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晚11時40分許,防疫一線幹部韋長春在家突發心梗被緊急送往醫院。2月18日凌晨零時許,經搶救無效不幸去世,生命停留在57歲。
生前,韋長春任杭州市江幹區信訪局四級調研員,同時,他也是一名有著33年黨齡的老黨員。
疫情發生後,韋長春第一時間主動請纓,下沉戰「疫」前線,參與丁蘭街道建塘苑、趙家苑兩個社區防疫工作。
「這個專家門診,老百姓很相信的」
他堅毅的背影永遠定格在大家心中
談及韋長春,趙家苑社區黨總支委員胡志深印象裡就是一支筆、一個本,還有那個走樓入戶的熟悉而又堅毅的背影。
自1月28日以來,丁蘭街道趙家苑社區防疫日記裡記錄著這位基層幹部的忙碌。近期,除了認真協助社區做好居家觀察管控、崗亭巡查、證件檢查、體溫監測和心理疏導等工作之外,面對居民群眾不理解、不配合等「家門口」的矛盾,他把糾紛調解、投訴回復、來電處理等繁雜事務統統攬過來做。
年近60歲,大家都勸韋長春別太辛苦,他不聽。每次的「周三訪談」,他總是早早地來到社區。攤開他的民情筆記,密密麻麻都是他的走訪記錄,居民提到的問題他都一五一十詳盡記錄,還總是把工作帶回家裡去做。
(右一為韋長春)
在2月13日杭州市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3例中,丁蘭有1例,2月14日杭州新增3例確診中丁蘭又佔了2例。
這種時候,韋長春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耐心細緻地向居戶講解防疫政策,為居民疏導心理,叫大家不信謠、不傳謠,並向社區提供治理方面的許多意見建議。
用他的話講,「組織上派我來,又不是專門來聽好話的,就是來答疑解惑幫忙的。」「韋師傅是做群眾工作的一把好手。」趙家苑社區書記周棟梁感慨地說,「這個專家門診,老百姓很相信」。
疫情防控期間,韋長春牽頭進行解決和答覆了丁蘭街道580件關於新冠肺炎的信訪件。
「父親一直以軍人的作風教育我、感染我、引領我」
在父親的影響下兒子也成為了一名出色的基層幹部
面對疫情,在這個軍人家庭裡迎難而上、英勇奮戰的並不止韋長春一人。
兒子韋瑋是江幹採荷街道常青苑社區黨委委員、副主任,疫情爆發後他匆匆告別臨產的妻子,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了疫情防控工作中。
後來還是社區書記得知韋瑋妻子在醫院情況有些不穩定的情況後,給他發了「強制休息令」,要求其回家探望。妻子住院那四天,韋瑋便白天在社區執勤,晚上回醫院陪夜。
從大年初三到現在,時隔大半個月,韋瑋從未想過,想再次好好地看一眼父親,看到的竟是從急診室裡出來的父親冷冰冰的身體。
這段時間,父子倆分別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幾乎沒怎麼打過照面。父親去世的那晚,韋瑋正好是夜班,一直堅守在社區防疫崗位上,沒來得及見上父親最後一面。
「我爸總跟我說,關鍵時刻要處理好家和工作,要讓自己所管轄的片區沒有疫情危險。因為自己只管一個『小家』,而社區要管的是『大家』,我知道爸爸不會怪我沒能來見他。」
作為兒子,韋瑋一直拿父親當作榜樣。韋瑋這麼回憶父親,他說:「我出身軍人家庭,雖自己沒有參軍,但父親一直以軍人的作風教育我、感染我、引領我。」 當初韋瑋報考社工,也深受父親影響,「他說基層既能鍛鍊人,又能服務群眾,是好事。」
2018年度韋長春同志被評為江幹區新時代擔當作為幹部。
「他講得最多的就是『我來』『拿下了』」
說起這位老同事沒有人不豎起大拇指
平時,韋長春一直戰鬥在信訪工作的最前線,說起這位老同事,大家沒有不豎起大拇指的。
江幹區信訪局副局長張靜這樣評價他:「老韋這個人很實在,跟他交流起來很簡單,從來不跟組織談條件、講要求,他講得最多的就是『是的』『我來』『拿下了』,就像我們的老大哥一樣。」
自19歲當兵以來,韋長春在部隊經歷了28個春夏秋冬,在這期間他以優異的表現三次榮立三等功,軍人的風骨在他身上始終不曾改變。2010年轉業來到地方後,他便深情耕耘信訪工作,大家對他的印象也不外乎嚴格自律、低調務實、簡潔幹練這幾個詞。
群眾來電來信的巨量信息,他一一親自處理,直至深夜;物資緊缺的關鍵時刻,他四處奔波、多方聯繫;在丁蘭街道疫情管控壓力最大的時候,他毅然挺身而出、挑起重任……韋長春還曾被評為杭州市信訪工作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
「跟老韋在一起,我們一直感覺特別踏實,他經驗豐富,有大將風範,在突發狀況面前能夠臨危不亂,處理事情很有章法,從部隊出來的就是不一樣!」江幹區駐京信訪工作組的盧傑回憶道。
韋長春走後,同事們紛紛緬懷這位昔日的好「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