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近代科學技術卻落後於西方。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對中國科學技術進行研究後發現,16世紀前,中國科學技術水平發展遠遠超過西方,除四大發明外,還有很多發明,如機械鐘、鑄鐵技術、瓷器、萬象架、馬鐙馬具、獨輪車、拱橋等都首創於中國。
為什麼近代科學只在歐洲文明中發展,而未能在中國文明中成長、延續下去?這個疑問被學術界命名為「李約瑟難題」,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回顧人類發展史,中華民族在5000年的發展歷程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的歷史。中華文明中蘊含著遙遙領先於西方的傳統科學技術。古代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史是一部把人類一步步推向文明的歷史。
然而到了近代,中國的科學技術卻反而大幅落後於西方,李約瑟難題的提出——為什麼近代科學技術沒有在中國產生?這一問題的確值得我們去認真思索,那麼,導致中國科學技術在近代落伍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關於這個問題的研究與探討已經歷時多年,經多方研究論證,現在已經有了一個準確與具有唯一性的答案,那就是——近代中國科技的落後在於生產力的落後和社會政治的腐敗。對於這一話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一、腐朽落後的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嚴重阻礙了中國科技的發展
15世紀下半葉,歐洲封建社會內部產生了新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新生的資產階級一方面通過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運動、資產階級革命進行反封建、反宗教神學的鬥爭,為自己的發展掃清障礙;另一方面,又迫切需要天文、地理、航海、製造、火炮乃至世界範圍的政治、經濟、貿易、社會、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社會一旦有了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10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由此可見,近代自然科學正是在資產階級革命和對科學知識的迫切需要的前提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而當時中國的封建經濟處於典型的小農經濟狀態,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農業和手工業緊密結合,具有發散性和狹隘性,過度的剝削使得農民沒有商品交換的能力和改進技術大資本,阻礙社會分工的發展。
雖然明代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發展很不充分,統治階級對工商業的壓抑更加嚴重,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工商業者雖然有資本,但由於缺乏政治權利和社會地位,受到排擠,導致最終沒能形成推動社會發展的新興動力。
中國的封建制度,與世界各國相比延續到時間最長。在其發展的初期和中期,對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曾起到過一定的積極作用,我國的四大發明就產生於這一時期。然而到了封建社會後期,封建制度對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則起到了阻礙和壓製作用
資本主義萌芽在明朝就已經出現了,但由於封建制度對它的壓抑、摧殘,使它難以成長起來。明朝統治者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修復、加固長城,停止辦理人們出洋,實施海禁,導致中國與其他國家交往的大門被關閉了。而清朝又將腐朽落後的封建制度延續了200多年,使得中國白白錯失了科學技術發展的機會。
而同一時期,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卻佔據了國家的統治地位,資本主義制度相比於封建制度的優越性在推動科技發展方面得到了充分體現,這一時期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並在此基礎上引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西方國家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
腐朽落後的封建社會政治制度下的封建統治者,不可能對科學技術提出像歐洲資本主義經濟那樣迫切需要的要求,而落後低下的社會生產力更不可能像歐洲工業革命一樣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物質上的支持。因此可以說科學技術缺乏產生、發展和成長的土壤。
二、傳統儒家文化對科學技術發展造成的不利影響
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深深根植於人們的思想和社會的各個方面。儒家文化提倡「三綱正常」和「中庸之道」,不善於追根問底的研究,不敢於標新立異,尊師敬長,對前輩學者的學術推崇備至。
後輩學者就算對前輩學者的觀點有異議,也大多數採取寬容的態度,隨和大眾的觀點而不會指出問題,免得自己會落得個不敬不孝、刻薄無德的壞名聲。儒家學說中的一些觀念如「父母在,不遠遊」等思想,導致許多年輕學子放棄了雄心勃勃的探險活動,扼殺了許多人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的種種幻想。
這也使得中國的地質力學自從張衡發明地動儀後就再沒有更大的建樹。儒家文化從眾、保守與迷信的一面對於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起到了一種強烈的抑制作用。
在儒家傳統守舊觀念的影響下,中國人一味地喜歡繼承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而缺乏新的建樹,不管老祖宗的東西對錯與否,都是不加選擇、毫無保留地繼承下去。在這種守舊的思想環境中,近代中國科學技術是難以向前發展的。
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始終成為了阻礙中國科學發展的桎梏。封建制度是對君權和神權的絕對維護。而科學技術是對未知事物的探索,與封建君主的論斷是相違背的,而任何違背皇權的觀點和思想都是大逆不道,是不可容忍的。
三、近代中國落後的教育制度嚴重阻礙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中國的教育制度,自從進入封建社會以後直至近代,基本上都是實行私塾教學方式。到隋唐時期,又開始實行科舉考試制度。私塾教學方式較之西方開放式的課堂教育方法相差甚遠。
而且教學方式,既不系統,又不規範,只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並不要求學生理解,其結果自然就導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這種教學環境下,學生也不可能提出什麼新的見解,更不用去妄談科技創新了。
科舉制雖然對於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起到過直接的促進作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科舉制度的諸多弊病也逐漸顯現出來。例如,科舉考試的內容、範圍和形式十分狹窄;科舉制度只注重理論而輕視實踐,造成科技結構不平衡。
這種落後的教育方式一直延續下來,到了明代,科舉制實行八股文考試,使得更多的讀書人成為了封建思想的附庸和奴隸。
與此中國腐朽落後教育方式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西方教育在近代大力提倡科學、實驗、技術三者之間的相互結合與循環。在西方先進的教育制度的推動下,中國古代曾經取得的科技優勢被西方國家的自然科學全面超越也就不足為奇了。
四、近代史上,中國屢被列強侵略、賠款割地,完全失去了發展科學技術的基礎和條件
清朝晚期,中國國力日漸衰敗,正應了那句格言,「落後就要挨打」。自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的入侵使得中國經濟遭受巨大損失,鴉片不斷輸入,白銀大量外流,國家財力枯竭,加上官府、地主層層盤剝,使得廣大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階級矛盾不斷激化導致農民起義接連爆發,在這種情況下,使得中國完全失去了發展科學技術所應有的必要條件。
綜上所述,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落後的原因是由於落後生產力和腐朽的封建制度所造成的,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如今,我國已經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我們應該以史為鑑,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對於國家發展重要性,集中力量大力發展高精尖項目,儘快縮小與發達國家在世界科技尖端領域的差距,力爭早日跨入科技強國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