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成都
12月29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首批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名單,全國15座城市入選,成都位列其中。成都為何能入圍首批15個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之一?作為全球遊客嚮往的旅遊目的地,成都緊扣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戰略,逐漸形成了「以『三城三都』為引導,以滿足遊客和市民日益增長的需求為導向,以夜間經濟、周末經濟和新經濟為引擎,以多極多點文化消費活動為支撐,以『文化旅遊+』和『文化旅遊融合+』為核心」的成都文旅消費模式。
1
成都文旅消費為何佔據「熱搜」
成都的文旅消費為何能這麼火?成都深刻把握文化建設的人本性、時代性、融合性和長期性,以「十年磨一劍」的決心和毅力,強化政策頂層設計,建立決定-意見-方案-行動四級政策體系,切實保障政策制度可執行、可落地、可持續。
從文旅消費的產業提能升級來看,這與強有力的支持政策密不可分。近年來,成都出臺《關於弘揚中華文明發展天府文化加快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決定》《關於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意見》《成都市發展周末文化旅遊經濟促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將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促進經濟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納入城市戰略發展目標,引領文化消費發展新航向。
結合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秉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理念,聚焦「三城三都」建設,成都不斷推動文旅消費顯示度、辨識度、美譽度加快提升。比如,組建了中西部首隻文創產業發展投資基金,成立西南首家文創支行,引育阿里文娛、可可豆等全國知名企業和團隊,湧現《哪吒之魔童降世》《王者榮耀》等一批「成都造」現象級文創IP,2019年文創產業增加值1459.8億元,同比增長24.5%。
現代與傳統在這裡交融
此外,成都不斷推進旅遊業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推出夜間旅遊、綠道旅遊等系列精品線路,2019年,實現旅遊總收入4663.5億元、同比增長25.6%。同時,瞄準世界品牌賽事,成功舉辦世警會、桌球世界盃等國際賽事,獲得第31屆大運會、第56屆世乒賽、第12屆世運會主辦權,落地東安湖體育公園、鳳凰山體育公園等重大體育設施,國際籃聯籃球之家等重點體育項目進展順利,2019年體育產業總產值突破700億元。
作為世界聞名的美食之都,成都積極構建名菜、名店、名師、名節、名街餐飲品牌體系,實施首店、小店「雙店計劃」,引入海內外美食品牌54家,培育近50家知名川菜企業,推進31個重點美食載體落地建設,2019年,全市餐飲業實現收入超過108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
成都火鍋
以重大音樂演藝品牌為牽引,成都還大力促進和帶動音樂文旅消費,吸引知名音樂人、作曲人在蓉設立音樂工作室,推動成都影視矽谷、中國電影小鎮等重大影視載體相繼落地,2019年音樂產值達481億元,同比增長21%。堅持全球視野和國際標準,成都加快天府國際會議中心等標杆性會議中心建設,推動英富曼、MCI邁氏等國際領先會展企業落戶成都,2019年,會展業總收入1240億元,同比增長22%。
2
消費新場景提升文旅吸引力
成都,不僅有都江堰、武侯祠等傳統文化景點,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又出現了新的城市地標,如城市之眼、東郊記憶等網紅打卡地。成都堅持以文化為魂、城市為底,塑造「三城三都」城市新文脈,打造了不少的精品旅遊大軸線,先後推出「大慈寺(太古裡)-339-九眼橋(蘭桂坊)」「太古裡-東郊記憶-熊貓基地」等精品線路,以軸串景、以軸聚業、以軸興文、以軸連片,全方位挖掘旅遊景點沿線內涵和優勢,建成「從白天到夜間、吃住行遊購娛」全通式體驗消費新場景。
武侯祠
同時,成都市以夜間經濟、周末經濟為雙輪驅動,從時間、空間、創新三方面入手,全面激發居民文化消費需求,顯著提升了文化消費增長潛能。成都不斷點亮城市旅遊新標識,開發「夜遊錦江」、沸騰小鎮等一批富有特色的夜間文旅體驗項目,推動天府國際旅遊度假區、熊貓古鎮·理想新城等重大產業化項目加快建設,都江堰融創文化旅遊城、天府國際慢城、錦繡安仁花卉博覽園、完美世界文創公園等一批高能級項目建成投運。第四、五、六屆成都創意設計周等一系列的文旅活動也變成了成都文旅消費的新動力。
目前,成都已打造十處夜間旅遊景區等100個夜間經濟示範點位。在2020中國夜間經濟論壇上,成都被評為「2020夜間經濟二十強城市」第三名,2020年國慶大假期間,高德數據顯示,成都位列全國十大夜遊城市第一。
夜遊錦江遊船
與此同時,成都還大力實施「文化+」「旅遊+」,全面促進文化旅遊與農業、體育、康養等有機融合,不斷增強文旅資源品牌轉化消費的動力源。新建成成都博物館、成都演藝中心(大魔方)等一批文化地標,加快建設成都自然博物館、四川大學博物館群等文旅消費領頭項目。推出溫江內經堂、大邑南岸美村等一批小而特、特而美、美而精的精品新業態,打造120個以文化創意、運動休閒、康養度假等為主題的「新旅遊潮成都」主題旅遊目的地,豐富文化旅遊消費場景,提升成都文化旅遊吸引力。
3
文化與旅遊的「雙跨越」
事實上,成都市以建設世界文化名城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為統攬、以順應人民美好生活嚮往為目標,通過先行先試、積極探索,也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
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成都大幅提升文創載體供給,至2019年底,成都市建成文創園區面積超過880萬平方米、文創街區(社區、村落)178條(個)、文創空間1000餘個、博物館158家,培育文創規上企業2098家,文創企業營業收入達6348.7億元。每萬人擁有電影熒幕超過0.61張、縣級公共圖書館人均藏書量超過1.1本,實現文創產業增加值1459.8億元、居民文化消費支出佔消費支出比重達到10.4%,位居中西部城市前列。
中國文化遺產標誌、金沙文化遺址
成都旅遊能級也實現了大幅跨越,至2019年,建成國家A級旅遊景區91家、國家(省)級旅遊度假區14家、國家(省)級生態旅遊示範區13家,實現旅遊接待總數2.8億人次(同比增長15%),旅遊總收入4663.5億元(同比增長25.6%),位居副省級城市前列,初步形成了5000億級的文化和旅遊消費市場,有力助推了成都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此外,成都還開發了全國首個文化惠民消費線上支付平臺「文創成都」APP,全面打造涵蓋劇目展演、圖書、電影、文旅產品、文博景區門票在內的5大類文旅商品,覆蓋了全市100多家文旅商戶,利用「網際網路+金融」方式創新文化惠民消費補貼模式讓市民在文化消費同時精準享受政府的積分補貼,有效刺激文化消費的增長。
大咖
支招
如何刺激文旅消費?
魏 雲(國研智庫旅遊研究院院長):
文旅消費強勁恢復,預示著下一個十年拉動內需的流量埠將是文旅消費。在此背景下,三部委聯合開展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試點工作恰逢其時。首先,要探索適應新時代的文旅消費機制。最後,要引導適應綠色發展理念的文旅消費需求。示範、試點城市必須堅決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形成政府—企業—消費者「三位一體」的綠色文旅消費體系。
金鵬(中國文化產業協會秘書長):
在後疫情時代,如何以城市為載體,探索形成文旅消費促進模式、激發消費長效機制、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成為振興文旅消費、以消費需求帶動產業和服務升級的重要命題。未來的文旅消費,有兩個趨勢值得注意:第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文旅消費新格局將成為未來發展的主導方向;二是科技與文旅融合的消費趨勢不可阻擋。文旅行業將持續依託網際網路新技術,構建全新的商業模式。
王學峰(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旅遊系主任、副教授):
推動文旅消費發展,要處理好文旅融合的關係。按照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思路,以文化做內容體驗、以旅遊做市場營銷、以科技和金融做堅實支撐,全方位推進與農業、工業、體育、教育、健康等相關領域的深度融合。處理好供給與需求的關係以及文化產業和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關係。
韓元軍(中國旅遊研究院副研究員):
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試點城市建設,目的就是進一步擴大內需,滿足人民群眾消費升級需要,這項工作很有必要也恰逢其時。做好這項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幾點:一是構建文旅消費促進的雙核驅動機制;二是注重現代旅遊資源的開發;三是注重旅遊、文化與創意、時尚、科技、鄉村等融合發展;四是注重文化和旅遊產品品質的升級;五是注重文化和旅遊消費重點產業要素的激勵。
來源:文化在線
喜歡本篇內容請給我們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