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首發評測】就在北京時間10月8號,Intel罕見的為桌面產品召開了全球媒體發布會,發布了九代酷睿和全新的酷睿X系列處理器等重磅新品。發布會上Intel高調地宣稱這是他們首次將8核處理器下放到主流平臺、首次把8核處理器加速頻率定到了5.0GHz,時隔這麼多年再一次把主流CPU的導熱介質改回釺焊,看上去亮點繁多,不過在這些亮點的背後卻是Intel依然採用14nm工藝,架構也完全沒有改變的尷尬。不過Intel不久前也宣稱,九代酷睿會是14nm的最終章,那麼今天PConline賈曉邊就為大家帶來i9-9900K、i7-9700K和i5-9600K的首發評測,讓我們一起來看看14nm工藝最後的這坨牙膏,性能如何。
產品技術簡析-架構與工藝毫無變化九代酷睿為Coffee Lake Refresh,基礎架構依然是八代酷睿的Coffee Lake,而Coffee Lake架構又是基於七代酷睿Kaby Lake的升級版本,可以說九代酷睿其實就是七代Kaby Lake的 Refresh再 Refresh了。
8核的Coffee Lake結構圖
雖然九代酷睿在架構上沒什麼創新和亮點,但是它在規格上卻再次做了升級。八代酷睿是Intel首次將6核帶進主流平臺,九代則在八代的基礎上又加了兩個核心,最高規格達到了8核16線程,與AMD的AM4平臺目前最高的規格持平。看來面對AMD咄咄逼人的攻勢,Intel也開始走上了堆核這條道路。
工藝方面,九代酷睿採用的是和八代酷睿一樣的14nm++工藝,官方宣傳第三代14nm工藝對比自家的第一代14nm工藝在性能上能提升26%,或者功耗降低52%。目前來看Intel的14nm++工藝在製造CPU方面還是要比GF的12nm工藝要強上不少,不過14nm後面的+號已經足夠多了,此前Intel高層接受採訪時也曾表示九代酷睿會是14nm的謝幕演出。
九代酷睿的一大賣點就是Intel時隔多年再一次在桌面主流產品上使用了釺焊作為導熱介質(STIM),這能完全解封14nm++工藝的超頻性能,所以曉邊前文才會說到這次九代酷睿是14nm最後最大坨的牙膏。不過一個新產品在架構和工藝都沒有變化,以使用回本來就應該使用(對比AMD中高端處理器一直使用釺焊)的釺焊作為導熱介質作為賣點,也是有點尷尬。
除此以外處理器依然採用DMI 3.0的總線接口,接口理論最高帶寬為3.94GB/s,最高單通道傳輸速率為8GT/s。CPU提供40條PCIE通道(主板晶片組提供24條+CPU直連16條)。
為了更好的支持九代酷睿,Intel還發布了全新的Z390主板晶片組。它對比Z370主板晶片組,主要區別在於提供了原生的USB 3.1 Gen2接口和CNVi無線網卡技術,總的來說其實區別不大。(詳情可跳轉Z390主板首發評測查看)
八代、九代酷睿的主板兼容性完全一樣
好消息是這次Intel沒有強行換接口,Z370/H370/B360/H310主板晶片組只要刷一個BIOS就能支持九代酷睿,Z390主板也保持對八代酷睿的兼容,Intel這次終於良心了一回。
本次九代酷睿在技術上並沒有什麼亮點和新的東西,主要是規格的提升,下面我們就對九代酷睿首發的三個型號i9-9900K、i7-9700K和i5-9600K進行規格和參數的分析,看看它們對比上一代有什麼變化。
Intel 九代酷睿規格簡介-核戰爭愈演愈烈按慣例先亮規格對比表格。
八代、九代酷睿處理器規格對比CPUi9-9900Ki7-9700Ki7-8700Ki5-9600Ki5-8600K核心代號Coffee LakeCoffee LakeCoffee LakeCoffee LakeCoffee Lake接口類型LGA1151LGA1151LGA1151LGA1151LGA1151核心線程8/168/86/126/66/6製程工藝Intel 14nm++Intel 14nm++Intel 14nm++Intel 14nm++Intel 14nm++超頻可超頻可超頻可超頻可超頻可超頻頻率3.6~4.7GHz(8核)UHD630
UHD630
UHD630
UHD630
UHD630
內存支持DDR4-2666DDR4-2666DDR4-2666DDR4-2666DDR4-2666TDP95W95W95W95W95W首發價488美元從規格上看i9-9900K無疑是最大的亮點,8核16線程設計,高達5.0GHz的睿頻速度,還有16MB的大三緩,當然我們從它的名字就知道它並不是接替上一代i7主打2000~3000元市場的產品,i9-9900K標價為488美元,要比i7-9700K高了30%,定位在更高端(土豪)的市場。
新的i7也是使用全新設計8核結構的Die,不過砍掉了超線程。雖然8個物理核心理論上是比6核12線程的i7-8700K要強,但是個別需要多線程的場景可能還是不如i7-8700K,因此Intel把i7-9700K的頻率也拔高到了4.6GHz(全核)和4.9GHz(雙核),以保證能壓制i7-8700K。
i5-9600K對比i5-8600K在規格上則沒有變化,僅僅是提高了一下頻率,可以看作是i5-8600K換了釺焊導熱的馬甲。
拋開匯率和關稅的問題,首發的九代酷睿i7和i5對應型號比上一代分別上漲了15美元和5美元,考慮到換了釺焊和Die面積的提升(i7-9700K),這個漲價幅度也相對合理。但是Intel在中國的定價策略就有點過分了,i7-9700K國行對比上代上漲100元還算合理,i5-9600K竟上漲了300元,i9-9900K甚至去到了4999元,而同樣最近國行上架,美國定價為899美元的AMD Ryzen Threadripper 2950X國行定價才6999元。(點擊可跳轉i9-9900K京東上架連結)
九代酷睿實物然後就是喜聞樂見的開箱環節,我們拿到的i9-9900K是媒體評測版,因此外包裝和零售版的多面體有所不同。
外包裝裡面還有一個五邊形的小包裝,像俄羅斯套娃一樣。
再拆開包裝就取出i9-9900K的本體了。至於其他兩款9代酷睿因為我們拿到的是沒有包裝的ES版,因此就不另外開箱了。
左邊為8代酷睿代表i7-8700,右邊為9代酷睿代表i9-9900K
九代酷睿使用了釺焊作為導熱介質,區別於八代酷睿的封裝方式使其頂蓋的形狀也稍有不同,九代酷睿的頂蓋是更為方正的形狀,看上去與散熱器的接觸面積要大些。
因為兩代CPU都是LGA1151接口,CPU大小是一致的。
CPU開蓋——證實是釺焊
此外我們也有朋友開蓋了九代酷睿,裡面導熱介質正是九代酷睿一大賣點之一釺焊。
測試平臺-超高規格
評測平臺
CPU評測自然以測試為主,而測試平臺的搭配也是重中之重。
硬體平臺介紹CPUIntel:測試主要涵蓋理論性能、應用性能、遊戲性能、溫度和功耗四個方面。
華碩 ROG MAXIMUS XI HERO (WI-FI)
主板方面採用向來都靠譜的ROG新款,HERO後綴向來都是口碑極佳,相比其他型號價格更親民,但設計和做工也是秉承了ROG該有的水準的,能完全發揮出最高端的i9-9900K的全部性能。
為了讓測試結果更加客觀,除了主板和處理器,其他配件我們都保持一致,主板也採用同樣來自華碩的ROG HERO系列主板,也都使用了測試時最新的BIOS。
內存方面兩個 平臺都使用了芝奇Flare X烈焰槍系列DDR4內存 8G×2 2400MHz,但都開啟了X.M.P(D.O.C.P),頻率同一設置為3200MHz,時序為14-14-14-34。
為了避免顯卡成為平臺瓶頸,顯卡也是採用了目前最強遊戲顯卡NVIDIA公版的RTX 2080 Ti,驅動為測試時最新的416.16。
CPU理論性能測試我們先來進行處理器的理論性能測試,以下幾項測試都能通過不同方式檢測出處理器多線程運算性能和單線程運算性能。
Fritz Chess Benchmark中文名叫西洋棋軟體,可以通過測量處理器每秒計算的下棋的步數來了解自己的處理器計算性能。
wPrime是一款通過計算質數來測試計算機的運算能力的軟體,已經在全世界廣泛地運用在處理器性能測試中。
CPU-Z是一款家喻戶曉的CPU檢測軟體,是檢測CPU使用程度最高的一款軟體,自帶的Benchmark能準確的判斷CPU的多核性能和單核性能。本次採用的CPU-Z版本為1.86。
3DMark是futuremark公司的一款專為測量顯卡性能的軟體,現已發行3Dmark99、3Dmark2001、3Dmark2003、3Dmark2005、3Dmark2006、3Dmark vantage、3Dmark 11和The new 3DMark。而現在的3DMark已不僅僅是一款衡量顯卡性能的軟體,其已漸漸轉變成了一款衡量整機性能的軟體。3DMark的測試物理分數能基本測算出CPU實際遊戲性能。
理論性能測試小結:憑藉著最多的線程和最高的頻率,i9-9900K毫無疑問在所有測試中都以一枝獨秀的情況領先,同規格的Ryzen 7 2700X因為頻率和IPC的劣勢被徹底碾壓,不得不讚嘆Intel技術實力還是很強的。
而i7-9700K因為閹割了超線程,線程數目比不上i7-8700K,因此更高頻率的它在wPrime和3DMark等需要多線程的理論測試中僅和i7-8700K持平,Intel這一刀確實割的有點痛。
i5-9600K是i5-8600K略微提頻的版本,因此性能對比i5-8600K也只是略微提升,在四項測試中都處於倒數第二的位置。
專業應用測試處理器理論性能測試僅僅是跑分,比較枯燥,或許很多看官會說跑分高沒什麼用,體驗才最重要。那麼下面來曉邊就用大家生活會用到的軟體測試處理器實際應用、工作中的性能,看它們能帶給消費者在生活和工作中怎樣的體驗。
3D渲染性能測試:
CineBench R15是很有說服力的一套CPU和顯卡測試系統,使用針對電影電視行業開發的Cinema 4D特效軟體引擎,測試純粹使用CPU渲染一張高精度的3D場景畫面,最多能夠支持256個邏輯核心,此外新版本還加強了著色器、抗鋸齒、陰影、燈光以及反射模糊等的考察,對CPU性能的檢測更加準確,它能準確反映出處理器在渲染工作中的能力,得分越高,渲染工作時耗時越少。
POV-Ray的測試意義和CineBench R15是差不多的,也代表了CPU的3D渲染性能,每秒渲染像素越多表示性能越強。
文件壓縮性能測試:
WinRAR是大家很常用的壓縮軟體之一,用它來壓縮同一個文件,看看這些處理器壓縮文件用時的長短,這樣我們就能很直觀的看到這7款處理器文件壓縮能力的差異。
我們選擇了一個14GB的大型文件夾,看看它們的壓縮用時是多少。
影音轉檔性能測試:
X264 FHD Benchmark 能有效測試CPU的浮點運算性能和多媒體影音的實際轉檔能力。
視頻導出和上面的WinRAR一樣,都是巨吃CPU資源的,專業做視頻的朋友對此性能需求極度強烈。我們會讓它們導出一個相同的視頻,視頻各種參數相同,記錄總時間,導出的格式會有兩種,其一是比較常用也是應有最廣泛的H.264格式,第二種是更新壓片也更高效但應用範圍還比較少的H.265格式。
專業應用測試小結:在總共6項專業應用測試裡面,i9-9900K無疑還是處於一騎絕塵的狀態,領先幅度十分誇張。
而i7-9700K因為有著更高的頻率和更多的物理核心,在6項測試裡面也完成了對i7-8700K的壓制,細分下來i7-9700K在影音轉檔這方面領先幅度較大,但在3D渲染方面領先幅度相對較小,可知3D渲染還是一個比較吃多線程的場景。因此,對比Ryzen 7 2700X,i7-9700K因為線程數目相差甚遠,因此在3D渲染方面可能不如或者持平,在H.264轉碼和FHD X264測試中也只能持平對手,但因為酷睿擁有原生的AVX 256指令集,在H.265轉碼時領先幅度巨大,除此以外酷睿處理器的整體壓縮性能也會比銳龍要好。
i5-9600K對比上一代提升就比較小了,對比Ryzen 5 2600X也整體上處於絕對的劣勢,僅能在H.265轉碼一項測試中取得比較明顯的勝利。
遊戲性能測試接下來就是最多玩家關心的遊戲性能測試了,畢竟i9-9900K可是英特爾以「全球最佳的遊戲處理器」標榜(在國內因為違反廣告法沒有使用這個標語),那麼下面我們就看看它是不是名副其實。遊戲中我們既選用了近期最新最熱門的《古墓麗影11:暗影》、《刺客信條:奧德賽》、《極限競速:地平線4》和《奇異小隊》也有原生DX12遊戲的始祖《奇點灰燼》,這些遊戲都頗具代表性。
點擊可查看大圖, 虛線 框起部分
其中《古墓麗影11:暗影》和《極限競速:地平線4》是原生的DX12遊戲,因此它們的BenchMark除了會輸出一個遊戲幀數以外,還會輸出一個拋開平臺其他硬體瓶頸,單獨對CPU遊戲性能評估的兩個項目——CPU遊戲(模擬)幀、CPU渲染幀,《奇點灰燼》這個遊戲也是原生DX12遊戲,輸出的只有CPU遊戲幀數,而且大家仔細觀察會發現這兩個項目受解析度的影響很小。
遊戲性能小結:CPU遊戲(模擬)幀數和CPU渲染幀數能單獨對CPU遊戲性能進行評估,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個項目的測試(包括奇點灰燼)裡面i9-9900K擁有一定的領先幅度,而酷睿處理器在這兩個項目裡確實普遍以30%左右的領先幅度吊打了銳龍處理器,但是其反映到實際遊戲顯示幀數上影響卻沒有那麼大,畢竟玩3A大作這些遊戲,限制遊戲幀數的平臺瓶頸主要還在顯卡上。因此各位注重遊戲性能的玩家還是優先把預算花在顯卡上更為合適,當然CPU也不能選擇過於拖後腿的型號。
因為遊戲實際幀數才是影響用戶體驗的地方,因此我們綜合了遊戲在1080p解析度下的遊戲幀數(《奇點灰燼》因為只能輸出CPU遊戲幀數,所以只統計了它的CPU遊戲幀數進去),得到上面的1080p遊戲性能圖表。Intel將i9-9900K標榜為全球玩遊戲最強的CPU,實測發現確實如此,只是i7-9700K和I7-8700K也是。實測可以看出這三個CPU 1080p的遊戲性能基本處於同一水平線上,差距極小,畢竟很少有遊戲能利用到16個線程,而核心線程數目更多的i9-9900K還可能會在某些遊戲中表現稍差,因為某些遊戲對超線程會起負優化的作用,而且核心更多也可能導致CPU溫度較高,單核無法靈敏的睿頻到很快的速率。另一邊Ryzen 7 2700X也遇到同樣的問題,1080p下遊戲性能稍微不如Ryzen 5 2600X,不過差距小到可以忽略。此外九代i9和i7對比二代銳龍在1080p下遊戲領先幅度在16%左右,領先幅度不算大,但也不小了。
來到2K解析度,CPU對遊戲幀數的影響就更小了,因為解析度越大,平臺對顯卡的要求就越高,顯卡的瓶頸作用越明顯。我們可以看到在2K解析度下5個酷睿處理器的遊戲性能差距都很小,甚至可以看作是測試誤差,而酷睿對銳龍的優勢也縮小到10%左右。
功耗與溫度測試由於無法單獨測試某個硬體的功耗,所以下面的都是整機的功耗,分別是三種應用場景,遊戲滿載選擇的是《古墓麗影11》Benchmark過程中的整機功耗峰值,CPU滿載則是Prime95運行FPU烤機測試、顯卡空載。
新一代的酷睿i9和i7使用高頻高規格獲得高性能,必然也會以高功耗作為代價。雖然i9-9900K和i7-9700K熱設計功耗使用了祖傳的95w標稱,但是CPU滿載時比同樣95wTDP的i7-8700K要高了60~100w,對比TDP標稱105w的Ryzen 7 2700X也要高了30~80w。而到遊戲中,因為大部分遊戲不能運用到這麼多的核心,因此處理器間功耗差別不大。既然Intel把5款酷睿處理器的TDP都標為95w,那麼我們用同一個散熱器壓它們,溫度表現會有什麼差別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
溫度測試中使用了代表240一體式水冷一線標準的九州風神堡壘240,九州風神作為多年的散熱器設計製造廠商自然不用多說,生產的玄冰400也一直是爆款,這款堡壘240一體水冷溫度控制實力也十分好,京東平臺售價也在800元左右,在240一體式水冷性價比蠻高。
兩款i5和銳龍在同一散熱器下溫度表現是最優異的,都徘徊在60℃左右,i7-9700K在使用了釺焊的情況下還是比i7-8700K要高了7℃,而i9-9900K更是去到了85度,看來Intel這TDP的標法確實不太科學,i9-9900K和i5-9600K所需要的散熱器明顯不在一個等級上。
平臺的溫度壓力也不僅考驗著CPU散熱器,對主板供電模組散熱能力同樣要求很高。我們使用了代表主板設計製造頂級水平的華碩ROG M11H(WI-FI)主板搭載默認頻率下的i9-9900K烤機20分鐘後主板供電模組都出現了77℃的高溫,使用一些用料差一點的主板搭配i9-9900K更是不可想像,因此建議購買i9-9900K的消費者在主板選擇上也不應含糊,應購買用料好的Z390或者頂級的Z370主板更加合適。
除此以外曉邊還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雖然九代i7和i9使用了釺焊導熱,不過這只是讓處理器導熱效率提高,並不能改變它們是一個大火爐的事實,熱量會隨著CPU散熱器排出積聚在機箱內部,因此選購九代i7和i9的消費者一定要注意機箱的風道設計,還應想好如何將機箱內部的熱量排出。
超頻測試-已經是官方骨灰超頻版既然這次九代酷睿使用了釺焊,14nm++的超頻性能得到完全的解放,那麼我們評測中自然也不會少了超頻測試。下面我們就以頂級Z390主板華碩ROG M11H(WI-FI)作為平臺,看看i9-9900K的超頻性能如何。
ROG M11H(WI-FI)使用了10相供電,供電散熱的用料也十分豪華,提供四條內存插槽,最高支持雙通道,高達4400MHz頻率的內存,代表這目前主板設計頂級水準,作為i9-9900K用來超頻的座駕十分合適。
ROG M11H(WI-FI)還有一個關於超頻十分有意思的功能,AI超頻。ROG M11H(WI-FI)內置了一顆AI晶片,主板會根據主板的供電用料,散熱器的溫度控制能力和CPU的體質,在華碩Ai Suite 3這個軟體中提供一個CPU超頻應該設定的頻率和所需電壓的參考值,我們只要在軟體中開啟AI超頻的功能,主板就會自動在BIOS中設定相關頻率和電壓,電腦重啟後就超頻成功了,這讓超頻變得十分方便和智能(或許還能用來挑CPU體質)。
不過主板對CPU的智能檢測要一定的時間,官方建議此前電腦應該進行烤機等嚴格的測試,主板對CPU體質的預測才會比較準確,因為測試的時間比較緊,因此下面曉邊依然採用了BIOS手動超頻。
超頻調試的步驟這裡先省略1萬字,最後曉邊把CPU主頻設定為5.0GHz,電壓設定到了1.36V(雖然CPU-Z顯示的是1.34V),電腦穩過Prme95烤機測試1小時,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主頻提升了6%後處理器的表現如何。
i9-9900K超頻測試
狀態默認頻率5.0GHz差距CPU-Z多核成績55455951+7%CBR15多核成績20532185+6%西洋棋3418636228+6%3DMark FSE物理分2491326394+6%POV-Ray43374606+6%X264 BenchMark61.865.7+6%地平線4遊戲平均幀137138+1%地平線4CPU模擬幀277286+3%地平線4CPU渲染幀212219+3%古墓麗影11遊戲平均幀143139-3%古墓麗影11CPU遊戲幀177181+2%古墓麗影11CPU渲染幀2342340奇點灰燼CPU遊戲幀114117+3%綜合提升100%104%+4%其實i9-9900K本身頻率已經很高了,此前我們也做過測試,當CPU主頻超過4.0GHz後,CPU超頻帶來的收益將會越來越小,因此我們將i9-9900K超頻5.0GHz後,綜合性能也僅提升了4%左右。
超頻帶來最大的問題還是功耗和溫度的上升,當我把i9-9900K超頻到5.0GHz後,CPU功耗上升了27~60w,即使CPU使用了釺焊其烤機溫度還是達到了驚人的100℃,要知道我們用的這款240水冷壓Ryzen 7 2700X也僅為61℃!
超頻測試小結:結果如上所述了,以提高60w功耗和15℃的代價換來4%左右的性能提升(遊戲幀數幾乎沒有變化),這在曉邊我看來是不值的,而且這也會導致配套的主板和CPU散熱器選購成本的上升。另一半I7-9700K默認頻率也只比i9-9900K低了0.1GHz,頻率也是十分高的,情況和i9-9900K差不多。
i9-9900K和i7-9700K這兩款處理器其實出廠已經是官方骨灰超頻版本,因此曉邊的建議是默認使用就好,沒必要超頻使用,當然僅僅是喜歡超頻這個過程的玩家除外。至於i5-9600K因為全核最高僅為4.3GHz,則還是有不少超頻空間的。
九代、八代酷睿同頻測試-僅僅是馬甲這麼簡單?前面的技術分析講到,九代酷睿架構沒變,僅是八代酷睿的馬甲,但是要檢驗這個事情,還需要通過實測才能知道。
我們挑選了i5-8000K和i5-9600K作為代表,它們核心規格數目都是6核6線程,因此具有可比性,假如它們同頻下性能完全一致,那麼就說明九代酷睿的架構確實和八代酷睿沒有一點改變。在這裡我把兩個CPU的頻率都設定為4.5GHz,為保險起見電壓調到1.34V這個較高的水平(電壓不夠會導致超頻後處理器不穩定)。
八代、九代酷睿同頻測試
型號i5-8600K@4.5GHzi5-9600K@4.5GHz差距CPU-Z多核成績306330640%CPU-Z單核成績5385380%CBR15多核成績11131098-1%CBR15單核成績194196+1%西洋棋20660206500%3DMark FSE物理分1451314420-1%X264 BenchMark40400%Winara BenchMark11658kb/s11752kb/s+1%古墓麗影11遊戲平均幀134136+1%奇異小隊遊戲幀2182190%綜合性能百分比100%100%0%結果如表格所示,i5-8600K和i5-9600K同頻性能是基本沒有差別的,可以看作測試誤差。
當然i5-9600K也不是沒有改進的,使用了釺焊是它對比i5-8600K最大的優勢,兩者同頻,同電壓下烤機,i5-9600K要比i5-8600K要低12℃,效果很不錯。我們這也可以從中看出,Intel這次用回釺焊並不是良心發現,i7-9700K和i9-9900K默頻下用240水冷壓已經有77℃和85℃,再使用矽脂(+12℃)的話根本壓不住!
有意思的是i5-9600K同頻同電壓下功耗會比i5-8600K低10w左右,可能是使用了釺焊,CPU和CPU散熱器之間沒有積熱的緣故。
兩代i7同頻測試-核心多好還是線程多好?接下來就是本次評測的彩蛋環節,兩代i7同頻下誰更強?想必這個問題會困擾著不少玩家,畢竟i7-9700K雖然有了8個物理核心,但是沒有了超線程,線程數目足足少了4個。這個評測也是有意義的,畢竟i7-8700K雖然使用矽脂,但是全核超頻到4.7GHz還是很輕鬆的,假如同頻下價格相對便宜的i7-8700K性能更強,自然也還有選購價值,話不多說,下面我們就開始測試。
八代、九代酷睿同頻測試
型號i7-8700K@4.7GHzi7-9700K@4.7GHz差距CPU-Z多核成績42354296+1%CPU-Z單核成績550562+2%CBR15多核成績154315490%CBR15單核成績2032030%西洋棋2690627352+2%3DMark FSE物理分2048919257-6%X264 BenchMark50.1555.35+10%Winara BenchMark21211kb/s16905KB/s-20%古墓麗影11遊戲平均幀141143+1%奇異小隊遊戲幀2182190%綜合性能百分比100%99%-1%總體來說兩者同頻性能是差不多的,i7-9700K贏得項目會比較多,但是具體到個別項目差異比較大,在WinRAR文件壓縮基準測試中i7-9700K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但在影音轉檔上i7-9700K的表現就比較強勢,可以看出影音轉碼會比較吃物理核心,而文件壓縮則對線程數目要求較高。
因此對文件壓縮重度需求的又會超頻的消費者應該注意到i7-8700K是更好的選擇,而對影音轉碼有重度需求或者只想默頻使用的消費者,顯然加錢購買i7-9700K也很划算。
PConline評測室總結九代酷睿首發三款處理器的評測就到這裡了,評測涵蓋了理論性能、遊戲性能、專業應用性能、溫度功耗、超頻測試、同頻測試等幾個方面,希望大家都能在評測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當然在評測的最後,曉邊就要放出大家最喜聞樂見的綜合性能百分比了。
作為Intel 14nm++工藝的完全體,九代酷睿的性能自然不是蓋的,i9-9900K性能剽悍,對比i7-9700K要領先13%,對比上代旗艦更是領先了21%,而AMD這邊目前的旗艦Ryzen 7 2700X雖然與其同樣是8核16線程的規格,但是綜合性能卻落後了22%,不得不說Intel的CPU技術與工藝目前依然處於藍星最強的水平,i9-9900K這一坨14nm最後的牙膏性能十分強大。
而i7-9700K憑藉更高的頻率和規格,綜合性能也比i7-8700K要強8%。i5-9600K的表現則顯得乏善可陳了,性能對比i5-8600K僅提升了3%,依然不如Ryzen 5 2600X。
當然上面的只是綜合性能百分比,對某些方面有重度需求的用戶還需看具體測試項目,比如雖然Ryzen 7 2700X綜合性能和i7-8700K差不多,但Ryzen 7 2700X的3D渲染能力要比i7-8700K強上不少,又比如i5-8600K綜合性能雖然墊底,但因為擁有原生的AVX 256指令集,在H.265轉碼中能吊打Ryzen 7 2700X。
價格表
型號國行價格(單位:元)Core i9-9900K4999Ryzen 7 2700X2599Core i7-9700K3499Core i7-8700K3099Ryzen 5 2600X1619Core i5-9600K2699Core i5-8600k2299當然討論性能也離不開價格,畢竟性價比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地方,為此曉邊搜集了它們在京東自營平臺的實時價格,除了i7-8700K和i5-8600K,因為最近的14nm產能危機這兩個型號早已在京東平臺上斷貨了,僅能在Intel天貓旗艦店找到它們的價格。
i9-9900K性能強悍,價格也是十分彪悍,但這也無可厚非,畢竟沒有競爭對手,作為目前最全能的發燒級旗艦處理器自然不需要太在意性價比,對於土豪玩家來說買就是了。
而i7-9700K對比i7-8700K價格要高13%,考慮到性能的提升加上釺焊,而且現在也很難買到i7-8700K的散片,還是有一定的購買價值,但不是十分高,畢竟i7-8700K也能超頻,當然大家都是默頻的話i7-9700K還是要強上不少。對比AMD這邊的話,講道理在散片出來之前,i7-9700K和Ryzen 7 2700X已經不是一個定價區間的競品了,標價足足相差了1/3。還是那句話,追求性價比或者對3D渲染能力和對多線程要求較高選擇銳龍,若追求更全面的極致的性能包括遊戲性能體驗則九代i7是更好的選擇。
i5-9600K在默頻下購買的價值就相對較低了,畢竟遇到中端市場的性價比之王Ryzen 5 2600X,在綜合性能上不如對手,價格卻貴了1070元,當然假如你想體驗到九代酷睿的超頻,i5-9600K是最便宜的選擇,CPU在大幅超頻後性能也不錯。
PConline CPU天梯圖:
圖片點擊放大
基於上述的測試結果,本輪天梯圖新增了3款產品,9900K、9700K和9600K,AMD與Intel的全部處理器之間性能對比關係如何,可以點擊圖片跳轉到天梯圖中觀看,覺得天梯圖好用的可以把地址保存在微信上,用了就回不了頭啦!!
選購建議:
i9-9900K&i7-9700K選購注意事項:應注意散熱器和主板的選擇,建議使用240水冷、頂級的風冷和供電用料好的Z390&Z370主板,注意機箱的風道設計,想辦法把機箱內部的積熱排出。
i5-9600K選購建議:不建議不會超頻的消費者購買,默頻下性價比太低。
寫在最後:
九代酷睿架構和工藝都沒有升級,但是它卻榨乾了14nm工藝的所有潛能,也讓我們看到Intel技術實力的可怕。i9-9900K作為本次九代酷睿的門面擔當,毫無疑問是目前最全能的一顆處理器,環形總線的核心結構讓它對比酷睿X系列處理器的網狀結構遊戲性能要更佳,8核16線程的規格也能應付各種專業應用運算。但是它的高溫度和高功耗難免讓曉邊我想起之前的一顆加速頻率到5.0GHz的8核處理器FX-9590,不同的是i9-9900K除了高溫高功耗還有絕對的高性能,所以它註定不是FX-9590這樣失敗的產品。
不知道大家對Intel帶來的高溫高功耗高性能的三高處理器九代i9&i7可還滿意?
對於Intel而言,從6代到九代酷睿處理器的IPC(可以簡單理解為同頻性能)幾乎0提升,10nm也難產,面對對手的堆核攻勢也只能被動提升規格應付而不是發布新架構從效率上徹底擊潰對方,所謂技術積累也只能成為坊間笑談,可以看到Intel的牙膏管確實已經空了,九代酷睿也只能打出釺焊這張為數不多的底牌。在擠完14nm這管牙膏之後,Intel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把10nm這管牙膏準備好。
現在來看14nm++工藝已經能讓酷睿處理器運行在5.0GHz的高頻率,10nm工藝只要能保持這個體質,即使略微不如,但是若能讓處理器的功耗大降已經不錯。而在架構方面雖然現在Coffe Lake對比ZEN+依然有IPC的優勢,但是差距正在縮小,研發新的架構也迫在眉睫。總體而言酷睿依然老當益壯,九代酷睿出現後,Intel依然在桌面CPU的技術上保持優勢,在規格上追上了對手,因此一時半會還不會讓桌面處理器市佔率大幅度降低
而對於AMD而言,因為銳龍的出現市場局面已經比推土機時代要好得多,但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九代酷睿雖然在工藝和IPC上原地踏步,但對比二代銳龍依然在頻率和IPC上處於雙優勢的狀態,只因為ZEN架構擁有CCX互聯結構等原因,製造成本會比酷睿來的低,這才讓AMD擁有性價比這張底牌。不過AMD要想重溫速龍時代的輝煌,不能只依靠性價比,目前的銳龍並非不好,但它還需彌補遊戲性能不足等短板,並在產品絕對性能上超越對手,這才能讓AMD在市場上佔據主導地位。好消息是最近傳聞ZEN2架構的IPC要比上一代提升16%,如果傳聞是真的這提升幅度已經十分誇張,並且已經完成對九代酷睿IPC的超越,而注重提高IPC也是一個正確的選擇,畢竟高頻還是容易帶來高溫高功耗。
自從AMD發布銳龍之後,桌面CPU的競爭真是越來越精彩了,雙方你方唱罷我登臺,一時之間好不熱鬧,而我們消費者也能在它們的競爭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這段時間對於消費者真的是美滋滋(雖然最近因為14nm產能和貿易戰的原因iu價格上漲,但是對比以前被高頻4核i7統治的恐懼還是好多了),而且現在看來,這齣好戲,或許還要演很久,才會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