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肉的人都很熟悉紅陶盆,小肉也是,而且已經跟它做了三年的鬥爭,下面就給諸位匯報一下戰鬥成果吧。(家庭養植版)
【初試紅陶】養肉初期,幾乎每天在網絡上查找養植經驗,因為那時候國內專業做多肉的自媒體還比較少,資料也相對貧瘠,只知道水大了多肉會黑腐,土壤要透氣,花盆也要透氣,正好家裡有紅陶盆,索性就用上了,那是比較推崇紅陶的一段時間。春天隔三差五給次透水,肉肉的長勢都不錯,但葉片不是特別肥厚和飽滿,而且紅陶的透氣性過於惡劣,露養的肉肉趴在7釐米的國際盆裡面,晴朗的天氣基本兩天就會幹透。因為那時候養的品種比較少,澆水全然是一種樂趣,並沒有感到壓力,如果是如今的數量,那小肉除了吃飯睡覺基本就是在澆水了。
【錯季黑腐】濟南的春天「嗖」地就過去了,羽絨服一脫基本就要褲頭背心了。炎熱的夏季,部分多肉休眠要斷水的,由於深知紅陶的透氣性,沒有完全斷水,但澆水的頻率比春天放大了兩倍,基本半月一次水。屁顛屁顛熬過了夏天,沒有一棵黑腐,但有幾盆旱死了,心想,原來黑腐並不難對付,殊不知黑暗的秋天就要到來了。天氣涼爽了,放心大膽給水了,於是一盆一盆地黑腐接踵而至,心裡很是納悶。把黑掉的肉肉翻出來一探究竟,原來經過一個夏天的「斷水」,好多肉肉的根系已經基本或者完全枯死了,入秋給水後被生生泡爛了,那個秋天損失一半。
【土壤離盆】由於夏季氣溫高,紅陶盆的水分很快蒸發,並在一段時間內處於極度乾旱,所以離盆現象也出現了。盆中的土壤聚集在一起,花盆邊緣出現了一圈空隙,給澆透水帶來了一定難度。
【粉化析出】經過了秋季的黑腐,小肉開始使用陶瓷、素燒、紫砂、塑料、水泥等材質的盆器,但那些節度餘生的肉盆又出現了新的問題——粉化和析出。由於紅陶的材質特性,使用一年之後的花盆開始出現邊緣的粉化現象,陶土變為粉末隨風隨水而逝,就跟狗啃的一樣,真是「遠看花盆齒齒鋸,近看花盆鋸齒齒」。析出的現象集中出現在冬季,由於當時澆水基本使用晾曬後的自來水,加上北方的水硬度較大,水中所含的鹼聚集到一定程度後就會析出,原本簡約的盆子變得白花花。
【優點陳述】別看上邊羅列的都是紅陶的缺點,但規避這些缺點後,它還是有一定性價比的。
1、便宜!除了塑料花盆外,紅陶基本算是最便宜的盆器了。
2、透氣!選擇更大型號的盆子,並配比更加保水的土壤,可以使紅陶的透氣性在可控範圍內,特別是在類似梅雨季節的連續陰雨天氣中效果很好。在大夏天,兜頭就澆是非常酣暢淋漓的!
【綜上所述】小肉到現在還會使用紅陶花盆,只是要區別品種和季節,並做好溫溼度的控制。養肉的人大多都喜歡倒騰,任何失敗我們都要細細分析和總結,多折騰多摸索,自己積累的經驗才是最寶貴的。
沒有不好的盆,只有用不好的人,揚長避短才是精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