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 江蘇文藝事業有高原也有高峰,如何「高處再攀高」?在29日舉行的省第十次文代會、第九次作代會開幕式上,省委書記婁勤儉給全省文藝工作者出了道「思考題」。參會代表紛紛表示,將貫徹落實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精神,在更大力度推進文化強省建設中,當好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探路者、先行軍。
有高原有高峰,還要「高處再攀高」
婁勤儉書記高度評價了江蘇文藝界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作出的突出貢獻,並指出「江蘇文藝既有高原、也有高峰」。「要正確認識高原和高峰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是說已經到了頂峰、可以自滿了,而是要以更加強烈的責任擔當,主動順應時代召喚和人民期盼,努力創作出更多名篇佳作,推動新時代江蘇文藝『高處再攀高』。」
「講話站在全局高度,對新形勢下江蘇文藝事業發展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確要求,為我們指明了努力方向。」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張愛軍說,婁書記在講話中充分肯定江蘇文藝事業取得的顯著成績,勉勵全省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讓文藝更好扛起反映時代的使命,以更多精品力作抒寫時代、立言中國,推動江蘇文藝事業在全省「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新徵程上開創新局面。
省文聯主席章劍華說,在討論學習時,大家心情都非常激動,這種激動不光是來自領導的關懷,更因為從省委領導的講話當中得到了許多啟示和鼓舞,明確了今後的努力方向。「婁書記的講話不僅講得深、講得細,更緊抓住關鍵、要害和主要問題,不僅肯定了江蘇多年來文化藝術所取得的成績,最主要的是對江蘇文化藝術的發展提出了很多建設性、指導性意見。」
「婁書記的講話精確梳理出江蘇浩蕩的文脈,盤點了我省文藝創作的殷實家底,使廣大文藝工作者和文學藝術家,更為清晰地領悟到傳承什麼、如何傳承,創新的基礎是什麼、方向在哪裡。江蘇文藝有了『高原自信』和更多『高峰』目標。」正是瑞雪兆豐年,即來紫氣催春近。省作協副主席丁捷堅信,大會的召開,一定會為我省呼喚來一個文藝繁花大競放的美好春天。
省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水家躍說,聆聽婁書記的講話,平添了自信、提升了底氣、感到了責任。「我們要切實抓好貫徹落實,組織文藝界認真學習領會婁書記講話精神,凝聚共識,團結引領廣大文藝工作者激情奮鬥,努力推出更多代表這個時代的大作品。」
強化大題材創作自覺,打造「文藝史詩」
婁勤儉書記指出,文藝工作者要有大題材的創作自覺,通過文藝家獨特的思想洞察力、認知穿透力和藝術感悟力,去關注時代、研究時代、表達時代。
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寧說,什麼是大題材,婁書記此次重點提出了「五個比如」:比如驚心動魄、艱苦卓絕的抗疫故事,比如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故事,比如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轉型故事,比如走出去、融入國際循環的開放故事,比如共同追求幸福生活的奮鬥故事,「婁書記的講話通篇貫穿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江蘇的具體實踐,用文藝工作者聽得懂、能接受的方式傳達總書記對文藝工作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對文藝工作者的期待,娓娓道來,動心動情。要求文藝工作者將目光聚焦當下,以作品立身,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講話思想深邃,文採斐然,聽了很震撼!」江蘇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劉旭東表示,婁書記講話中將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的重要論述精神和江蘇文藝實際相結合,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其中,對文藝家、文藝作品以及文藝工作有高原也有高峰、有素材也有人才、有個性也有規律、有責任也有義務的「八有」闡述,既走心又暖心,既宏觀又微觀,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蘇繡藝術家、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姚建萍深切感受到責任重大,「這次講話給了我們更大的激勵,江蘇有豐富的創作素材,我們文藝家要主動去發現、去提煉、去表達,創作更多既具藝術個性、又與時代共振的優秀作品。」
走出書齋紮根人民,靠作品說話
婁勤儉書記說,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主要靠作品來體現;一位大師的文藝地位,要靠作品來說話。在新時代展現更大作為,關鍵要創作出更多無愧於這個時代的大作品,這是文藝繁榮的標誌,也是文藝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婁書記對江蘇文藝如數家珍,才能寫出這樣一份沉甸甸的具有人民情懷、家國情懷、藝術情懷的講話。新時代江蘇文藝工作者要走出書齋,紮根江蘇大地,紮根人民之中,反映江蘇發展的新成就,為黨和人民繼續前進提供強大精神激勵。」著名書法家言恭達說。
婁勤儉書記講話中提到的「多到田間地頭、工廠車間、街頭巷尾走一走」,說到了省作協副主席、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祁智心坎裡。「唯有真正走進那些因此改變了家庭結構、成員關係的家庭,他才能夠知道時代究竟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烙下了怎樣的印記。」祁智說。
「從現在開始,我已有一種坐不住的感覺,有一種強烈的緊迫感。作為基層文藝工作者和基層文藝單位負責人,要帶動團隊,讓揚州曲藝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接下來我們要加勁幹!」揚州評話表演藝術家、揚州曲藝研究所所長姜慶玲說,聽了書記的講話,每個代表共同的感覺是振奮人心。
在大會現場的講話中,婁勤儉指出,要幫助江蘇文藝工作者解除後顧之憂、潛心專注創作,通過師徒間的言傳身教、口訣手授,讓更多有志向、有能力的年輕人盡展才華、脫穎而出,這讓蘇州民族管弦樂團首席、90後孫瑤琦印象深刻。「這三年來,我的工作經驗還不是特別豐富,但得益於前輩老師們的教導和培養,已經有了很多成長,在繼承老師的藝術特徵的同時,努力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能夠更得心應手地做好文藝工作。」
「鬆綁」「放活」,守護文藝生態的「山清水秀」
婁勤儉書記強調,對於文藝這種創造性的精神勞動,營造一個相對寬鬆的大環境極為重要。他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帶著強烈的解題意識,在體制機制上「鬆綁」「放活」,不能讓各種條條框框把文藝家的手腳捆死了。文化產品既要「叫好」,也要「叫座」,但當兩個效益、兩種價值發生矛盾時,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
省作協副主席、省評協主席汪政認為,婁勤儉書記的講話既尊重規律,也保留個性,既把握宏觀敘事,也深入微觀精神,融會貫通了文藝相關的各方面要素,把文藝看作全社會的事業,爭取每個人都能夠成為文藝生活的參與者和文化建設的貢獻者,讓組織者、管理者、生產者、消費者通過共同努力,充分營造全社會的文藝氛圍。
讓省文旅廳原一級巡視員方標軍印象深刻的是,婁書記強調文藝價值的度量衡從來不是經濟效益,要防止把文藝創作生產完全交由市場調節的傾向。「這是習近平文藝思想的重要體現,特別有助於當前正在進行的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也有助於文藝領域真正做到經濟效益服從社會效益、市場價值服從社會價值,不被市場牽著鼻子走,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
「婁書記的報告高屋建瓴,又接地氣,其中特別提到,小劇場辦得好,同樣可以成為一個城市令人嚮往的文化標識。」作為小劇場的從業者,江蘇省曲協副主席梁爽說,「小劇場最有群眾基礎,最有市場需求,是文藝的觸角。如果說大劇院是文化大餐,那麼小劇場就是私家小廚。」
怎樣實現「文藝蘇軍」的青藍相繼、薪火相傳?怎樣孕育更多具有史詩般品格、震撼心靈的時代力作?怎樣破解文化資源「養在深閨人未識」、文藝成果「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問題?怎樣打造顯示度高、彰顯中國氣派的文化標識?怎樣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高品質精神文化需求?面對婁勤儉書記發出的一連串問號,全省文藝工作者一致表示,將在接下來的文藝實踐中進一步去破題、去探索、去推進。
記者 陳 潔 顧星欣
馮圓芳 吳雨陽 薛穎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