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
今天(2月18日)晚上,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獲悉噩耗:杭州江幹區信訪局四級調研員韋長春在抗疫期間不幸殉職。
韋長春今年57歲,中共黨員,籍貫江蘇丹陽,是一名退伍軍人。
2月17日晚11時40分許,他在家中突發心肌梗塞,家人打120將其送至市中醫院搶救;2月18日零時許,因搶救無效去世。
疫情發生以來,韋長春請纓參加疫情防控工作,第一時間下沉戰「疫」前線,參與杭州江幹區丁蘭街道建塘、趙家苑兩個社區防疫工作。
群眾來電來信的巨量信息,他都一一親自處理、直至深夜;物資緊缺的關鍵時刻,他四處奔波、多方聯繫;在丁蘭街道疫情管控壓力最大的時候,他挺身而出,主動報名,志願服務疫情防控工作。
韋長春的突然離去,讓人心痛,令人扼腕。
一支筆一個本,防疫一線,大家總能見到那個熟悉的背影
韋長春在抗疫一線
1月27日年初三,從老家趕回來,第二天韋長春就去了民情聯繫點。
1月28日以來,丁蘭街道趙家苑社區的防疫日記裡,記錄著韋長春一次次參與一線巡查、走訪和蹲點防控的工作記錄。
趙家苑社區是回遷安置房社區,由於回遷安置不徹底,社區目前仍有部分居戶未拿房,韋長春聯繫的就是這個社區。
因為業務對口,他對趙家苑社區再熟悉不過,他曾笑著說,「常年信訪積案化解工作讓我認識趙家,周三訪談讓我更加解了趙家,現在疫情防控更讓我親近趙家。」
談到韋長春,社區黨總支委員胡志深印象裡就是一支筆、一個本,還有那個走樓入戶的熟悉背影。
除了認真協助社區做好居家觀察管控、崗亭巡查、證件檢查、體溫監測和心理疏導等工作之外,面對居民對嚴管嚴控工作的不理解、不配合等「家門口」的矛盾糾紛,他立足本職、發揮專長,把糾紛調解、投訴回復、來電處理等繁雜任務統統攬過來做。
年近60歲,大家勸他別太辛苦,他就把很多工作帶回家裡去做。
「組織上派我來,又不是專門來聽好話的,就是來答疑解惑的」
每次「周三訪談」,大家都印象深刻,因為韋長春肯定是早早來到社區。
「小胡,今天我們去走幾戶」「上次的老何家,我們等下再去」……攤開他的民情筆記,密密麻麻都是走訪記錄。
居民提到的問題,他都一五一十詳盡地記錄下來。
2月13日,杭州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3例中有丁蘭1例,2月14日,杭州新增3例中丁蘭又佔2例。一時,關於丁蘭的謠言四起。
韋長春利用他的專業優勢,耐心細緻地向居戶講解防疫政策,為居戶心理疏導,叫大家不信謠、不傳謠。他還指導丁蘭街道第一時間公布確診病例的情況,向社區提供治理方面的意見建議。用他的話講,「組織上派我來,又不是專門來聽好話的,就是來答疑解惑的」。
「韋師傅是做群眾工作的一把好手。」趙家苑社區書記周棟粱感慨地說,「他這個專家門診,老百姓很相信」。
韋長春在抗疫一線
面對疫情,在這個軍人家庭裡迎難而上、英勇奮戰的不止韋長春一人。愛人是丁蘭街道勤豐社區樓道長,也是一名志願者。韋長春第一時間動員她克服困難參
與樓道志願服務,為居家醫學觀察點人員購物、買菜,碰到社區物資最緊缺的時候,還把家裡的額溫槍和口罩拿給社區門崗急用。
兒子韋瑋是採荷街道常青苑社區黨委委員、副主任,妻子在醫院即將臨盆。疫情爆發後,韋瑋二話不說投入到防控工作中去,半個多月來醫院單位兩點一線。
父親去世當晚,韋瑋夜班,沒來得及見父親最後一面……
韋瑋說,我出身軍人家庭,雖然自己沒有參軍,但父親一直以軍人的作風教育我、感染我、引領我。
2018年度,韋長春被評為江幹區新時代擔當作為幹部。
這位退伍老兵最愛說的一句話是「我來」
自19歲當兵以來,韋長春在部隊經歷了28個春夏秋冬,在這期間他以優異的表現三次榮立三等功。軍人的品格、作風、風骨在他身上始終不曾改變。
來到地方後,他也始終以一名優秀軍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嚴格自律、低調務實、簡潔幹練是大家對他最直觀的印象。
區信訪局副局長張靜這樣評價他,「老韋這個人很實在,跟他交流起來很簡單,從來不跟組織談條件、講要求,聽到最多的就是『是的』『我來』『拿下了』,就像我們的老大哥一樣。」
韋長春在工作中也一直秉承軍人的嚴謹細緻、一絲不苟。辦公室乾淨整潔、辦案井井有條、在業務上大家都要豎大拇指。
「跟老韋在一起,我們總是感覺特別踏實,他特別有大將風範,在突發狀況面前能臨危不亂,處理事情一張一弛很有章法,讓我們感覺到從部隊出來的就是不一樣。」同事盧傑回憶。
宣建平也是韋長春的同事。「韋大哥比我大11歲,作為老大哥,他的一言一行,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儘管離開部隊,但是軍人的氣質,一點都沒有變,一直都是我們的學習榜樣。」韋大哥總是一有情況馬上就走。他給自己準備了一個行李箱,裡面裝著他所有的生活用品和工作用品,包括筆記本,通訊錄等。
他總是說,如果把來訪的群眾都當做我們的家人,他們反映的事情就都好理解了。
韋大哥,一路走好!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朱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