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分三國,三國勢力屬曹魏。曹魏大權歸司馬,司馬篡位建西晉。
西晉滅吳統天下,天下傳給傻皇帝。皇帝雖傻皇后精,廢殺太子掌朝廷。
宗室八王眼紅了,殺掉皇后起紛爭。皇族奪權聯胡人,胡入中原埋禍根。
匈奴劉淵稱漢王,史稱前趙都平陽。前趙烈宗克長安,西晉由此翻了篇。
琅琊王睿在江南,續立東晉苟偏安。氐人李雄立成漢,據蜀為國四十年。
北方成了亂鬥場,五胡入華爭稱王。匈奴鮮卑羯氐羌,你方唱罷我登場。
石勒結仇於劉曜,建立後趙滅前趙。北有代國與前燕,原是鮮卑分兩邊。
後趙爭位生內亂,冉魏前秦自此現。冉魏先是滅後趙,不料後被前燕了。
前秦苻堅滅前燕,吞併代國統北邊。苻堅趁勢戰謝玄,淝水慘敗去復還。
昨日輝煌難再返,前秦瓦解成必然。羌人姚萇立後秦,西燕後燕出前燕。
各方勢力多混戰,短暫統一曇花現。三秦兩燕涼與魏,北方七國並存難。
後秦姚興滅前秦,西燕又亡於後燕。後涼國內生裂變,北魏勢力得擴展。
南燕獨立出後燕,西涼又自北涼叛。西秦後涼歸後秦,胡夏卻脫後秦管。
後燕政變成北燕,鮮卑復把西秦建。東晉劉裕滅南燕,南涼後被西秦鏟。
劉裕北伐滅後秦,西涼敗給北涼蠻。胡夏剛把西秦並,北魏黃雀在後邊。
北燕不堪北魏擾,被迫東遷避禍端。剩下兩國決死戰,北魏勝利北涼完。
自此戰亂百餘年,百姓顛沛苦難言。各方較量告一段,鮮卑暫掌北方權。
以上只是介紹了當時較為典型的幾個政權的更迭情況,畢竟"五胡十六國"的說法本身也只是後人的概稱,真正在這段歷史上存在過的政權是遠遠多於十六國的。
簡單來說,五胡十六國這一歷史階段的出現,源自八王之亂,又以北魏攻滅北涼而告終。八王之亂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其本身的內部紛爭方面,最重要的是八王奪權過程中還外引蠻族,當時,成都王司馬穎為增加奪權勝算,就曾向匈奴劉淵的部族求援,但他絕不會想到,這異族戰馬的鐵蹄聲,將在此後的百餘年內響徹中原。三國鼎立連年烽火之後的中原,只得到了短暫統一,接著又一次陷入混亂。
五胡入華,北方各族間的較量與融合相伴而行。一方面是胡人對漢族的大肆屠殺,一方面又是胡人對漢文化的學習吸納。如果非要為這一歷史時期尋找一個典型的詞以精準概括的話,那就是"亂"。不僅是時局亂、世道亂,人心更亂。陰謀背叛以及殺戮成了此時唯一的主題,這些人性的醜陋與黑暗,在一個又一個的君主身上以及那些頻繁出現的政權更迭過程中上演。
時勢造英雄,身處此時的匈奴人劉淵,深刻體會到了這一點。他趁司馬家內訌之際,對外宣稱自己是新的大漢皇帝。國號為漢,作為繼承了大漢皇帝血統的匈奴人,他有權接管大漢政權。並且有模有樣地祭祀起上至漢高祖劉邦,下至後主劉禪的漢朝歷代先王。早已滅亡的大漢王朝,似乎又在這個匈奴人身上借屍還魂了。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大漢的旗幟並非總是那麼有用。兩次襲擊洛陽未果,劉淵帶著自己的遺恨死去,四子劉聰殺死自己的哥哥登上了皇位。此年劉聰攻陷了洛陽,俘虜了晉懷帝和皇后,殺死官員和宗室三萬多人,劉聰和晉懷帝司馬熾原是故交,年輕時洛陽城中兩人就是相識好友,聊起過往,劉聰問道:"不知你是否還記得當初?""臣豈敢忘記?只恨當時不識龍顏。"劉聰又問:"為何你們自家骨肉相殘如此厲害?""這是臣等'自相驅逐',為陛下打掃房間、騰出地方。"這樣無恥的自我作踐,劉聰聽了很是受用,立即賞賜給他一個漂亮女人,儘管後來還是殺死了他,並把那個漂亮女人據為己有。
不久劉聰攻陷了長安,俘虜了晉愍帝司馬鄴。曾經貴為天子,現在也只能屈辱地為劉聰掀開馬桶蓋。但屈辱並沒有換來苟延殘喘,晉愍帝司馬鄴還是成了刀下之鬼。西晉就此滅亡。
短暫的強大終究轉瞬即逝,這個漢化的匈奴政權,也只存在了25年,如流星划過夜空,而後歸於寂靜。
接過火炬的是後趙皇帝石勒。石勒原是羯人部落的小首領,種過地、做過買賣,還打算當一回人販子,結果被人搶先一步,自己卻成了奴隸。後來石勒投靠了劉淵,劉聰一死,石勒自立為趙王,直到後來稱帝。亂世之中,人人都想當皇帝,幽州的王浚也不例外。對幽州垂涎已久的石勒,聽從漢人謀士張賓的建議,派人送去重禮,並恭維王浚讓其稱帝。飄飄然的王浚自然無法想到這是一個陰謀,還自以為是天命所歸。幾個月後,石勒偷襲幽州,殺死了王浚,之後石勒一路高歌猛進,事業蒸蒸日上,勢力範圍幾乎囊括了整個北方地區。
然而,繼任者卻難續輝煌。石勒死後,養子石虎殺死太子石弘自立為趙天王。石虎性情暴虐、荒淫無度,兩個兒子先後因謀反而被自己處死。石虎死後,養子冉閔自立,並下令屠殺石氏全族,一夜之間,羯人血流成河。一時強悍的冉閔,遭遇自北方向南方擴張的前燕,最終被俘而死。僅僅建立三年的冉魏政權也在血跡斑斑中曇花一現、灰飛煙滅了。
所向披靡的前燕也逃脫不了內訌的厄運。戰功赫赫的慕容垂因被皇帝所猜忌攜妻帶子投奔了前秦苻堅。早就想消滅前燕的苻堅原本就忌憚慕容垂,此時無異於天賜良機。在王猛的帶領之下,前秦軍隊攻破鄴城,皇帝被俘,前燕滅亡。
當初後趙內訌時,氐族人趁機建國,國號大秦,史稱前秦,然而第二個皇帝卻也是個殺人不眨眼的暴君,勸諫者殺,拍馬屁者也殺,總之看誰不順眼,誰就死,弄得朝堂上下人人自危。當他想除掉漢文學愛好者苻堅時,卻不想被苻堅反殺。在王猛的輔佐之下,苻堅如虎添翼,一鼓作氣攻滅了前燕前涼和代,東徵西戰,完全統一了中國北方。在王猛去世八年後,苻堅又發動了對東晉的戰爭。正如當年曹操,不世之功也讓他覺得一統天下非他莫屬,甚至大言不慚地說:長江天塹又如何?以我百萬之眾,每人扔只鞭子都能讓他斷流。然而,長江沒有因為他的鞭子而斷流,斷流的是淝水,是被前秦將士的屍體阻斷的。淝水之戰成了苻堅的麥城和滑鐵盧,阻斷了他的統一夢,也阻斷了前秦的命運。
苻堅戰敗回國後,昔日投奔前秦的慕容垂趁機稱王建國,史稱後燕。慕容泓也稱王建國,史稱西燕。羌族人姚萇自立,建立後秦。另外還有西秦、仇池、北魏、後涼也紛紛割據稱王,江山萬裡土崩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割據。兩年之後,西燕再次攻陷長安,姚萇趁火打劫,在五將山俘虜了出城迎戰的苻堅,最終苻堅不願受辱,自縊死在佛寺中,短時間統一了北方的一代英雄就這樣死於非命。
淝水之戰後的時局就變得更為奇妙,分裂、亡國、復國等戲碼層出不窮。就拿後涼來說,當時國內發生分裂,除了原來的後涼之外,又裂變出南涼、北涼與西涼。原來的後涼極速衰落,之後只得併入強大的後秦。與之相反,從後涼分裂獨立出來的北涼卻愈發壯大,哪怕中間曾有西涼從中分裂出去,也沒有一蹶不振,反而不久之後又將其滅國歸併,甚至成為最後唯一敢於與北魏在北方爭雄的對手。
同樣國運多舛的還有鮮卑慕容氏建立的政權。前文提到,在強大的前秦受到淝水之戰的重創以後,其本國內部,各族異心攢動,分崩離析在所難免。除了羌人姚萇建立的後秦之外,之前被前秦滅掉的前燕,其殘餘勢力也死灰復燃。這支以慕容氏為首的鮮卑部族分為兩支,先後從前秦脫離出去,復立燕國,為與之前略作區別,史書其分別為西燕和後燕。之後西燕被後燕吞併,可沒過幾年,後燕內部又發生了分裂,南燕從中獨立出來。後燕失去南部土地之後,又遭受了政變,政權內部發生了較大變革,未與之前相區別,後世考慮到當時尚存在與之並存的南燕,於是稱其為北燕。南燕被東晉滅國,而北燕此時已早不是鮮卑人當國,在東遷高句麗後也隨即亡國,與北魏同為鮮卑族,卻是同族不同命啊。
百餘年的動蕩史,沾染多少百姓的血與淚。各族政權層出不窮,各方英豪揮斥方遒。君主尚且命運難料,今朝高堂坐,明日日可能就淪為亡國奴,普通百姓的境遇更是可想而知。在那個年代中,無論誰主沉浮,都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