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網文作者收入超60萬,知乎擁抱「新編的故事」

2020-12-26 界面新聞

記者 | 姜菁玲

編輯 | 文姝琪

從2017年開始,「知乎,分享你新編的故事」成為一句圍繞知乎經常出現的調侃。這句話總是出現在一些極具吸睛的高贊故事性內容後面,用戶用它來表示對這個故事真實性的質疑。

在知乎不斷擴張的幾年裡,故事與知乎之間似乎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兼容。根據知乎創作者北邙的回憶,知乎社區裡的小說創作實際上興起於2016到2017年期間,而這個期間知乎對於文學性內容的認知,處於「對名著的探討、對文學創作手法的理解以及對文學的評價上,而不是你自己去寫故事」。因此,許多小說創作者從知乎向其他平臺流散。

不過,2019年年底起,事情發生了變化。知乎開始從各個渠道吸引創作者回到知乎,進行故事性內容創作。知乎向創作者提供創作空間以及變現方式,正式拓展自己的網文業務。

「你在知乎上剛編的故事」,真的可以賺錢了。

「新編的故事」也可以賺錢了

2019年年底開始,知乎正式發力拓展自己的網文業務,開始從社區內外各個渠道吸引創作者來到知乎平臺上創作故事性內容,並為此提供創作空間以及看起來可觀的變現收益。

北邙是創作者之一,2019年,北邙在知乎舉辦的親歷故事大賽中獲得二等獎,之後受到知乎編輯邀請,開始在知乎更新自己的付費鹽選專欄《獄警故事1》。這部專欄是一部短篇小說故事集,講述北邙從事獄警四年以來,親身接觸過的十位罪犯的故事。

目前知乎平臺上的故事性內容主要包括兩種,一是以《獄警故事》為代表的基於真實經驗的非虛構故事,知乎將其稱作親歷故事;另一種是虛構類故事,比如各類小說、腦洞故事。

知乎認為,無論是如律師、法醫、警察等專業人士分享的真實職業故事,還是各類小說、腦洞故事,在知乎都有很大的受眾群體和消費市場。

打開如今的知乎,如果你是一個對故事比較感興趣的用戶,可能你的時間線上時不時地會發現,諸如「如果穿越成為虐文的女配該怎麼辦?」、「如何寫一個反俗套的武俠故事?」類似的腦洞問題,而回答多是根據題意進行虛構的短篇小故事。

此外,在知乎的商業化板塊——會員商城中,可以看到大量網絡小說電子書成品;鹽選專欄類目裡,除了以往的知識性內容,也出現了許多由短篇虛擬故事構成的付費專欄內容。

知乎為這些創作者提供的變現方式包括會員閱讀點擊分成、鹽選專欄訂閱費以及版權交易費用等。擁有兩部鹽選小說專欄的知乎創作者獅心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一部鹽選專欄一般是十個故事,他的兩個專欄都已更新一半左右,目前這兩部專欄為他帶來了接近五十萬的收益。

獅心表示,自己的收益情況在當下知乎的小說創作者中屬於中等偏上的水平。根據北邙向記者透露的信息,他的付費鹽選專欄《獄警故事1》就為他帶來了超過六十萬的收益。此外,根據知乎的介紹,七月荔、閒掃落花等連續出版了多部鹽選專欄的小說創作者,目前平均單月收入超過10萬。

對於版權交易,知乎告訴界面新聞記者,版權運營是在會員付費模式基礎之上的衍生業務,是商業模式的其中一塊。知乎會和出版機構、影視機構等版權開發鏈條合作夥伴一起,共同開發有市場的內容IP。同時,知乎也會嘗試獨立開發和運作內容版權。

與其他平臺相比,獅心認為,在知乎的收益處於非常有競爭力的水平,填補了市場上精品短篇的空白。他說,同樣的收益水平,在閱文可能需要是中上層級的作者,日更一萬字左右才能達到。而在知乎,一個鹽選專欄通常為十個故事,每篇故事在七千字左右即可,更新頻率也相對不緊張。

19年至今,知乎網文業務已經運行近一周年。知乎披露,知乎親歷故事大賽第一季共收到7749篇投稿創作,截至目前,共有193篇作品與知乎籤約,其中44篇作品已開發成鹽選專欄並上線,6篇作品已進入圖書及影視版權開發階段,鹽選專欄籤約創作者約有數百人。

知乎態度為什麼變了?

在2019年初發生的知乎大V又出走事件中,知乎電影大V兔撕雞動員了數百位知乎大V從知乎轉向微博等平臺,進行多平臺運營。

兔撕雞曾在界面新聞訪談中提到,他出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他從2015年組織起來的「故事販賣機」專欄,在18年遭遇流量嚴重下滑。對於這個匯聚了400多位創作者,賣出了不少版權,且產生了不少精品短篇小說的專欄,2018年年底,兔撕雞希望知乎能夠予以重視,進一步對接扶持。但知乎予以忽視。

獅心當年亦是「故事販賣機」的成員之一,他回憶說,故事販賣機在2016年已經成為知乎故事創作的最大號,各方面欣欣向榮,寫手們也很有幹勁。

「但是,在2018年左右,知乎雖然並沒有明確地表示不贊成這方面內容,但給到我們的感覺是,至少是無視,因為無論寫什麼都沒有流量。」

獅心表示,很快,由於流量表現不佳,同時缺乏足夠有力的變現渠道,故事販賣機就停止運營了,曾經聚集在知乎創作的網文寫手們也流散去了其他的平臺。

一位接近知乎的人士曾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故事和知乎的基因是天然牴觸的。知乎絕不是單方面簡單粗暴地否認故事類內容的價值,只不過在最初的選擇上,知乎是打算走另一條路,做以事實為根據的內容。

很顯然,知乎彼時所「牴觸」的故事性內容指的是虛構題材的網文創作,而「以事實為依據」的內容則指的是如今的「真實職業故事」之類題材的內容。

對於前者,「分享你新編的故事」質疑在前,知乎對虛構題材採取忽視的態度,可以理解為是一種自我切割。北邙在知乎的創作歷程也在2016年前後開始,在他的描述中,知乎對於故事性內容的認知經歷了一個認知變遷。他表示,由於知乎定位於分享知識的平臺,當時的知乎對與文學板塊的理解,仍停留在「對名著的探討、對文學創作手法的理解以及對文學的評價上,而不是你自己去寫故事」。

而對於後者,知乎更希望去走「真實職業故事」的路線——某種意義上,這確實更加符合知乎「分享知識、經驗」的自我定位。華映資本馬赫對界面新聞記者分析稱,知乎原先的用戶定位是一線城市的高知人群,用戶心智是分享知識、經驗,對於內容的真實性和深度性是有一定需求的。

也就是說,「職業故事」所擁有的真實性,本質上是與知乎固有核心用戶心智一致的,真實性也成為知乎與編故事開啟自我切割的重要籌碼。北邙所創作的《獄警故事》系列正屬於知乎所提及的真實職業故事範疇,北邙稱,在故事上線前,知乎會要求作者提交故事真實性相關證明以證明故事的真實性,例如犯罪判刑就需要裁判文書網的證明等。

雖然說在知乎大V事件中,兔撕雞等創作者反覆提及知乎官方在當時對網文採取了「打壓限流」的做法,但目前為止,知乎官方從未承認過有限流行為。

知乎就該問題對界面新聞記者回應稱,知乎對每個用戶秉持著開放、平等的原則,知乎在社區管理規則之上,從來沒有打壓過用戶的自由創作。知乎除了鼓勵用戶自由分享知識、經驗和見解之外,也歡迎各類虛構、腦洞類創作。知乎反對的是包裝成真實經歷的虛假內容。

北邙告訴記者,從2019年年底開始,「知乎似乎是發現了這塊業務的商業價值」,開始從各個渠道重新招攬網文作者回到知乎。而此時的知乎,已經為創作者規劃好了創作空間和變現方式,虛擬小說創作和真實職業故事都被歡迎。

變遷背後:知乎在泛化中尋求變現

從「打壓限流」到「重視扶持」,北邙所說的「商業價值」是知乎重新擁抱網文重要因素之一。對於知乎來說,最直接的是,網文正在成為其會員業務的一個有力抓手。

獅心表示,知乎有專門的運營團隊,對於付費鹽選專欄中的故事,知乎會通過截取一個吸引人的付費點,前期會由故事檔案館等知乎官號分發在不同的問題下,後期會用作者自己的帳號進行分發。轉化率直接影響作者的收入,而其所獲得的五十萬收益基本來自於會員付費轉化的收入,「很少一部分是只訂閱鹽選專欄的」。

通過對短篇網文的緊湊情節進行分割,用戶在問答中會被吊起胃口,迫切想要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而比起單個付費鹽選專欄一般超過19元的價格,知乎鹽選會員19元/月可暢讀所有專欄的性價比顯然更高。因此,為了看完網文而開會員,就成了知乎被轉化用戶的常見動作。

知乎方面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知乎付費會員增長了4倍。鹽選專欄、電子書等都是會員體系中重要的會員消費形式,網文為知乎會員業務填充了新的付費內容類型。

但知乎並未透露網文業務的具體數據表現,不過其表示,會員業務是知乎商業化的其中一個引擎,故事類內容在過去一年裡,確實有很大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豐滿了知乎的內容生態和商業化進程。

當然,網文對於知乎的意義不僅於此。公開資料顯示,知乎註冊用戶從2017年底達到1.2億,2018年8月突破2億,截至2019年1月,知乎用戶數已突破2.2億。

用戶規模不斷增長,同時也意味著用戶和內容的逐漸複雜。2018年,知乎創始人周源曾公開指出,知乎正在從服務一部分人的知識社區邁向普惠內容平臺,知乎本身的用戶結構也發生大幅變化,大量二三線城市的用戶在知乎進行討論、分享、交流。

知乎在百度指數上的用戶畫像顯示,知乎用戶年齡分布已經從2018年5月的以30-39歲年齡段為主,到2020年5月變成了以20-29歲為主。

而網文背後,同樣是更下沉、更年輕、更具粘性的用戶。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顯示,2019年數字閱讀用戶年齡,86.3%的用戶年齡在35歲以下,其中,37.4%的用戶年齡在25歲以下,22.9%的用戶年齡在25-30歲之間,26.0%的用戶年齡在31-35歲之間。

華創證券一份報告顯示,網文讀者早至2017年初下沉市場(三線城市及以下)用戶規模已超過一二線城市,2018年更是增速分化,分別下沉市場增速46.93%、一二線城市11.77%。從閱齡來看,77.2%的網絡文學讀者閱讀網文超5年。從單次閱讀時長來看,近半數讀者平均每次閱讀時長在1-3小時之內,用戶閱讀粘性較高。

也就是說,知乎與網文背後的受眾達成了基本一致的趨勢,網文對於知乎的內容形成了補充,迎合了知乎的內容和用戶不斷泛化的趨勢。

不過另一方面,長期關注文娛賽道的投資人馬赫認為,網文與知乎的核心用戶心智來說是不一致的,在真實性和深度性的需求之下,虛擬故事仍然讓人覺得奇怪。

另一位關注文娛,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投資人則表示,知乎做網文的目的一方面可能希望激發讀者和內容創作者生態,另一方面則可能出於變現考慮。但確實 ,與原有知識社區的定位有所出入,更加泛娛樂化。

馬赫稱,知乎做網文更多像是知乎變現以及收入結構調整的一次被動嘗試,已有的成功案例可以看作是平臺運營的結果,而模式能否真正跑起來還需要繼續觀望。

(如果您對本文有什麼看法,歡迎添加作者微信交流:jjingl-)

相關焦點

  • 網文作者收入超60萬,知乎擁抱「新編的故事」
    從2017年開始,「知乎,分享你新編的故事」成為一句圍繞知乎經常出現的調侃。這句話總是出現在一些極具吸睛的高贊故事性內容後面,用戶用它來表示對這個故事真實性的質疑。 在知乎不斷擴張的幾年裡,故事與知乎之間似乎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兼容。
  • 「深度」網文作者收入超60萬,知乎擁抱「新編的故事」
    與其他平臺相比,獅心認為,在知乎的收益處於非常有競爭力的水平,填補了市場上精品短篇的空白。他說,同樣的收益水平,在閱文可能需要是中上層級的作者,日更一萬字左右才能達到。而在知乎,一個鹽選專欄通常為十個故事,每篇故事在七千字左右即可,更新頻率也相對不緊張。19年至今,知乎網文業務已經運行近一周年。
  • 網文作者收入超60萬,抖音B站時代知乎能靠網文活下去嗎?
    這部專欄是一部短篇小說故事集,講述北邙從事獄警四年以來,親身接觸過的十位罪犯的故事。目前知乎平臺上的故事性內容主要包括兩種,一是以《獄警故事》為代表的基於真實經驗的非虛構故事,知乎將其稱作親歷故事;另一種是虛構類故事,比如各類小說、腦洞故事。
  • 2億人在知乎追網文,付費閱讀的「知乎方案」真香了嗎?丨網文專題
    ……以及「以…開頭寫個故事」這些新奇的腦洞問題,在知乎逐漸變成了天馬行空的小說靈感,讓作者們在想像的海洋裡自由馳騁。 可見由一個問題展開想像力,將自己的想法灌注其中,最終形成一個充滿個人色彩的精彩故事,這是知乎的小說創作方式。
  • 一篇文章收入近萬,數千人付費!微信付費閱讀如何養活網文作者?
    而對於許多小說創作者而言,1元付費已是「不菲」的收入。據「丁凡的奇妙世界」主理人丁凡透露,網文網站的籤約作者,1000字價格為5分-8分,他每次更新一章的字數為2000字左右,放到網站上,一章收費不足1元。
  • 誰在知乎更小說?
    以2005年時「起點中文網」書庫收錄標準為例,創作者提交的網文必須有已寫的三個章節或者5000字以上,同時在開通專欄後沒有完成2萬字的作品前不能再新增作品;與此同時,開設專欄後,如果一周內不上傳作品,專欄將被取消——而有專欄,是一個網文作者能夠收穫稿費的重要前提。
  • 網文作者今天集體斷更抗議,資本大佬使出殺手鐧
    5月4日早間,微博、知乎、龍的天空等網絡平臺有網文作者呼籲將「5月5日定義為五五斷更節」。對網文作者來說,斷更「傷敵八百,自損一千」。在現有網文市場中,作者大多通過章節付費盈利。即讀者訂閱某部作品,並為每個章節支付費用。
  • 月收入平均5133元?網文作者:只看平均數沒有意義
    《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網絡文學行業市場規模達到201.7億元,網絡文學作者數量達到1936萬人,籤約作者數量達到77萬,網文作者平均月收入5133.7元。隨後,#網文作者平均月收入5133元#這一話題引發網友熱議,登上微博熱搜榜。5133.7元,高了還是低了?
  • 網文作者:憑一股韌勁寫下去
    儘管現在月收入已經達到網文作者的高等水平,但「會說話的肘子」坦言,和如今大多數新人寫手一樣,他的第一部小說寫了30萬字便半途而廢,稿費少到連200元提現的最低標準都沒有達到。 也有如「意千重」般開了「金手指」的作者。她的第一本網絡小說就得以與起點中文網籤約,這意味著網文作者有了專業的編輯指導,有了平臺推廣銷售。寫到第三年,她成為了起點女生網的白金作者。
  • 在B站、知乎寫小說的人:14歲擁有13萬粉絲,一本小說月入近40萬
    溫酒是最早一批在知乎起步的作者,他於2015年9月在知乎上發表的第一篇文章,幸運地引爆全網,隨即收到多個平臺邀約,走上全職寫作的道路。溫酒說,「為了寫故事去寫虛擬小說,我可能是在知乎上第一個確定這麼做的人,而且把這件事給幹成了。」這段故事發生在5年前,而現在,「我在知乎寫小說」已成為一種現象。
  • 十年知乎,一體兩面
    知乎積累的海量內容,加上每天源源不斷生成的新內容,深度參與塑造了中國網民的眼界和思想。2011 年 4 月 7 日,開站不到 5 個月,社長成為知乎第 6332 位用戶。作為一個知乎深度老用戶,社長願意用「兩個知乎」來形容自己觀察到的知乎十年。從用戶構成、內容形態和商業模式各個方面,我們都能看到相對著存在的「兩個知乎」。
  • 網文教父再度出局,旗下作者曾從月入一千到坐擁十一套房
    為了影響力,也為了報酬,網文作家的作品開始進入穩定連載階段,從常規的二三十萬字慢慢突破百萬字。在2003年,起點中文網最頂尖的作者稿費約為1000元,在2020年,這個數字變成了500萬。而加上影視、遊戲改編等版權收入,知名的網絡小說作者身家上億。
  • 閱文新分級合同之下,仍有普通網文作者在維權
    6月3日,閱文宣布推出全新合同,包括基礎協議、授權協議和深度協議,對作者們進行分級管理,提供匹配權益。然而,新合同沒能完全平息這場風波。南都記者注意到,作者們自髮結成的網文作者維權組,在微博發文質疑新合同,要求閱文正視作者權益。平臺和作者之間的權利「拉鋸戰」仍在繼續。
  • 月收入幾百和百萬差別呈現,網文作者推動「五五斷更」就不足為奇
    在過去的十年間,她一共創作了八篇不同風格的網文小說(中篇),只有三部作品獲得了平臺上架。而這十年時間,她認識的不少圈內作者都患上了嚴重的頸椎病。入行一段時間的網文創作者都知道,平臺是作者創作內容的分發平臺,也是創作者的收入來源。
  • 《宮牆柳》《洗鉛華》……在知乎上寫網文是種什麼體驗?
    她也嘗試去晉江等網站寫作,但因為性格佛系,小說最長也就寫個20萬字,有時只能寫個幾萬字,在動輒百萬字的網文世界,沒能激起一點浪花。讀完《宮牆柳》之後,她把之前自己寫的小說在知乎連載,每天來催更的讀者給了她不少動力,籤約後的收入也讓她感到十分驚訝。「之前完全沒有預料過。」
  • 知乎,網際網路理想國的又一次幻滅?
    知乎選擇擁抱了未來並傷害了過去,當然也傷害了自己。知識社區的局,知乎該如何破?生於美國的Quora和來自中國的知乎,是知識社區領域最有趣的一對師徒。由於中美兩國網際網路理念的差別,使得知乎和Quora這對師徒走向兩個方向。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思維是如何讓更多用戶使用我們的產品,從而使我們活下去。
  • 漲超10%,閱文逃離合同風波?
    1、深度協議在閱文的新合同中,官方給作者提供了三種籤約方式,分別是基礎協議、授權協議和深度協議,對於前兩種合同中都有說得很清楚,唯獨深度協議一筆帶過:「深度協議」針對不同作家需求在分成、授權範圍上有不同細則規定,旨在更靈活地對作品進行運營。
  • 評論量超過400萬的現象級網文《詭秘之主》宣告完結
    史上最強網文,"霸榜"只是常態據了解,《詭秘之主》上架761天後,擁有9754.32萬讀者,並且以超20萬的單月月票成績打破原創文學風雲榜男生月票紀錄。除了驚人的電子閱讀成績、榜單戰力之外,其內容深度,包括世界觀架構和角色塑造,都獲得了粉絲和業界的高度肯定。可以說,該書以小眾題材在讀者口碑和商業成績兩方面同時登頂。著名作家馬伯庸曾在微博推薦說:"這是一部克蘇魯+蒸汽朋克+Scp背景的小說,看似雜蕪,但作者把諸多元素揉進故事裡不覺生硬,能力體系設定富有想像力。
  • 網文作者如何警惕版權陷阱
    《鬼吹燈》作者天下霸唱起點中文網10萬買斷鬼吹燈作為《鬼吹燈》故事與世界觀架構的創造者,天下霸唱卻並不是這一系列的版權擁有者。2005年,天下霸唱開始創作《鬼吹燈》系列,最初發表於天涯論壇,之後的所有章節則在玄霆公司管理的起點中文網上發表。
  • 網文作者發起「五五斷更節」維權,這一天發生了什麼?
    但是,在微博、知乎以及貼吧等多個平臺不斷有網友發文,指責閱文通過更改作者更新時間、將長期未更新的「殭屍文」批量更新等方式營造今日「爆更」的假象。根據該知乎網友舉的例子,一名起點網文作者於 5 月 4 日晚更新完一章後,於 5 月 5 日凌晨發文稱將停更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