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蘇」由英文名「Mary Sue」翻譯而來。是作家保拉·史密斯1974年發表的同文科幻小說《A Trekkie'sTale》中的一個自己創造的角色,她美貌過人,才華出眾,不但拯救了全人類,也俘獲了男主人公的心。於是「瑪麗蘇」此後也成為完美女性的代名詞,集美貌、善良、智慧於一體。「瑪麗蘇」所指的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指擁有這種特徵的所有女性。
「瑪麗蘇」本是同文小說裡的專有名詞。同文小說是指套用在原有的小說背景基礎上,創造一個自己構想的全新的人物,並且使這個人物取代原來的主人公而成為小說的線索中心。通常同文小說裡的「瑪麗蘇」式人物設置多是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的少女,和小說中一位或多位男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情感糾葛。作者出於自己的自戀心態或滿足讀者對浪漫愛情的期待,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完美女性的形象,這是一種單一化、套路化的創作模式。
「瑪麗蘇」式電影指的就是電影中的女主人公具有「瑪麗蘇」式形象特徵。我們所熟知的《風月俏佳人》、《暮光之城》、《one day》、《美女與野獸》、《遇見你之前》、《五十度灰》、《天堂之吻》等電影都可以劃歸為「瑪麗蘇」式的電影範疇。通常「瑪麗蘇」式電影都是圍繞著愛情展開故事的,觀眾群體主要以女性觀眾為主,特別是年輕女性觀眾居多。
為什么女性觀眾是「瑪麗蘇」式電影主要的觀眾群體呢?一個原因是因為愛情是奇妙的,對於愛情的感受,女性要強於男性。另一個原因我想可能是現實中有很多女性觀眾,特別是年輕女性觀眾,在她們心中都藏有一個「瑪麗蘇」情結,「瑪麗蘇」式電影迎合了女性觀眾的這種個人情結需要。
不得不說「瑪麗蘇」式電影千篇一律的劇情模式不被批評者所重視,可它為廣大女性觀眾帶來了一種對個人完美理想的寄託,一種個人情緒上的表達,一種對現實世界的心理補償。女性觀眾在觀看「瑪麗蘇」式電影的過程中,可以達到釋放壓抑的自我,獲得自我認同,這在某種層面上也算是一種自我欲望的釋放。
特別聲明:本文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