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奪嫡其實並不僅僅是為了權力,最重要的一點我們每個人都有

2021-01-18 黎顧百年

首先要明白九子奪嫡是哪九子?這九子又有哪些能力,九個人各自為營爭位置是不大可能的,那麼抱團在一起是因為什麼?安安穩穩的做一個太平盛世的王爺不好嗎?為什麼非得趟這趟渾水呢?

康熙皇帝是一個多子的皇帝,一生共有35個兒子其中只有24個兒子活到了成年,但是只有九個兒子參與了奪嫡。這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這九個皇子中又分別有不同的身份,裡面牽扯很多。如果不以出身而區分的話,這九個兒子中哪一個當皇帝都應該是可以的,康熙帝的這九個兒子出來爭皇位,說明個個都是腦袋夠用的人。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九個人當中分為的哪幾個派?

一、大阿哥胤禔,身為康熙帝的皇長子,你沒有看錯是皇長子,與二阿哥胤礽皇太子也只是一字之差,但是這卻有天差地別的不同。

曾經在大清國的藩屬國來進貢的時候,鬧出了這樣一個笑話,誤把皇長子當成了皇太子,禮物皇長子都收了。但是藩屬國的使節又給要回去了,這不是打臉嗎?支持大阿哥的大臣明珠也只是安慰的說,你把那個長換成太不就好了嗎?就算是沒有稱雄的野心,也是硬生生被逼出來的。

二、八阿哥胤禩是這五大朋黨中實力最強的一個,身邊有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相輔助,共同推舉八阿哥胤禩為太子人選。他們幾個為什麼要推選老八做皇太子呢?這其中有兩個緣由:

其一,八阿哥為人豪邁,親善而為,而且聰明能幹。這幾個皇子跟隨他,或許比跟隨太子或者是其他幾個阿哥更有出路。

我想你肯定會禁不住的想問,同樣是王爺,安安心心的做一個太平盛世的王爺不好嗎?其實是這樣的,在清朝的王爺中沒有哪一個王爺能夠離開京師,這和明朝的王爺有著本質的區別。不離開京師他手裡就沒有權力,待在京師也只是能照常領俸祿銀米,僅僅靠著這點俸祿也勉強只能餬口。

那如果想要過得好一點的生活,那怎麼辦呢?只能貪汙受賄,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這樣做都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王爺也不例外。不要相信電視劇上面寫的,那些都太誇張了。但是你自己是沒有權力的一個王爺,如果想要避免別人找你的茬,那就只能抱大腿。所以說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只能跟著能力比他們自己強的八阿哥。

其二,其實他們每個人都想做太子當皇帝,而自己一個人沒有那麼大的能力。那麼要怎麼做呢?那就抱團取暖,他們明著是推選八阿哥為太子,實際心裡又是另外一種想法,他們抱團把其他幾個爭儲的王爺給打壓下去之後,那麼他們內部之間的爭鬥就會開始,但是此時他們勝利的機率就比九個人爭太子的機率要大很多,因此這也是他們推選八阿哥做太子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三、四阿哥胤禛是這所有阿哥裡面最能忍的一個,在前期的太子之位爭奪中,胤禛一直是站在太子這邊的,對太子也算是盡心盡力,但胤禛也是個人,也是一位親王,那麼他就會有野心,只是他的野心隱藏得較深罷了。他不像太子胤礽,坐在那個位置上,隨時都有人想把他拉下來,也不像八阿哥,太過於鋒芒畢露。他一直在靜觀其變等待的時機,在儲位爭奪之戰中的最後,大阿哥圈禁起來,二阿哥被廢,三阿哥因為實力比較弱,也退出了爭奪戰,唯一剩下的一個還是那個鋒芒畢露的八阿哥,康熙也已經選好了胤禛作為下一任皇帝,他們可謂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在最後的權力之爭中,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已經在權力的爭奪戰中敗下了陣,為什麼他們還是不能安安穩地做一個太平王爺呢?

這其中的原因或許更值得深思:

其一,權力之爭永遠無止無盡,只要不到最後一刻,那些為權力奔波的人是不會放棄的。八阿哥他們那一伙人,就是不甘心敗給那個他們認為道貌岸然的胤禛,所以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那個能夠扳倒他的機會,重提八王議政,就是他們最後的拼死一搏。

其二,在幾十年的儲位爭奪戰之中,他們之間的摩擦已經變成了一種仇恨,即使胤禛當皇帝以後不找他們清算,但那也只是一時,誰也不能保證胤禛會在自己的皇權穩固之後找他們清算,其實當他們敗下陣以後,內心就是想著要做一個太平的王爺,但似乎這個王爺不那麼好做,因為每個人的內心想法是不同的,當八哥想著做一個太平王爺的時候,之前跟隨他的那些兄弟們就不一定願意了,所以此時他們,不能做太平王爺的原因就是不甘心所造就的。

說到底還是權力惹的禍,人心的貪婪是造成這種情況出現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關焦點

  • 康熙時期,為何會發生「九子奪嫡」?安安穩穩做個王爺不好嗎?
    只是康熙時期的「九子奪嫡」相比於歷史上其他爭儲事件無疑更加精彩、更加殘忍些,而且歷史上僅此一例。因此「九子奪嫡」便成了很多歷史愛好者茶餘飯後的談資。那麼,這裡很多人就會問,康熙的那些兒子安安穩穩地做個王爺不好嗎?非要冒那麼大的風險去趟這趟渾水。其實,這只是我們後來人的想法,如果把你放在那個時代,生在帝王家,我想你一樣不會也放棄對那個「權力的寶座」的爭奪。
  • 清朝九子奪嫡,為何偏偏少了十二阿哥?實力不足還是另有原因
    實力不足還是另有原因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各有千秋,每個朝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離我們最近的清朝,是大家最為了解和感興趣的朝代。清朝存在的時間很長,整個朝代是少數民族滿族統治的,可以說他們也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在後期帶給大家的痛苦也非常之多。其中清朝最為著名的事要說九子奪嫡了。基本每部清宮戲都會有它的身影。
  • 康熙朝「九子奪嫡」的時候,甄嬛、若曦、晴川都在幹什麼?
    「九子奪嫡」,發生於康熙皇帝諸位皇子之間的儲位之爭,其持續時間之長、爭奪手段之毒辣、最後結局之慘烈均為歷史之最。自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太子胤礽首次被廢,「九子奪嫡」正式拉開帷幕;至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皇帝駕崩,皇四子胤禛登基為帝,成功升級為雍正皇帝;再到雍正皇帝登基後血腥清算昔日奪嫡政敵,圈禁甚至毒殺皇室兄弟;甚至,直到乾隆朝初期的「弘晳逆案」被扼殺後,「九子奪嫡」才算正式結束。 也就是說,歷史上的「九子奪嫡」橫跨三朝、持續30餘年。
  • 清朝「九子奪嫡」到底有多慘烈,從這些人的下場就可以看出
    春風無十裡|文清朝「九子奪嫡」到底有多慘烈,從這些人的下場就可以看出如果說起歷史上最激烈的帝王爭奪戰是什麼呢,清朝的「九子奪嫡」是一定能排上前三的,不過都說「九子奪嫡」很激烈,那到底有多激烈呢,其實從這些人的下場就可以看出激烈程度。
  • 康熙為何不制止「九子奪嫡」?不是不想而是不能,這是祖宗的規矩
    但即便是如此文治武功的康熙皇帝,在自己的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還是留下了遺憾,「九子奪嫡」正是在康熙時期發生的。按照一般的邏輯推導,延續了自西周以來宗法制度的封建王朝,是必定以嫡長子作為權力核心繼承人的首選地,那實現權力的平穩過渡應該是很正常的事情。
  • 康熙年間九子奪嫡,四皇子的逆襲,依靠的究竟是什麼?
    作為執掌天下的王,一舉一動,都有可能給一個時代帶來深遠影響。有道是伴君如伴虎,天子之怒,伏屍千裡,血流成河,天子之樂,百官驚顫,萬民安康。然而在每一個朝代關於這至尊之位,都會引發皇室的一場腥風血雨。父子因爭奪皇位,形同陌路,兄弟因爭奪皇位,手足相殘。細數歷朝歷代的奪位之爭,最令人心驚肉跳的,莫過於在清朝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
  • 朱坤明:為了避免九子奪嫡,雍正帝第三個兒子·弘時被過繼給允禩
    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都是英明神武的偉大君主,都是盛世明君,但是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還是令人感到最是無情帝王家,皇子們為了皇帝寶座拼得很兇,你死我活的程度。雍正皇帝很懂得心機,韜光養晦,用天下第一閒人的身份,贏得了康熙他老人家的信任。
  • 九子奪嫡,為何最後的贏家是他
    上部叫君臨天下之九子奪嫡,下部叫君臨天下之血濺太和殿。這部劇非常經典,以前讀書上學的時候,每當寒暑假的時期,總能在黑白電視機上看到。我自己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了,的確是很經典。這部劇裡有幾個比較出名的演員。比如飾演雍正皇帝的江華,飾演前期輔佐雍正爭奪帝位的湯鎮業,古裝劇熟面孔甄志強,扮演年羹堯年大將軍的徐錦江等等。
  • 「九子奪嫡」中,那個被康熙厭惡,卻受雍正重用的神秘人到底是誰
    1661年,愛新覺羅·玄燁登基,年號康熙,也就是後來的康熙皇帝,康熙帝雖然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是人難免一死,康熙帝也不例外,但是皇帝駕崩,儲位又該落於誰手。為了爭奪儲位,康熙晚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
  • 天家薄情:「九子奪嫡」中的失敗者,他們各自的結局都是如何?
    所謂「九子奪嫡」也叫「九龍奪嫡」,乃是清朝康熙皇帝執政末期,他的九個兒子為了成為皇位繼承人而展開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政治鬥爭。康熙皇帝序齒(即沒有夭折參與排序)的兒子一共二十四人,這其中有九個兒子參與了皇位的爭奪,即大阿哥胤禔,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即雍正),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 ,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因此稱為「九子奪嫡」。
  • 「九子奪嫡」弄的皇子下場很慘,為什麼他們不無憂無慮當個王爺?
    不幸的是,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讓其晚年頗為不幸,最後的繼承人,在後世也是飽受爭議。那麼這麼多皇子,就不能安心做個富貴閒人嗎?其實康熙最終長大的兒子也有二十個,並不是每個人都參與的奪嫡,可見有人並不熱衷於皇位,為何偏偏是這九個?這其中有各種原因。
  • 九子奪嫡,勝出的為何是悶不作聲的四阿哥?難道對遺詔動了手腳?
    九子奪嫡,勝出的為何是悶不作聲的四阿哥?難道對遺詔動了手腳?在康熙晚年間,曾發生過一樁重大事件,那就是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顧名思義就是康熙的九個兒子爭奪儲位,當時整個事件不僅在各個皇子中展開,還牽連到了整個朝廷,大臣們都參與其中,鬧得是烏煙瘴氣,不得安寧,互相勾結黨派,皇子們不顧手足互相殘殺,但熟知歷史的我們都知道,最終勝出的是平日裡處事低調且不吭不哈的四阿哥,傳言是篡改了遺詔,到底如何,我們來分析一下。
  • 《雍正王朝》中的「九子奪嫡」說的是哪九子,各自都有什麼勢力?
    所謂「九子奪嫡」,就是康熙朝,由康熙的九個兒子所參與的一場奪嫡之戰,這九子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這九位皇子分屬五個不同的勢力。其中大阿哥胤禔為一黨,是為大爺黨。
  • 康熙的兒子,因一女人未參與九子奪嫡,結果活到77歲
    在古代歷史上,皇子們為了爭奪皇位,從而手足相殘的事情時常發生。最具有代表性的,大概就是清朝的九子奪嫡了。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了爭奪繼承權,私下拉幫結派,暗地陷害兄弟,明面瞞天過海,呈現了好一出大戲。而在康熙的兒子中,有一個因一女人未參與九子奪嫡,結果躲過了雍正的清洗,並活到了77歲。此人就是皇十二子胤祹。在參與九子奪嫡的皇子中,年紀最小的是皇十四子胤禵,也就是雍正的同母弟。這是因為胤禵之後的皇子年紀還小,所以無法參與爭奪。那麼胤祹比胤禵年長,為何卻沒有參與奪嫡呢?
  • 康熙朝出現的「九子奪嫡」,到底怎麼回事?一場兄弟之間的淘汰賽
    「九子奪嫡」事件,正式拉開帷幕!皇子集團劃分所謂「九子奪嫡」,並非康熙皇帝的九位成年皇子之間的各自為戰,互相攻擊,而是有著具體原因的相互結盟,形成集團而後進行的互相攻擊。聽相面人張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覓人謀殺二阿哥,舉國皆知。伊殺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朕前患病,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無奈,將不可冊立之胤礽放出,數載之內,極其鬱悶。也就是說,為了防止皇八子胤禩的政治勢力進一步坐大,康熙皇帝才無奈將唯一能夠壓制當前奪嫡形勢的嫡子胤礽,再度冊立為太子。
  • 「九子奪嫡」的始作俑者是誰,康熙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20日,鋼琴大師魯賓斯坦逝世7.1986年12月20日,美學家宗白華逝世8.1992年12月20日,武陵源、九寨溝、黃龍成為「世界級」自然遺產9.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10.2002年12月20日,盧武鉉當選韓國第十六屆總統清朝,康熙朝後期發生了「九子奪嫡
  • 太子兩次被廢,為皇位眾阿哥機關算盡,請看九子奪嫡背後的故事
    太子兩次被廢,為皇位眾阿哥機關算盡,請看九子奪嫡背後的故事 2020-12-09
  • 「九子奪嫡」期間的四阿哥胤禛,勢力很弱?你絕對誤會了
    雍正皇帝繼位之初,之所以迅速被「繼位合法性」的負面輿論包圍,有著昔日奪嫡勢力的刻意抹黑,有著雍正皇帝在奪嫡期間隱藏鋒芒、保持中立、甚至自詡為「天下第一閒人」的負面影響,更有著雍正皇帝在繼位當夜一系列令人費解的操作。但更重要的是,皇室兄弟及滿堂朝臣認為四阿哥胤禛的奪嫡勢力薄弱,能夠成功上位的機會太過渺茫。
  • 清朝康熙帝九子奪嫡後,雍正給兄弟改名,看滿文和滿語演化歷史
    康熙帝在位的時候曾經多次立皇太子,後來由於他一直在位,皇太子到了四十歲還只是皇太子,這無形中構成了內部的權力紛爭。皇太子被廢了之後,又重新確立,最後又被廢了。康熙皇帝在位期間,接班人的鬥爭一直沒有消停過,這不可避免的帶來了站隊,因為每個勢力都想最終成為勝利者。
  • 康熙皇帝最長壽的兒子是誰?他曾手握兵權,為何沒有參與九子奪嫡?
    九子奪嫡,是清初最慘烈的一次事件,最終以四阿哥胤禛獲得勝利為結局。而胤禛曾經的對手們,大多被流放處死,只有個別的存活下來。而康熙有一位兒子,卻在儲君之位面前,選擇淡然處之,最終長壽七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