟時迅速並不規則地室背開裂。
產江西、浙江、福建、臺灣、廣東、香港、海南、廣西、雲南。生于田邊、湖塘邊、溝谷旁及開曠溼潤處。
亞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及太平洋島嶼熱帶與亞熱帶廣泛地區也有分布。
文中的毛草龍是在紅河元江遇見的,關於毛草龍的功效植物志中未做記載。在文獻中,不同地區有不同用法,福建地區用來治肝炎。還有些地區把他當做利水藥的。
雖然是個在田間容易發現的植物,但作為草藥,使用還比較局限。也沒有過多的研究和開發利用,他長在田邊,說有利水作用,這點我倒是認同,因為他自己也要學會排除溼氣嘛。
不過這種說法就比較玄乎,不太科學,我們還是來看關於利水藥的知識和用法吧。
水腫是因感受外邪,勞倦內傷,或飲食失調,使氣化不利,津液輸布失常,導致水液瀦留,泛溢於肌膚。
引起以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臨床特徵的病證。
通過宣肺發汗達到利水的目的,多用於實證水腫兼有表證者。
《素問·湯液醪醴論》中提出的「開鬼門」之法即是通過發汗以逐水外出。
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中明確提出了「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的觀點,並擬定了麻黃附子湯、甘草麻黃湯、越婢湯等多首宣肺利水的方劑。
需要關注的是,諸方多用麻黃,功可發汗解表、宣肺行水,是典型的發汗利水要藥。
另外,桑白皮、白芥子、香薷、浮萍、葶藶子等都是宣肺利水的常用藥物。
通過補益脾氣,使脾氣健運,水液正常輸布代謝的方法。多用於脾虛不能制水、水溼浸溢肌膚的氣虛水腫患者。
對於氣虛水腫,需要使用健脾氣之劑以治之,標本兼顧,使脾氣恢復,水腫自消。
代表藥物有白朮、黃芪、白茯苓、薏苡仁、青粱米、黃大豆、鯉魚等。
通過溫脾暖腎,使陽氣充足、水邪得化的方法。
溫腎利水法是治療陽虛水腫的重要方法,代表藥物有桂枝、肉桂、附子、喜馬拉雅紫茉莉、鈴蘭、白石英等。
通過疏通血脈使水道通暢、水液正常輸布的方法。
「血不利則為水」,氣滯血瘀、經脈不暢可致水道不通,產生水液輸布障礙,發為水腫。
活血利水法主要適用於有瘀血的水腫患者,代表藥物有益母草、瞿麥、澤蘭、牛膝、馬鞭草等。
通過調暢氣機使水能行能化的方法,主要適用於氣機瘀滯不暢的水腫患者。水液的運行依賴於氣的推動,氣行則水行,氣滯則津停。
代表藥物有天仙藤、大腹皮、枇杷核、柯樹皮、蕪菁子、赤小豆花、黑塔子根等。
適用於證屬陰虛的水腫患者。陽亢陰虛者,易挾溼熱而成水腫,此時祛溼利水更傷陰,養陰則膩溼留邪,治療上比較困難。
用六味地黃丸加車前、麥冬等甘寒淡滲之品,以達到既可滋陰生津又不黏膩助溼的效果。
臨床上亦可用豬苓湯加沙參、白茅根、冬瓜皮、葫蘆瓢之類的藥物。代表藥物有白茅根、冬瓜、西瓜、蘆筍、竹葉、蛤蜊、涼薯、柑等。
清熱利水法是清除溼熱,使熱邪、毒邪從小便而出的方法。多用於治療溼熱內蘊引起的水腫。
溼熱鬱滯經絡,水道不利,可產生水腫。人體溼熱之生有內外之因,虛實之辨,故臨床運用清熱利水法時須祛邪與扶正兼顧。
代表藥物有冬葵根、冬瓜皮、魿魚、通草、滑石等。
是一種峻瀉法,適用於水氣盛、病情急、腫勢甚的實證水腫患者。
由於攻下逐水法力度峻猛,易耗傷正氣,故臨床使用須注意固護正氣。
另外,攻下逐水法所用的藥物多藥力峻猛,多有毒性,臨床應用須謹慎,中病即止。
代表藥物有大戟、芫花、甘遂、巴豆、澤漆等。
利水藥的介紹就到這裡啦,毛草龍屬於草藥,還不是中藥,所以在很多方子裡面是還沒有的。
其實蠻喜歡這些草藥的,在野外,遇見中藥的概率太小了,不過草藥遍地都是,他們也會有類似中藥的用途,只不過沒有廣為人知。
中藥就是在中醫理論基礎指導下的,我們在課本裡背的那些麻黃桂枝。藥店的藥鬥裡擺放的那些,而草藥就是我們在路邊在山裡面看見的各種各樣的植物。
他們有用途,只不過很多機理不清楚,然後也缺乏系統的認識和傳承。或許有些治好某種疾病也是碰巧,具有偶然性,但不可否認,這樣隨處可見的草藥是很值得我們去探索發掘的。
如果生病了,身邊的小草就能把自己治好,那多好,就不必要隔老遠去看病賣藥,也許效果不如旁邊的小草呢。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發掘和傳承這些地方草藥。
醫家講求「辨證施治」,人人「證」皆不同。本公眾號所載內容為探討學習之用,不構成用藥建議,如有需求,請謹遵醫囑。
(1)《中華本草》收載具有利水功效藥物的藥性規律總結山東中醫藥大學史雪
(2)中國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