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陶盆在剛養多肉的人群中,人氣是比較高的,因為大部分人對它的認知都是非常透氣,透氣對養多肉來說,當然是好的。但如果使用了一段時間後,通常感受會加倍,這紅陶盆也太透氣了吧。
對於新手來說,如果他剛入坑的時候,做足了功課,選擇了紅陶盆、使用了高比例的顆粒土、並選擇了露養,除非趕上了雨季,那不然對多肉來說基本等於慘絕肉寰,小半年龜速前進或者原地踏步甚至還縮水了。原因在於沒水,沒成長的基礎。顆粒土不保水的、紅陶盆不僅不保水還往外吐水的、露養光照大消耗也大。
這是大叔19年12月初種下的
這是20年5月的時候,有重新擺放了,有些一樣的可以看到對比,基本沒長什麼個。
就是犯了上面說的三個錯誤。(最大的問題是緩苗期直接露養,廈門光照太好……導致就緩不上勁了)
紅陶盆不保水,大叔是明白的,其實有刻意多澆水了,但感覺吧沒什麼用……就是不保水,幾乎就是隔天幹的感覺。
後面才發現,紅陶盆不是不保水,而是拼命往外送水。
你澆透水,一會紅陶盆溼了,溼更多了,最後全溼了。
它溼得快,幹得也快,風兒吹吹吹,隔天起來盆壁基本也都幹完了。就有點像電腦cpu的散熱器,銅導熱好,一頭接著發熱的cpu,外頭風扇呼呼地吹,把裡面的熱吹到外面去。紅陶盆就幹這種事,把裡面的水吸到外面去,外面風呼呼地吹,能帶走一半的水,它絕對不會只帶走1/3。關鍵是紅陶的吸水率也強,和它接觸的介質或多或少總會被吸走點水分,加速了盆內土壤的乾燥。
你如果再仔細觀察澆水後的紅陶盆,你會發現它的外壁是從底部先幹的,然後上部。原因可能是花盆上寬下窄,下部介質比較少,水分被它敗得差不多了,導致下部先幹。但一般來說吧,花盆底部的介質溼度應該是比較大的,才利於誘導根系往下長。
對於一般的花盆來說,澆水肯定先順著盆壁往下走的,盆壁附近的水分往往也更多,所以根系也很容易長滿外圍。而紅陶盆根系要爆盆感覺則慢得多吧。
所以,要用紅陶盆種好多肉,也許要考慮用上蛭石,蛭石的吸水性和保水能力應該是強於紅陶盆的,比例可以考慮10%-20%;或者多澆水,一兩天一澆估計都不過分的,反正紅陶盆會幫你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