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明白九子奪嫡是哪九子?這九子又有哪些能力,九個人各自為營爭位置是不大可能的,那麼抱團在一起是因為什麼?安安穩穩的做一個太平盛世的王爺不好嗎?為什麼非得趟這趟渾水呢?
康熙皇帝是一個多子的皇帝,一生共有35個兒子其中只有24個兒子活到了成年,但是只有九個兒子參與了奪嫡。這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這九個皇子中又分別有不同的身份,裡面牽扯很多。如果不以出身而區分的話,這九個兒子中哪一個當皇帝都應該是可以的,康熙帝的這九個兒子出來爭皇位,說明個個都是腦袋夠用的人。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九個人當中分為的哪幾個派?
一、大阿哥胤禔,身為康熙帝的皇長子,你沒有看錯是皇長子,與二阿哥胤礽皇太子也只是一字之差,但是這卻有天差地別的不同。
曾經在大清國的藩屬國來進貢的時候,鬧出了這樣一個笑話,誤把皇長子當成了皇太子,禮物皇長子都收了。但是藩屬國的使節又給要回去了,這不是打臉嗎?支持大阿哥的大臣明珠也只是安慰的說,你把那個長換成太不就好了嗎?就算是沒有稱雄的野心,也是硬生生被逼出來的。
二、八阿哥胤禩是這五大朋黨中實力最強的一個,身邊有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相輔助,共同推舉八阿哥胤禩為太子人選。他們幾個為什麼要推選老八做皇太子呢?這其中有兩個緣由:
其一,八阿哥為人豪邁,親善而為,而且聰明能幹。這幾個皇子跟隨他,或許比跟隨太子或者是其他幾個阿哥更有出路。
我想你肯定會禁不住的想問,同樣是王爺,安安心心的做一個太平盛世的王爺不好嗎?其實是這樣的,在清朝的王爺中沒有哪一個王爺能夠離開京師,這和明朝的王爺有著本質的區別。不離開京師他手裡就沒有權力,待在京師也只是能照常領俸祿銀米,僅僅靠著這點俸祿也勉強只能餬口。
那如果想要過得好一點的生活,那怎麼辦呢?只能貪汙受賄,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這樣做都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王爺也不例外。不要相信電視劇上面寫的,那些都太誇張了。但是你自己是沒有權力的一個王爺,如果想要避免別人找你的茬,那就只能抱大腿。所以說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只能跟著能力比他們自己強的八阿哥。
其二,其實他們每個人都想做太子當皇帝,而自己一個人沒有那麼大的能力。那麼要怎麼做呢?那就抱團取暖,他們明著是推選八阿哥為太子,實際心裡又是另外一種想法,他們抱團把其他幾個爭儲的王爺給打壓下去之後,那麼他們內部之間的爭鬥就會開始,但是此時他們勝利的機率就比九個人爭太子的機率要大很多,因此這也是他們推選八阿哥做太子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三、四阿哥胤禛是這所有阿哥裡面最能忍的一個,在前期的太子之位爭奪中,胤禛一直是站在太子這邊的,對太子也算是盡心盡力,但胤禛也是個人,也是一位親王,那麼他就會有野心,只是他的野心隱藏得較深罷了。他不像太子胤礽,坐在那個位置上,隨時都有人想把他拉下來,也不像八阿哥,太過於鋒芒畢露。他一直在靜觀其變等待的時機,在儲位爭奪之戰中的最後,大阿哥圈禁起來,二阿哥被廢,三阿哥因為實力比較弱,也退出了爭奪戰,唯一剩下的一個還是那個鋒芒畢露的八阿哥,康熙也已經選好了胤禛作為下一任皇帝,他們可謂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在最後的權力之爭中,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已經在權力的爭奪戰中敗下了陣,為什麼他們還是不能安安穩地做一個太平王爺呢?
這其中的原因或許更值得深思:
其一,權力之爭永遠無止無盡,只要不到最後一刻,那些為權力奔波的人是不會放棄的。八阿哥他們那一伙人,就是不甘心敗給那個他們認為道貌岸然的胤禛,所以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那個能夠扳倒他的機會,重提八王議政,就是他們最後的拼死一搏。
其二,在幾十年的儲位爭奪戰之中,他們之間的摩擦已經變成了一種仇恨,即使胤禛當皇帝以後不找他們清算,但那也只是一時,誰也不能保證胤禛會在自己的皇權穩固之後找他們清算,其實當他們敗下陣以後,內心就是想著要做一個太平的王爺,但似乎這個王爺不那麼好做,因為每個人的內心想法是不同的,當八哥想著做一個太平王爺的時候,之前跟隨他的那些兄弟們就不一定願意了,所以此時他們,不能做太平王爺的原因就是不甘心所造就的。
說到底還是權力惹的禍,人心的貪婪是造成這種情況出現的最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