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日報文藝周刊(第66期)
【視點】
【繁花】
【藝評】
【新潮】
【視點】
印象2019,細數江蘇文藝關鍵詞
文藝,與時代同頻,與人民同行。2019,是江蘇文藝向著文藝精品創作高地發起衝刺的一年,原創精品力作不斷誕生,凱歌不斷;文藝人才培養多途創新,捷報頻傳;品牌平臺建設夯實基礎,不斷升級;群文活動豐富多彩,文化惠民深入人心。
回眸再出發,又是逐夢時。以文藝之名,讓我們擁抱更加精彩的2020!
關鍵詞:名師帶徒
「名師帶徒」計劃啟動,推進江蘇文藝薪火相傳
有青年人才,文藝才有未來。2019年,一支陣容齊整的「文藝蘇軍」不斷發展壯大。2019年4月12日,江蘇文藝「名師帶徒」計劃啟動儀式在江蘇大劇院舉行。現場,畢飛宇等近百名文藝名家與新秀、英才結對。這場隆重的儀式,體現著「文藝蘇軍」生生不息的蓬勃力量。
文藝「名師帶徒」計劃是推動江蘇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落實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提出的「更加注重文藝人才隊伍建設,採取超常規措施培養一批青年文藝人才」的要求,進一步建強「文藝蘇軍」的有力舉措。這項計劃突破身份、學歷、職稱等條件限制,首批分別選聘100位文藝名家和100名青年文藝工作者作為名師和學徒,採取超常規措施,培養一批青年英才,造就一批文藝名家。
近年來,江蘇高度重視文藝人才隊伍建設,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抓手,省兩辦專門印發《江蘇文化人才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大力實施「文藝蘇軍」建強工程,形成以紫金文藝名家為引領、紫金文化藝術英才為中堅、紫金文化藝術優青為支撐的「金字塔」形文藝人才隊伍。
關鍵詞:紫金文化藝術節
2019紫金文化藝術節打造豐盛文藝大餐
當美好的金秋點綴上文藝的色彩,每一年的紫金文化藝術節都是廣大市民百姓翹首以盼的藝術盛會。2019年紫金文化藝術節於9月30日如約而至,本次藝術節以「禮讚新中國 謳歌新時代」為主題,秉持「藝術的盛會 人民的節日」辦節宗旨,堪稱是一場藝術的饕餮盛宴。
40臺優秀劇目、12場音樂會、8場大學生戲劇展演、7場專題藝術展覽、13場設區市級和100多場縣(市、區)級群眾文化廣場演出等百餘場活動……這場文藝盛會不僅是一個豐富多彩的舞臺,更是江蘇鍛造精品的重要載體。在2019紫金文化藝術節舞臺上,一大批原創劇目將江蘇舞臺創作的實力和水準充分展現出來,進一步擦亮了「江蘇出品」的文化品牌。
近年來,江蘇文化品牌建設有力推進,持續打造以紫金文化藝術節、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紫金合唱節、紫金文創設計大賽等為代表的「紫金」系列品牌活動,影響力不斷擴大。
關鍵詞:「文學之都」
南京入選「文學之都」,在國際舞臺傳播中國聲音
去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宣布,批准66座城市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南京被列入「文學之都」,成為中國第一個獲此稱號的城市。
南京,鐫刻了中國1800年的文學記憶,也見證了中國1萬部文學作品的不朽傳世。如今,從「天下文樞」到世界「文學之都」,一古一今兩張文化名片的迭代,開啟了這座城市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理念的新篇章。
文學作為南京的打開方式,將在當下和未來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下一步怎麼用好文學之都品牌?除了傳播中國聲音,傳播中國理念,讓世界了解中國之外,入選「文學之都」也要服務於城市可持續發展,利用文學載體弘揚南京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學與百姓生活有機結合,使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與幸福感。
關鍵詞:江蘇歌劇
江蘇歌劇新作《周恩來》上演,《鑑真東渡》《拉貝日記》世界巡演
從2014年的《運之河》、2016年的《鄭和》《鑑真東渡》、2017年的《拉貝日記》,一直到2019年首演的《周恩來》,五年五部,中國原創歌劇的「江蘇現象」蜚聲業界。
歌劇《周恩來》是2019年江蘇出品的又一部原創歌劇,用歌劇這一世界藝術語言,塑造了周恩來作為中國共產黨人傑出楷模的光輝形象,再現了他的卓著功勳和崇高風範。該劇去年10月15日延安演出之後,作為2019紫金文化藝術節新創舞臺劇目,於同年10月20日在江蘇大劇院歌劇廳與江蘇觀眾見面。
江蘇歌劇正在將中國故事帶上國際舞臺。去年6月,江蘇原創歌劇《鑑真東渡》在美國紐約和洛杉磯成功演出四場,場場座無虛席,觀眾反響熱烈。從7月3日開始,《拉貝日記》行走歐洲兩國三城,一共演出五場。兩部原創歌劇亮相的舞臺均是世界最高藝術殿堂,得到了世界觀眾熱情的掌聲和歡呼。
關鍵詞:「五個一工程」獎
江蘇5部作品獲第十五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2019年8月19日,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獲獎名單正式公布,江蘇5部作品上榜,居全國第一方陣,江蘇省委宣傳部獲「組織工作獎」。江蘇報送的作品電視劇《黃土高天》、滑稽戲《陳奐生的吃飯問題》、歌曲《藍天下》《一路走來》和圖書《因為爸爸》脫穎而出,展現了新時代江蘇文藝繁榮發展的蓬勃生機和構築文藝精品創作高地的最新成果。
同年10月31日,江蘇省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表彰儀式在江蘇大劇院舉行,79部優秀作品受到表彰,充分展現了江蘇省文藝事業的蓬勃生機和構築文藝精品創作高地的最新成果。其中,《四個春天》等4部電影、《國寶奇旅》等5部電視劇、《榜樣——周恩來的故事》等10部電視紀錄片、《神秘世界歷險記4》等5部動畫片、《送你過江》等20部戲劇、《尋找保爾》等10部廣播劇、《霜紅秋白(組曲)》等10首歌曲、《大水》等10部圖書,獲「優秀作品獎」。
關鍵詞:「文華大獎」
蘇劇《國鼎魂》摘得「文華大獎」
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去年6月2日在上海閉幕,「文藝蘇軍」再獲殊榮。蘇劇傳習保護中心的蘇劇《國鼎魂》獲第十六屆文華大獎。蘇劇《國鼎魂》講述的是「國寶守護人」的故事。主創者將蘇州潘氏一族保護並捐贈大盂鼎、大克鼎的傳奇故事搬上戲曲舞臺,意在向國寶守護者、文化傳承者致敬。
蘇劇與崑曲、蘇州評彈並稱為蘇州藝壇「三朵花」,蘇劇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蘇州市蘇劇傳習保護中心正式建立,作為中心成立後推出的第一部作品,蘇劇現代戲《國鼎魂》以跌宕起伏、感人至深的劇情,現實與寫意相結合的沉浸式舞美,韻味純正又不乏融合創新的音樂,演繹了潘達於先生守鼎、護鼎又捐鼎的坎坷一生,描繪了華夏子孫對文化築國的堅定信仰。蘇劇《國鼎魂》此番獲大獎,也為江蘇地方劇種的發展提供了典型借鑑意義。
關鍵詞:「梅花獎」
青年崑曲演員單雯榮登「梅花獎」榜首
去年4月26日晚,第29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揭曉。江蘇青年崑曲演員單雯憑藉恩師張繼青親授的《牡丹亭》一舉奪魁,榮登本屆梅花獎榜首,成為江蘇戲劇界第48朵「梅花」。
梅花獎被譽為中國戲劇表演領域的最高獎項。從1983年開評至本屆,共評出696位獲獎演員。第29屆梅花獎是中國文藝評獎改革後的第二次評選,名額由原來的30名壓縮至15名,含金量更高,競爭更加激烈。2019年4月13日至26日,全國17名進入終評的戲劇演員在南寧現場競演,差額評出15名獲獎演員。單雯塑造的杜麗娘表演細膩典雅,唱腔悠遠流麗,人物刻畫深入,打動了現場的每一位評委。
關鍵詞:文藝名家晉京展演
江蘇文藝名家晉京展演精彩不斷
近年來,江蘇緊緊圍繞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中心環節,突出文藝名家的帶頭示範作用,專門為「紫金文化獎章」獲得者等文藝名家舉辦晉京展覽展演和作品研討會,如趙緒成水墨藝術展、馮健親油畫回顧展、孫曉雲「與古為新」書法展、石小梅崑曲專場等,旨在集中宣傳展示一批江蘇各個藝術領域的名家名作,不斷提升文藝名家的影響力、美譽度,加快構築文藝高地,推動文藝事業繁榮發展。
去年,王芳崑劇蘇劇專場演出、「江南情愫」朱昌耀作品與二胡獨奏音樂會以及「天高雲淡」高雲作品展相繼亮相,均贏得廣泛關注。
關鍵詞:「明德行動」
江蘇文藝界啟動「明德行動」,倡導德藝雙馨
2019年9月24日,省文聯舉行江蘇文藝界「明德行動」啟動儀式,以實際行動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踐行總書記提出的「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的要求,推舉張繼青、陳德林、黃素嘉、雷建功、呂少明五位老藝術家為江蘇文藝界「明德模範」,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以德藝雙馨藝術家為榜樣,爭做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新時代文藝工作者。
此次「明德行動」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具體行動:選樹一批德高望重、藝術成就突出、甘為人梯的老藝術家,發揮「明德」典型示範作用;評選一批「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樹立新時代優秀文藝工作者標杆;成立江蘇省文聯文藝工作者道德建設委員會,向全省文藝界發出一份《明德倡議書》;組織「明德模範」事跡報告會,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德藝雙修、積極進取、奮發有為。
關鍵詞:全省文藝工作者座談會
紀念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發表五周年,江蘇舉行全省文藝工作者座談會
去年10月12日,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五周年之際,江蘇舉行全省文藝工作者座談會,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進一步號召和推動全省廣大文藝工作者加快構築文藝精品創作高地,在江蘇文化高質量發展中提振精氣神、展現新作為。
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燕文在座談會上對全省文藝工作者提出五點希望,希望大家強化思想引領,做有信仰的文藝工作者;始終紮根人民,做有情懷的文藝工作者;積極擁抱時代,做有擔當的文藝工作者;堅持守正創新,做有作為的文藝工作者;自覺崇德尚藝,做有境界的文藝工作者。
交匯點記者 顧星欣
【繁花】
丹劇《槐蔭記》上了新年戲曲晚會——稀有小劇種 期待更美豔陽天
新年伊始,2020年新年戲曲晚會在國家大劇院上演,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演出。在13個劇種組成的17個節目中,江蘇的稀有劇種丹劇有幸入選,首次登上國家新年戲曲晚會的舞臺,丹劇第四代傳人金紅霞、謝愛忠搭檔演出了傳統劇目《槐蔭記》片段。
稀有小劇種,登上新年戲曲晚會
「我們唱了一輩子丹劇,做夢也沒想到能登上國家最高規格的戲曲舞臺,這一回,值了!」金紅霞、謝愛忠兩人異口同聲。
2019年11月15日那一天,副團長殷雪峰記憶猶新。「下午5點,突然接到了省文旅廳領導的電話,通知我們第二天去北京參加新年戲曲晚會試演,演出劇目是《槐蔭記》。放下電話,激動又緊張,演員、樂隊、曲譜、服裝,連夜坐高鐵奔赴北京。」這是他們第一趟去北京,待了12天,節目審過之後就讓他們回去等消息,煎熬中等了一周。
12月3日,終於接到北京電話,通知她們5日赴京參加排練。喜出望外,劇團二度北上。這一回,他們在北京足足待了一個月,歷經9次審查,層層過關。金紅霞、謝愛忠兩位主演每天的日程除了排練還是排練,有時忙得連劇組提供的盒飯都來不及吃。元旦回到家後,謝愛忠不由感慨「終於吃上飯了」。
12月31日,戲曲晚會正式開演,丹劇《槐蔭記》片段排在晚會第三個節目,金紅霞、謝愛忠二人出色的表演,生動演繹出七仙女與董永男耕女織、比翼雙飛的恩愛之情,也將丹劇清涼委婉、氣韻悠長、剛中有柔的特點展現了出來,給全國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戲曲晚會總導演石玉昆評價說:「丹劇是灘簧系列裡最小的劇種,丹劇團也是此次全國各地戲曲劇種大會師裡最小的一個劇團。他們在國家最頂級的晚會中,呈現出了最高的藝術水平。這是一場光榮的演出,為江蘇人民爭了光,為新生弱小的丹劇爭了光!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戲曲各劇種的扶持和關心。」
六十載風雨兼程,丹劇歷經浮沉
誕生於1958年的丹劇,脫胎於有200多年歷史的丹陽地方曲藝「啷噹」,被列為全國稀有劇種,1992年,丹劇團被文化部命名為「天下第一團」。算起來,金紅霞、謝愛忠、殷雪峰等已是丹劇第四代傳人。
丹劇誕生之初曾風靡一時。1959年12月,丹劇團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礱糠記》赴南京參加全省匯報演出,引起轟動。即便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丹劇仍擁有眾多觀眾。「以前我們不僅在丹陽周邊演,還經常去淮安、鹽城等蘇北地區演,那裡的老百姓很喜歡聽丹劇的,有時我們也演錫劇,那是的我們雖然忙碌與艱苦,但我們很充實。」
但上世紀九十年代至本世紀前十年,正是整個戲曲行業最低落時期,丹劇也隨之沒落。金紅霞、謝愛忠、殷雪峰這一批演員1988年進團,剛好趕上戲曲的低潮期。「最慘的時候幾個月沒有戲演,只能在家賦閒」,謝愛忠說。殷雪峰則靠走穴唱歌掙錢養家。1992年5月,劇團創排大型現代戲《野塘婚禮》,代表江蘇參加文化部在泉州舉辦的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獲劇目獎和演員獎,丹劇團因此被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團」稱號。「當時如果沒有丹陽鋁箔廠(江蘇大亞集團前身)等企業的資助,我們赴福建參演的來回費用都成大問題。」殷雪峰說。
2015年,在劇團經營發展陷入困境的形勢下,丹陽市文廣新局時任藝術科科長的吳永平臨危受命,挑起了劇團團長重任。劇團大刀闊斧進行改革,一方面四處尋求合作、開拓市場,增強造血功能,另一方面對內加強科學管理,提倡「一崗多職、一人多用、一專多能、一團多營」,出臺多項激勵機制。
2015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專門印發了《關於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作為新時期江蘇首個戲曲專門文件,明確提出要搶救丹劇、通劇等相對弱勢劇種。丹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針對丹劇生存現狀,給予了政策和資金上的扶持。省文旅廳近幾年特別關注小劇種發展,儘量給它們創造在公眾面前亮相的機會。省文旅廳藝術處有關負責人表示,「小劇種生存不易,今年廳裡推薦丹劇參加新年戲曲晚會,也是為了讓它在全國觀眾面前有一個展示機會,贏得更多的關注。」
五代人的堅守,丹劇生生不息
劇團坐落在小城丹陽的西北一隅,院門上掛著兩塊牌子:丹陽市丹劇團和丹陽市戲劇總團。走進院子,一眼就能望到頭,三十米開外是一間倉庫,團裡所有的舞美道具都在裡面製作和存放。製作道具的人,正是團裡的丑角演員張秀龍。記者見到他時,他正用心打磨著木頭桌面,「這張桌子是花3000元從淘寶上買來的,現在我要把它鋸開、拆分、噴漆,這樣便於運輸,上了舞臺再拼裝起來。」
副團長殷雪峰告訴記者,劇團沒錢搞大製作,一般的舞美道具都是自己做,「我們團經濟困難,所以只要不是主演,基本上都會身兼數職,比如張秀龍是演員兼舞美製作,琵琶演奏員白天要做會計出納,就連門衛都兼著廚師,給大家燒一頓午飯。」
除了舞美道具,倉庫裡還堆著一排排摞得老高的塑料板凳,殷雪峰指著這些板凳和倉庫門前停著的兩輛舞臺車說:「我們下鄉演出去的地方幾乎沒有劇場,連觀眾坐的板凳都是我們自帶。舞臺車開到現場後,車廂成為舞臺。有一次,剛演到一半,突然下起雨來,大家拼命地搶護服裝道具,人淋溼了沒關係,服裝道具淋雨就徹底壞了,所以我們每次下鄉演出,都是在與天公作鬥爭,然,我們樂在其中。」
2019年,丹陽市委市政府特別關注丹劇的傳承工作,撥付專項資金選拔了25名小學畢業生作為丹劇傳承人才送到揚州市藝術學院進行專業培訓,意味著這些孩子們是丹劇的第六代傳人,接力著丹劇生生不息。
交匯點記者高利平
【藝評】
另眼相看B站跨年:公共文化產品需構建獨特記憶
步入2020年,在這嶄新的幾天內,全網都被喊去補一場叫做「B站跨年晚會」的課。「太神仙了、炸裂、最好的跨年晚會」,滿屏的彈幕表達了觀眾的熱愛,《人民日報》公眾號也發文稱「很懂年輕人」。在大部分衛視還在以「熱度」為標準邀請藝人和敲定曲目時,B站卻用大數據抓住了年輕的心,憑藉共鳴共情和家國情懷引發觀看熱潮之餘,一臺晚會也讓B站的市值一夜上漲50億。
同時刷屏的還有知識跨年演講。無論是羅振宇,還是吳曉波,都提出了文化經濟新機遇。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近日中戲也宣布將首次招收戲劇人工智慧博士研究生。站在「20時代」之始,我們能從這些「火熱」中預見哪些文藝新路徑?
讀懂年輕人,突破界限
B站的跨年晚會直播同時在線觀看8000萬,截至3日晚間,這臺名為「2019最後的夜」晚會總播放量超過4600萬次。84.5萬彈幕幾乎都在「牛」與「淚目」中反覆切換。隨著口碑的「出圈」,這一數據還在不斷生長。
抓住年輕的心,無疑是B站跨年成功的關鍵之一。當80後、90後、00後成長為觀眾主體,更要了解他們成長的「土壤」,解剖他們的精神世界。
B站跨年晚會一開始的定位就是想做一臺「屬於年輕人的晚會」。無論是《哈利波特》交響樂,嘻哈唱法的《哪吒》,還是《亮劍》主題曲《中國軍魂》,都滿足了粉絲們記憶深處最細膩的情緒。
「年輕人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在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劉永昶看來,B站文化非常典型的特徵是部落化,很多年輕人因為找到了自己喜愛的文化圈層,願意追蹤、沉浸並創造相關的文化產品。因此,他們有著「投入地愛一次」的從屬感和認同感,為他們的文化產品打上個性與創新的青春標籤。當很多個小圈層文化交融匯集起來之後,就形成了B站青年亞文化的集體特徵,「破圈」已成為必然。
古典與現代平分秋色,漫遊與國風交替進行,藝術家和虛擬人物撞破次元壁……江蘇省崑劇院院長李鴻良從這臺晚會的成功看到了傳統文化蓬勃復興的力量。「年輕人是對民族的和傳統的藝術不感興趣嗎?不是!是需要有人把他們引進門。」李鴻良說,相同或近似年齡段的演員和觀眾,在人生經歷和藝術審美上會有較多的共鳴。「省昆一直以來注重對第四代青年人才的培養,累積更多的年輕觀眾。而藉由青年演員這個橋梁,審美的共鳴會傳達給院團,使院團與時俱進。」
無論是跨年晚會的爆紅,還是跨年演講的受關注,南京藝術學院副校長李向民認為都跟「元旦」這個時間節點有關聯。我們為什麼越來越喜歡過元旦?這是2020年伊始不少人察覺到的變化。相對於農曆新年,元旦沒有太多的歷史包袱,反而讓年輕人有輕鬆感,在這個節日裡他們尋求區別於年長一輩的儀式感。
尊重儀式感,打造文化產品
伴隨著大數據、AI、5G等科技的發展以及消費觀念的變遷,科技正不斷拓寬著藝術的邊界,它讓一切界限都不再明顯。其實中戲招收戲劇人工智慧方向博士生也展現了這樣一種趨勢,呈現了一種新的「合作式」模式。藝術性和真實性不斷碰撞融合,科技與藝術的界限將不斷被消解。
B站依據大數據的精準貢獻,了解用戶群體的文化屬性,了解年輕人的態度與方式。B站跨年晚會總導演宮鵬直言,自己以前對數據的了解只是泛泛的,但這回看到了數據的真實力量。「我們發現《鋼鐵洪流進行曲》出來之後,很多用戶在B站上做態度表達,同時還發現,《亮劍》文化在B站上是獨有的。考慮到年輕人這種有新意的愛國表達,我們把《亮劍》和《鋼鐵洪流進行曲》融合到了一起。
科技為滿足需求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也產生了新的需求。在碎片化時代,近距離的人際交流成為社會共同需求,跨年晚會等文藝產品通過提供各種儀式化的活動匹配了這種需求。
「歸屬感是人類的一個重要的需求,而電子閱讀、移動通信,從某種程度上說疏離了人際關係。我們會發現,有時候一桌人吃飯,大家都很少講話了。」在李向民看來,類似於跨年晚會這樣的集體性活動,是通過修補歸屬感達到共鳴。而跨年演講的興起,則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年輕人完成了思想的建構。「碎片化閱讀時代,帶有思想性的訪談和演講,就像一根線串起了年輕人接收到的那些散落的信息『珠子』。」
李向民至今記得自己2000年在國外觀看一場焰火表演的經歷,不是因為焰火多壯觀,而是它記錄了自己邁入新千年的瞬間。「從這個角度來看,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每年夫子廟的燈會、南藝的『520』嘉年華以及去年國慶期間南京的焰火表演那麼受歡迎,在關鍵的時間節點,人們需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留下屬於自己的獨特記憶。比如,進入『20時代』的這一天我到底是怎麼過的?這可能會構成一個人人生和青春記憶的重要部分。」愛熱鬧是人類的本能,在李向民看來,從線上到線下,公共文化產品也有很大的空間去進一步挖掘人們美好生活的需求。
「體驗」時代,創新講好故事
在《預見2020》的跨年演講中,吳曉波勾畫了從書店到商場發生的變化,他把「國貨運動、方興未艾」、「體驗經濟、美好爆發」作為新時代的其中兩個標籤,提出新一輪的年輕消費者開始為傳統和「體驗感」買單。
「我們不能墨守成規,固步自封。不符合時代審美的藝術,會慢慢地失去觀眾。」江蘇錫劇團團長周東亮認為,在「體驗」經濟時代,必須用創新講好中國故事。「在剛剛殺青的4K高清錫劇電影《紫砂夢》中,我們做了一些通俗化和流行化的嘗試。當然也許這些嘗試會引發非常大的爭議,但是,如果沒有這些爭議,可能我們很難摸索出正確或者說可以得到好評的方向。回到舒適區是很容易的,而邁出創新的每一步,都會很艱難。但藝術家必須要有創新精神,要有試錯的勇氣。「
在李向民看來,2020年的文藝新熱點對於文創產業也很有啟發。「文創並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傳統產業中注入精神內容,從而實現產業的文化化。」在李向民看來,文創是精神內容,精神內容正在逐步的取代它的物質本身的功能,成為新的東西,而這個東西恰恰是文創和文創產業的一個本質。他以西藏舞臺劇《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衍生品雨衣為例,闡述了共鳴共情在文創產品中的重要性。「首先這個雨衣本身的剪裁風格很好看很酷,另外它極具藏文化特色。雨衣的背後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藏戲面具的圖案,另一部分是漢字部分。無論是『回不了的是故鄉,到不了的是遠方』,或者是『人間都是故鄉,天下沒有遠方』,不僅精準地提煉了這兩部舞臺劇的內核,也讓觀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在李向民看來,進入精神經濟時代,產品的物質功能相對弱化,成為某種符號和審美的載體。好的文創產品能喚醒受眾的回應與共鳴,以便大家可以識別、交流和感知。
交匯點記者 陳潔 實習生 付娜娜
【新潮】
車廂裡的閱讀時光
文|周水欣
第一次坐火車是陪伴父親回南京掃墓。我大約12歲,來回坐了著名的52次綠皮火車。當時的52次綠皮火車可是一票難求,是很多新疆人的回家必選。人們從南疆、北疆先坐了幾天幾夜的長途巴士到達烏魯木齊,然後才換乘這列火車出疆。52次始發站烏魯木齊,終點站上海。全程4077公裡。那時,需要76個小時,也就是三夜四天。穿越沙漠戈壁,沿途經過甘肅、陝西、河南、安徽、江蘇等省市,是一場漫長的旅途。回程則反向而行,再走一遍來時路。人們上車,將大包小包行李塞滿車廂的各個角落,然後,換上睡衣拖鞋,拿出洗漱用品,把茶杯擺在臥鋪中間的小茶几上,將小小車廂當作臨時的小家,同車的旅客是一路上的家人,列車員就是臨時管家,負責照顧大家。
那年回程的時候,爸爸和我有一張下鋪一張上鋪。在南京的書店,我收穫了一本外國小說,名字已經忘記了,講的是與我差不多大的倫敦女子學校裡發生的故事。一路閱讀,時間也不覺得那麼難熬,在火車上專注地看完了。那個故事到現在還記得,講兩個熱愛文學的少女之間的競爭與和解、嫉妒與友誼。其中一段,班裡詩歌大賽,一等獎作品居然出現兩位作者:其中一位抄襲了另一位的。老師無法判斷誰是真正的原創。於是老師讓她倆分別背誦自己的作品。抄襲者早已做好準備,她將詩句背得滾瓜爛熟。而原創者在背誦了第一句之後,稍事停頓,背誦的下面的詩句全部不是她所寫的,老師也跟她一起背誦起來——原來,這個獲獎作品的第一句,是她引用的一位著名的詩人的句子,她把詩人的原作背出來,老師就知道,她是真正的作者了。抄襲者根本沒有看過原作,當即穿幫,羞愧不已。這本書是深綠色的書皮,中間畫著線描的一個莊園建築代表學校,一群女孩在莊園的草地上捧著書閱讀。畫面靜美,而故事發人深思。閱讀是多麼美好而重要的一件事啊。如果沒有廣泛的閱讀,那個寫詩的女孩寫不出美妙的詩。如果不是她深愛閱讀,也不會將喜愛的詩歌潛移默化到自己的作品裡。
我趴在我的上鋪斷斷續續地看。一會兒,聽見父親問我喝水嗎?一會兒我睡著了,書就扣在我的胳膊上。吃飯的時候我從上鋪下來,問問老爸車到哪裡啦?夜裡熄燈後我握著我的書,聽到廣播員說,今夜穿越烏鞘嶺,讓旅客們注意保暖。我知道,進入我們西北走廊了,距離媽媽又近了。我感受夜幕下的火車氛圍,車輪滾滾,發出有節奏的聲音,聽著聽著,會有點緊張,生怕這個節奏會被打亂,逼著自己轉移關注點。撩開一角綠色絲絨窗簾往外看去,黑漆漆的一片,能感覺到山洞一個接著一個,而黝黑的大山臥在不遠處,連綿不絕。可以感覺到車在攀山越嶺,氣溫是真的低下來了。書中那個抄襲的女孩也作了充分的備戰準備,她一字不拉地背誦了獲獎的文章。那女主角要如何拿回屬於自己的文字,捍衛自己的榮譽呢?我滿腦子躍躍欲試的反戈方案……早晨起來,會看到一望無際的戈壁灘,遠處天際是粉色與藍白色暈染。初生朝陽與橘紅夕陽看上四次,我就到家啦。我繼續翻開我的書,這本書300多頁,內容也有點懸疑。如何甄別真正的原創?這裡面的女孩鬥智鬥勇……同行的旅客客氣地跟爸爸說,「你女兒愛看書啊!好習慣。」我爸爸呵呵笑笑,拿出一個嬌黃色的蘋果,問我,「吃不吃?香蕉蘋果,你喜歡的。」我沉浸在書中,恍惚地對爸爸笑一笑。
讀到最後的時候,老師和女學生一起朗讀詩歌。我將書靜靜合攏。書有點像扇子似的,微微往兩邊裂開。我的目光遊弋著從車廂的頂層慢慢下移到下鋪,幾位旅客正坐在下鋪聊著天。經過幾天的熟悉,互相已知道了底細,儼然成為了熟人。隨著越來越接近烏魯木齊,大家放鬆而興奮。一邊喝著茶,一邊說著各自的工作與生活。那聲音好像從很遠的地方傳來,而我的世界裡是英倫女校裡的文學爭鬥大白天下啦。我的眼睛和臉都有點腫,從臥鋪伸出頭看向車廂走廊兩邊,有個男子拿著個相機坐在邊桌椅子上,對準外面的戈壁拍照。一個小姑娘坐在下鋪邊緣一下一下梳著長發,側臉很像維吾爾族。大部分人在午睡吧。車廂突兀而短暫的安靜。我很好奇大家都有怎樣的經歷?都要回到什麼樣的地方,或者去到哪裡,有著怎樣的緣起呢……火車真是一個神奇的空間,充滿奇幻色彩啊。
火車轟隆隆將我從翠綠的江南帶回黃沙塞北,書籍陪伴我度過難忘的旅程。書包裡還有嬸嬸送我的禮物:一套完整版上中下三本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紅樓夢》。當年5元錢。我壓一壓鼓鼓的書包,車窗外遠方戈壁「大漠孤煙直」的黃昏美景正在展開,一輪鴨蛋紅的落日正緩緩西沉天邊,殘陽如血,仍舊是熱烈的、熊熊燃燒的餘韻。我的心怦怦跳蕩,預感到未來,火車將帶我去向無窮盡的遠方,而我,只要帶上心愛的書,就可以豪氣走天涯。
我的父母輩們在新疆完成了鐵路初建的大格局後,緊接著立刻投入到鐵路發展、鐵路更新換代、鐵路拓展的建設中去。車輪滾滾,一往無前。現而今的52次列車,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提速調圖,電氣化改造,從綠皮車、紅皮車、黃皮車,再到綠巨人,車型更迭,速度提升,從76小時全程,到48小時,到36小時。一本書還沒有看完,已經到達目的地。對讀者旅客如我來說,當時未覺得時間慢,現在深感覺時間快。火車上封閉的時間段,少有人打擾,也不能去做什麼事,真是閱讀的好時光。不論出差還是旅行,我的包裡永遠有一本紙質的書。即便現在網絡化時代閱讀變得碎片化,也有點泡沫,但有效的閱讀還是通過讀一本書來完成。「一本書」的形式也發生了變化,可以是閱讀器,可以是公眾號。而一本紙質的書,卻仍舊是一位資深讀者的情意結。
高鐵飛馳,大大縮短了旅客們的乘車時間,變成了很多人首選的出行方式,也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規劃與走向,這裡到那裡,這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都因為高鐵而變得可聯結,可延伸,可計劃,可掌控,生活方式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與可行性。高鐵上的時間變得非常寶貴,高鐵的環境與服務又令這些時間變得非常高效。我看到很多人坐在舒適的車廂裡,上網、寫作、處理工作、聊天、做計劃,或者看劇、讀電子書。列車行駛平穩,車廂服務周全,咖啡、熱茶或者果汁,好像在咖啡館裡的悠閒時光。這種時刻,我會從包包裡掏出一本書來。讓高鐵車廂,變成我的一方書桌,一個書房。
火車拓展了我們的人生格局,閱讀開闊了我們的狹窄眼界,終將改變我們的生活,讓我們變成更有趣、更活潑、更豁達的人。一本書在手,一個隨時隨地可以安坐的內心的書房打開,一切終將卓爾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