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地區,有些小學開始要求學生練習「衡水體」。所謂衡水體,其實就是手寫印刷體英文,把英文作文按照印刷體一筆一筆寫下來,因為印刷體的英文和我們以前上學時學到的手寫體英文不同,就像一個個棍棍,所以也就被形象地叫做「棍棍體」。
不過隨著近年來衡水體引發的爭議越來越大,一些學校明確要求學生必須寫衡水體,網上流傳著各種下面這樣的批改,任何不夠「棍棍」的寫法,都會被老師判錯。
但也有一些學校反其道而行之,前兩天一位家長跟我說,他們學校老師嚴令禁止學生寫衡水體,不知道是否是真實的,如果是真的,那真應該為這個學校鼓一下掌。鼓掌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所謂的衡水體也好,棍棍體也好,核心不是教育,而是純粹的應試 —— 因為擔心判卷老師心情不好,所以都寫成最簡單易懂的印刷體英文,這樣萬一判卷老師看了心情好,多給個半分一分的呢?
就是抱著這樣的「拼命哄好判卷老師」的目的,衡水體才逐漸大行其道。即便是一些不要求的學校,很多學生或者家長也會自發在網上學習,回家拼命練習,一天畫個幾十分鐘,務必每個字母都寫成小棍棍,生怕多彎曲一點點。
那衡水體有什麼問題呢?最大的問題就是:難看。很多鼓吹衡水體的「網絡教育專家」,舉出的例子,就是中國古代科舉。那時的考生往往會用標準的小楷,或者館閣體來書寫,這樣顯得工整美觀。因此如此「工整」的衡水體,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甚至推薦的考試字體了。
只是這樣的專家,八成既不懂漢字,也不懂英文字體。的確古代科舉考試,為了卷面整潔,考生往往會選擇小楷等字體,而不是用連筆較多的草書這些來書寫。那這些字體是怎樣的呢?
小楷是這個樣子:
館閣體是這個樣子:
那衡水體的英文,對應中文應該是什麼樣子呢?大概就是手寫了一片微軟雅黑的感覺吧。在電子屏幕上,雅黑基本是最標準,最習慣的用法。但任何中學生,如果在卷子上寫出一手的雅黑,估計老師絕對不會覺得這是「工整美觀」,而是要打探一下,這是不是跳級了6-7年的少年神童。衡水體和雅黑一樣是印刷體,都缺少手寫體中的必要元素,對於真的英語使用環境來說,這種「書法」,一樣談不上什麼美觀。
為什麼文字不都寫成印刷體,而是要寫成手寫體呢?核心的原因不只是美觀,還有便捷。對於打字、印刷來說,不需要考慮筆的書寫流暢,因此可以變成一個個橫平豎直的棍棍。但對於手寫來說,這樣「中斷」的書寫,會很大程度的影響書寫的效率速度。
所以即便你不考慮孩子寫一手的衡水體在未來真的和外國友人溝通的時候被人「驚嘆」,也要考慮這樣書寫會耽誤多少的考試時間。在時間就是分數的高考等重要考試中,只是為了「讓判卷老師心情好」,就減少自己的有效答題時間,真的划算麼?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方法,就是某些中學所鼓勵和使用的:讓學生花大量的時間在日常去練習書寫這種印刷體,來保證考試時候能相對快速地寫出印刷體,不至於耽誤太多時間。
相比來說,衡中式的刷題,雖然在教育的角度來看性價比非常低,但至少也談得上算是一種應試教育。但這種只是為了「可能讓判卷老師心情好」,就花大量時間訓練一種機械難看字體的做法,我們只能說:這已經不是應試教育,因為這根本不是教育。
考卷美觀是必要的,可以作為日常考核要求的一部分,但是強迫孩子手寫印刷體,這已經超出了對美觀工整的合理要求。而且這裡的潛臺詞,挺侮辱判卷老師的:大概就是說老師的英語閱讀水平,和小學生差不多吧。
其實網上已經有一些英語老師,包括中高考判卷老師在說:自己每次看到衡水體都更煩,不存在什麼「心情好」的可能性,尤其是看到越來越多的考卷上變成衡水體,不多扣分就不錯了,不可能給加分。
所以就算不在乎衡水體的美學問題,不在乎書寫效率,或者願意花大量時間去訓練這個字體,還是要面對最後一個問題:如果遇到的判卷老師,不喜歡被「當作小學生」,不喜歡這種很具爭議的字體,反而心情不好了。怎麼辦?
費這麼大勁,只爭取了一個可能有反作用的「心情分」,有這個時間精力,好好讀書,哪怕是刷個卷子,不好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