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的種類很多,水玉、佩玉、香玉、軟玉等,以硬度劃分,玉可以分為軟玉和硬玉。
中國開採和使用玉的歷史非常悠久,古詩文裡常說的玉是產自我國新疆的和田玉。
和田玉是軟玉的代表,緬甸的翡翠則是硬玉的代表,翡翠傳入中國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到了今天,翡翠在國內的玉石市場上地位已經十分穩固。
新疆本身有出產優質的和田玉,古代人們用到的玉自然以和田玉為主,當時的人們也沒有硬玉和軟玉的概念。
明清時期緬甸的硬玉,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翡翠開始傳入中國,原來看似古老的翡翠傳入國內的時間僅有數百年而已。
在古文中和玉石有關的記載各不相同,甚至差異比較大,這是因為和玉相似的礦物有很多。
但是古代的科技水平比較落後,人們無法分清真玉和其他礦石,這就導致人們對玉的認識有很大的不同。
從歷史資料中我們可以發現,古文中的玉包括和田玉、蛇紋石玉和槽化石,蛇紋石玉是岫玉中的一種,槽化石則屬於南陽玉。
蛇紋石玉一度風靡國內,但是它的硬度只有摩氏4.5~4度左右,到了鐵器時代,人們認為,只有鐵器劃不動的玉石才能稱為硬玉。
鐵器的硬度為5.5度,蛇紋石玉開始跌下神壇,取而代之的是硬度為6度的和田玉。
現在我們都知道,國內是不出產翡翠的,但是為什麼會有雲南翡翠這個概念呢?難道是商家憑空捏造出來的?
其實,這是有跡可循的,緬甸伊洛瓦底江支流敦江支流烏龍江流域是目前著名的翡翠產地。
這個地方曾短暫的被中國雲南管轄過,因此才給人們留下「雲南有翡翠」的印象。
在今天,翡翠被稱為玉石之王,價格一路高漲,但是翡翠剛剛傳入中國時並沒有受到重視,價格也遠低於軟玉。
後來,因為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對翡翠情有獨鍾,宮內的翡翠飾品才多了起來,翡翠也逐步被民眾所接受。
喜歡翡翠的人多了,國內又沒有翡翠資源,物以稀為貴,翡翠的價格開始出現暴漲,成為玉石之王。
清代康熙年間,清政府和緬甸政府交好,翡翠開始大量進入中國,與此同時,中國的玉雕工藝走出國門傳到緬甸,兩國的玉石文化都得到極大的發展。
實際上,翡翠進入中國的時間僅有三百多年而已,但是已經得到國人的極大認可,目前佩戴翡翠飾品的消費者隨處可見。
中國雖然沒有翡翠,但是玉石的種類還是比較多的,翡翠作為舶來品,憑什麼在眾多玉石中脫穎而出成為人們的新寵?
首先,翡翠的顏色比較豐富,綠、紫、白、黃、紅、黑等等,僅僅是綠色就有陽綠、翠綠和蘋果綠等等。
人們購買翡翠主要是作為飾品,豐富多彩的顏色給了人們更多的選擇,任何風格的消費者都可以選到適合自己的翡翠。
另外,翡翠分為玻璃種翡翠、冰種翡翠、糯種翡翠和豆種翡翠,不同種質的翡翠不僅風格不同,價格差距也很大。
無論是有實力的收藏家,還是囊中羞澀的職場新人,都可以買到符合自己預算的翡翠飾品。
最重要的是,翡翠的形成過程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每一塊翡翠原料都是獨一無二的,翡翠飾品迎合了人們追求個性化的心理。
翡翠傳入中國的時間雖然很短暫,但是有著多種獨特的優勢,人們還賦予它許多美好的寓意,因此翡翠很快就得到國內眾多消費者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