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大約170光年之外,一個巨大的彗星狀物體落入一顆名為WD1425+540的白矮星。這個物體在恆星的大氣層中撕裂並散了構建生命的組件。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星期四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其中詳細介紹了恆星的大氣層現在如何富含生命必需的元素:碳,氮,氧,氫和硫。
新發現尤其引人注目,因為它是首次發現落在白矮星上的碎片中的氮。
(氮分子 圖片來源網絡)
「氮是一種主要存在於寒冷環境中非常重要的揮發性元素,它對生命的起源也至關重要」歐洲南方天文臺的主要作者徐思宜告訴天文在線。
這個彗星狀的物體有著與哈雷彗星相似的化學成分,但它比哈雷彗星大十萬倍。因為這顆星的行星系統很可能包含了生命的必要成分,所以其他的行星系統可能也有類似的特徵。
(白矮星 圖源:d&word)
「看到這顆特別的白矮星如此富含氮元素真的很令人驚訝,」 本研究的合著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天文學教授班傑明·朱克曼(Benjamin Zuckerman)告訴《反演》,「我們能會發現更多這樣的例子,我們會發現在我們研究的這顆白矮星中尚未發生的現象。」
據科學家所知,大約有十幾顆其它白矮星被類似小行星物體的巖石碎片所汙染,但這是他們第一次觀測到一種類彗星體的冰汙染了白矮星的大氣層。這個物體大約有30%是由水和冰構成,70%由巖石物質構成。
(小行星 圖源:detail)
科學家們相信在過去的100萬年裡,這個物體(很可能是小行星)圍繞著一顆白矮星旋轉,但它很可能以為另一顆行星的引力而被改變過軌道。這顆小行星最終靠近白矮星,被白矮星強大的引力撕碎。而另一種解釋是,白矮星的伴星幹擾了引力帶,導致該帶的天體向WD 1425+540移動。
這很可能意味著這顆恆星從一顆膨脹的紅巨星演變成一顆坍縮的、燃盡的白矮星時,遺留下來的似彗星體帶環繞著它。而環繞白矮星的碎片中含有氮,這表明它可能來自於行星系統的更遠處。
「在我們的星系中,氮元素是遠離太陽系的嚴寒區域的象徵。」朱克曼說。「氮是一種在低溫下也能儲存很久的物質,我們可以非常肯定它不是在離恆星很近的地方形成的。」
(紅巨星 圖源:sohu)
這條帶可能類似於我們太陽系的柯伊伯帶——冥王星、其他矮行星、彗星和太陽系形成時遺留下來的物體的家園。
(這幅藝術作品展示了柯伊伯帶的一部分,那裡是冥王星、矮行星、彗星和其他冰冷物體的家園。Flickr /歐洲南方天文臺)
其他星系也很有可能有構建生命的必要元素,但是宇宙中是否有外星生命這個問題仍然沒有答案。然而,許多科學家認為,地球最初形成之時是極其乾燥的。後來來自柯伊伯帶的彗星帶來了水和其它生命元素的基本成分。
也許生命起源於外太空,而像彗星一樣的物體落入WD 1425+540,播下了生命的種子。
「事實表明,這顆白矮星富含揮發性元素,所以銀河系中還有其他恆星也有類似柯伊伯帶的區域富含易失性物質,」朱克曼說。「這些天體可以向類地行星提供豐富的元素,從而增加了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作者: inverse
FY:初六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