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談《白鹿原》這部小說,電視劇依然熱播中,今天說說朱先生。
PS:小說與電視劇版內容不大相同,但個人認為電視劇的改編也合情合理,以下說的是小說版本。
白鹿原上有個聖人,在這塊地上沒有他解決不了的問題,他在原上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就是白嘉軒的姐夫朱先生。
早在一句話退清兵之前,朱先生已經成了神。他自幼才智過人,十六歲中秀才,二十二歲中舉人,當時的山西巡撫方生要委以重任,他卻婉言謝絕。他的名言是「房是招牌地是累,攢下銀錢是催命鬼」。
有一年的夏天,烈日當頭,大家都在麥場曬麥子,朱先生卻穿著本應在下雨天才穿的泥屐走來走去,原上的莊稼人都哂笑:「這書呆子,讀書讀傻了吧?」誰曾想,一會功夫,起風了,頃刻間暴雨如注,這時候大家才明白原來朱先生早料到了。又有一次,朱先生說了一句「今年成豆」,結果那一年大旱,稻子穀子都旱死了,只有耐旱的豆子獲得了豐收。
這樣的事在莊稼漢中間傳開了,後來,有個農民的牛丟了,也找朱先生來算一算,朱先生當時忙,隨口說了一句「牛在南邊,快去找吧」,這位農民大哥於是慌裡慌張的往南跑,一不小心撞到了兩位姑娘,被說成時耍流氓,他來不及解釋繼續跑,後面就有人追,他從一個高坡上跳下來,你說神不神?牛就在下面呢,那個老黃牛正舔著小牛!追他的人,看熱鬧的人,一會聚了一大堆,這位農民大哥來了精神,他說:「朱先生算的真準,他跟我說『要得黃牛有,疾步往南走;撞開姑娘手,老牛舔牛犢』……」當然也有不準的時候,那些不準的東西大家都選擇性的忘記,那些準的,就被越傳越神。在這些事跡中,朱先生慢慢成了莊稼人心目中的活神仙,任誰,來到了白鹿原,都要對朱先生禮敬三分。
如果說只有莊稼人對朱先生奉若神明的話,那也不能稱為「神人」了,後來朱先生大義闖清營,一番唇槍舌戰退了方升20萬清兵,更讓上至張總督,下至三歲孩童佩服起了朱先生。
白鹿原上的縣令換了一茬又一茬,每一茬都很重視朱先生。在楊排長那幫人要進攻西安時,當時的縣長姓彭。彭縣長實在受夠了這幫兵痞不斷的徵糧,他問朱先生該咋辦,朱先生說「熬著」,他向朱先生索要手跡,朱先生給了他四個字「好人難活」,第二天彭縣長就跑路了,朱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後,愣怔了一下說:「他熬不住了。」後來,這幫兵的頭領劉軍長來找朱先生算卦,看什麼時候能破城,朱先生說:「秋冬之交是大限,見雪即見開交。」果然,那天下了雪,但不是劉軍長攻破了城,而是打了一個大敗仗,不得已要退兵,他想起朱先生的「見雪即見開交」,恨恨地說:「這個老妖精!」
鹿兆鵬曾請教朱先生:「先生,你觀國共兩黨的結局如何?」朱先生並沒有給出他的答案,只是說:「我觀『三民主義』和『共產主義』大同小異,一家是『天下為公』,一家是『天下為共』,合起來不就是『天下為公共』嗎?」
後來黑娃拜了朱先生做師傅後,也有一問:「先生依你看,誰能得天下?」朱先生肯定的說:「天下註定是共產黨的。」黑娃不解,朱先生說:「你看國民黨的國旗,青天白日飄在天上,地下卻是滿地紅旗……」這是朱先生算的最後一卦,他的最後一個弟子就是黑娃,他題的最後一幅字也給了黑娃,上面寫著:學為好人。
到了最後的日子,朱先生已是滿頭白髮,他把頭搭在媳婦的腿上,讓媳婦給他找黑頭髮,他忽然想起來小時候,母親在他頭髮裡捉蝨子的情景,不知覺間陷入了幻覺,他記起母親把他的頭按在大腿上,雙手分開他的頭髮尋蝨子,他對媳婦說:「我想叫你一聲媽——」,這嚇了媳婦一跳,他接著說:「我心裡孤清的很,就盼有個媽。」
朱先生死後,按理說就不該再有什麼事了,但詭異的很,在後來的歲月裡,他的墳被刨了。四五十個男女學生挖了他的墓,他們在墓裡找到一塊磚頭,正反兩面都有字,正面寫著「天作孽,猶可違」,背面寫著「自作孽,不可活」,這些人很氣憤,撈起這塊磚頭就往地上摔,這塊磚竟然分成了兩半,裡面還有字!上面寫著:折騰到何日為止。
人說諸葛亮能算到死後司馬懿會去摸他的墳,於是在墓裡裝了很多磁鐵,一身鎧甲的司馬懿到了他的墳前,不自覺的就跪下了(野史),按照這個邏輯,朱先生能算到那幫學生摸他的墳,跟諸葛亮也有得一拼了。白嘉軒在朱先生死後思忖,這個人一生留下了數不清的奇聞趣事,全都是與人為善,竟找不出一件害人利己的事來。所以這裡有一問:朱先生憂國憂民,操勞一生,到底圖的啥?利肯定不是,因為他臨死也沒撈著什麼利。名呢?就像方升一樣,為了名而撤兵。誠然,朱先生,是名揚千裡,但個人認為他圖的也不是名,他的層次要比方升高。
那朱先生到底圖的啥?這裡講個故事,明白了這個故事,我想你就了解朱先生圖的啥了:白嘉軒找到朱先生問族長咋當,朱先生說「族長族長,一族之長,不把它當官,你才安穩了」,接著朱先生也講了一個故事,那是很久遠的聖王舜的故事,古時候有個帝王叫舜,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又桀驁不馴,他們串通一氣想殺了舜。聽到這兒,白嘉軒都嘆到「天底下還有這樣狠的家人哩?」
朱先生接著說,面對父母兄弟的迫害,舜不但絲毫不以為意,反而總是在他們困難的時候施以援手,朱先生強調說「這才是古人的風範哩!」聽完這個故事,你懂了朱先生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