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這個戰爭狂人為何能上臺
1933年1月30日,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災難性的日子,德國納粹黨通過選舉獲得的多數票,執掌了政權。那天晚上,德國各個城市到處是一片喧囂,身著制式褐衫、如軍人般整齊列隊的納粹衝鋒隊員,手舉火炬,走過各地的街頭,並高唱著納粹黨歌。尤其令人震驚的是,納粹黨的首領希特勒原來並非德國人,他只是奧地利的一個無業游民,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加入德軍後軍銜也不過是陸軍下士。這樣一個惡魔,為什麼還能得到文化、科技水準居於世界前列的德國人的多數選票呢?為什麼他統治下的德國會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在西方的策源地呢?
德國的時勢造就希特勒,因為有軍國主義基礎
從人類歷史的進程看,基本規律是時勢造就突出的歷史人物,其中有英雄也有惡魔。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是西方的德國和東方的日本兩大法西斯集團,義大利則依附於德國。從20世紀20年代起,法西斯主義思潮在世界範圍興起,它的思想根源又出自西方極端種族主義、擴張主義和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法西斯主義的主要特徵,是主張「優秀民族」應徵服「劣等民族」,要奪取他國領土作為自己的「生存空間」,並對人民革命和自由民主理念極端仇視。在歷史上以強悍著稱的德國一旦被這種思想控制,自然就會給歐洲乃至世界帶來大災難。
在德國能出現強烈的法西斯主義思潮,又源於1914年由他挑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這場大戰是帝國主義列強的爭霸戰爭,經四年血戰,1918年德國戰敗,卻沒有清算戰犯、剷除軍官團和國內軍國主義基礎,這又播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子。1919年的《凡爾賽和約》強迫德國割地賠款,生活的貧困和國家榮譽掃地,刺激了多數德國人準備復仇。後來一些歷史學家認為:「納粹主義不是由希特勒在慕尼黑培植起來的,而是在凡爾賽滋生的。」法國軍隊統帥福熙元帥在戰爭結束時便預見道:「我們沒有贏得和平,只是獲得了二十年的休戰。」
從1918年德國輸掉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至1939年德國又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二十年間是德意志民族的歷史動蕩期。尤其是1933年希特勒執政後,整個德國都近乎陷入了一種癲狂狀態。當時少量理性的德國人曾講了這樣一個笑話:
有一天,希特勒去視察柏林的一個精神病院,裡面所有的瘋子都整齊列隊,見到元首後一起向前方高舉右手行納粹式敬禮,並高呼:「嗨裡(德語『萬歲』),希特勒!」只有站在邊上的一個人無所表示。
希特勒暴跳如雷地跑過去問那個人:「你為什麼不向我敬禮?」
那個人連忙解釋說:「對不起,我不是病人,而是這裡的醫生。」
正如有人所形容的,希特勒的納粹黨與瘋人院的唯一區別,就在於瘋人院的管事者還是些正常人。可是當時整個德國卻幾乎都發瘋了。
一向科學、傳統的德國出現群體性的瘋狂狀態,有人解釋這是出自蠱惑人心的邪惡煽動才能,有人認為是整個德意志民族出現了迷茫。其實,政治巨變都源於經濟原因,希特勒的上臺恰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的經濟危機造成的。
德國在近代歷史上曾出現過無數傑出的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例如黑格爾、歌德、貝多芬、馬克思、恩格斯、華格納等。曾以最善於哲學思維著稱的德意志民族,竟被一個瘋狂的奧地利人阿道夫·希特勒引向邪惡的極端,有著很複雜的歷史原因,不過最直接的動因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和經濟危機加劇帶來的社會危機全面爆發。多數德國人面臨失業和飢餓的威脅時,納粹黨以極端民族主義和解決下層痛苦的煽動,鼓動起許多工農群眾,又得到壟斷財團的大力支持,在十二年內由一個不為人知的小黨發展為德國第一大黨,執掌了政權,並把整個國家拖進戰爭軌道。
當年德國出現希特勒這個邪惡人物,也許是歷史的偶然,如果沒有此人,納粹黨內的戈林、赫斯之類也同樣能利用對他們有利的形勢煽動民眾。德國積蓄起的軍國主義乾柴,再有法西斯主義的火種,由誰來點燃可能有偶然性,大戰之火要再度燒起來卻是必然的。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投降告終,不過這個時候德國軍隊仍基本完整,只是因國內經濟支撐不下去和後方革命爆發而向英、法、美等對手表示屈服。戰勝國對戰敗的德國只要求割地賠款,並沒有剷除其再發動復仇戰爭的基礎。戰敗的德國保留的復仇戰爭基礎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思想上沒有認輸,當宣布戰敗的德軍從國外撤回時,主要由容克地主(德語:Junker,是指以普魯士為代表的德意志東部地區的貴族地主。)、貴族子弟組成的德國軍官團聲稱自己的軍隊在這次大戰中並沒有戰敗,只是國內的布爾什維克響應者組織革命,加上猶太人操縱經濟在背後捅了一刀;二是原有的軍隊骨幹得到保留,原來有700萬帝國軍隊經過復員只剩下10萬陸軍和1.5萬人的海軍,原有的軍事工業也保留下來。尤其重要的是,有著野蠻徵服傳統的軍國主義的骨幹力量——主要由容克地主貴族子弟組成的軍官團卻保留下來,條頓騎士的野蠻徵服精神又很快同新興的法西斯主義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