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科技落伍的原因

2021-01-11 熱點我見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近代科學技術卻落後於西方。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對中國科學技術進行研究後發現,16世紀前,中國科學技術水平發展遠遠超過西方,除四大發明外,還有很多發明,如機械鐘、鑄鐵技術、瓷器、萬象架、馬鐙馬具、獨輪車、拱橋等都首創於中國。

為什麼近代科學只在歐洲文明中發展,而未能在中國文明中成長、延續下去?這個疑問被學術界命名為「李約瑟難題」,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回顧人類發展史,中華民族在5000年的發展歷程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的歷史。中華文明中蘊含著遙遙領先於西方的傳統科學技術。古代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史是一部把人類一步步推向文明的歷史。

然而到了近代,中國的科學技術卻反而大幅落後於西方,李約瑟難題的提出——為什麼近代科學技術沒有在中國產生?這一問題的確值得我們去認真思索,那麼,導致中國科學技術在近代落伍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關於這個問題的研究與探討已經歷時多年,經多方研究論證,現在已經有了一個準確與具有唯一性的答案,那就是——近代中國科技的落後在於生產力的落後和社會政治的腐敗。對於這一話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一、腐朽落後的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嚴重阻礙了中國科技的發展

15世紀下半葉,歐洲封建社會內部產生了新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新生的資產階級一方面通過文藝復興運動、宗教改革運動、資產階級革命進行反封建、反宗教神學的鬥爭,為自己的發展掃清障礙;另一方面,又迫切需要天文、地理、航海、製造、火炮乃至世界範圍的政治、經濟、貿易、社會、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社會一旦有了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10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由此可見,近代自然科學正是在資產階級革命和對科學知識的迫切需要的前提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而當時中國的封建經濟處於典型的小農經濟狀態,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農業和手工業緊密結合,具有發散性和狹隘性,過度的剝削使得農民沒有商品交換的能力和改進技術大資本,阻礙社會分工的發展。

雖然明代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發展很不充分,統治階級對工商業的壓抑更加嚴重,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工商業者雖然有資本,但由於缺乏政治權利和社會地位,受到排擠,導致最終沒能形成推動社會發展的新興動力。

中國的封建制度,與世界各國相比延續到時間最長。在其發展的初期和中期,對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曾起到過一定的積極作用,我國的四大發明就產生於這一時期。然而到了封建社會後期,封建制度對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則起到了阻礙和壓製作用

資本主義萌芽在明朝就已經出現了,但由於封建制度對它的壓抑、摧殘,使它難以成長起來。明朝統治者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修復、加固長城,停止辦理人們出洋,實施海禁,導致中國與其他國家交往的大門被關閉了。而清朝又將腐朽落後的封建制度延續了200多年,使得中國白白錯失了科學技術發展的機會。

而同一時期,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卻佔據了國家的統治地位,資本主義制度相比於封建制度的優越性在推動科技發展方面得到了充分體現,這一時期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並在此基礎上引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西方國家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

腐朽落後的封建社會政治制度下的封建統治者,不可能對科學技術提出像歐洲資本主義經濟那樣迫切需要的要求,而落後低下的社會生產力更不可能像歐洲工業革命一樣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物質上的支持。因此可以說科學技術缺乏產生、發展和成長的土壤。

二、傳統儒家文化對科學技術發展造成的不利影響

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深深根植於人們的思想和社會的各個方面。儒家文化提倡「三綱正常」和「中庸之道」,不善於追根問底的研究,不敢於標新立異,尊師敬長,對前輩學者的學術推崇備至。

後輩學者就算對前輩學者的觀點有異議,也大多數採取寬容的態度,隨和大眾的觀點而不會指出問題,免得自己會落得個不敬不孝、刻薄無德的壞名聲。儒家學說中的一些觀念如「父母在,不遠遊」等思想,導致許多年輕學子放棄了雄心勃勃的探險活動,扼殺了許多人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的種種幻想。

這也使得中國的地質力學自從張衡發明地動儀後就再沒有更大的建樹。儒家文化從眾、保守與迷信的一面對於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起到了一種強烈的抑制作用。

在儒家傳統守舊觀念的影響下,中國人一味地喜歡繼承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而缺乏新的建樹,不管老祖宗的東西對錯與否,都是不加選擇、毫無保留地繼承下去。在這種守舊的思想環境中,近代中國科學技術是難以向前發展的。

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始終成為了阻礙中國科學發展的桎梏。封建制度是對君權和神權的絕對維護。而科學技術是對未知事物的探索,與封建君主的論斷是相違背的,而任何違背皇權的觀點和思想都是大逆不道,是不可容忍的。

三、近代中國落後的教育制度嚴重阻礙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中國的教育制度,自從進入封建社會以後直至近代,基本上都是實行私塾教學方式。到隋唐時期,又開始實行科舉考試制度。私塾教學方式較之西方開放式的課堂教育方法相差甚遠。

而且教學方式,既不系統,又不規範,只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並不要求學生理解,其結果自然就導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這種教學環境下,學生也不可能提出什麼新的見解,更不用去妄談科技創新了。

科舉制雖然對於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起到過直接的促進作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科舉制度的諸多弊病也逐漸顯現出來。例如,科舉考試的內容、範圍和形式十分狹窄;科舉制度只注重理論而輕視實踐,造成科技結構不平衡。

這種落後的教育方式一直延續下來,到了明代,科舉制實行八股文考試,使得更多的讀書人成為了封建思想的附庸和奴隸。

與此中國腐朽落後教育方式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西方教育在近代大力提倡科學、實驗、技術三者之間的相互結合與循環。在西方先進的教育制度的推動下,中國古代曾經取得的科技優勢被西方國家的自然科學全面超越也就不足為奇了。

四、近代史上,中國屢被列強侵略、賠款割地,完全失去了發展科學技術的基礎和條件

清朝晚期,中國國力日漸衰敗,正應了那句格言,「落後就要挨打」。自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的入侵使得中國經濟遭受巨大損失,鴉片不斷輸入,白銀大量外流,國家財力枯竭,加上官府、地主層層盤剝,使得廣大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階級矛盾不斷激化導致農民起義接連爆發,在這種情況下,使得中國完全失去了發展科學技術所應有的必要條件。

綜上所述,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落後的原因是由於落後生產力和腐朽的封建制度所造成的,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如今,我國已經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我們應該以史為鑑,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對於國家發展重要性,集中力量大力發展高精尖項目,儘快縮小與發達國家在世界科技尖端領域的差距,力爭早日跨入科技強國的行列。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但為什麼沒有產生近代科學?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對世界文明產生了重大影響。然而,中國的古代科技,卻沒有發展出近代的科學。1954年,英國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古代中國人對人類有很多科技的貢獻,但是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
  • 周恩來從四個方面分析近代中華民族落後挨打的文化原因
    探討中華民族幾千年輝煌的文化原因與中華文明年齡相近的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都中斷過,有的甚至消亡了。唯有中華文明延續至今,從未中斷過。中華文明憑什麼能獨領風騷,一直延續下來?近代以前中華民族幾千年輝煌的原因何在?
  • 賽先生在中國:中國科學社與近代中國的「科學救國」
    在發言的最後,他回憶起學術生涯中的三位恩師——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沈渭濱先生、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王家範先生和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科學管理研究所研究員樊洪業先生——在其求學和治學道路上給予的關懷和幫助,令人動容。 因身體原因正在住院的王家範先生在當天意外地出現在座談會現場,對與會者而言是個驚喜。
  • 同心戰「疫」丨清華大學《中國近代建築史》課程馳援華中科技大學...
    為向身處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漩渦中心的華中科技大學提供全力支持,2020年2月至6月春季學期,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馳援在線教學力量,向華中大的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開放《中國近代建築史》課程。課程由清華大學劉亦師副教授通過Zoom會議平臺主講,本校譚剛毅副院長等籌劃、陳國棟老師負責具體對接工作。這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馳援本校建規學院的三門專業課程中時間最長的一門。
  • 近代西方世界興起的原因:從黑格爾、馬克思到諾思
    近代歷史上的「歐洲奇蹟」,或者說西方世界在近代的興起,早已是一個世人皆知的歷史史實了。然而,對西方世界近代興起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原因,迄今為止學界仍然爭議很大,因而眾說紛紜。綜觀西方學術諸家對西方世界興起原因的解說,可以發現,在這個問題上,在諸多異見中常有相通之處,在類似見解中又有各種各樣的差異。
  • 「中國近代第一城」新時代再爭先
    鍾升 攝中新網南京12月19日電 題:「中國近代第一城」新時代再爭先記者鍾升清晨,南通江蘇大生集團有限公司鐘樓大鐘的鐘聲振聾發聵、響徹周邊,一如120多年前。忙碌的廠房中,一行字高掛著:天地生人,與草木無異,若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這是創辦者張謇的畢生追求。
  • 【涇法學四史】 1.2.2中國近代歷史的開端與近代社會-中國近代歷史...
    【涇法學四史】 1.2.2中國近代歷史的開端與近代社會-中國近代歷史的開始 2020-09-29 15: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近代中國的強人政治:慈禧、袁世凱、蔣介石
    說一說近代中國的強人政治。這是一個關於國家性質的問題。一:近代中國需要的是專制,而非民主這是鴉片戰爭後,清王朝依然存在長達70年的原因。無論是清末,還是民國,對於近代的中國來說,需要的是專制,而非民主。
  • 近代中國錯綜複雜的中國國情
    但是,盛極必衰,縱橫世界幾千年的華夏文明在近代遭到了無情地踐踏。鴉片戰爭的開始,也就是1840年,中國黑暗的錯綜複雜的中國國情開始了。鴉片戰爭後,由於西方列強的不斷入侵,加上晚清政府的無能,近代中國最基本的國情就可以用九個字來形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 八股文、閉關鎖國,中國近代的屈辱
    中國歷史上,最為錯誤的決定,有兩個,第一個是朱元璋推行的八股文,第二個是明清時期推行的海禁,即閉關鎖國政策。 這一點,也可以視為明清時期,君主專權達到頂峰的一個重要原因,臣子各個都是通過八股文選上來的,只會些花拳繡腿,思維僵化,緊貼著皇帝行事,自然就有利於帝王專權。
  • 2019中考歷史專題——中國近代經濟、社會生活、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
    中國近代經濟、社會生活、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1.下表反映了1911—1919年我國麵粉業生產的狀況,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①帝國主義暫時放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②「實業救國」思想的鼓舞③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鼓勵工商業發展
  • 中國近代歷史發生的大瘟疫
    科技這樣發達的今天,非典和新冠都讓我們措手不及,那麼醫療條件想多落後很多的中國近代有沒有大規模的瘟疫發生呢?答案是肯定的,在近代的中國歷史上爆發過的有雲南鼠疫、香港鼠疫和東北鼠疫。1855年中國雲南首先發生了大型鼠疫,1894年在廣東爆發,並傳至香港,耶爾森在世界上首次分離出鼠疫桿菌。
  • 近代中國情境下的概念史研究
    內容提要:在近代中國情境下踐行概念史研究,需要理論、方法、知識和語言上的充分準備。方維規著《概念的歷史分量:近代中國思想的概念史研究》細緻梳理若干重要概念在近代中國的譯介、形成和變遷,並從概念的古今流變和中西日互動等角度,為中國概念史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操作指引。
  • 黃克武:近代中國「現代」概念之起源
    當時與modern相關的字眼還有「摩登」「時髦」「近世」「近代」等,這些詞彙有時各有獨特的用法,有時則可相互替代。「摩登」「時髦」和流行風尚有關,「近世」「近代」「現代」則較常應用在討論歷史課題之上。 上述這些詞彙的出現涉及近代中國兩種思想觀念上的變化。
  • 人民日報:孩子沒出過國就「落伍」?
    對此您如何看待,孩子沒出過國就算「落伍」了嗎?      @陳維津:育人先正己。教師自身首先應該樹立「孩子沒出國與落伍毫無關係」的觀點,發揮好正確的教育引導作用,切莫誤導孩子。   @熊建華XGH:學習知識需要借鑑、交流、取經,但這絕不等同於把出國「鍍金」當作唯一路徑,更不能認為不出國就「落伍」,把出國當作追求「名位」與「身價」的臺階。
  • 語文學與中國近代史學的科學化
    1928年時任大學院中央研究院籌備委員的傅斯年向蔡元培建議設置歷史語言研究所,3月在廣州中山大學籌備史語所,7月正式成立,這成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一次標誌性事件。歷史語言研究所作為民國時期所創立的重要學術機構,廣為人所知,直至現在,仍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 新文化運動,近代中國的文藝復興
    由近代技術效仿,到西方制度變革,再到思想文化革新,晚清至民國時期的中國精英階層不斷地從不同角度對中國瀕臨萎縮、壞死的肌膚進行著狂飆、激烈的手術。這其中又以思想文化革新最為耀眼、奪目,這就是「新文化運動」。
  • 擔心落伍於這個時代?我們究竟擔心的是什麼?
    闖蕩過北上廣的人,很多人都應該有一種想法:不敢輕易離開這個繁華的一線大都市,怕趕不上時代的腳步,落伍於這個時代。誠然,這裡面當然也有大都市的便捷的緣故在裡面,購物、美食、創業,想要的生活支持,這裡應有盡有。
  • 徐中約|理解「近代中國」的概念
    儘管西方歷史與中國歷史的會合在十六世紀就已經開始,但其作用一直到十九世紀中葉才顯現出來。其時西方的強烈活動引起了中國社會的急劇變化。因此,學者對於把十六世紀還是十九世紀看作是近代中國的開端這個問題上頗有分歧。一個很有影響的學派,其中主要包括西方的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馬克思主義學者和許多接受過西方教育的中國學者,把1839-1842年的鴉片戰爭看作近代中國的起點。
  • 近代列強都成了發達國家,為何唯獨俄羅斯至今窮困呢?
    ,近代歷史其實就是列強強大和富裕的歷史,尤其是歐洲的強國,從一貧如洗,逐步通過工業革命,逐步藉助現代科技,快速發展,而且甚至連歐洲中小國家,都獲得長足發展。但是唯一例外的是俄羅斯,為此很多人不明白了,近代列強都成了發達國家,為何唯獨俄羅斯至今窮困呢?根本原因只有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