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提到過,書法與文學之間自古便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繫。而留存至今的許多傳世經典書法作品,大多都與文學(詩詞歌賦)相關。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李白的《上陽臺帖》、杜牧的《張好好詩帖》、蘇軾的《赤壁賦》、黃庭堅的《松風閣詩帖》等。對於中國的傳統文人來講,書法與文學是他們表達思想感情和表現審美意趣的一種主要形式。
但是文學似乎可以離開書法,作為一門獨立之純粹藝術,而書法本身卻很難作為一門單獨純粹的藝術。尤其是在古代,書法的內涵更是綜合性的,其核心也並非在於筆法、技法,而是更強調要有文脈。而當下的書法家,不僅有待提高文化內涵,相反還一昧的注重對書寫技法、形式的追求、大搞「創新」,現場寫字猶如表演雜技一般虛張聲勢,結果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寫出來的字老百姓看不懂、不認可,只會罵聲一片、自取其辱。
著名文學家茅盾(沈雁冰)先生就曾說過一句經典的話:「真正的書法家,從來就不是一種職業。」在書法巔峰的古代,更是如此。如果練字的最終目的就是想著要當書法家,那就是走的末流之路,只會越來越狹隘!
茅盾先生在進入北京大學前,曾因其字跡繚亂而險些錯過錄取通知書落榜,原來是其將本名沈德鴻的「鴻」字寫得像個「鳴」字,自此認真寫字就成了他在文學之外的一個愛好。縱使茅盾無意於成為一個書法家,也還是在不斷的自覺書寫實踐中,成為了一個合格的書寫者,並且成功地將二者進融合於文字中,真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有意翰墨墨如海」。
現在來看,也許是文學巨匠蓋過了茅盾的書法名號。茅盾先生的字辨識度極高,隨便丟在哪裡都一眼能認出是他的字。但他本人卻認為「我的書法根本就不成體,瘦金體看過卻不曾學習,年少時曾臨摹碑文,後來就是亂寫。」相比那些「職業書法家」本末倒置的低俗追求,以茅盾為代表的文人書家帶給我們的啟示,或許才是當今書法應該走的路……
茅盾行楷書法欣賞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筆名茅盾,浙江嘉興桐鄉人。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同時也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的第一任主席,文化部的第一任部長。
文丨書畫課代表 ,更多高清金石書畫作品及其背後的故事,歡迎各位熱愛書法繪畫、篆刻治印的朋友關注我們!您的每一次「點讚、評論、收藏、轉發分享」都是對我們的支持,更是我們繼續創作的重要動力!我們將繼續創作、分享更多優質內容,不負「集金石書畫之精粹」的初心。
申明:本文由「書畫課代表」原創首發,圖文消息謝絕未經授權的複製、抄襲或抓取行為。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並註明出處,謝謝!